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品人生
-
2 # 豫北老崔
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各朝農民起義多不勝數,其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深深影響著後世。秦始皇一統六國車同軌、書同文,建立郡縣制度使中國步入封建社會。公元前210年,由於秦始皇后期為長生亂服藥物,因病駕崩。後有李斯趙高合謀篡改遺詔,逼死公子扶蘇立秦二世胡亥為帝。
秦二世為帝之後酷刑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廣大農民在生死線上掙扎,還要忍受徭役之苦。公元前209年,陽城的官員接到秦二世政發令,陳勝吳廣為屯長帶領900名貧苦農民去漁陽防守,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的時候由於連續幾天天降大雨,雨水淹沒了道路無法通行延誤了行程。在當時秦朝律法嚴厲,被徵發的民夫若延誤了期限要處於極性,陳勝吳廣召集民夫藉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起義,大澤鄉起義爆發,留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名句。陳勝吳廣這次起義可以說影響巨大,是農民階級反抗鬥爭的代表,直接影響後世歷次農民起義。
但是這次起義有多處讓人疑問的地方,根據最新出土的秦朝律法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失期三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意思大致就是徵發民夫延期三天到五天,罰錢就可以了並沒有殺頭之說。既然陳勝吳廣延誤日期不會殺頭他們的起義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理性分析一下,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大規模農民起義代表有漢朝劉邦,明朝朱元璋。劉邦之前叫劉季,朱元璋之前叫朱重八名字可以說是土的不能在土了,比較隨便。咱們看看陳勝叫什麼,陳勝字涉陽城人,當時有字那可是貴族由此可知陳勝身份並不是農民而是有身份之人,很可能是六國貴族之後。六國貴族對待秦王朝那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說陳勝吳廣這次起義不由的讓人起疑。
在起義之初有“大楚興,陳勝王”的說法,這個是陳勝吳廣派人做的這件事,當時做為秦王朝的百姓一般是不敢這麼做的,當時秦朝律法可是相當嚴厲,秦始皇時期出現始皇死土地分事件已經讓百姓從心裡面不敢反對秦王朝。在著說當時900人的民夫之中我想也會有對秦朝律法略知一二的人,可能對陳勝吳廣的說法起疑,陳勝吳廣才以“大楚興,陳勝王”迷信說法迷惑這些民眾,由此可知這件事早有預謀。以扶蘇項燕為口號發起對秦王朝的對抗,又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聚攏人心,這些種種顯然不是一個底層百姓所能想到的計策。
在者說,後來響應陳勝起義的都是誰,項梁楚國貴族目的推翻秦朝,項羽目的取而代之秦始皇,劉邦大丈夫當如是。可以說是整個起義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性。透過陳勝的王侯將相,鴻鵠之志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陳勝起義也是有目的性,即使沒有大澤鄉也會有小澤鄉,東澤鄉起義。
大致可以說明,陳勝吳廣起義最根本原因就是想得到榮華富貴甚至於帝王,有預謀的一場起義而已,只是貴族之間的利益鬥爭罷了。勞苦大眾其實還是被貴族利用的一種工具而已。雖說大澤鄉起義失敗,其在歷史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3 # 尋根拜祖
按《史記》記載,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徵發途中遇到大雨,導致行程失期。按照法律規定,失期當斬。活路被堵死的農民們,在陳勝吳廣的帶領下,發動了起義。
不過,根據現代考古發掘的文獻資料發現,秦代的法律條文中,根本沒有徭役失期當斬的說法。相反,條文非常人性化,對失期的徭役最多罰一副盾甲,即便逃脫徭役也僅僅罰兩幅鎧甲,遇到大雨情況,乾脆就不罰!
如此說來,嚴肅的史學家司馬遷的說法未必可信。那麼陳勝吳廣到底為什麼要起義?
人性化的法律條文《史家》記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司馬遷將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歸結為“失期法皆斬”,將九百名徭役推上了絕路。他的這個說法,長期以來成為公論,併成為秦法暴虐的證據。事實上,這個說法未必靠得住。
1975年,在湖北睡虎地考古出土了一批秦簡,其中關於徵發徭役的法律條文,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御史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條文規定:失期三至五天,罵幾句,六到十天,罰一副盾,超過十天,罰一副鎧甲。即便中途逃跑了,也就罰兩副鎧甲,遇到下雨天,乾脆就免於徵發。
按照這個條文,陳勝吳廣一行,遇到大雨,道路沖毀,應屬於被免於徵發的情況。即便逃跑,也僅僅是罰兩副鎧甲,不存在“皆斬”的規定。
有人說,秦二世上臺後,對法律做了修改。怎麼修改的?有證據嗎?我查到的有一份《捕亡令》,專門針對逃跑的人,規定抓到了一律戍邊,也沒有處死的說法。失期,從“除興”到“皆斬”,這個跨度太大了吧!
陳勝吳廣何許人也“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也就是說,陳勝是個給人種地的僱工,通俗說法就是地主家的長工(或短工),河南陽城人。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閭左,就是居住區左側。秦代規定,二十五人為一閭,貧者居左,富者居右。顯然,這一次徵發的是僱農佃戶一類的貧農。
不過這個說法也有點問題,因為秦始皇規定:徭役不發閭左。也就是說,秦始皇不傻,他知道閭左的窮人經不起折騰,沒油水可榨,他徵發徭役從來都是閭右。那麼《史記》何以說“閭左”呢?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說,秦二世時期,閭右都被徵發盡了,只好徵發閭左。我覺得這話有問題,事實上,充當徭役的很少有富人,不存在閭右徵發“盡了”的說法。再說徵發徭役也不是判死刑,用一次人就死光光了,怎麼可能“盡了”?
秦朝規定,徭役可以代役,也就是說閭右的富人可以自己不去,花錢僱人代替,僱誰呢?當然是閭左的人。這應該才是秦始皇的本意,既讓富者出血,又讓貧者有一份收入,陳勝吳廣他們,應該就是收錢替人服役者。
陳勝吳廣都是河南人,大澤鄉在安徽的宿州。有資料說,這一行人從陽城出發,目的地漁陽(北京),途經大澤鄉遇到大雨。這就更可笑了,漁陽在陽城北面,大澤鄉在陽城南面,這不南轅北轍了嗎?憑空多走好幾百裡,這是組團旅遊吶?
所以,出發點應該就在大澤鄉附近,而不是河南。那麼,問題就來了,河南人陳勝跑到安徽幹嘛去了?秦朝可不是現代,老百姓沒有隨便外出的自由,陳勝憑什麼能跑到安徽打工?還那麼巧,另一個“創業合夥人”吳廣,也是河南人!
說他倆是農民,怎麼都覺得有嫌疑!
起義中的蛛絲馬跡仔細盤點一下,大澤鄉起義過程中的細節,怎麼看都不像是兩個農民,臨時起意策劃出來的軍事行動。
1、“失期當斬”的謠言
前文已經闡述,這就是陳勝吳廣的編造的謠言,就是利用老百姓不懂法律,以謠言把這群人逼入死地,從而乖乖地跟著他的思路走。如此一看,陳勝應該是懂法律的。
試想一下,在秦朝,什麼樣的人懂法律?秦朝是典型的法制加吏治的社會結構,懂法律這樣的專業技能,就可以做官,甚至做大官,趙高就是典型。
你覺得陳勝吳廣,真的是個農民嗎?
2、起義正義性的塑造
大澤鄉起義是陳勝吳廣發動的,不過他們名義上的領導,卻是“扶蘇”和“項燕”。為什麼是這兩個人呢?為了起義的正義性和號召力!
老百姓雖然天下事知道不多,但對扶蘇應該還是多有了解。扶蘇有賢名,假如皇帝是扶蘇,而不是那個讓我們受苦受難的胡亥,至少眼下我們不會被逼得走投無路吧?跟著扶蘇鬧革命!起義的正義性瞬間充盈人心!
大澤鄉是楚地,項燕的大名當地人如雷貫耳。追隨大英雄項燕,推翻暴秦,恢復故國!
一個是高高的神,一個是身邊的聖。陳勝吳廣說,很少人知道他倆已經死了,就以他倆的旗號造反,一定是一呼百應!事實如他倆所料。
如此精巧的設計,像普通農民能有的眼界嗎?
3、假託天命的手段
起義前,陳勝吳廣又是找人占卜,又裝狐狸叫,又往魚肚裡塞布條,裝神弄鬼的手段,多麼嫻熟。可以說,他的這一套流程,幾乎成了後世起義軍的標準動作。
要知道,陳勝吳廣是開創者,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是個農民,不是有學識的洪秀全。這種以迷信手段,宣示“天命所歸”的思想,在秦朝還僅僅是個啟蒙階段,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形成主流學說。
即便是當世的一般讀書人,可能都不一定具備這種思想,陳勝吳廣的這種思想基礎在哪裡?天上掉下來的嗎?
4、蠱惑人心的高度
再看看陳勝的設計殺死都尉,宣佈起義的演講詞: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多麼震撼人心的演講,兩千多年了,一直閃耀史冊。其實,在秦朝老百姓心目中,王侯將相就是天生的,就是“有種”。雖然商鞅變法已經動搖了這種說法的根基,但主流依然是“有種”,普通老百姓哪來這種見識,敢挑戰封建王朝千年的歷史觀?
揭開陳勝吳廣的面紗雖沒有任何資料證明,但從他倆的作為來看,陳勝吳廣的身份,肯定不是普通農民!我個人認為,他們很可能是當時的遊俠,也許是六國某個權貴的門客。
遊俠,在秦漢以前神一樣地存在,本質上他們是信奉墨家思想的讀書人。隨著墨家的衰微,以及西漢王朝對遊俠的打擊,這個群體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遊俠的身份其實也是“士族”,只不過他們的思想,與封建皇權有很深的衝突,所以,這個階層一直不是社會主流。我估計,陳勝吳廣很可能是被秦朝通緝的遊俠,由河南逃往到大澤鄉附近。
正因為如此,陳勝見識不凡,地裡刨食就能說出“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因為他經歷過大世面。他見識過王侯將相的興衰勝敗,所以他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是讀書人,通古博今,當然知曉“天命所歸”的理論。
很可能陳勝吳廣早就決定要造反,為了結束逃往生活,也必須造反,他們一直在靜等機會。徵發徭役給他們創造了機會,一場大雨幫他們點燃起義的炸藥包,其他人都是懵懵懂懂上了“賊船”,如此而已!
回覆列表
關於陳勝吳廣起義我們先對事件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如果按照史書的記載是因為身為屯長的陳勝、吳廣因為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他們害怕觸犯秦朝法律過期就要被殺頭這一罪名,於是就發 動起義。其實這個原因根本就經不過推敲,因為在近代出土的秦代法律文獻記載,服徭役的人如果延期3到5日的只會受到官員責罵,延期6到10天的要被處罰上交一個盾牌,延期10 天以上的被處罰上交一套盔甲。如果是因為自然災害比如暴雨天氣延期,將不會受到任何的處罰。 也就是陳勝吳廣起義根本就不是因為傳統史書說的那樣,是因為秦朝的嚴刑峻法,因為他們按照當時的秦朝法律是無罪的,頂多被官員罵幾句,誰會因為被罵幾句而造反呢?史書 之所以這麼說無疑是為了抹黑秦朝,凸顯起義的正義性而已。出土的秦朝法律文獻是來自一個秦朝普通百姓的墓中,不是達官貴人,所以可信度非常高。 即使是拋開法律文獻的依據,如果秦朝的法律規定如果延期就被殺頭,這個法律一旦出臺恐怕秦朝根本就不能一統天下,這條法律不是正常人能想得出來的。從客觀事實上來說如 果說秦朝嚴刑峻法,那為什麼秦國本土就沒有任何的叛亂呢?說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秦朝的嚴刑峻法只是被人編造出來煽動起義的言辭,純屬造謠。 其實,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統治改變了中國數百年的政治格局,秦始皇摒棄了分封制,採用了高度的君主專制。這樣一來,那些六國貴族的利益直接受損,所以特權 被剝奪,他們從高高在上的貴族,一下成為庶民百姓,他們的心理極度不滿。而六國貴族擁有著根深蒂固的經濟、軍事、政治資源,他們雖然被秦朝用武力控制住,但是內心不服 ,很想回到曾經的生活。而尋常百姓因為秦朝用武力征服他們的國家,他們有一種亡國之痛,所以六國之內不管是大官貴族還是尋常百姓都想復國。用陳勝的話說就是“天下苦秦 久矣”。 綜上所述,陳勝吳廣起義的真實是因為六國上至貴族,下到尋常百姓都想復國,推翻秦王朝通知是符合大眾化觀點的。陳勝吳廣就是看到這個原因才敢揭竿而起,從而做出一番事 業。這從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紛紛響應的主要原因,也是陳勝吳廣起義僅僅憑藉幾百名手持木棍鋤頭的百姓就能所向披靡,沒費多大勁就能打到咸陽城附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