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之瓷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

    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

    神韻、意境是國畫的靈魂

    中國畫十分重視表現物件的精神實質,即所謂的「神韻」,而不在乎是否畫得很像,所以齊白石先生說:「畫在似與不似之間。」一位創作者是將融合於胸中的自然現象,經過情感的激發,藉純然之技法自然繪畫而生,這就是謂「靈感」的流露。意境是畫的靈魂,所謂「意境」就是擷取客觀事物中的精粹,加上主觀 思想感情的冶煉,即借景抒情,再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境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意境」。

    「留白」讓觀賞者擁有想象空間

    中國畫所表現的境界特徵,可以說是根基於中華民族的基本哲學,亦即易經的宇宙觀:「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畫面的空間憑著一虛一實、一明一暗的流動節奏表達出來,尤其講究「氣韻生動」,即是一種有 節奏的生命,虛實相映,計白當黑(以虛為實),達到「此時無聲勝有 聲」的境界,因此,「留白」是中國藝術中一門很大的學問與特色。不管是山水、花鳥或人物畫,一般來說,國畫很少會將整個畫面填滿, 而是要留給觀賞者更多的想象和自由以讓思緒在宇宙無限的空間裡飄遊,因為一幅作品並不是最後的敘述,而是一個開端,國畫家所記錄的並 不是單獨視覺上的經驗,而是許多經驗的聚合,這種經驗以形式來表現 ,同時還賦予象徵性的意義例如畫家畫黃山,黃山的真面目對畫家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自然 形態的精髓,可以對著它凝想,可以對著它遨遊。

    又如畫家畫樹上的小鳥時,這隻小鳥並非是被畫框框起來的東西,而是無限空間中的一個生命象徵,是「超以象外」、「靈的空間」,其內涵力量在於能引導觀「脫離自我」、從所觀賞的畫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及清新脫俗之感。

    遠看形,近看筆墨趣味。

    “氣韻生動”者,是指一幅作品給人的總體印象,是衡量作者對主題(主體)的詮釋和渲染水平。

    氣韻生動與否,不僅是繪畫技能的展現,也是美學修養的體量。因此,氣韻生動是品鑑畫作時的第一要素,餘下如“骨法用筆”等五法,均是營造氣韻生動的具體措施。

    “骨法用筆”者,指筆墨技巧。中國畫是用筆和墨塑造形象的。畫中如果不見“筆墨”,不啻去欣賞攝影作品了。明末清初常州畫派的開山鼻祖惲壽平(1633-1690年)說:“有筆有墨謂之畫。”故筆墨是畫的靈魂,是中國畫獨特的美學趣味所在。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中國畫是線的藝術,透過用筆的輕重、長短、粗細、剛柔、虛實、方圓、轉折、頓挫、疾徐以及用墨的乾溼、濃淡等多種變化,去表現物件的結構、形態,抒發作者的情感,渲染主題(主體)的意境。

    衣紋的描法,山石的皴法和花葉的勾勒,都是筆墨技巧。古人就有十八描二十六皴之說。描法有高古遊絲描、鐵線描、柳葉描、行雲流水描、釘頭鼠尾描等等。畫家借用不同方法畫出不同韻律的線條,造就不同的視覺效果,孕育不同的情感趣味。皴法如披麻皴、直擦皴、橫擦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拖泥帶水皴等等。作者用不同的筆鋒,不同的墨色,表現物體不同的質地。

    沒骨法並非真正的沒有“骨法”,而是墨中隱骨,色中藏筆,以片代線,蹊徑另闢。

    “應物象形”者,指作者的造型能力。即畫家的描繪要能完美地表現被寫物件的形與神,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西方寫實,東方寫意。華人作畫,不照搬現實中的“形”,而更注重借“形”傳“神”。齊白石 (1864一1957年) 有句名言:“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眾所周知,白石老人精於畫蝦。他長期深入觀察和揣摩蝦的形態,不斷對蝦的外形進行提煉,著力強化蝦在水中的動態和透明感,最終讓人感到畫上的蝦竟有生命的律動。從解剖學分析,白石的蝦與現實形態的確存在差距,但從藝術角度看,這種源自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的創作理念正是藝術家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隨類賦彩”者,是指著色技巧,用以強化物體的質量和感染力。宋代以前的山水畫十分講究色彩,但並不看重色相、色度、冷暖等對比關係,更關注的是如何協調畫面整體的明暗結構。

    “隨類賦彩”的“彩”,不單指光譜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還包括由含水率不同的墨所形成的濃、淡、幹、溼、枯等不同程度的黑。

    中國畫常常只靠墨而不靠色來體現自然界多彩的變化。墨荷也好,墨竹也罷,未用丁點綠色,但絲毫不減其青翠欲滴的感覺;北宋蘇東坡(1037-1101年)竟用紅色的硃砂畫竹,風雅別緻,堪稱一絕。“千古以來第一用墨大師”黃賓虹(1865-1955年)用濃、破、積、淡、潑、焦及宿墨,照樣可以表現青山綠水的意境。即便是“工筆重彩”,或是近代張大千(1899-1983年)自創的“潑彩法”,其用色也是象徵性的,僅是畫家眼中的主觀色彩,並不受物件本身顏色的約束。這就是中國畫“賦彩”所特有的含義。

    “經營位置”者,構圖也。指畫家為了表現主題和營造氣氛,在一定空間內,根據自身的需求,安排處理畫面中人或物的位置,把多個或區域性形象組成一個藝術整體的技巧。

    看詩、書、印和裝裱。

    詩: 字畫中的詩文詞句,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其一句好詩,亦能表現 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句,亦把書題畫龍點睛。最難得的,就是作者能為自己的畫面題詩。畫本身要有詩意外,許多的中國山水名畫,都附帶著詩詞在其中,其珠聯合璧,詩情畫意,也是人們審美享受的一大方面。 中國畫在形式上是詩、書、畫、印結合。當然不一定每幅畫必題詩,但是每幅畫一定要有詩境。

    題款(書): 中國畫和西洋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題款。而題款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良莠。 有些名家看畫首先看題字。字不好他就不看畫了。

    印章: 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畫家的印鑑,題字者私章,襯托用閒 章,收藏者印章,欣賞者印章,鑑證者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蓋印位置等,都在評價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帝皇,名家,藏家和鑑賞家的印鑑,可佐真偽。

    畫家要自己會治印,不會治印也不要緊,但他用的印章不能將就,用水平低的印章說明眼光有問題。還有印文,齊白石用的印文就非常講究,如“恨無長繩繫日”,“天涯亭過客”等。畫家沒有文氣,便容易出匠氣和俗氣了。

    詩、畫、印都是心聲,是畫面整體的效果。

    最後看題款與蓋章的章法。題款,蓋章極有講究。位置恰當,是錦上添花,位置不當,是佛頭著糞。

    裝裱:3分畫7分裱。還要看是手裱還是機裱。中國畫的裝裱具一格,常見的有紙,綾兩大類。裱工都十分講究。日本近代的裱工另有風味,對現代的裱畫方式具影響力。好的裝裱,能把一幅畫襯托得更為精美悅目,名貴大方。

    意境: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鑑賞

    中國畫其實就是欣賞中國傳統的文人精神或中國哲學思想。

    中國畫是植根中華民族土壤中的藝術,因為中國畫的文化背景深厚,它的背後是中國傳統文化,諸如中國的古典哲學中的辨證觀念等等。道家哲學裡的天人觀、儒家哲學裡的 “仁”與“和諧”之說,都影響到中國畫。禪是中國化的佛學,六朝以後的禪宗思想對中國畫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對筆墨有直接影響。禪宗強調一種有無之間的東西,而筆墨恰恰是最好地表達這種有無之間的感覺,所以禪宗修養很深的人畫境就不一般了,如王維、蘇軾以及元、明、清季的高手筆下均有禪意。所以欣賞中國繪畫離不開中國古典哲學背景。

    詩不直言。畫也要這樣,含不盡之意於畫外,這叫畫意。

    中國畫不單是視覺美感的繪畫語言,更是一種寄情抒懷、言志寫意的心靈寄託,其精神層次更重於表達形式。藝術家是以心 靈對映永珍,代山川萬物而立言,其精粹在於以形寓神、情自境生。

    藝術是情感的複製和再現。藝術家必須是主觀的,畫的是你的感受,把這種感受畫出來。藝術是想象,藝術學是有意味的情趣。畫的就是一種感覺。

    氣韻跟意境還是兩個概念,氣韻是形成意境的重要條件。“氣韻”是畫家給予欣賞者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意境”才是畫家追求的目標。“氣韻”是生命,“意境”是靈魂。

    最後還要看看作品的年代。並對作者有個大概的瞭解。

  • 2 # 原礦綠松石專家

    所謂“鑑賞”,就是指,在欣賞一幅書畫藝術的同時,要為作品的真偽及其藝術價值作出合理的正確判斷。但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國書畫歷史久遠,流傳情況十分複雜,再加上歷代書畫作偽盛行,還有出自書畫家本身的種種原因,如假畫真題、弟子代筆等等的“非真”情況,書畫作品中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情況非常複雜。有些作品,雖然已經名家鑑定,但有些名鑑賞家出於人情、面子的關係,“指鹿為馬”的鑑定錯誤時有發生。因此、鑑定要比欣賞更要困難。如果不提高欣賞能力,不能正確掌握欣賞技巧,要想鑑定一幅書畫的真偽,是不可能的。所以欣賞是鑑定的關鍵之一。欣賞要從表面再到內裡實質看起,由淺入深地欣賞書畫藝術,要逐步培養自已的書畫鑑定能力,就必須要打好“欣賞”基礎。如何正確打好“欣賞”基礎,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熟悉掌握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歷史。熟悉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是為了在鑑賞書畫作品中,能夠把握其藝術的時代特徵和個人風格特徵,進而比較準確地對其創作年代、創作風格、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作出大致的合理判斷。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經常閱讀一些有關書畫的發展歷史,全面瞭解掌握不同時期的不同作者、不同風格的代表性作品和不同的傳承關係。

    2、正確掌握各種表現技法的基本特徵。熟悉瞭解書畫藝術的發展歷史,一是為了理清書畫藝術的演變脈絡,二是為了掌握書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法的基本特徵打下紮實基礎。鑑賞書畫,最終是要識別其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為主要目的的。書畫藝術有哪些表現技法,這些技法的基本特徵又是什麼?如作者的筆墨主要特點、技巧,用筆的質量,筆墨的力度、速度,設色習慣、特色等等。在書畫鑑賞時必須要非常清楚的。

    3、練習書畫技藝,提高對各種風格和技法的感性認識。為了牢固掌握歷代書畫家們的不同藝術風格,須透過練習書畫技藝,臨習不同的代表性作品,來熟記不同時代的代表性書畫家們的創作特點,對這些創作特點,要進行仔細的分析研究,做到爛熟於心。要多看多記不同書畫家的真跡作品,凡是真跡,都有書畫家的本來真實面目,這個本來真實面目,就是他們在佈局、用筆、設色、款識等方面的習慣。只有這樣,當遇到自已熟悉的書畫家作品時,其真偽優劣,就很快能鑑別出來了。凡善於造假作偽的人,都有一套以假為真的方法,有些手段高明的作偽者,簡直可以達到亂真的程度,如果我們不深入練習書畫技藝,不牢固掌握歷代書畫家們的不同藝術風格,當遇到以假亂真的偽作時就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

    4、擴大知識面,在鑑賞中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擴大知識面,書畫方面知識,除以上所講外,還要了解書畫裝裱知識,書畫用的工具、紙絹、顏料、印泥等的不同材料習性和季節氣候所形成的變化。如瞭解裝裱知識,可以掌握假書畫套裱的方法,瞭解紙絹,可以分清不同時期的紙絹特點。瞭解顏料,可分清不同書畫家的用色習慣。越瞭解清楚,對鑑賞越有幫助。不僅要學習掌握書畫方面的知識,而是還要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如古代文學、歷史、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甚至道德思想、精神面貌等等,都有必要了解。鑑賞書畫,從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來講,是一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精神享受,若要把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看,卻是十分艱難而複雜的。只有靠“勤奮”學習各方面知識,用心“敢悟”藝術實質,來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gb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