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貼心媽媽

    預習是無論初中還是小學老師都非常提倡的。現在的學校班容量比較大,老師的課內時間是有限的,每天的課裡都包含了許多個知識點,有的知識點容易掌握,有的需要透過預習瞭解,孩子學起來會更容易。我們發現身邊的好學生都會在老師講課前認真讀誦課文,預習例題,並透過查閱資料大致掌握基本知識點。特別到了初中以後,老師會直接讓學生做導學方案裡的內容。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預習,大點兒的孩子要養成自己預習的習慣,對於孩子不懂的地方可以標出來家長幫助孩子,家長輔導不了要讓孩子課堂上認真聽老師的講解,不懂的問老師和同學。合理的預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有助於孩子的學習!

  • 2 # 小語分分

    說起這個預習,我覺得它是學習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打個比方就知道了:

    數學課堂上,老師要教《圓柱的體積》,這堂課需要用到圓面積公式。聽到這裡,孩子可能會想起來:“噢,圓面積公式是以前學過的,不過,到底是怎麼寫的?”想到這兒,他開始努力回憶公式。但由於沒有預習,可能好長時間都想不起來,這在無形中就變成了“上課走神”。儘管他思考的是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可由於半天想不起來,既無法使用學過的知識,還耽誤了聽課。最後一堂課下來什麼也沒學到。類似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透過預習解決。

    如果上課前孩子就已經預習了新課,發現自己把公式忘了,只需及時補救就不會出現這種事情了。

    這個例子讓我們知道,預習能夠幫助我們回顧過去的知識,這就是預習的“補救功能”。

    家長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剛開始,我們可以向孩子簡單介紹一下預習方法,再帶領孩子將方法付諸行動。

    這個過程,需要大約兩週。

    第一步,學會預習的“補救”功能。

    這個方法在語、數學科的預習中都適用。預習時,先瀏覽一遍新課內容,搞清楚新課中有哪些是已經學過的知識,如果這些知識記不太清楚了,那就要翻著過去的教材,幫助自己把這一段內容回憶起來。

    第二步,透過“想一想”,讓知識之間建立聯絡。

    這一次我們不能止步於瀏覽課本,要把即將學習的新課內容精讀一遍,然後思考:所學的新課內容與過去的知識有什麼樣的聯絡?這些知識,我們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在解決什麼問題的時能夠使用上它?

    這個過程,是要把新知識與過去、現在、未來的學習聯絡起來。與自己的認知建立了聯絡,新學的知識在大腦中會更加深刻、牢固。

    第三步,動筆“做一做”,聽課有目標。

    透過一遍瀏覽,一遍精讀,孩子對新課內容已經有了一些瞭解。

    1、有條件給孩子準備“導學案”的家庭,可以從網上下載配套導學案,讓孩子完成一些引導性的練習題。

    2、不能準備導學案的家庭,可以直接讓孩子直接做教材上的課後練習。

    3、根據老師給的預習提示,完成課前預習。例如下圖:

    在做題時,TA當然會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十分珍貴的。這些是新課內容中TA無法看懂的內容,也是在上課時TA的學習目標。讓TA帶著這些問題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等待老師的講解即可,家長無需越俎代庖。

    帶著問題去學習,能幫助孩子在聽課的過程中分清主次,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另外,在“做一做”時,為了要解決問題,孩子會反覆閱讀教材,這樣是不是就增加了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呢?

    簡單說來,預習要做到補、想、做三個方面。剛開始教孩子使用這些方法時,可能你會感覺十分瑣碎,令人心煩。但你並不需要長久向TA介紹這些方法,只用大約一兩週的時間,TA就能養成預習習慣,兩週之後基本就能做到自己預習了。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掌握正確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是學習應有的模樣。輔助孩子可以,該放手還得放手,不必事事躬親。

    細節決定成敗,堅持決定細節。預習是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一個環節,因為預習一般不會形成書面作業,老師檢查也做不到全面,有些孩子完成得就不太認真。經驗告訴我們,預習是學習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長期堅持下來一定能夠得到豐厚的回報。

  • 3 # 當代師說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家長不僅僅是參與的問題,而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些習慣的養成,直接就是家長的責任,比如題主所說的預習就是,家長不負起責任,想讓孩子養成預習的習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預習是學生對即將教學的內容自我學習的過程,利用已經學會的知識,去嘗試學習新知識,遇到疑難問題,經思考後仍然不能解決的,做上記號,記錄下來,留待課堂上進一步解決。

    預習的過程,除了寄宿生外,其他學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老師要做的也是能做的,就是佈置學生預習,提出要求,別的就鞭長莫及了,因為學生回家了,預習與否老師是監管不到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來負責保證孩子完成預習任務。

    對於預習,很多家長都有不正確的認識,認為這是無所謂的事情,反正到學校老師也會教的,所以很多學生根本就沒有預習的習慣,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幾乎全軍覆沒。家長和學生都覺得無關緊要,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預習成了稀缺產品。

    與其問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學會預習,倒不如問家長如何訓練孩子預習的習慣,因為預習的方法老師都會交給學生,孩子回家是否按照方法預習,才是家長的事情。

    首先,家長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

    預習是很重要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是的,老師上課會講,但是,這樣的學生,只會被動學習,不會主動學習,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可以說有天壤之別,從來沒有一個學霸是被動學習的。

    其次,家長必須要求和監督到位。

    預習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因為只要上學,就有學習任務,家長要把預習作為孩子的一項常規事情,跟吃飯睡覺一樣必做。最好規定一個時間,專門作為預習新課時間。

    第三,家長要透過交流了解孩子預習情況。

    孩子會不會預習,預習有何效果,這些家長必須很清楚,不能家長要求孩子預習,孩子坐在那裡也好像預習了,家長拿著手機玩的挺帶勁。時間差不多了,也就結束了。這樣的預習,不如不要,純粹是耽誤時間,還令孩子很反感。家長一定要詢問孩子,透過預習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會的。對於不會的,家長沒有必要給孩子講解,交給孩子打上記號、記錄下來,告訴孩子在課堂上要特別注意自己不懂的問題就可以了。

    第四,一定要讓預習成為自然的習慣。

    開始時孩子肯定是不習慣的,家長需要緊緊陪伴,但要有意識地逐漸疏離一些,觀察孩子對於預習的自覺性的形成,這種自覺行為會逐步成為一種習慣,養成了習慣,家長不需要看管,只要抽一點時間,跟孩子交流一下預習所得就可以了。

    學生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對於一般人而言,比智力因素還重要,沒有好的習慣,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自己的聰明所誤。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老師的訓練,同樣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訓練,在習慣養成上,家長的責任重於老師!

  • 4 # 堯丶天

    1.讓孩子嚐到預習的甜頭,適當舉正面案例或獎勵。

    2.變換花樣如思維導圖,圖相記憶。

    3.讓孩子學起來有趣開心,多用故事口吻把學習帶入豐富的生活。

    4.及時總結,階段性獎懲。

  • 5 # 小學教育磚家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人們在後天所養成的一種自動進行某種活動的特殊傾向,是一種自覺、主動、持久、穩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一旦形成,要想改變它很不容易,正如古語所言:“習慣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種習慣,有時不需要要求,即使遇到種種困難也能克服,也能主動幹好事情。可見,同學們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

    1、積極探究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供豐富良好學習習慣資源,奠定知識基礎。

    透過調查研究和教育理論的學習,對語文、數學教學中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內容與方法提出初步的意見。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在語文、數學中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大約是一個量變(認知)——質變(形成)——新的量變的過程(鞏固發展)。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按以上變化規律,按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性質的不同,學習習慣培養的重點及方法也不同,在統一要求,全面規劃的前提下,按照各班各學科提出不同要求,有目的地實施培養計劃,並把學習習慣內容分為幾個層次。

    (2)各科都必需培養的好習慣:

    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堂教學中的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作業書寫整潔的習慣;課後複習的習慣;珍惜時間的習慣;刻苦鑽研的習慣;勤學好問的習慣;合作與交流的習慣;獨立鑽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習慣。

    (3)根據學科性質特別需要培養的習慣:

    ①語文方面:課外閱讀的習慣、語言積累與應用的習慣、感悟語言與體驗語言美的習慣;

    ②數學方面:計算仔細的習慣、探索規律的習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

    細緻觀察的習慣:觀察是三年級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始,而且三年級科學的能力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看見了”不等於“觀察到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歸功於科學家細緻的觀察結果。為此我注重對學生細緻觀察習慣的培養。

    質疑問難的習慣:這是科學的一個重要步驟,提倡讓學生髮現問題——猜測——驗證——得出結論;如果學生不產生疑問,學生勢必沒有探究的積極性,也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以上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歸類,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習慣培養的統一。以素質教育的培養為目標,創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傳統的學習習慣的內涵。圍繞這些培養內容,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訓練學生,注意擴充套件到課外家庭、社會,培養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習慣,是適應時代發展,創新的培養策略與培養方法的研究。

    2、對語文、數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方法研究

    (1)結合古今中外名人的優良習慣、身邊的具有好習慣的人的成功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意志。良好的習慣屬非認知因素,但在智慧活動中具有動力和調節功能。經常給他們講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他們會發現良好學習習慣給學習帶來優異成績,也給各方面活動帶來好處,就會讓他們感悟到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好處。調動不同型別學生的積極情感,幫助學生建立克服困難,形成良好習慣的意志品質。

    (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分層漸進。“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們在給學生制定方法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採取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因材施教。只要他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我們就及時表揚和鼓勵,成為良性迴圈。

    (3)反覆訓練強化法。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艱鉅的過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時、適度進行反覆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在不斷鞏固中提高。

    (4)構建多元課堂教學評價體系

    我們構建了立足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習習慣與合作意識,我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了能體現評價內容的評價模組,將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的結果記錄下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自己瞭解自己,準確評價自己的發展過程,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幾個典型的良好的習慣    

    (1)、養成傾聽的習慣 在高效課堂進行以來,許多班級數學課的紀律都不是很好。在同學展示時,一些同學不待別人展示完畢就爭相展示自己的觀點,一些同學私下同其他同學討論其他問題。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課堂效果。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明白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學習的好方法,只有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才知道自己對在哪裡,不足在哪裡,才能補充回答並解決課堂上的問題。於是,我編了首傾聽兒歌:學會傾聽,需要安靜。一要專心,二要耐心,三要細心,四要虛心,五要用心。心心相應,伴我成長。讓孩子們學會傾聽,學會禮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常人的智商範圍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