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佈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區域性戰爭,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
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戰爭中的美軍物流:
1、按現代物流的主流觀點,現代物流的形成是源於"二戰"時期美軍軍用物資的後勤供應。
現代物流經歷了三次物流價值的發現。
(1) 福特在1913——物流價值的第一次發現
(2) 第二次世界大戰——logistics——物流價值的第二次發現
(3) 電子商務催發了物流熱——物流價值的第三次發現
由於軍用裝備的運輸和儲存環境通常是最為惡劣和不可確定的,因此美軍從二戰時期開始對物流價值的發現和物流體系的構建無疑是對現代物流的一次強力刺激。
軍事高科技大量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二戰較之以往戰爭,不論是作戰時空、武器裝備、作戰方式方法,還是後勤保障以及軍事物流理念,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二戰以前,軍事物流主要側重於倉儲和運輸兩大功能,而科學的、成熟的現代軍事物流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物流實踐。二戰中,美軍利用運籌學方法展開研究,成功地解決了軍事物資供應的諸多棘手問題,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將它形象直觀地稱作“物流”,隨後成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物流
有人做過統計,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平均不到五年世界範圍內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區域性戰爭。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現代區域性戰爭中具有十分鮮明的代表性。這次戰爭中,美軍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在短短42天內迅速達成戰爭目的,而且地面戰爭只持續了不到100小時。
從現代軍事物流的角度來看,海灣戰爭中美軍共調集了55.4萬軍隊,為了保障部隊的衣、食、住、行、戰,美軍在五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從本土和歐洲各軍事基地向海灣地區運送了各類物資770餘萬噸,相當於把一箇中等城市從美國中西部搬到了中東沙漠。
海灣戰區距離美國本土十分遙遠,海上距離1.7萬公里,空中距離1.1萬公里,需要動用大量的運輸力量才能及時完成大規模的物流任務。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平均日運送物資4200噸,物流時效之高前所未有。
此外,由於海灣戰爭使用了大量高技術武器裝備,複雜的武器系統使各類配套物資的品種大量增加。據統計,僅美軍國防後勤局提供的物資就達226萬項。大量的物資品種給物流過程增加了難度,使物流環節更加複雜。
縱觀海灣戰爭,美軍不僅打贏了一場現代高技術區域性戰爭,而且成功地導演了一場高難度的跨國軍事物流。
3、美軍物流的特點
3.1 雄厚的軍事海空運力量。
美軍歷來十分重視軍事海空運力量的發展。比如:在軍事海運船隻的建設方面,美軍明確要求海運船隻單艘航速快、單船噸位大、有綜合補給能力、自衛能力強、有直升機平臺;在軍用運輸機的建設方面,要求載重量大、可靠性強,能夠在建議跑道起降等等。截止海灣戰爭爆發前,美軍共有軍事海運船隻1900餘艘,總噸位達到4600萬噸;共有13個運輸機飛行聯隊,包括110架C-5“銀河”式運輸機,234架C-141“星”式運輸機和460架C-130“大力神”式運輸機,運載總量可達37700多噸。
美軍不僅海空運力量雄厚,而且戰備水平很高。軍事海運船隻和空運飛機的完好率均保持在90%以上,在航率和出動率達到80%以上。同時,美軍還建有與軍事海空運力量相配套的設施、裝置,如碼頭和機場,吊裝和搬運工具等,能夠做到一聲令下立即行動。
3.2多層次配置的軍事物流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就在海外佔據了大量的軍事基地,用於儲存軍用物資。戰後這些軍事基地經過大幅度擴建、增加和調整,逐步形成了一個與美軍戰略方向相一致,以本土基地為核心,以海外中間基地為橋樑,以戰區基地為前沿,點線結合、多層次配置的軍事物流網。在這次戰爭中,美國東西海岸的本土基地是美軍作戰物資的主要供應源;在關島、菲律賓、迪戈加西亞、德國的拉姆施泰因等地的海外軍事基地基本上擔負這次戰爭的物流中轉任務;在沙特、阿聯酋、巴林、土耳其、塞普勒斯等海灣鄰近國家的前進基地則構成了直接支援戰區作戰行動的前沿物資補給點。
這個點線結合的軍事物流網對美軍取得海灣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正是由於具備了完善的軍事物流網,美軍才能夠儲存大量的軍用物資,並將這些物資由美國本土或歐洲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遙遠的海灣前線,及時滿足了美軍的作戰需求。
3.3先進的軍事物流裝備和資訊平臺
美軍在軍事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物流業中開始廣泛應用的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電子資料交換(EDI)、全球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衛星通訊技術等技術就源於美軍軍事物流實踐。
美軍在發展現代軍事物流的過程中,廣泛採取了搭建資訊平臺的方式,運用計算機資訊網路連結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對物流配送實體網路和資訊網路進行“無縫連結”。20世紀90年代初,美軍就開始了“物流網點”的建設。
機構上,由一個部門將過去幾個部門分散管理的運輸、補給、維修和其他保障職能統管起來。這個部門可以使用戰場指揮通訊渠道,瞭解作戰部隊的情況,掌握必要的指揮資訊,因而能夠準確預測,甚至預先在戰場上配置所需物資。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幾乎投入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所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為了保證這些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作用,美軍也投入了大量現代化的軍事物流裝備。這些物流裝備包括:載重量可達120噸的C-5運輸機,擔任快速運輸任務的C-141運輸機,對跑道條件要求較低的C-130運輸機;UH-60多用途直升機、CH-47運輸直升機和CH-53運輸直升機為近前輸送提供了方便;KC-10A和KC-135空中加油機發揮了空中油料庫的作用。在地面運輸過程中,美軍廣泛使用了M988系列高速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M939系列中型運輸車和M977系列重型運輸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的海運裝備。美軍的海運裝備中有13艘海上預置船,12艘浮動基地船,8艘快速海運船。其中海上預置船排水量4-4.8萬噸,長205-250米,航速在17節以上。每個海上預置船中隊(3-4艘)可運載1.7萬人的海軍陸戰遠征旅30個戰鬥日所需的全部物資。12艘浮動基地船包括:2艘油輪,4艘集裝箱船,2艘普通貨船,2艘滾裝貨船,2艘醫院船。這些船隻通常停泊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基地,船上滿載著陸軍和空軍所需的裝備和物資。8艘快速海運船是現代化大型運輸船,因其最高航速可達33節,故稱為快速海運船。快速海運船是美海軍最大的船種之一,長達288米,滿載排水量5.5萬噸,有五層貨運甲板,比它大的只有航空母艦。8艘快速海運船能裝載1個裝甲師或機械化師的主要裝備和物資。
這些海運裝備既是得力的運輸工具,也是一座座海上浮動倉庫,集儲存和運輸為一體。船上各類裝備物資成建制地配套儲存,避免了因缺少某種裝備物資影響整體戰鬥力的發揮。由於這些海運裝備有的是提前預置好的,如13艘海上預置船和12艘浮動基地船;有的採用了滾裝技術,如8艘海運船,儘管有五層貨運甲板,但各種坦克和車輛可以經過通道和滑軌十分方便上下,裝卸起來十分方便。這樣就簡化了物流的中間環節,加快了物流過程。1990年8月7日美總統正式下達出兵命令,8月15日美軍的海上預置船就在沙特港口卸下了第一批裝備物資。儘管每艘快速海運船排水量達到5.5萬噸,從接到命令到備航完畢,平均時間也都不超過7天。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為了使美軍的物流活動能夠準確高效地實施,美軍還使用了先進的物流資訊平臺。如軍事海運局使用了“聯合部署系統(JDS)”協助調節物流的海上運輸過程。該系統可以透過計算機和衛星通訊網與其它指揮系統相聯,從而把戰場所需求的物資按預定的時間運到指定的地點。軍事空運司令部使用了全球決策支援系統(GDSS)指揮和協調“沙漠盾牌”行動中的空中運輸,該系統跟蹤和指揮了約10500架次的運輸機,運送了大約41.5萬兵力和39.5萬噸軍用物資。
先進的軍事物流裝備和資訊平臺大大提高了美軍物流的時效,為美軍在戰爭初期快速贏得戰場主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4完善的動員機制。
美軍認為,動員和組織民間力量支援軍隊,是提高軍事物流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保證戰時能夠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協同完成軍事物流任務,美軍不斷加強軍民一體化的物流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動員機制。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健全動員機構。這些動員機構包括“緊急動員與準備委員會”,該機構是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之下專設的,領導12個部際工作小組,負責制訂國家的動員政策、動員程式,制訂並監督國家緊急動員計劃的執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行動;另一個動員機構是“聯邦緊急管理署”,該署是國家緊急動員、民防、救災搶險的辦事機構,在10個行政區設有辦事處,主要負責協調國家各部門動員計劃和各州的動員準備工作,監督各方動員工作的落實。此外,在政府各部門還設有動員局(外),具體安排本部門的動員準備工作,並同有關單位互派聯絡員進行協作,保持密切聯絡。
(2)制訂周密的動員準備計劃。為了使動員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國家一級有動員準備的總體方案。方案包括戰略物資儲備等長遠規劃和戰時部分工廠收歸國有、徵集交通運輸工具等緊急動員方案,並有與總體方案相配套的具體動員計劃。根據這些動員計劃,各部門、各地區還有具體落實計劃。
(3)建立了一套系統而完備的戰爭動員法規。這套法規既有《國家安全法》、《戰爭許可權法》、《國家緊急狀態法》等具有母體性質的基本軍事法,也有《國防生產法》、《國家安全物資法》、《國防設施法》、《商船法》等一系列具體的相關法規。
健全的動員機構、周密的動員計劃、完善的動員法規,有力地促進了平時各項動員準備工作的進行,保證了戰時能夠快速實施高效的動員。在這次海灣戰爭中,美軍動員和徵用了商船106艘,佔美軍出動運輸船總數的58%,向海灣地區運送物資468萬噸;有20多家航空公司近200架大型民用運輸機參加了“沙漠盾牌”空執行動,飛行1900架次,佔美軍出動運輸機總架次的20%以上;徵用了7個州的鐵路和2660節火車車廂以及6700輛運貨卡車,擔任美軍裝備物資在本土範圍內的運輸任務。美軍裝備物資在本土範圍內的運輸任務基本上是由這些民間運輸力量完成的。
令人關注的是,美軍動員和徵用的106艘商船中有40只外籍商船,可見美軍的動員準備工作不只侷限於國內,而是擴大到了國外。由於充分動員和利用了民間及盟國的物流資源,因此在短時間內大大提高了美軍的物流效能,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倍增器”。
總結:
從物流業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出,美軍在軍事後勤運輸領域的實踐直接促成了物流概念的提出和物流活動的成熟。
透過海灣戰爭的硝煙,人們領略到了資訊化對現代戰爭的巨大保障。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都積極規劃建設完善的物流網路,廣泛運用的電子資訊通訊技術。這些都對國民經濟中的物流管理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佈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區域性戰爭,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
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戰爭中的美軍物流:
1、按現代物流的主流觀點,現代物流的形成是源於"二戰"時期美軍軍用物資的後勤供應。
現代物流經歷了三次物流價值的發現。
(1) 福特在1913——物流價值的第一次發現
(2) 第二次世界大戰——logistics——物流價值的第二次發現
(3) 電子商務催發了物流熱——物流價值的第三次發現
由於軍用裝備的運輸和儲存環境通常是最為惡劣和不可確定的,因此美軍從二戰時期開始對物流價值的發現和物流體系的構建無疑是對現代物流的一次強力刺激。
軍事高科技大量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二戰較之以往戰爭,不論是作戰時空、武器裝備、作戰方式方法,還是後勤保障以及軍事物流理念,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二戰以前,軍事物流主要側重於倉儲和運輸兩大功能,而科學的、成熟的現代軍事物流真正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軍事物流實踐。二戰中,美軍利用運籌學方法展開研究,成功地解決了軍事物資供應的諸多棘手問題,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將它形象直觀地稱作“物流”,隨後成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物流
有人做過統計,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平均不到五年世界範圍內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區域性戰爭。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在現代區域性戰爭中具有十分鮮明的代表性。這次戰爭中,美軍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在短短42天內迅速達成戰爭目的,而且地面戰爭只持續了不到100小時。
從現代軍事物流的角度來看,海灣戰爭中美軍共調集了55.4萬軍隊,為了保障部隊的衣、食、住、行、戰,美軍在五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從本土和歐洲各軍事基地向海灣地區運送了各類物資770餘萬噸,相當於把一箇中等城市從美國中西部搬到了中東沙漠。
海灣戰區距離美國本土十分遙遠,海上距離1.7萬公里,空中距離1.1萬公里,需要動用大量的運輸力量才能及時完成大規模的物流任務。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平均日運送物資4200噸,物流時效之高前所未有。
此外,由於海灣戰爭使用了大量高技術武器裝備,複雜的武器系統使各類配套物資的品種大量增加。據統計,僅美軍國防後勤局提供的物資就達226萬項。大量的物資品種給物流過程增加了難度,使物流環節更加複雜。
縱觀海灣戰爭,美軍不僅打贏了一場現代高技術區域性戰爭,而且成功地導演了一場高難度的跨國軍事物流。
3、美軍物流的特點
3.1 雄厚的軍事海空運力量。
美軍歷來十分重視軍事海空運力量的發展。比如:在軍事海運船隻的建設方面,美軍明確要求海運船隻單艘航速快、單船噸位大、有綜合補給能力、自衛能力強、有直升機平臺;在軍用運輸機的建設方面,要求載重量大、可靠性強,能夠在建議跑道起降等等。截止海灣戰爭爆發前,美軍共有軍事海運船隻1900餘艘,總噸位達到4600萬噸;共有13個運輸機飛行聯隊,包括110架C-5“銀河”式運輸機,234架C-141“星”式運輸機和460架C-130“大力神”式運輸機,運載總量可達37700多噸。
美軍不僅海空運力量雄厚,而且戰備水平很高。軍事海運船隻和空運飛機的完好率均保持在90%以上,在航率和出動率達到80%以上。同時,美軍還建有與軍事海空運力量相配套的設施、裝置,如碼頭和機場,吊裝和搬運工具等,能夠做到一聲令下立即行動。
3.2多層次配置的軍事物流網。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就在海外佔據了大量的軍事基地,用於儲存軍用物資。戰後這些軍事基地經過大幅度擴建、增加和調整,逐步形成了一個與美軍戰略方向相一致,以本土基地為核心,以海外中間基地為橋樑,以戰區基地為前沿,點線結合、多層次配置的軍事物流網。在這次戰爭中,美國東西海岸的本土基地是美軍作戰物資的主要供應源;在關島、菲律賓、迪戈加西亞、德國的拉姆施泰因等地的海外軍事基地基本上擔負這次戰爭的物流中轉任務;在沙特、阿聯酋、巴林、土耳其、塞普勒斯等海灣鄰近國家的前進基地則構成了直接支援戰區作戰行動的前沿物資補給點。
這個點線結合的軍事物流網對美軍取得海灣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正是由於具備了完善的軍事物流網,美軍才能夠儲存大量的軍用物資,並將這些物資由美國本土或歐洲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往遙遠的海灣前線,及時滿足了美軍的作戰需求。
3.3先進的軍事物流裝備和資訊平臺
美軍在軍事物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也走在了前面,在物流業中開始廣泛應用的條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電子資料交換(EDI)、全球定位系統、地理資訊系統、衛星通訊技術等技術就源於美軍軍事物流實踐。
美軍在發展現代軍事物流的過程中,廣泛採取了搭建資訊平臺的方式,運用計算機資訊網路連結物流運作的各個環節,對物流配送實體網路和資訊網路進行“無縫連結”。20世紀90年代初,美軍就開始了“物流網點”的建設。
機構上,由一個部門將過去幾個部門分散管理的運輸、補給、維修和其他保障職能統管起來。這個部門可以使用戰場指揮通訊渠道,瞭解作戰部隊的情況,掌握必要的指揮資訊,因而能夠準確預測,甚至預先在戰場上配置所需物資。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幾乎投入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所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為了保證這些高技術武器裝備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作用,美軍也投入了大量現代化的軍事物流裝備。這些物流裝備包括:載重量可達120噸的C-5運輸機,擔任快速運輸任務的C-141運輸機,對跑道條件要求較低的C-130運輸機;UH-60多用途直升機、CH-47運輸直升機和CH-53運輸直升機為近前輸送提供了方便;KC-10A和KC-135空中加油機發揮了空中油料庫的作用。在地面運輸過程中,美軍廣泛使用了M988系列高速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M939系列中型運輸車和M977系列重型運輸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的海運裝備。美軍的海運裝備中有13艘海上預置船,12艘浮動基地船,8艘快速海運船。其中海上預置船排水量4-4.8萬噸,長205-250米,航速在17節以上。每個海上預置船中隊(3-4艘)可運載1.7萬人的海軍陸戰遠征旅30個戰鬥日所需的全部物資。12艘浮動基地船包括:2艘油輪,4艘集裝箱船,2艘普通貨船,2艘滾裝貨船,2艘醫院船。這些船隻通常停泊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基地,船上滿載著陸軍和空軍所需的裝備和物資。8艘快速海運船是現代化大型運輸船,因其最高航速可達33節,故稱為快速海運船。快速海運船是美海軍最大的船種之一,長達288米,滿載排水量5.5萬噸,有五層貨運甲板,比它大的只有航空母艦。8艘快速海運船能裝載1個裝甲師或機械化師的主要裝備和物資。
這些海運裝備既是得力的運輸工具,也是一座座海上浮動倉庫,集儲存和運輸為一體。船上各類裝備物資成建制地配套儲存,避免了因缺少某種裝備物資影響整體戰鬥力的發揮。由於這些海運裝備有的是提前預置好的,如13艘海上預置船和12艘浮動基地船;有的採用了滾裝技術,如8艘海運船,儘管有五層貨運甲板,但各種坦克和車輛可以經過通道和滑軌十分方便上下,裝卸起來十分方便。這樣就簡化了物流的中間環節,加快了物流過程。1990年8月7日美總統正式下達出兵命令,8月15日美軍的海上預置船就在沙特港口卸下了第一批裝備物資。儘管每艘快速海運船排水量達到5.5萬噸,從接到命令到備航完畢,平均時間也都不超過7天。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為了使美軍的物流活動能夠準確高效地實施,美軍還使用了先進的物流資訊平臺。如軍事海運局使用了“聯合部署系統(JDS)”協助調節物流的海上運輸過程。該系統可以透過計算機和衛星通訊網與其它指揮系統相聯,從而把戰場所需求的物資按預定的時間運到指定的地點。軍事空運司令部使用了全球決策支援系統(GDSS)指揮和協調“沙漠盾牌”行動中的空中運輸,該系統跟蹤和指揮了約10500架次的運輸機,運送了大約41.5萬兵力和39.5萬噸軍用物資。
先進的軍事物流裝備和資訊平臺大大提高了美軍物流的時效,為美軍在戰爭初期快速贏得戰場主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4完善的動員機制。
美軍認為,動員和組織民間力量支援軍隊,是提高軍事物流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保證戰時能夠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協同完成軍事物流任務,美軍不斷加強軍民一體化的物流體系建設,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動員機制。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健全動員機構。這些動員機構包括“緊急動員與準備委員會”,該機構是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之下專設的,領導12個部際工作小組,負責制訂國家的動員政策、動員程式,制訂並監督國家緊急動員計劃的執行,協調各部門之間的行動;另一個動員機構是“聯邦緊急管理署”,該署是國家緊急動員、民防、救災搶險的辦事機構,在10個行政區設有辦事處,主要負責協調國家各部門動員計劃和各州的動員準備工作,監督各方動員工作的落實。此外,在政府各部門還設有動員局(外),具體安排本部門的動員準備工作,並同有關單位互派聯絡員進行協作,保持密切聯絡。
(2)制訂周密的動員準備計劃。為了使動員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國家一級有動員準備的總體方案。方案包括戰略物資儲備等長遠規劃和戰時部分工廠收歸國有、徵集交通運輸工具等緊急動員方案,並有與總體方案相配套的具體動員計劃。根據這些動員計劃,各部門、各地區還有具體落實計劃。
(3)建立了一套系統而完備的戰爭動員法規。這套法規既有《國家安全法》、《戰爭許可權法》、《國家緊急狀態法》等具有母體性質的基本軍事法,也有《國防生產法》、《國家安全物資法》、《國防設施法》、《商船法》等一系列具體的相關法規。
健全的動員機構、周密的動員計劃、完善的動員法規,有力地促進了平時各項動員準備工作的進行,保證了戰時能夠快速實施高效的動員。在這次海灣戰爭中,美軍動員和徵用了商船106艘,佔美軍出動運輸船總數的58%,向海灣地區運送物資468萬噸;有20多家航空公司近200架大型民用運輸機參加了“沙漠盾牌”空執行動,飛行1900架次,佔美軍出動運輸機總架次的20%以上;徵用了7個州的鐵路和2660節火車車廂以及6700輛運貨卡車,擔任美軍裝備物資在本土範圍內的運輸任務。美軍裝備物資在本土範圍內的運輸任務基本上是由這些民間運輸力量完成的。
令人關注的是,美軍動員和徵用的106艘商船中有40只外籍商船,可見美軍的動員準備工作不只侷限於國內,而是擴大到了國外。由於充分動員和利用了民間及盟國的物流資源,因此在短時間內大大提高了美軍的物流效能,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倍增器”。
總結:
從物流業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出,美軍在軍事後勤運輸領域的實踐直接促成了物流概念的提出和物流活動的成熟。
透過海灣戰爭的硝煙,人們領略到了資訊化對現代戰爭的巨大保障。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都積極規劃建設完善的物流網路,廣泛運用的電子資訊通訊技術。這些都對國民經濟中的物流管理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