-
1 # 亮仔學史
-
2 # 風乘桴
開國皇帝,大一統,存在感低。這三個詞是關鍵詞,圈起來要考。
大一統一般認為有秦,兩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
大一統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漢高帝劉邦,漢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極。
先說有爭議的地方。元和清,元太祖鐵木真和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建立者,但是改國號和建立類似漢族王朝政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的是忽必烈和皇太極。
但是不管鐵木真和忽必烈也好,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也好他們的存在感並不低。都夠得上雄才大略四個字。
總體來說,嬴政,劉邦,劉秀,趙匡胤,忽必烈,朱元璋存在感是很強的,毫無爭議的強。
司馬炎,楊堅,李淵,皇太極的存在感稍遜。
司馬炎,建晉代魏,登基後有滅吳,立傻子皇帝司馬衷等知名事件。說東晉十國南北朝300年的分裂肇端於司馬炎毫不為過。
楊堅,建隋代周,登基後有滅陳,開皇之治的閃光。結束兩晉南北朝300年分裂,重開大一統帝國。
李淵,建唐代隋,登基後依靠李世民的東征西戰完成統一大業,後來對李世民與李建成爭儲的局面把控不住,在玄武門之變後成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加上貞觀之治的閃光與李世民改史書的春秋筆法,使得李淵被李世民的光芒掩蓋。
皇太極,改後金為清,建都瀋陽,帶領大軍與明軍周旋。但是始終未能突破地方政權的宿命。事實上清朝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福臨,玄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要說存在感,我認為是司馬炎最低,李淵第二,皇太極第三,楊堅第四。
這也可以從影視作品等方面比較,司馬炎的知名度,影視作品是最少的。比不上他爹司馬昭和他爺爺司馬懿知名度高。而其他幾位的知名度都不低,只是楊堅被楊廣的鋒芒畢露掩蓋,李淵被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掩蓋,皇太極是四代人共同努力下的縮影。
-
3 # 歷史時燒錄
一提到開國皇帝,第一印象往往是雄才大略,英武非凡,比如秦朝的秦始皇、漢朝的劉邦、宋朝的趙匡胤、明朝的朱元璋、等等,無不家喻戶曉。但是卻也有一些開國皇帝存在感較低,比如晉朝的司馬炎、唐朝的李淵、清朝的皇太極等,其實並不是他們不被人們知道,只是他們的後世子孫實在是太優秀了,將其光芒遮蓋住了。
晉朝--司馬炎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絕對是存在感最低的開國皇帝,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爺爺司馬懿
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太出名了,一部《三國演義》,使司馬懿家喻戶曉,本是奸詐陰險的影響,但是最近卻有被洗白的傾向。司馬炎雖為開國皇帝,但是其開國之功是司馬懿為其奠定的,司馬炎相對於開國,說其是繼承更切合實際一些。
二、無作為
司馬炎在位期間,並沒有什麼開天地的作為,似乎其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帝,跟世襲的一樣,既沒有在當世留下什麼威名,又沒有做出有後世之功的事情。
三、晉朝整體口碑較差
晉朝雖為大一統國家,但是卻是一個口碑最差的國家,建國不久便開始鬧內亂,更重要的是內亂還得不到平息,最後更是由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中華民族進入最黑暗的三百年。
唐朝--李淵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知名度不低,但是存在感很低。最大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的兒子太厲害了,光芒太盛,將李淵遮掩住了。李淵雖為開國皇帝,但是其兒子李世民的開國之功更甚,可以說大半個天下都是靠李世民打下來的。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更是十分窩囊的被迫退位,李淵可以說是最憋屈的開國皇帝了。
李世民除了在軍事上厲害,在治國上也是千古罕見的皇帝,其重用賢臣,以仁德治天下,愛民如子,具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治國思想,開啟了“貞觀之治”一大盛世。
清朝--皇太極清朝的實際開國皇帝是皇太極,但是卻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將其弄混。一提到清朝,大家往往會想到“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或者說前面再有個順治,而對於開國皇帝似乎很不在意。皇太極的存在感低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英年早逝
皇太極死的比較早,天下未定,皇太極卻英年早逝了,實際上大清江山主要是靠其弟弟多爾袞打下來的。
二、子孫相對於更出名
清朝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是難得一遇的明君,更是開創了“康雍乾盛世”,皇太極與其一對比則相應見拙了。
綜上,我認為司馬炎、李淵、皇太極是三個存在感最低的皇帝,雖然如此,但是其作為開國皇帝,還是有很大的歷史意義的。只不過是子孫後代太厲害,遮掩住了他們的光輝而已。
-
4 # 使用者94738516596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九個大一統的王朝,這個是目前公認的:秦,兩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而這九個王朝的開國皇帝我們先看看都是誰:
秦:秦始皇。西漢:劉邦,東漢:劉秀。西晉:司馬炎。隋:楊堅。唐:李淵。北宋:趙匡胤。元:忽必烈。明:朱元璋。清: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順治帝。
在這些人裡面存在感最低的應該就是司馬炎了,其實西晉的功勞還是很大的,重新統一了中原,但是為什麼歷史上關於這一時期的不管是電影電視,或者是史書上都是描述的比較少呢?導致現在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西晉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司馬炎本身的能力,作為一個帝王來說是足夠的,但是首先來說是他自己得位不正,不過這個也不是主要的理由,楊堅,趙匡胤得到皇位的方式也都差不多。最主要的還是西晉時期在中原大地上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代——五胡亂華時期。司馬炎選擇的接班人就是一個傻子,八王之亂之後中原大地上的漢人幾乎被屠殺殆盡,而且西晉之後又導致了中國數百年的戰亂局面。
再就是順治帝了,對於順治來說雖然清朝入主中原的是他,但是他的存在感還不是很高,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之前的皇太極,還有他之後的康熙把他的風頭蓋了過去,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幾乎是為清朝的建立已經是做下了全面的準備了。之後的康熙呢?又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等等,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在這些豐功偉績面前,順治帝好像是除了入住中原這件事之外,其餘的任何事都被人想不起來,而且順治登基的時候只有六歲,之前一直是多爾袞攝政的,之後入住中原,多爾袞死了之後他所採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穩固老百姓的,對於大清王朝來說沒有開疆拓土,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所以比較被人所不知。
-
5 # 文史磚家
在中國漫長的帝王史當中,曾存在過大大小小數百個政權,但能實現大一統局面的,卻只有十個而已。正因為數量極少、功業極大,所以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存在感普遍很高。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唐高祖李淵的存在感便很低,甚至被史書貶低為一位平庸皇帝。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高祖,真的是這麼不堪嗎?
李淵出身於名門望族-隴西李氏,屬於北朝後期最有權勢的集團-關隴集團,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父親李昞在北周官至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並襲封為唐國公。除此之外,李淵還是隋文帝皇后獨孤氏的外甥,隋煬帝的表兄。如此顯赫的出身,讓李淵想低調做人都很難。
李淵幼年喪父,七歲時便襲封唐國公,因為姨母孤獨皇后的關係,深受隋文帝的垂愛,再加上他本人能力出眾、精明能幹,所以在隋朝屢任要職,最終升任太原留守。李淵起初並沒有造反的意圖,但架不住隋煬帝對他猜忌日深,最終只能在太原起兵,時在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
李淵起兵後向關中進軍,在同年十一月攻佔京師長安,並扶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次年(618年)五月,隋煬帝在江都遇害後,李淵逼迫隋恭帝退位,建立起唐朝。此後4年間,唐朝又陸續消滅群雄,從而完成了國家的大一統事業。
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立下蓋世功勳,毫不誇張地講,沒有李世民的南征北戰,唐朝建立的難度將加大數倍,其統一天下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如果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那麼李世民理應被立為儲君,但在皇位傳承中奉行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制度,卻使這種可能性被無情抹煞。
更何況,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形象很好,具備成為守成明君的素質,若沒有嚴重的失德行為,不可能被輕易替換,否則會嚴重撕裂朝野共識,給國家帶來大災難。帝王因個人好惡而擅自改易儲君的現象,在史上並不鮮見,但每每都會引發國家的大動盪,有鑑於此,不能不引起唐高祖的警惕。
長子聰明仁孝,次子能幹功高,若這種現象出現在普通人家,很可能會形成兄弟同心、光大家業的局面,但在皇家卻並非如此。因為按照“皇權之下無親情”和“功高震主身危”兩大原則,李世民的功勞越大、地位越高、名望越著,其對李建成構成的威脅也越大,除非後者能效仿當年的吳太伯,把位子讓給弟弟,否則他們必將陷入你死我活的爭鬥之中。
果不其然,隨著李世民地位、名望的不斷攀升,李建成對他的猜忌之心愈發強烈,而李世民為了自保,只能半推半就地投入到儲位爭奪戰中,導致雙方劍拔弩張,局面越發難以控制。而此時的唐高祖除了居間調和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而這種“和稀泥”的方式,只能更加激化雙方間的矛盾。
最終,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先發難,在玄武門設伏擊殺奉召入宮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隨後又將他們的兒子全部處決,史稱“玄武門之變”。政變發生後,李世民派大將尉遲恭率兵入宮,逼迫唐高祖同意冊立他為太子。兩個月後,唐高祖讓位給兒子,並以太上皇的身份退居後宮。
退位後的李淵鬱郁難平,除了參加唐太宗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整天都窩在宮中。而為了排遣心中的憂憤,年逾花甲的李淵便沉湎於美色之中,在退位後的9年時間裡,竟然又生下一大堆兒女,沒少讓兒子感到難堪。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終年69歲,與先他而逝竇皇后合葬於獻陵。
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的名氣遠不及秦始皇、漢高祖、明太祖等人,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究其原因,在於唐太宗為了誇大自己的功績,美化自己的形象,肆意篡改史書,將原本是其父的功勞,統統安在自己的頭上,以至於我們在翻閱正史時,很容易會產生唐高祖是平庸皇帝的錯覺。
其實正如《劍橋中國隋唐史》所言,唐高祖是一位“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精明幹練的領袖人物”,不僅在太原起兵、攻佔關中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而且還綜合運用務實外交、招降納叛等手段,從側面戰場幫助李世民平定天下。毫不誇張地講,唐高祖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卻為帝國奠定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其功勞不應該被隨意抹煞。
-
6 # 此箋
高中歷史教科書,官宣
中國封建社會的大一統王朝分別是,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
關於問題,我們不回答 。先把問題換個說法:
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九個大一統王朝,你想到的第一個皇帝是誰?
秦:你會想到秦始皇吧,千古一帝
西漢:第一梯隊有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第二梯隊的有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
東漢: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
隋:開元之治的隋文帝楊堅,隋煬帝
唐: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
元:元世祖忽必烈
明:第一梯隊的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第二梯隊的有建文帝朱允炆,明神宗(萬曆皇帝)。
清:康熙、雍正、乾隆
然後,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九個大一統王朝,說出你腦海裡的第一個出現的皇帝,只有唐朝、清朝,沒有出現開國皇帝。
為啥呢!?
因為國祚時間短的,比如秦、西晉和隋朝三朝,木得選,只能選開國皇帝。而國祚時間長的其他幾個王朝,兩漢、元、明的開國皇帝,實在都太豐功偉績了,後世子孫在如何的英明神武,也難以掩蓋他們的鋒芒。
唐、清兩朝,則不一樣,開國皇帝相比於後世子孫,實在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在王朝統一的過程中,唐高祖李淵,屬於啃兒子(李世民),愛新覺羅福臨,則屬於啃老(皇太極)。兩位在位時間都不長,且下一任皇帝的光彩實在太盛,且都屬於明君,且“千古一帝”的那種級別。
唐高祖李淵的繼任者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創造者
清世祖福臨的繼任者是清聖祖玄燁,康乾盛世的開創者
這兩個兒子實在太秀
回覆列表
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以來,中國一共出現了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元、明、清等9個大一統王朝。
而秦朝的秦始皇,漢朝的劉邦,隋朝的楊堅,唐朝的李淵,北宋的趙匡胤,元朝的忽必烈,明朝的朱元璋以及清朝的順治,這些都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直到現在,人們對於他們的故事依然津津樂道。
而至於說存在感最低的大一統帝國的君王,要是司馬炎說第二,估計沒人敢說第一。
陰謀詭計,得位不正。司馬炎靠著祖輩竊奪了曹魏的政權,坐在祖先的功勞簿上,強迫國勢蒸蒸日上的曹魏禪位。司馬炎一紈絝子弟,沒有絲毫功勞於天下,靠著陰險毒辣征服華夏,讓人不恥。
貪圖享樂,荒淫無度。司馬炎並沒有歷代開國之君的開創精神,登上皇位後,只顧自身享樂,充斥萬名宮女於後宮,每天坐著他引以為豪的“羊車”,走到哪裡就睡在哪裡,完全沒有一個新王朝的嶄新氣象,讓人可嘆。
選立非人,貽害千年。司馬炎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明知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反而把皇位交給了他,司馬衷登基之後,猶如一個孩童懷抱珠寶於鬧市,不免使人有非分之想。不久爆發的“八王之亂”徹底損壞了西晉的統治根基,幾乎是二世而亡,導致五胡亂華,中原從此陷入戰火,漢人幾乎亡族滅種,讓人可恨。
由於司馬炎的能力平平,西晉又迅速滅亡,讓人們一想到西晉就充滿了感嘆與悲憤。況且司馬氏靠著士人取得天下,身邊養著一大批無恥文人,使得秦漢風骨蕩然無存,司馬炎的知名度不高也就在所難免了,司馬氏一族也將永遠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盡後人的嘲諷與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