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毫無疑問德國在歐洲戰場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在沒有徹底打敗英國之前就貿然和蘇聯開戰,最終導致德國再度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雖然盟軍直到1944年才真正開闢了西線戰場,但是德軍從1941年開始就已經在西線部署40個師的兵力用於西線的防禦,並從1942年開始構築工程量巨大的大西洋壁壘防線,耗費了無數的人力和物力,而這些寶貴的兵力和物資都是東線德軍所急需的,他們從1942年開始就已經在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劣勢,這從軍事角度來看是非常不利的,意味著東線德軍無法承受任何戰略失誤。

    事實上,德國沒有打敗英國所帶來的困境遠非西線威脅一個,還包括南歐的地中海戰場和歐洲的空中戰場,英國在地中海的頑強抵抗牽制了義大利所有的武裝力量以及一部分德國的海、陸、空部隊,使軸心國軍隊無力在南歐建立一條完整的海岸防線,當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全軍覆沒後,希特勒的歐洲堡壘已經談不上堅不可摧了,整個南歐幾乎毫無防禦可言,盟軍也得以率先在義大利登陸重返歐洲,結果義大利很快崩潰退出了戰爭,德國不得不投入一個新的野戰集團軍群(不少於20個師)去阻止盟軍在義大利的推進,這幾十萬軍隊既不能增援西線阻止盟軍的登陸,也無法派往東線,德軍的兵力匱乏情況更加嚴重。

    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德國最終是在三條戰線上和盟軍苦戰,分別是東線、西線和南線。嚴格來說應該是四條,第四條戰線就是歐洲上空的空中戰線,即盟軍對德國本土實施的戰略轟炸,德國為此投入大量的資源,並不亞於西線和南線戰場的投入。從1943年開始,德國空軍的主力便已經調回德國本土,到1944年部署在本土的空軍佔總兵力的70%,這直接導致德軍在東線徹底失去了制空權。此外德國還在本土部署了超過10000門的高射炮和近百萬的相關操作和服務人員,執行防空作戰所耗費的彈藥也是空前的,如果將這些龐大的高射炮單位部署到東線去阻擊蘇聯的坦克洪流,無疑會為東線德軍的整體反坦克能力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明,空權和海權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陸權,德國在1940年透過打敗法國雖然佔據了歐洲的陸權,但遠談不上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英國本土的存在使得盟軍擁有一個絕佳的戰略反攻基地,從而使德國時刻遭受著來自空中和海上進攻的威脅,這些威脅隨著美國的參戰而變得愈加現實和嚴重。德國低估了英國的抵抗決心、美國的參戰速度以及蘇聯的軍事實力,最終讓這三大強國走向了聯盟,德國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 2 # 一葉楓流

    最大失誤就是引發了世界大戰。

    希特勒缺乏耐心,太簡單粗暴了。可以挑唆捷克和匈牙利與波蘭發生衝突,德國以調停維和士兵名義進駐波蘭。

  • 3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歐洲最大的失誤是沒有按照英國首相張伯倫的構想“適可而止”,而是不顧英國、法國與波蘭結盟的客觀事實,酣然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俾斯麥當年知道適可而止,排擠奧地利而不是吞併奧地利。俾斯麥卻未能說服威廉一世不割佔法國領土,從而導致法國成為德國宿敵,甚至法國拉攏俄國、英國共同遏制德國,最終德國被三國協約擊敗。當然,1917年美國替補俄國上陣,德國依舊面對三個強國群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無論是收回薩爾區還是進軍萊茵區甚至吞併奧地利、吞併蘇臺德區甚至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與法國都能容忍。這也是英國、法國綏靖政策的最後底線。問題是納粹德國竟然無視英國、法國的底線,悍然入侵英法的盟國波蘭,導致英國、法國被迫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有能力“單挑”擊敗蘇聯以外任何歐洲國家,但群毆的世界大戰,德國就無可能獲勝。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二戰德國在歐洲戰場上最大的失誤戰略決策,應該是在1941年9月份拿下斯摩稜斯克之後沒有馬上進攻莫斯科,而是主力南下參加基輔會戰,雖然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的圍殲戰,消滅了大約70多萬蘇軍,但是卻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機會。當基輔會戰結束後,已經到了1941年年底,雖然德軍集中了優勢兵力進攻莫斯科,但是由於遇到了罕見的嚴寒天氣,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

    拿下斯摩稜斯克後的形勢

    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開始進攻蘇聯,主要分三個集團軍群,分別進攻三個方向: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方向;南方集團軍群主攻蘇聯南部,拿下斯大林格勒。

    其中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最為強大的攻擊方向。6月22日戰爭打響之後,德軍進展非常順利,在1941年9月10日結束了斯摩稜斯克戰役,可以說當時蘇聯的中心莫斯科門戶大開,德軍可直接進攻莫斯科。

    德軍的抉擇

    如果這個時候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直接進攻莫斯科的話,當時莫斯科的防守還非常空虛,直到年底的時候才集結了大約125萬的軍隊,而進攻莫斯科方向的德軍基本可以達到150萬人以上,可以說當時拿下莫斯科基本沒問題(還沒有遇到嚴寒天氣)如果莫斯科被德國拿下,那麼蘇德戰爭中蘇聯就直接GG了,可以說戰爭在1941年就結束了。

    但當時德軍面臨的選擇除了直接進攻莫斯科,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到北方和南方,確保南方和北方的側翼安全之後再進攻莫斯科。

    這個方案看起來是比較穩妥的方式,但是希特勒沒有注意到閃電戰的優勢,就是在於快速突破對方的防線,直接攻下對方的中心,快速結束戰爭。比如在法國戰役中,德華人就迅速繞過了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直接拿下首都巴黎,導致法國迅速潰敗,從而結束了與法國的戰爭。

    當時希特勒選擇了中央集團軍群分兵兩翼,在確保了兩翼安全之後再進攻莫斯科。

    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司令官古德里安得知了希特勒的命令後,曾經直接飛往柏林面見希特勒,希望希特勒能夠改變主意,直接進攻莫斯科,但這個建議被希特勒固執地否決了。

    分兵兩翼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中央集團軍群在拿下斯摩稜斯克後,分兵兩路,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部分裝甲部隊被調往南部參加了基輔會戰,南下的裝甲部隊由古德里安指揮。

    此時的基輔會戰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德軍不斷地進攻基輔方面的蘇聯守軍,而南下的德軍裝甲部隊快速地繞到了蘇聯守軍被背後,切斷了基輔方面蘇聯守軍同後方的聯絡,實現了對基輔方面蘇軍的包圍,經過數日的戰鬥,基本全殲了基輔守軍,此戰蘇聯傷亡近20萬人,被俘65萬多人。

    雖然兩翼的分兵使得北部和南部的戰線得到了伸展,確保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安全,但是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也被推遲了一個多月。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戰役在當年10月打響,參戰的德軍有190萬人左右,而蘇軍則只有125萬多人,可以說德軍兵力絕對佔優。

    蘇聯集中了能夠集中的全部兵力在莫斯科拼死防守,德軍進展始終都非常緩慢,在進入到11月份之後,莫斯科地區遇到了罕見的嚴寒天氣,瞬間導致德軍的坦克、車輛、重型武器失去了作用,道路泥濘不堪,部隊前行舉步維艱。

    也就是在天氣的作用下,德軍的進攻被蘇軍徹底遏制,到了12月初,蘇軍發動了反攻,而此時從遠東地區調來的蘇軍成為了反攻的新的有生力量。這場反攻導致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損失了大約50萬人,進攻勢頭被暫時遏住,蘇聯得以喘息。

    影響

    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在拿下斯摩稜斯克之後是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也正是因為在1941年沒能拿下莫斯科,導致在1942年德軍不得不將進攻重點轉移到了南部,當然,在當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再次慘敗,至此戰爭主動權才從德國轉換到了蘇聯。

    也正是因為喪失了讓蘇聯直接GG的機會,所以我認為德軍在拿下斯摩稜斯克後沒有進攻莫斯科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 5 # 世界映象觀察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階段,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之路走得挺順利,但是他在蘇聯戰場卻遇到了瘋狂的反擊。自古以來,每個帝國的建立都不會一帆風順,當前行之路遇到阻礙的時候,決策者的決定就關乎到帝國的命運。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希特勒策劃的庫爾斯克會戰絕對是他歐洲戰略的最大失誤,這導致德國開始走向滅亡。

    1940年,德國攻陷法國後,希特勒在作戰會議上提出突襲蘇聯,這得到了全體高階軍官的贊同,最後由於來不及做戰前準備而推遲到了1941年。希特勒決定先進攻英國,他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嘗試佔領英國,另一個是麻痺蘇聯。德國空軍在空襲英國失敗後,希特勒就一邊繼續佯攻英國,一邊開始往蘇聯邊境輸送部隊。1941年6月22日,德軍奇襲蘇聯,他們長驅直入,僅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推進到莫斯科城外,正當他們準備攻下莫斯科的時候,莫斯利百年一遇的嚴寒使得德軍的攻勢慢慢被瓦解。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是一個意外,他們確實可以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氣,但是他們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就找不出藉口了。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讓德軍士氣銳減,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敗後,德軍計程車氣已經降到谷底。如果這個時候希特勒能夠讓德軍先進行戰略性防禦的話,蘇德戰爭還有的打,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還有希望達成。可是希特勒為了報復蘇聯,策劃了“堡壘計劃”,結果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上又敗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想幾乎在那時就已經破滅了。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開始快速收復失地,德國的馮·曼斯坦因利用蘇聯冒進的心理,誘惑蘇軍深入,給予蘇軍沉重的打擊。德軍召開進攻總結會議的時候,希特勒在會議上提出了“堡壘計劃”,他想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把蘇軍消滅在庫爾斯克的凸角地區。克魯格和古德里安等高階將領都反對這個計劃,他們認為這個計劃實在是太冒險了,但是希特勒還是一如既往地力排眾議後拍板決定了。希特勒不僅一意孤行地發動庫爾斯克會戰,而且他在這次會戰中投入了大量德軍的精銳部隊,德軍總共投入50個精銳師,“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師、“骷髏”坦克師、“帝國”坦克師和“大日耳曼”摩托化師等王牌師都出動了。

    希特勒從馮·曼斯坦因對蘇聯的反擊勝利中斷定,只要他出動精銳部隊,德軍依然可以擊潰蘇軍,原本確實會是如此,可是希特勒在這場戰役的安排上接連犯錯,導致德國又敗了。庫爾斯克會戰是一場坦克大戰,戰場上的主角是坦克,希特勒戰前為了能夠保障德軍的勝利,要求部隊等大量的“虎式”坦克運送到前線後再開戰,這一等就是三個月,德軍失去了搶得先機的機會。在三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大量部隊增援而至,庫爾斯克南部集結了62.6萬人和1700輛坦克,庫爾斯克北部集結了71.2萬人和1800輛坦克。蘇軍除集結部隊外,還發動了30萬平民一起修築了南方4200公里和北方5000公里的反坦克戰壕,這使得庫爾斯克地區不再是適合德國坦克的戰場,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事情。

    希特勒貽誤戰機後,他在選擇指揮官的時候,又犯下了大錯。希特勒制定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消滅蘇軍的時候,他選擇馮·曼斯坦因作為南方部隊的指揮官,這一個明智的決定,可是他選擇莫德爾作為北方部隊的指揮官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了。莫德爾被稱為“希特勒的救火隊員”,他擅長防守,進攻戰的經驗不多,他從希特勒制定“堡壘計劃”的時候,就希望蘇軍先進攻,然後他防守,從這裡都能知道他的北線攻擊會出問題。

    莫德爾在北線進攻的時候,他以步兵打頭陣,然後坦克機械部隊隨後跟進突擊,他的進攻被蘇軍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給遏制住了。戰鬥打響一週後,蘇聯動用了預備部隊,莫德爾發現自己可能會被蘇軍包圍,於是他選擇撤離戰場,他的離開讓馮·曼斯坦因陷入困境。馮·曼斯坦因改變計劃,他決定繞過蘇聯的主要防禦陣地,轉向普羅霍羅夫卡鎮,由此進入庫爾斯克,可是他在普羅霍羅夫卡鎮與蘇軍來了一次坦克大戰,而且德軍損失慘重,基本失去攻入庫爾斯克的可能性。

    整個庫爾斯克會戰中,南北線德軍共集結了78萬部隊和2500輛坦克,最後共損失了20萬人和1044輛坦克,精銳部隊損失慘重,這導致德軍實力大幅度下降。希特勒從策劃庫爾斯克會戰,到做戰場佈置安排,基本是一路連續錯過去。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希特勒聽從克魯格和古德里安的建議,不貿然發動庫爾斯克會戰的話,那麼德國還有機會翻盤,可惜他沒有聽,德國正式被推到懸崖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此物是口臭的"頭號剋星”,每天喝一點,促進腸胃蠕動,口臭沒了,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