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木構建築如何防止雷擊?難道就不怕雷劈嗎?
6
回覆列表
  • 1 # 亦文亦物

    山西佛光寺傳承1100年 並未受雷擊損失背後有奧秘

    古建築多為土木或磚木,自然災害頻繁的古代磨難重重,很多是儲存不下來的。

    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竣工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古建築,我先後去過多次,這座廟歷經千年的古建築,發現於梁思成、林徽因賢伉儷之手,在如此長的歷史中並未被雷擊毀,背後有它的原因,就我所知道的講一講。

    高策教授曾寫過,中國古建築能成功避雷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是自然消除雷電;

    第二是藉助於雷擊的選擇性;

    第三則是古建築本身具有絕緣性。

    雷雨密佈時,佛光寺背後高聳的山峰、凸出物會產生電暈電流消除雷電;後山種滿了松樹,雷雨雲和樹林之間也會產生電暈電流,從而降低了東大殿的受雷機率。佛光寺後山東西坡有近10座磚塔,它們也是可以消雷的。

    事實上,古建築整體的電阻率遠遠大於周圍物體的數值,60米以下建築物電阻在2000歐姆以上,雷電主放電是不會產生的。

    古建築屋頂多為琉璃瓦等,樑架牆體木構,臺基是石砌夯土的,在防潮的條件下,也不太導電,始終保持乾燥是其不被雷擊的關鍵原因之一。當然,這只是學界的猜測而已,現在古建築修復是必須考慮防雷措施的,還是這樣最保險。

  • 2 # 瑞雪兒173

    古建築防雷找中科天際防雷www.nxfanglei.com0951-7695521

    中科天際防雷擁有的資質:

    擁有特種防雷工程資質;

    擁有軍工保密三級資質;

    擁有安防工程設計施工維護能力一級資質;

    擁有消防設施工程專業承包二級資質;

    擁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二級資質;

    中科天際防雷古建築防雷工程業績案例多多: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田螺坑等土樓;

    江西江南第一大祠堂—誠敬堂;

    山東坊子德日建築群;

    重慶釣魚城遺址;

    青海石藏寺;

    洛陽博物館;

    內蒙古定遠營王府及延福寺;

    寧夏賀蘭口巖畫;

    河南明福寺;

    銀川玉皇閣;

    安慶世太史第;

    重慶忠縣石寶寨;

    寧夏同心清真大寺;

    廣西靖江王府;

    中東鐵路建築群——沙俄監獄舊址及原鐵路醫院;

    隴南慄川塔;

    重慶楊氏名宅;

    甘肅鼓樓;

    寧夏海寶塔;

    重慶彭氏宗祠;

    甘肅榆中三聖廟

  • 3 # 斜陽浪遊記

    分兩方面來看:

    一、自然環境

    1、自然消雷

    所謂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應電荷在雷雲電場的作用下,透過尖凸物如樹木、山峰、岩石建築物等產生電暈電流,將雷雲所帶的部分電荷以緩和方式釋放,從而降低該區域內發生雷擊的機率。

    像五臺山這種山勢起伏不定,林木覆蓋廣的環境,便是自然消雷的好地方。明代的《清涼山志》中便有多處雷雨天氣出現「神燈」的記載,很可能就是電暈電流放電產生的閃光。

    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周圍林木繁盛

    舉個例子,五臺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半山腰,後面就是高聳的山岩。雷雨天,這些山岩的尖端能產生電暈電流,可有效地放電,消除雷擊。除此之外,大殿周圍的磚塔(部分分佈在更高的山坡上)和高大的松樹也能有效起到緩和放電的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佛光寺的建築在雷雲出現時就始終處於一個弱電場區,彷彿置於一個保護罩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雷擊。

    佛光寺東大殿,前有松樹,後有山岩,消雷效果極佳

    對此相對,若建築處在地勢較高的空曠地帶,則容易遭受雷擊。坐落在高大臺基上的天壇祈年殿和紫禁城三大殿便是反面例子。

    2、雷擊的選擇性

    雷擊自有其選擇性,而地質環境通常是雷擊選擇的主要因素。首先,土壤電阻率小的地點,如河床、池沼、金屬礦床等地區,易於積聚大量的電荷,容易遭受雷擊。其次,土壤電阻率突變的地點,如岩石與土壤的銜接地段,易受雷擊。還有便是更高更突出的物體相對容易遭受雷擊。

    五臺山常見的櫟樹,是典型的深根樹木,連線溼潤的深層土壤,容易成為雷擊的物件,而山中無處不在的泉眼、小溪,也是雷電經常光顧之處,在它們的「保護」之下,建築就不那麼容易招致雷電之災了。

    屹立近千年的應縣木塔幾乎沒有雷擊記載,而在其周邊雷擊事件並不少見,被傳為「水不能淹,火不能焚,雷不能擊」的神塔。有學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塔周圍直到七米深仍然是建塔時的夯土層,夯土層很堅實,非常乾燥,表明塔所在位置土壤電阻率較大。同時木塔周圍一百至兩百米內有水塘。這種地質環境很可能是木塔難以遭到雷擊的主要原因。

    應縣木塔

    二、建築結構

    1、絕緣避雷

    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避雷室的記載。見於孟奧的《北征記》:「凌雲臺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以及盛弘之的《荊州記》:「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

    此處的避雷室,為石室,據推測很有可能用的是防火、絕緣的大理石。說明古人對於絕緣體有一定的認識。

    就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築來說,其本身的電阻率都比較高,除少量構件為金屬外(而且金屬構件如鐵釘等大都較小,且不連通),絕大多數都是絕緣體。而這些木材或金屬構件又大都用桐油及各種油漆漆過,一方面使材料不易受潮,保持乾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絕緣作用 。

    古代的房屋通常建在磚石臺基上,除其本身有絕緣性外,也阻隔了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築,使其整體能保持較高的電阻。

    建築屋頂上正脊兩端的鴟吻為整個建築最高的凸起物,相對容易被雷電擊中。然而它們一般是琉璃或陶製的,即使遭到雷擊,也不易引起火災。屋頂的瓦面亦如是。

    歷史上就有很多雷擊損毀屋頂構件,但並未引起火災的記載,正是建築本身的絕緣性所致。

    屋頂上巨大的琉璃鴟吻(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

    2、塔剎消雷

    許多木塔頂部的塔剎都是金屬做的,而從塔剎到地面,通常沒有導體聯通,可見塔剎並不是現代避雷針式的設施。但有研究表明,這種塔剎在雷電場中可以產生較強的電暈電流,起到消雷的作用。有不少文獻記錄了雷雨天可見塔尖閃光的現象,極有可能是塔剎的放電。許多金屬製的寶瓶、寶頂,也有同樣的作用。

    應縣木塔巨大的金屬塔剎(梁思成攝)

    古建築防雷其實涉及到很多因素,至少從現有的研究考察來看,中國古代多半還是被動防雷,這與古人對雷電的認識也是相符的。其中建築的位置和周邊自然環境影響比較大,在風水理論中有一定反映,當然多為經驗的產物。而絕緣避雷的效果有限,所謂比西方早許多年的避雷針也只見於零星記載,真實性存疑,至少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否則也不至於宮殿、佛塔頻頻因雷擊而焚燬。

    總而言之,某些古建築能在漫長的年月中逃過天火,自有其道理,但若說中國古代對雷電研究有多麼深入,避雷技術有多麼厲害,那可就過於牽強了。

  • 4 # 暖通南社

    中國古建築防雷大部分還是被動防雷,主要分兩方面看,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一、自然環境

    1、自然消雷

    所謂自然消雷是指地表的感應電荷在雷雲電場的作用下,透過尖凸物如樹木、山峰、岩石建築物等產生電暈電流,將雷雲所帶的部分電荷以緩和方式釋放,從而降低該區域內發生雷擊的機率。

    像五臺山這種山勢起伏不定,林木覆蓋廣的環境,便是自然消雷的好地方。明代的《清涼山志》中便有多處雷雨天氣出現「神燈」的記載,很可能就是電暈電流放電產生的閃光。

    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周圍林木繁盛

    舉個例子,五臺山的佛光寺,坐落在半山腰,後面就是高聳的山岩。雷雨天,這些山岩的尖端能產生電暈電流,可有效地放電,消除雷擊。除此之外,大殿周圍的磚塔(部分分佈在更高的山坡上)和高大的松樹也能有效起到緩和放電的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佛光寺的建築在雷雲出現時就始終處於一個弱電場區,彷彿置於一個保護罩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雷擊。

    佛光寺東大殿,前有松樹,後有山岩,消雷效果極佳

    對此相對,若建築處在地勢較高的空曠地帶,則容易遭受雷擊。坐落在高大臺基上的天壇祈年殿和紫禁城三大殿便是反面例子。

    2、雷擊的選擇性

    雷擊自有其選擇性,而地質環境通常是雷擊選擇的主要因素。首先,土壤電阻率小的地點,如河床、池沼、金屬礦床等地區,易於積聚大量的電荷,容易遭受雷擊。其次,土壤電阻率突變的地點,如岩石與土壤的銜接地段,易受雷擊。還有便是更高更突出的物體相對容易遭受雷擊。

    五臺山常見的櫟樹,是典型的深根樹木,連線溼潤的深層土壤,容易成為雷擊的物件,而山中無處不在的泉眼、小溪,也是雷電經常光顧之處,在它們的「保護」之下,建築就不那麼容易招致雷電之災了。

    屹立近千年的應縣木塔幾乎沒有雷擊記載,而在其周邊雷擊事件並不少見,被傳為「水不能淹,火不能焚,雷不能擊」的神塔。有學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塔周圍直到七米深仍然是建塔時的夯土層,夯土層很堅實,非常乾燥,表明塔所在位置土壤電阻率較大。同時木塔周圍一百至兩百米內有水塘。

    這種地質環境很可能是木塔難以遭到雷擊的主要原因。

    應縣木塔,建於清寧二年(公元 1056 年)

    二、建築結構

    1、絕緣避雷

    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關於避雷室的記載。見於孟奧的《北征記》:「凌雲臺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以及盛弘之的《荊州記》:「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至今猶存。」

    此處的避雷室,為石室,據推測很有可能用的是防火、絕緣的大理石。說明古人對於絕緣體有一定的認識。

    就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築來說,其本身的電阻率都比較高,除少量構件為金屬外(而且金屬構件如鐵釘等大都較小,且不連通),絕大多數都是絕緣體。而這些木材或金屬構件又大都用桐油及各種油漆漆過,一方面使材料不易受潮,保持乾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絕緣作用 。

    古代的房屋通常建在磚石臺基上,除其本身有絕緣性外,也阻隔了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築,使其整體能保持較高的電阻。

    建築屋頂上正脊兩端的鴟吻為整個建築最高的凸起物,相對容易被雷電擊中。然而它們一般是琉璃或陶製的,即使遭到雷擊,也不易引起火災。屋頂的瓦面亦如是。

    歷史上就有很多雷擊損毀屋頂構件,但並未引起火災的記載,正是建築本身的絕緣性所致。

    屋頂上巨大的琉璃鴟吻(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

    2、塔剎消雷

    許多木塔頂部的塔剎都是金屬做的,而從塔剎到地面,通常沒有導體聯通,可見塔剎並不是現代避雷針式的設施。但有研究表明,這種塔剎在雷電場中可以產生較強的電暈電流,起到消雷的作用。有不少文獻記錄了雷雨天可見塔尖閃光的現象,極有可能是塔剎的放電。許多金屬製的寶瓶、寶頂,也有同樣的作用。

    應縣木塔巨大的金屬塔剎(梁思成攝)

    古建築防雷其實涉及到很多因素,至少從現有的研究考察來看,中國古代多半還是被動防雷,這與古人對雷電的認識也是相符的。其中建築的位置和周邊自然環境影響比較大,在風水理論中有一定反映,當然多為經驗的產物"高策、楊型健:《風水理論在古建築防雷中的作用》" 。而絕緣避雷的效果有限,所謂比西方早許多年的避雷針也只見於零星記載,真實性存疑,至少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否則也不至於宮殿、佛塔頻頻因雷擊而焚燬。

    總而言之,某些古建築能在漫長的年月中逃過天火,自有其道理,但若說中國古代對雷電研究有多麼深入,避雷技術有多麼厲害,那可就過於牽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職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職場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