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311548442999
-
2 # 弱水三千3003
從前,有一位年近六旬忠厚善良的老人,每天天剛剛矇矇亮就起來下地幹農活,這一日像往常一樣起早下地幹活,剛出門走到離村子不遠一個商賈行人往來不斷的通衢大道上,老遠就模模糊糊地看到路上有一個東西,待走近一看,發現是個行李搭子,就想著準是哪個起早趕路的人遺失的,用手掂下挺沉的,就知道里面不少紋銀,老農就想著是誰丟的發現之後,一定會很著急,如果是路遠的人,回家盤纏錢就是個問題,還要在外面受困。
想到這裡就把行李搭子掂到路邊上,當個墊子坐在上面,決定今天早晨不下地幹活了,也要等著失主回來物歸原主。
誰知一直等到吃罷早飯,也沒看見像找遺物的人出現,這樣的事又不能亂問,反而還得保密點為妥,所以才把搭子當墊子坐在上面,連動都不敢動,怕無關的人隨便問起來,不好回答。
正在焦急之中,只見一個騎著毛驢書生摸樣的後生,在驢背上左顧右盼的走過來,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好像是找東西的人,快要走到跟前的時候,一眼看見老人坐著的東西,像自己的行李搭子,就喜出望外從驢背跳下來,當然也完全明白眼前出現的什麼情況,為自己遇到了好人而感到幸運。當即走到老農面前先行了作揖禮後,說道:“晚輩本是進京趕考的書生,今天起早趕路不慎把行李搭子遺失,看來我是三生有幸,遇到老伯這等好人,拾金不昧,還讓老人家等了這麼長時間,真的感激不盡”。
話音剛落,老人就接著說到:“先別說謝,這的確使我拾到的遺物,本人從不貪分外之財,理當奉還原主。咱們素昧平生,你說是你的東西,總得有個驗證。你說行李搭子裡都是什麼東西,咱們當面清點,說對了你拿走東西,說不對那就對不起了,我只有在這裡繼續等”。
書生聽了之後點點頭說道;“是的,是的,老伯說得有道理,應該如此。既然這樣,那晚生就先說裡面什麼東西,然後再一一查證。裡面除了紋銀五十兩,還有四件單衣和四本書,四本書名是《上論》、《下論》、《上孟》、《下孟》,別無他物”。
老農當場開啟行李搭子一看完全對照,就幫忙給書生又裝進搭子。說了聲不要見怪,就要離開。書生馬上伸出雙手拉住,說了一些感激和稱讚老伯人品高尚的話之後,又覺得還耽誤了老伯的活計,硬要給十兩紋銀酬謝老伯,老伯毅然拒絕,還嗔怪到小看他了。書生只好鬆開手說道:“老伯執意不收,晚生恭敬不如從命,有緣後會有期,定當相報”。站立許久目送老伯遠去。
話說老農回到家裡,兒子問他怎麼這麼晚才回來,老農就如實把事情說了,誰知兒子、兒媳婦都嘮叨他犯了糊塗,怎麼不拿回來,又能買二畝田地,擴大點產業,家境也能更寬裕點。兒媳婦因此板著的臉幾天放不下來,還不時地想想就嘮叨一遍,在一個桌上吃飯摔盤子扳碗的,好像公公犯了多大錯誤似的。
老人實在忍不下去,再也不想受這個冤枉氣,就趁著他們不在家,拿起自己的幾件衣服,帶了幾個窩窩頭,就出走了。想著憑自己還有這把結實老骨頭,自信稱得上一個莊稼好手,走得離你們遠遠的,給人打個長短工,放個牛羊混碗飯吃,還是混得來的,得過且過,爬不動了再說,大不了一死了之,野獸吃了落個活棺材。一輩子沒有這般任過性的人,這一次給孩子較起真來。
餓了啃幾口窩窩頭,渴了河裡喝點冷水,晚上找個麥場當旅店,一路向西走了兩天,也不知來到了什麼地方,估摸著跨縣境足夠遠了,孩子們一時半會不是那麼容易找著了,就打算在這裡落腳,找個人家幹活。
轉了兩天,身上帶的幾個窩窩頭算著吃也要吃完了,再找不到家幹活就得討飯了,老人平生第一次品嚐到,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的味道,也想著自己氣頭上,是不是做得有點過火,但已經到了這一步,也只能聽天由命,放心的就是妻子去世得早,自己又當爹又當孃的總算把兒子拉扯大,已經結婚成家會過日子,自己死也閉眼了。
在胡思亂想中又過了一夜,來到河邊洗洗臉,把包袱裡僅剩一個窩窩頭掰了一半,啃了之後,又在河裡捧了幾口水喝下去,就又開始轉悠著趕緊找到人家幹活。
當來到一個村莊,正走在村前的一個大堰埂上的時候,發現幾個孩子在堰邊上玩耍,忽然一個小孩把另一個小孩推了一把,小孩退了兩步,一下子掉進了水裡,眼見就要沉沒下去,村前路上雖然有人來往,但只有他離得最近,千鈞一髮時刻,分秒就是生命,只見他縱身一跳下去,好在還是堰邊上,水剛淹到他的肩膀,用手托住落水小孩,其他的人也趕到了,把小孩接著拉了起來,因為救的及時,小孩沒什麼事,一會兒孩子的父母趕到,知道救了兒子的是這位老人,趕緊把他請進家裡,換了衣服之後,坐下聊起來家常。小孩父親說了一番表示感謝的話之後。就問起老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事,老農不好意思如實說,只好說家裡受了災,沒糧食吃,無親無故,孤身一人,出來討飯活命的,有需要人幹活的家,也可以給人幹活,只要給碗飯吃就行。
年輕主人聽了,不由感到一陣心酸之後,又覺得這位老人不像個長期討飯的,一定有什麼隱情,老人既然不說,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也不便多問。又看著老人一副善良厚道和藹可親的面孔,不應該落得這般地步,越想越覺得這老人背後有點文章。但不管怎麼回事,不能再讓老人這樣流浪下去了。
在一番思考之後,做出了一個非常決定,就進廚房給正在忙碌的妻子商量幾句之後,又出來坐下給老人說道 :“我的家父家母去年先後相繼去世,家裡突然一下失去兩位老人,也隱隱覺得心裡無主,常言:家有老,是一寶,如今真正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你今天能以你這麼大年紀,緊急關頭竟能挺身而出,救了我的孩子,沒有你一貫的善良本性,是做不出來的,是我們這個家庭的大恩人。剛才我已經和我妻子商量過了,你也不用再操心找人家幹活了,就在我們家給我們當個老人,如果不嫌棄,你就認下我們這對兒媳和孫子,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我們不但以父親相稱,還會以父親相待,給你養老送終,你看意下如何”。
老人正在著急找人家幹活混碗飯吃,聽到年輕主人說出這樣出乎他意料的話,只覺得有什麼冥冥之中的照應,又給了他第二個家,哪兒有不答應的。只是想著人家這麼抬舉自己,自己一定要不以恩人自居,在以後的日子裡,竭盡餘力為這個家庭做出貢獻,不辜負孩子們的厚愛。就帶著謙虛的口吻回答道:“承蒙抬舉,只是勉為其難,怕辜負了晚輩的厚愛,但希望咱們以後兩好合一好,家和萬事興,日後人老變小,還是需要你們多包涵”。
年輕主人聽後,又讚賞了老人幾句,女主人就打招呼開始吃午飯,十多個菜擺好之後,酒也斟上,男主人叫來妻子和孩子,要舉行一個認父儀式,就把酒桌抬到靠邊,搬來一個圓椅,讓老人坐在正堂中央,三個人一齊跪下,只聽男主人說了聲:“父親在上,請受兒子、兒媳、孫子一拜”,說罷三個人一起磕一個頭,就開始以父親相稱,喊起了“爹”、“爺”。一家人開始吃飯。
先吃了一陣子菜,三杯酒下肚之後,兒子開始向新任父親報家底,包括幾畝什麼樣的田地,多大範圍的山坡。父親聽了之後,覺得家底跟自己老家至今狀況差不多,聽來也大有可為。就當即說道後半晌要去看看,正符合兒子的意思。
中午讓老人休息一會後,兩個人一塊兒來到自己的田地山坡上轉起來,父親一看到田地土質、水源、山地坡勢,連連誇耀之後,就比劃著提出建議,那一塊田可以改成堰塘,一方面養魚增加收入,一方面可以蓄水以防乾旱,下面的田地可以臨時救急用水。這邊山坡上可以栽上桃樹,三四年就能見收入,坡邊的一塊地現在趕緊種上春芝麻,可以增產多少。說得兒子嘖嘖稱讚,只覺得認這個爹好像請了個財神爺,一一照辦。
星轉鬥移,日月如梭,倏忽三年過去,老人新認的兒子這家不但又買了幾畝田地,還牛羊滿圈,魚塘裡的魚,每逢過年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山上的桃樹眼見就要結果實,一家人日子越過越好,兒子對撿的這個“財神爺”父親更加佩服尊敬。
且說老人老家兒子家,自從父親出走後,到處尋找渺無音信,為此兒子兒媳生了一場大氣。在兒子對父親極大的負疚感影響下,田地料理也因為有心無主,又兼少了個顧問和得力助手而收入大不如前,家境日漸式微。
忽然有一天,有人給他說在鄰縣某地見到了一個人,好像是他的父親,只是坐在馬車上倏忽過去,沒有過細看清楚。兒子聽說後馬上帶上盤纏徑直奔目的地而去,順著發現馬車的地方一村不隔地問去,終於找到了父親的新家,兩個兒子相見後說明了原委真相,當說到父親以後的去留問題時,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抬紅臉了,一個要留,一個要帶走,爭執不休。
三年來父親對這個新家庭已經產生很深的感情,兒子、兒媳對他的孝敬也是無可挑剔,孫子常常在他面前的依偎和頑皮,也使他充分享受到天倫之樂的愉悅,同時想著自己精心策劃操勞的家庭事業前景,有些戀戀不捨。同樣在骨肉關係上也有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之常情。一時難以決斷,也實在不好意思厚此薄彼作出表態。為了迴避自己難以處理的矛盾,也不讓他們再爭下去,就提出讓他們去見官解決,也許縣官有更好的辦法,縣官怎麼斷我怎麼依從。
於是兄弟二人暫時休戰,一夜無話。第二天父子三人一塊來到了縣衙,縣官上堂之後,喝令原告被告上堂,父親暫時站在大堂外面聽著。
只見縣官驚堂木一拍,大聲說道:“誰是原告先說”。只見兩個兒子面面相觀,自己都不知道是原告還是被告。
冷場了好一會兒,縣官奇了怪了,怎麼都啞巴了。就又說道:“你們再不說話,就是沒有冤枉,我就要退堂”。聽到縣官這麼一說,還是老人的親兒子想著是自己來要爹的,按理也算是原告,只好先說話了,就把父親三年前,如何拾到一個趕考書生遺失的行李搭子,其中裡面有五十兩紋銀,如何硬等著交還給失主,因此家庭發生一點矛盾,因而老人一氣之下出走,近日才知道落腳之處,找到父親之後,想把父親帶回家,孝敬晚年,可是這家新認的兒子不讓帶走,所以來請縣令公斷的事由說了一遍。
縣官聽著下面原告的訴說,面部一種欣喜微妙複雜的表情掠過之後,強免抑制住自己急切的心情,當原告說完之後,直接對被告一方說:“你長話短說,我只問你一句,他說的是這麼回事嗎?只說是的或不是”,老人的新兒子想了想也覺得說的沒有什麼異議,就答到:“是的”。
縣官早已看見大堂之外,有個人站著在聽堂,就想著準是那位老人,當即用分外溫和的語氣叫了一聲:“宣外面證人進堂”,一個衙役出去,把老人引進大堂,三年前刻骨銘心的記憶,由於不斷的回放,當然的還有點印象,一眼認出就是自己正要尋找的恩人,看著老人正要下跪,只聽縣官說道:“免跪”,說著自己反而站起身走下堂來,來到老人身邊,拉起老人的雙手跪了下去。一時弄得大堂所有人莫名其妙。
只聽縣官說道:“我就是三年前遺失行李搭子趕考書生,多虧你的大恩大德,我才順利地走到今天,從今以後你也是我的父親”。
說罷,面朝眾人喝了一聲:“退堂。原告、被告留下,後堂說話”。
四方一起來到縣衙後堂,在一番以兄弟名義探討商量之後,擬定了一個兼顧各方公平合理的養老方案,經老人同意後達成協議如下:
一、老人健康之年,以三年為期輪流居住,由下家主動去接。
二、老人可以根據自己意願幹些力所能及的活,作為對他身體的一種鍛鍊方式,不能分配或勉強老人幹活。
三、老人晚景的時候,三個兒子屆時另行商量定居誰家,另外兩家出贍養監護費。
四、如若有違背孝道之行徑,以父親單方說辭為準,沒有辯護權。輕者重打五十大板,重者以法律論處,只論弟兄,不論身份。
一場”三子爭父“糾紛就這樣最後解決了。從一個拾金不昧的善舉開始到一場感人喜劇的故事結束,人們口口相傳流傳開來之後,成為了好人福報許許多多民間故事中的又一佳話。
回覆列表
進京赴試書生王義,盤纏殆盡,便將祖傳之物福壽圖賣給了路遇回家為父祝壽的張孝,卻不慎丟失了賣圖的銀兩。張孝之父張耕儒雪天拾柴,意外拾得銀兩,雖凍餓飢寒,卻不昧銀兩,搭救了失銀欲絕的書生王義,王義感激張耕儒大恩,隨拜為義父。張耕儒,回家後兒媳趙氏聞聽老人將銀兩交還了失主,氣不打一處來,恨老人年老無用,將其趕出了家門。凍餓昏倒在石憨家門前,被石憨夫妻相救,看老人家困苦,收留了老人,幼喪父母的石憨夫妻,認張耕儒為義父從此三姓人居一家日子和和美美。張孝回家不見父親,帶著趙氏千里尋父。父未找到,趙氏卻揹著張將福壽圖賤價賣給了欲為義父祝壽的石憨……一行人等鬧到了公堂。沒想到縣爺卻是當年賣畫《福壽圖》後金榜題名錄義。因而演出了一場三子爭父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