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越平凡161778296
-
2 # 大軍原創詩詞
首先來說兩種教育各有利弊。“圈養”是可以讓孩子擁有一個集體空間,可以培養他的秩序感,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孩子應該儘量多的接觸社會和自然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完全“放”,對孩子不能不管,而要相對“圈”,否則會有安全隱患。“圈養”關注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孩子的安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甚至讓孩子喪失接觸社會的機會。放養式教育缺乏約束,紀律遵從性差,難以把控,但長大的孩子活潑、獨立、自由、奔放,尤其是富有創造力。
從現實中看,無論是圈養式教育,還是放養式教育都有取得非常成功的個案,所以,無論圈養還是放養,均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對於孩子的教養沒絕對的圈養也沒有絕對的放養,應該說是圈養和放養相結合的方式才是比較好的教養方式,或者說,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圈養和放養所佔的比例就不同。
在孩子三歲以前,由於孩子根本無法自理,應該是“圈養”,慢慢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如行走、說話、吃飯等。
孩子到了三至六歲,孩子不但開始逐步形成獨立思維,開始有意識地要按自己思維來做事,而且已有一定的基本自理能力,適當放手讓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衣、刷牙等,這就是“放養”的開始。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外界的認識缺乏判斷能力,還需要家長來引導孩子形成比較正確思維模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說這個階段還是應該以“圈養”模式為主,並開始嘗試性地進行“放養”。
當孩子到了七至十二的小學階段,在不斷大量接觸和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識,思維活躍、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能夠獨立完成一些事情。這個時期家長的教養方式應是圈養和放養要緊密結合。圈養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去辨別是非,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學會一些自我保護方式,而不是要限制孩子的思維和行動。而這時的放養是要讓孩子去直觀、全面地接觸社會,初步開始學習如何自立。
到了13到18歲,孩子進入了一生中最叛逆的青春期,一般孩子都急切地想擺脫家長的束縛。這時應該給孩子一個較大的活動空間,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但是,活動空間的擴大也帶來各種各樣的思想衝擊及誘惑,這時適當的圈養也是很有必要了,圈養是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孩子自己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十八歲以後,孩子在法律上已經獨立。家長和孩子都不會願意去圈養,放養是自然的。
綜上,個人認為,根據中國的國情,應該把圈養式教育和放養式教育進行緊密結合,只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和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調整,各有側重。過度的控制或過度放縱對孩子的成長都將是不利。到底如何把握這個“度”,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慢慢去摸索。
-
3 # 我是小號行不
1中外教育其實有些本質的不同,由於歷史原因和社會發展,意識形態,國情等不同影響。中國現代教育實行的是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不過佔多數的應當是平民教育,從我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就能夠看出來。而國外很多國家也是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結合,不過是精英教育略顯重要,比如我們稍加了解就能夠知道,國外的大學多是進入容易出來難,進一步學術深造的難度更大,比例更低。而且在我們實行教育的初期應試教育應該是非常普遍,而現在推行素質教育,我想也是為培養高精尖人才做儲備吧。
2中國自古讀書人多是在私塾,或者教書先生。八股取士,儒學經典之類的,直接束縛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也影響了我們現代教育體制,不過,我想華人既然幾千年都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因此我覺得也不必一下就轉變思維立馬進行改變,還是循序漸進相容幷包,逐步把優勢發揚,把弊端改正。
3國外的放養式其實也是和國外的環境和教育理念息息相關的,他們對於教育效果特別看中。而且,在社群服務,孩子的獨立自主等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自由度,一方面,這有益於孩子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心智還可能沒發育成熟,過分的自由度,很可能導致孩子們年少時就接觸怪人,設定吸食大麻毒品等,誤入歧途。
因此,我還是堅持認為,中國在現今這麼大人口體量的前提下,堅持“圈養”還是能夠使教育的效用得到極大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家長學校老師社會,更加完備的監督體系,可以讓孩子們收到更嚴格的管理和約束。
-
4 # 娑婆若水
中式圈養與國外的放養這一命題是個偽命題,是一種不科學不嚴謹的說法。建議問題的提出者應該把這一問題中的“中式”和“國外”兩個詞語取掉,而應該這樣提出問題:“你如何評價圈養和放養式教育”?
風靡全世界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美國老師雷夫—艾斯奎斯在書中闡述了:友善待人、成功無捷徑、發揮主動性、不怕提出問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有條不紊、謙虛謹慎等觀點表明,美國的基礎教育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放養式教育。筆者曾去芬蘭——比利時——德國作訪問學者,考查了他們的基礎教育,從中發現他們的基礎教育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放養式教育。
圈養式教育是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圈養式教育是每一個生命個體融入群體生活的開始,在圈養中讓每一個學生由獨處開始集體生活,由自由走向規則,由自由走向約束,由自由走向紀律,由獨處走向合作,他對培養每一個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每一個學生的集體集體榮譽感尤為重要。
放養式教育也是基礎教育不能缺少的。它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精神至關重要。近年來,在基礎教育界出現了專案學習(Project learning),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這是放養式教育的體現。但放養式教育忌無規則、無目的、無紀律、無組織,必須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目標明確的教育。
總之,只有將圈養式教育與放養式教育有機結合,有機綜合,二者兼而有之的教育才是有利於孩子生命成長,有利於孩子獲取知識,有利於孩子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拓展邊界的好教育。凡事沒有絕對只有相對,沒有最好只有合適,教育也是如此。為此,我說只有合適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一家之言,敬請批評指正!
若水——2019-03-03
-
5 # 使用者54290814543迎春
由於民族、生活、人文環境、信仰等因素的不同,不能單獨說哪一種好、哪一種不好。放養放得現在的孩太自私、都六親不認了。
-
6 # 伊熙偉MrE
優秀傳統“圈養”教育中一定有放養教育,優秀的西方散養教育中一定有圈養教育,正如太極之陰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不要過度執著概念,而忽視了本質。我是放養長大的,從小到大爸媽給了我極大自由和尊重,同時我的父母給了我的內心最深刻的圈養:善良、堅持、勤奮、堅持。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圈養”,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比如清朝歷代皇帝的教育,拿康熙為例,5歲以前就有早課,科比曾說: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我想康熙可以自豪地說:你肯定沒講過凌晨3:30的北京!康熙以儒學大師為師,精通漢學,放到今天語文考試肯定特別好,數學也優勢學科,騎馬射箭體育課肯定名列前茅,所謂文韜武略,千古一帝。康熙的童年也是在補課中度過,這就是典型的”圈養”教育,但是這種圈養給予了靈魂和內心足夠的營養,看似缺少自由,但是格局夠大;看似課程密集,但學以致用。所謂,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比如美國的大家族,比如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為,特朗普家族,都是代代傳承,經久不衰,我們經常講的“富不過三代”好像並不適用於他們。這和良好嚴格的家族教育有極大關係。芭芭拉布什培養出兩位總統,據說有一次小布什在白宮舉行把腳抬起放到桌子上就被其母當眾訓斥。美華人骨子裡信仰自由,追求自由,這是放養教育的信念支撐,但是嚴格的家風又是圈養教育的體現。
我的接受的散養和圈養教育:
爸爸媽媽給我我足夠的空間、尊重、信任和自由,我出生在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爸爸上過小學,媽媽是文盲,但是他們培養了我和我姐兩個大學生,我姐還考上了 名牌大學,我們倆現在都已經在城市立足,也都開始創業,也還不錯。我和我姐的發展都離不開服給予的“放養”教育。從小到大,我的父母就問過我一次學習成績,那是在高三的時候,但是他們無言的愛入大海般遼闊,他們的信任如大地一般堅實,而我的心如沂蒙山區的大山一樣堅毅。
從小我的父母就教導我做人的準則,這些準則如同烙鐵一樣鑄在我的內心:善良、正值、堅持、堅強,這是我的“圈養”教育。爸媽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有一次小學放學回家,看到媽媽只能在給一個小學女同學剪髮,洗頭,還送乾淨的衣服。這位女同學的媽媽有精神疾病,生活艱難,那是個深秋的傍晚,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到麻麻臉上,永遠溫暖在我的辛苦。有一次我和爸爸出門,爸爸開著農用三輪車,我坐在後面,突然爸爸就把車停住了,問到路邊一位蹣跚步行的老人要不要搭車,老人是個陌生人,在城市呆久的我有時心會變得麻木,但是那一刻我的心如刀割。雖然只打車走了1000多米,但是這1000米卻是我人生走過的最漫長,最踏實的一公里。身教重於言教,但是現在的我們知道的太多,說的太多,做的太少,好為人師…
圈養教育和散養教育中都有普世價值觀,不管是傳統的中國教育還是西方教育,都有其精華,也都有其糟粕,不能一刀切。
我期望我們的教育如同這首詩: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
7 # 自在人生wub
圈養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比較嚴肅、嚴苛,在亞洲許多國家比較盛行,尤其是古代文明傳承最為完整、悠久的中國,故而被冠以中式圈養的名號;放養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自由,在歐美國家比較流行,所以我們常稱之為國外放養式教育。圈養式教育也好,放養式教育也罷,都只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和方式,其實兩者的區分並不是那麼明顯,只是哪一個特點更為突出而已。
中式圈養教育的最為突出特點在於嚴肅性和嚴苛性。中國歷史上,有著2000多年的完整悠久的封建教育體系,特別講究“師道尊嚴”,特別注重“天地君親師”,也特別在意“師徒如父子”,這就註定了中國古代文明歷史中的教育,具有嚴肅性和嚴苛性的特點。歷史的影響與傳承是根深蒂固的,改造起來非常困難,絕非一日之功;因而,在新中國的教育體系上,無論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深深地烙印著這種歷史痕跡。
國外放養式教育的最為突出特點是自然性和自由性。這種教育特點也是和歐美國家的歷史傳統有著深刻的淵源的。歐美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野蠻史,他們崇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視“弱肉強食”為必然,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歐美國家是最喜歡侵略和發動戰爭的國家,通過歷次的戰爭侵略和瘋狂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因而,在其教育傳統上,同樣崇尚自然法則和自由法則,延續至今,自然性和自由性仍然是其教育的突出特色。
中式圈養和國外放養式教育,作為教育的兩種形式和方式,各有各的優、缺點,說不上來那種更好。中式圈養注重教育孩子溫文儒雅、禮貌有加、聽話服從、遵守規矩等;而國外放養式教育則突出教育孩子自由自在、勇於開拓、大膽探索、敢於突破、力求創新等。中式圈養所缺的,正是國外放養式教育所強調的;同樣國外放養式教育所不具備的,也是中式圈養所突出的。因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把兩種教育形式和方式結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才是最佳的教育方案。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還是老人家比較英明,早就提出了我們的教育選擇和教育原則: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在“用”上下功夫,用的恰到好處,用的恰如其分;既不失民族的現代特色,又不生搬硬套、刻意模仿地搞成“邯鄲學步”!
回覆列表
關於什麼方式的教育,首先要符合本國國情,符合本民族的教育特點。
中國的教育方式,即有良好的一面,也有他不足的方面,特別是受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把中國的文明史傳承下來,把中國各民族的精神繼承下來,使幾千年的文明史代代不息,發揚廣大。
中華民族的"仁愛"、誠信、道德、團結、孝道等透過我們的教育傳承下來;現在中國進行教育大的改革,就是改革中國教育中的不足的方面,向世界教育先進的國家學習,學習他們先進文明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不能完整的照抄照搬,有選擇性的吸收和引進。
國外放養式教育有他先進的方面,也有他不足的方面,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強,自主創業強,不過多的依靠父母;缺少集體團結的思想,缺少仁愛、孝道的家庭觀念。
中國圈養式的教育也有他不足的方面,但是孔子教育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不但中國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在學習孔子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開設孔子學院,這是他們對中國教育方式、教育思想的贊同和認可,所以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好我們的教育思想,批判吸收外國的好的教育思想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