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赴征塵

    從春秋爭霸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從最初的結盟稱霸,發展到滅國奪地;車戰逐漸為步戰所代替,並出現了水戰、海戰;戰區擴大,從兩國接壤地區推進到敵國腹地;戰爭時間更長,已從一戰決勝負,發展到長期反覆較量;用兵更加靈活,注意分析敵情、捕捉戰機等;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著名的《孫子兵法》問世,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北制之戰(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國中首先崛起的鄭國,積極向外擴張,出兵進攻臨近的衛國。衛國急忙調遣屬國南燕的軍隊抗擊鄭國的進攻。鄭軍北上,還未定出國門即遇到了南燕軍隊。鄭莊公派祭足、原繁、洩駕率領三支軍隊從正面逼近燕軍,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迴到燕軍的側後北制 (今河南榮陽把水鎮) 。燕軍不瞭解鄭軍的意圖和部署,認為北制地形險要,放鬆了戒備,仍按傳統正面進攻戰法,專注正面之敵。六月,曼伯、子元乘燕軍不備,突然從背後發起進攻,大敗燕軍。這是史書上首次記載迂迴襲敵取勝的戰例,一直是後世用兵的鑑戒。

    2:北戎之戰(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鄭國北方的戎人,統稱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諸侯國混戰的機會,南下攻鄭。北戎多步兵,機動靈活,鄭國多車兵,受地形限制。鄭莊公伯敵人迂迴襲擊自己,徵求大臣抗敵意見。公子突認為:北戎兵裝備雖輕,但不整齊,貪心很大,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主張用誘敵戰術,設伏殲敵。莊公採納了公子突的建議,挑選一部分兵力擔任誘敵任務,派大夫祝聃(單)率主力分三處埋伏於敵必經之路。交戰後,鄭軍與敵稍作接觸,即假裝敗退,並丟棄許多財物。戎軍前隊見有利可獲、遂緊迫不捨,於是被誘入包圍圈。鄭伏兵突然發起進攻,將敵截成數段,全部消滅。敵後隊見前隊被殲,爭相逃命,鄭軍乘勝追擊,大敗戎軍。

    3:襦葛之戰(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鄭國稱霸中原。鄭莊公專橫跋庭,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鄭兩國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調集陳、蔡、魏等國軍隊聯合攻鄭,戰於襦葛 (今河南長葛東北)。周分三軍:右軍配屬蔡、魏軍,左軍配屬陳軍,桓王親率中軍主力。鄭軍亦分三軍迎戰,決定先攻周軍薄弱的兩翼,再集中兵力攻擊周軍中軍。鄭莊公還改變了傳統的車戰隊形,布成“魚麗陣 ”,即將原隨車後的步兵分散配置於戰車左、右、後三方,填補了戰車之間的空隙,收到了車步協同相互掩護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戰開始,鄭軍先從兩翼發起進攻,陳軍一觸即潰, 蔡、魏軍紛紛敗逃,周軍左右兩軍陣腳大亂,中軍更加孤立。隨後,鄭軍從左右向周軍中軍實施鉗形攻擊,中軍主力亦投入戰鬥。週中軍三面受敵而大敗。桓王中箭受傷,急忙退軍。從此,周王室威信掃地,大國紛爭四起。

    4:長勺之戰

    春秋初期,齊、魯兩個大國為了爭霸時有衝突。周莊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齊國為繼承王位而發生內亂,魯國扶持公子糾爭奪王位,與齊結仇。齊公子小白搶先即位,稱齊桓公。次年春,齊桓公不聽管仲先修內政、待機而動的勸阻,急於征服魯國,以報前仇。魯莊公決心應戰。這時,有個叫曹劌(貴)的貴族求見莊公提出建議。曹劌問莊公:“你靠什麼來打仗呢? ”莊公以衣食不獨自享受,分給臣下,並對神守信作答。曹劌認為:“這些小恩小惠無利於老百姓,他們是不會跟從你的,神也不會為你降福。”莊公又說:“對民間訴訟一定要按照實際情況慎重 處理。”曹劌說:“這倒是盡職盡責,定會得到人民的支援,取勝才有根基。”曹劌自告奮勇請求與莊公同赴戰場,莊公應允。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 (今山東曲阜北,一說為萊蕪東北) ,魯莊公立即命令擊鼓攻敵,被曹劌勸阻。曹劌深知齊強魯弱,絕不能先下手。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恃強兩次擊鼓發動進攻,因魯軍陣腳不亂,均未奏效。兩次進攻,齊軍不僅損耗了體力,而且銳氣大減,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衝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戰鬥力大大削弱。曹劌抓住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了齊軍。莊公下令追擊,又被曹劌勸阻。曹劌怕齊軍佯敗設伏,親自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爬到車前扶手的橫木上眺望齊軍的旗幟,證實齊軍確實潰敗以後,才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國境。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就舉了長勺之戰的例子。他說:“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5:滅虢之戰(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 (國,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採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 (今山西平陸境) ,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6: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

    春秋中期,齊桓公死後,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國不自量力欲代齊稱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許、滕三國出兵進攻臣服於楚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發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聞訊急忙從鄭撤軍回國迎戰楚軍。十一月初一,兩軍到達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兩岸。宋軍在北岸已布成陣勢,且有天然水障。楚軍恃強進攻,當其正在渡河時,協助宋襄公指揮的大司馬公孫固(一說子魚)建議對楚軍發起進攻。宋襄公卻認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拒絕了公孫固半渡而擊的建議。在楚軍渡過河之後,尚未列成陣,正處於混亂之際,公孫固又建議宋襄公下令攻擊。襄公認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這一古訓是絕對不可違背的,又拒絕了公孫固的建議。直到楚軍列好陣勢,襄公才下令攻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亦受重傷,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戰(公元前 634年)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楚國為阻止晉國南下,便與其鄰國曹、衛結盟,作抗晉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從晉為名,聯合鄭、陳、蔡、許等國出兵進攻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救,但晉、宋兩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晉文公見楚聯軍勢力強大,怕勞師遠征於晉不利,決定先攻弱小的曹、衛兩國。楚國識破了晉國的企圖,不為所動,仍繼續圍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晉文公為難了,不救,宋晉必絕交,等於放棄求霸;救吧,孤軍深入,實無取勝把握;想請齊、秦相助,又怕兩國不答應。後來,晉文公採納了元帥先軫之謀:讓宋賄賂齊、秦,託他們勸楚撤兵,並將曹、衛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楚見盟國土地被宋佔去,必定拒絕齊、秦的調解,這樣可以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打消其觀望態度,站在晉國一邊,同時也可斷絕宋國降楚的念頭。後來,如晉所料,果然出現了晉、齊、秦、宋聯合對楚的局面。

    8:崤之戰(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準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透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9:邲之戰(公元前 597)

    春秋中期,楚莊王繼位後,國勢日強,欲霸中原,與晉鬥爭日益激烈。地處中原要衝的鄭國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莊王率軍攻破鄭都新鄭(今屬河南),鄭降楚。當楚圍鄭時,晉景公派中軍元帥荀林父率上、中、下三軍救鄭。行至黃河邊。本不想與楚決戰的荀林父聞鄭已降楚,即欲回師,但中軍副將先彀(湖)怕晉失霸業,反對避戰回師,拒不從命,自率中軍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屬亡師”之罪,被迫命令全軍盡渡。進至郵地 (令河南榮陽東北)紮營。楚軍進至逯(鹽,今鄭州北) ,得知晉軍渡河來攻,莊王及孫叔敖考慮到此行目的已經達到,無意與晉決戰,遂率軍南撤。後來伍參又向莊王進言:荀林父新上任,號令不行,將帥矛盾,晉軍必敗。我們是大國之君,避戰於晉臣,是國家的恥辱。莊王聽後,下令停止撤退,決心擊敗晉軍,以堅定鄭國附楚之心。

    楚莊王叫鄭國派人出使晉營勸戰,以加深晉軍內部矛盾。果然,晉軍戰和兩派意見尖銳對立,相持不下,荀林父無所適從。為麻痺晉軍,莊王兩次派人至晉營求和,以懈其備。荀林父因將不聽命,本無勝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戰鬥準備,並和楚使約定盟期,以圖儘快班師。楚莊王見時機成熟,為激怒晉軍主戰將領,故意派人衝擊晉營。荀林父仍無動於衷,一心與楚訂盟,並接受魏綺(奇)、趙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營約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戰。晉上軍主將士會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軍,遂在敖山下設伏,以防事變。魏綺前往楚營被逐,趙旃又率軍衝入楚營, 楚莊王立即率 30乘兵車追逐趙旃。孫叔敖誤以為莊王陷入晉軍,遂率三軍攻擊前進。荀林父正待楚使前來訂盟,忽聞楚大軍迫近,驚慌失措,急令全軍後撤。楚軍發動全面進攻,晉軍完全失去指揮,死傷慘重,只有晉上軍設伏未動,得以保全,從容撤退。楚軍勝利進駐呦地,不久凱旋迴國。經此一戰,楚代晉取得中原霸權。

    10:鞍之戰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景公繼位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發憤圖強,想爭取與楚國通好的齊國背楚從晉,但齊頃公見晉國打不過楚國,自己又是個大國,對晉使臣克極不禮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晉、衛聯合攻齊,迫齊與晉結盟。齊、魯因邊界糾紛結成世仇。十八年,齊又背叛晉國並聯合楚國進攻與晉結盟的魯國,還打敗了助魯的衛國軍隊。晉國見聯齊不成,遂應魯、衛要求,派鄒克率兵車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齊。齊頃公聞訊東撤,晉、魯、衛聯軍尾追至糜笄(機)山下。六月十七日,兩軍列陣於鞍(今濟南西北)。齊頃公求勝心切,自恃齊軍勇猛,蔑視晉軍,馬不披甲,領兵衝向晉軍。激戰中,晉軍主帥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駕車的馭者解張雖也負傷,仍堅持一手駕車一手代鬱克擊鼓指揮,並與車右鄭丘緩協同,鼓舞晉軍奮勇拼殺,終於大敗齊軍。齊頃公引殘兵而逃,聯軍一直尾追至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迫齊割地求和,與晉結盟。

    11:鄢陵之戰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雙方議和但都無誠意。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衝的鄭、衛,迫鄭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決心重振霸業,率兵伐鄭。楚共王得到訊息,率楚軍及戎兵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軍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於是挑選一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霧掩護楚軍迫近晉軍營壘佈陣。晉軍營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有的將領主張堅守待援,暫不出戰。但晉厲公想,援軍到來尚需時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決心與楚一戰。遂排除不戰意見,採納將士之謀:在營內佈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輸卵管檢查有什麼注意事項?做完後多久才能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