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就是幸福6666
-
2 # 沙中土大溪水
風波亭背後的故事,趙構為什麼要害岳飛?
靖康恥發生於1127年,岳飛被害於1142年,相聚已14年。風波亭是演義之話,宋史未見記載,但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害於大理寺詔獄確實是史實。1163年即為岳飛平反。以前多為尊者諱,多罪於秦檜,畢竟南宋朝以趙構為首。現分析主因在趙構,原因多為功高震主,有宋一代防武將的傳統。也有人分析岳飛政治上犯錯,在迎二聖,立太子一事上妄議等等。
無論如何從事態發展來看,紹興和議在十一年十一月,岳飛被害在第二月即十二月。從此可看出岳飛的確是議和的犧牲品。此後南宋和金雖有徵戰,以及後來的隆興和議,嘉定和議等,但大致維持這以後的邊境直到蒙古興起。
靖康恥發生在1127年,此後二帝均被俘虜至北方,太宗一系的皇子皇孫均被一網打盡,只跑了一個當時已到磁縣去求和的八哥趙構。最要命還不是這些事,宋由於唐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直執行的強幹弱枝的做法,聚天下之兵於開封,並採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做法,這種做法平時對穩定宋朝不失好辦法,但在戰時問題就大了。這種方法是把天下安危寄於一地。一旦開封一有問題,倉促之間,地方無兵無糧根本無法對開封形成有效支援和支援。
此時趙構就面對這個問題,僅空有一大元帥的名號。金朝當時立國時間太短,根本無力對中原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留了個張邦昌的偽楚,但實際上這種依附於強權的傀儡政權,名不正,是沒有什麼統治力的。所以,趙構得以南京應天府繼位,也就是現在的商丘。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就是同一個地方,唐能夠死死擋住安祿山不得前進一步,而且當時兩京均已失守。但到趙構這裡就無任何人的辦法,在金兵威脅下,無法只得跑往揚州、建康,雖有個人原因。但背後的故事就是,唐藩鎮雖有其割據和混戰不休的問題,但同時這種辦法也使得地方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戰力以備不時之需,宋朝矯正過枉的辦法使得地方基本沒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靖康恥後直到紹興和議之間14年裡,其實金並未佔領開封,岳飛有幾次均佔領過開封,但均未守住。原因就是開封和其周圍已經沒有糧草支援長時間堅守了。
此後趙構一直在跑路,直到1130年,韓世忠黃天蕩戰役後,金軍不敢輕易過江,趙構才算在臨安安穩下來。中間有段時間長達四個月漂泊在海上·,史書記載可憐的趙構最後連飯都吃不飽。趙構給金朝的上表中寫自己多可憐,希望金朝別再追了,自己願意當兒皇帝,看起來屈辱,但未免不是趙構的心理寫照。但此時在川陝之地還爆發了福平之役,以及以後的和尚原戰役。這說明金宋之間在其他地方依然還進行著拉鋸戰。
在此之前的1129年,在建康時,苗劉兵變則是嚴重刺激了趙構。苗劉後,趙構的三歲太子估計受驚死去。此後,據史料記載,趙構在被金兵追擊時也是一樣受驚過度,此後無子。此時趙構才22歲。苗劉兵變解釋為士兵不滿趙構重用宦官,小人等,此類寫法一般為儒家過於道德化的春秋筆法。其實 造反計程車兵均為北方士兵 ,不滿趙構重用南人,人心浮動希望北歸的一場不成功的政變。這其中,已經暴露出趙構政權的不穩定性,可以說趙構一路走來並沒有自己穩定的團隊,為了安全也得重要宦官。由以上顯示出,一切均需從頭來的過程中,不同人的利益衝突,南北之爭,文武之爭,君相之爭而來的影響了南宋以後的政治格局。而且苗劉兵變中質疑趙構的合法地位,也使得趙構對這個更加敏感,此後三歲兒子也沒了。以後一生無子嗣。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弔詭,使得南宋一朝比北宋更加不自信。民間傳言金主為太祖轉生,來報當年燭光斧影之仇,這些未免不會影響趙構心理。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趙構此時只是名義上的共主。有宋一代強幹弱枝執行的過分,開封一旦有事,地方根本無法對付。岳家軍等帶姓氏的軍隊充分說明,此時的軍隊都是倉促之間自己建立了,多少已經有了私人性質的部隊。苗劉以後,趙構加快對軍隊控制,這之中重用文臣就是應有之議。
南宋一邊穩定南方,一邊於1131年至1135年南宋和偽齊在江淮一線相互征戰。但1138年發生了淮西兵變。事情暫且不說,但事情不僅僅影響當時的北伐,而且影響了趙構的判斷,從此趙構就失去北伐的雄心,使得趙構對武將的防備達到頂峰。
此後岳飛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趙構的脈絡,實在是對武將疑心大起。1140年本就不是南宋的計劃好的北伐。金攻南宋不成,反被岳飛反攻至郾城,也就是黃河一線。此時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兵。這可能是南宋離勝利最近的一次了,感覺可惜 ,然後岳飛有冤死,後南宋悲慘的結局。這一切都顯得岳飛的悲壯和朝廷的昏庸。
其實不然,當時各路兵馬已撤離,岳飛孤懸在外非常危險,而且糧草已跟不上了。朝廷也不是傻子,不要一味的好人壞人去看歷史。對付遊牧民族最大的風險不是對戰,而是糧草不及時的崩潰。宋一朝多次敗於此。看似敵人敗了跑了 其實不然,騎兵一直在遠遠吊著你,一旦糧草不及,馬上反攻。這種戰鬥最怕就是撤退,一旦混亂就是崩潰。
此後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趙構殺岳飛是小心過度。中興四將中就岳飛被殺,這其中的奧妙是,1130年岳飛才第一次見趙構,其他均是趙構的老人。苗劉之變時,趙構被逼退位時,是其他三人救的趙構。岳飛不是這其中的人。
後世可惜的是岳飛是這其中唯一的進攻型將領,其他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罷了。岳飛1140年的只搗黃龍多少有點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後世的事對比看北伐之難。魏晉南北朝事南朝劉裕滅南燕後,基本上就把國境線壓到了黃河一線,並攻下了西安,洛陽。但後來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內亂,黃河一線就丟失了,最後依然守淮河一線,直到隋統一。
明朝北伐時,朱元璋戰略規劃就非常有遠見。出徐州攻濟南,從東邊威脅華北和中原,然後北上攻北京,然後分兵攻太原,大同。另一路攻潼關,守潼關關閉關內,然後不用打西安,元順帝不戰而逃。這才驅逐元朝出中原。北伐戰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為目標,有宋一代的武將由於有靖康恥,感情上一定會以拿下開封為第一步,但這恰恰不可行。
趙構的問題在於他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趙構是不得寵的人,第一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當人質,第二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當回事。後又被金兵追得慢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來越多。
對於岳飛根本沒必要殺,議和不成,拉倒,繼續打,可惜沒這血性。其實,應該把岳飛的背嵬軍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計較一城一地得失,專事騷擾。打擊敵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燒殺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從權,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後來就是在南方一路燒殺後才有了主動權。只是趙構不行,歷史在合適的時間沒遇到合適的人。趙構就是這個不合適的人,不過這人活得挺久,八十多歲。
-
3 # 大宋說書人
宋朝的滅亡和殺不殺良將一點關係都沒有,宋朝在320年裡殺的武將那都是屈指可數的,殺的最有能力,最出名的武將就是岳飛了。北宋滅亡的原因我個人認為主要是
還沒有消滅外患就罷免了李鋼,奪了種世道的兵權,也不是因為殺了良將。
岳飛是中興四將之一,也中興四將中是最有能力的將軍,岳飛帶領的岳家軍與金軍多次正面交鋒,打破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因多次不聽皇帝命令,最終引來殺身之禍,死於公元1142年,享年39歲,宋朝在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後亡國了,從岳飛死到宋朝滅亡這期間宋朝還存活了137年,就是岳飛能打的過“橫掃歐亞”的蒙古人,岳飛也活不了100多歲吧。
岳飛能不能徹底消滅金和夏?答案是“不能”,就算宋高宗趙構支援岳飛北伐,岳飛也只能收復失地而已,想正真的滅掉金和夏,幾乎是不可能的。從時間、兵力補充、收復後的重建,都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人力,想要徹底消滅金和夏,只是岳飛一個人是辦不到的,在岳飛的有生之年是很難辦到的。
岳飛徹底消滅金和夏後,宋朝如此大的版圖能不能抵禦蒙古人的入侵? 蒙古人的崛起是肯定的,蒙古人崛起的時候岳飛是否還健在?如果健在是否還能抵禦蒙古人?岳飛真的徹底消滅金和夏後,宋朝疆域遼闊,沒有戰亂、和平穩定,那麼生活在和平年代,美好生活的宋朝人,能抵禦來自漠北草原的狼嗎?答案是“不能”。
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和岳飛一點關係沒有,那麼宋朝的滅亡又和岳飛有什麼關係那?某一個朝代的滅亡和某一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是一個朝代積勞成疾的緣故,之所以體現在某一個人的身上,是因為那個特定的人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
4 # 冒牌東方朔
從歷史辯證法的角度來講,任何一個“王朝”的消亡都有其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而把這樣的分析方法落地在“宋朝”的話,究其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有很多。
不過有一點不能夠忽略的是,在內部原因方面,無論宋朝的建立、興盛,還是最終的消亡,都是一群人共同的思想和作為所導致的好或者壞的結果。
而且,在進行分析的時候,也必須要關注整個過程,從整個“大宋王朝”的歷任帝王和大臣,以及他們所推行的政策和奉行的觀點等等入手,從而才能夠總結出比較客觀的導致“大宋朝廷”覆滅的內在原因所在。
問題當中所說的“外患還沒有消滅的時候,便著急殺掉良將”其實只能算是一種具體的現象,深究其根源還是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便一直推行的“重文輕武”的國策。
雖說,宋太祖趙匡胤經歷了“斧聲燭影”的歷史謎案之後,由他的弟弟趙光義承襲了帝位,但他卻也繼承了他兄長所推崇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因為他也擔心武將若“擁兵自重”便很有可能生出“謀反之心”,畢竟當時他們兩兄弟在創立宋朝時用的便是這樣的“方式”。
而“重文輕武”的國策,並不是簡單地理解為“不重視軍事,只重視文化教育”,畢竟一個王朝想要長治久安,擁有常備的軍隊是必須的,只不過,為了避免“擁兵自重”的情況出現,宋朝的朝廷採取了“以文抑武”的方式,比如,一個大規模部隊的軍事長官是由文官來擔任,武將只能做副手;另外就是增加“武將”的層級,加設不同的軍事部門,從而讓部隊變得更加分散等等。
而長期推行這樣的“國策”,在朝廷上皇帝對文臣更為倚重,當面臨外族強勢入侵時,那些主政的文臣們大多數都會主張“議和”,而武將們則都主張“抵抗”,而那種長久的國策導致皇帝本身就沒有太強烈的“居安思危”的意識,缺乏“抵抗”的勇氣,同時再加上他們長期對那些“文臣”更加倚重,最終所導致的便是選擇“示弱議和”。
而一旦一開始選擇了“議和”,那麼,一直環伺這“大宋王朝”的遼、金政權便認為已經捏住了“大宋王朝”的七寸,透過不斷的“發難”從而獲取他們想要得到的利益。
與此同時,雖然“大宋王朝”重文輕武,但其實這個王朝的那些戰將們卻並不像那些文臣一樣“疲軟”,要知道“重文”的結果便是使得那邪惡將領們獲得良好的“教育”,加之“忠孝節義”的價值觀作為古代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便使得宋朝的“將領”其實是擁有更加強烈的“家國情懷”的,他們十分願意“為國征戰”甚至是“為國捐軀”。
所以,總結來說,其實一個國家軍隊的“戰力”,除了優良的身體素質、軍事素養之外,最為重要的便是“家國價值觀”和由此而激發的“意志品質”,可以說當時的“大宋王朝”應該是擁有一支“最能打硬仗”的國家軍隊,只是當時的皇帝困於自己所推行“國策”的束縛,一再地退讓,最終才使一個強大、富饒的王朝被滅。
而說到“宋朝”的話題,不得不提的便是“抗金名將”和“民族英雄”——岳飛,當時岳飛心中所想始終都是“一雪國恥”,而宋高宗趙構想的卻是“岳飛做大”的後果,這完全是“價值觀取向”出現了嚴重分歧所導致的“悲劇”。
如果當時能夠“君臣一心”,憑藉“能征慣戰”的岳家軍,我想一舉消滅當時的遼、金政權也不無可能,只可惜,“價值取向”的不同,“格局”的差異,最終只能導致“大宋王朝”一步步地走向覆滅。
其實,透過這樣的事情,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那就是針對“他人的觀點”或者“先人的觀點”,絕對不能“盲目”地一位推崇和執行,而應該“審時度勢”地加以分析,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而客觀地、智慧地去面對這個世界。
回覆列表
北宋是有相無將,南宋是有將無相,宋朝一直都是對武將一直都是壓制,太祖皇帝就說,一百個文管貪汙也比不上一個武將造反,而且部隊長官來回調,就怕結成一條心,在北宋末南宋初的時候,兵隊戰鬥機很弱,岳飛雖然說打仗一代名將,可是做官情商太低,手裡有兵權,但你不聽皇帝的話,功高震主,哪怕皇帝不害怕,死也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