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書是福
-
2 # 阿珍說史
蜀漢政權滅亡時間是公元263年,東吳滅亡時間280年,相差整整十七年。公元263年8月,曹魏政權的實際當家人司馬昭認為滅蜀時間已經成熟,兵分三路,共十幾位人馬。伐蜀統帥是智商極高,跟司馬昭關係非常好,又是世家大族的鐘會,實際上滅蜀的是平民將軍、曹魏名將鄧艾。起初鄧艾領兵三位出狄道攻打沓中的姜維,中路諸葛緒統兵三萬出陰平,目的就是阻擋姜維撤退,鍾會統帥十萬打擊全力攻打漢中。從司馬昭的軍事戰略部署來看,這絕對是謀劃已久,而且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的,此次傾國之力興兵目的就是直取成都,滅亡蜀國。司馬昭集團已經徹底打探清楚蜀漢虛實了,蜀漢內部不穩,大臣們不齊心,加上人才凋零,後主劉禪又寵幸宦官黃皓等人。其實最重要的是姜維,因為姜維就是第二個諸葛亮,他是職業軍人,而且還是狂熱好戰分子,永遠打不死的小強。當初魏國那麼強大,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元氣大傷的情況下,諸葛亮休養生息幾年就開始謀劃北伐。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伐魏依然沒有吃虧,還沒少搶曹魏人口和物資。
而姜維繼武侯遺志,比諸葛亮伐魏還要勤快,九伐中原。做大將軍之前被蔣琬、費禕他們節制只給幾千萬把人,依舊主動伐魏。自己做了大將軍後更是不留餘力的北伐,搞得魏國頭疼不已,曹魏那麼強大已經沒有進攻蜀漢,只是防禦,就是諸葛亮和姜維輸了也能安然撤退,因為漢中是銅牆鐵壁,是最安全的大本營。
此次鍾會親率十萬人馬打漢中,就是做足了功夫,沒想到那麼容易就打下來了,這是曹魏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漢中會如此順利。還有就是用名將鄧艾和諸葛緒聯合打姜維,鄧艾是曹魏政權的後起之秀,軍事天才,也是姜維的死對手,讓他去打姜維正是旗鼓相當。再用諸葛緒用三萬人攔住姜維後路,司馬昭可謂是用心良苦,在司馬昭眼裡姜維是蜀漢的靈魂人物,必須拿下他,他是職業軍人,軍事敏覺特別強,而且非常難纏。司馬昭讓鄧艾和諸葛緒前後夾擊纏住姜維,讓鍾會放心攻打大後方漢中,讓姜維無力迴天。
姜維哪是那麼容易糊弄的,當他知道漢中失守後不是驚慌失措,而且馬上調整部屬,知道司馬昭要幹什麼。他直接繞過鄧艾千里奔襲劍門關,依據劍門關的天險,成功將鍾會的八萬大軍阻擋於關外,寸步難行。這就是姜維的軍事反應能力,此時蜀漢雖然丟了漢中,還不至於就沒其他辦法。鍾會主力被姜維拖住,姜維這邊沒有什麼壓力,曹魏就不容易了,十萬人馬一天吃喝拉撒就是個大問題,而且被姜維拖了一個月,馬上彈盡糧絕了,準備撤退。
鄧艾在這種時刻想到一個極大冒險的方法,“偷渡陰平”然後直取綿竹,綿竹失守成都就是個活靶子。《三國志·鄧艾傳》中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無人之地行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志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淤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沒想到鄧艾竟然成功了,而且還是大勝,但是代價也是不小,等拿下陰平之後只剩兩千人了。此戰是古代軍事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大逆襲。
鄧艾自陰平,再下江油,直奔綿竹而去。鄧艾偷渡陰平的訊息傳到成都之後,滿朝震驚,惶恐不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主動請纓抗魏,黃權的兒子黃崇,張飛的孫子張遵,李恢侄子李球和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幾位沒上過戰場的功臣子孫勇氣可嘉,奔赴綿竹,他們沒有辱沒祖宗,但是根本不是曹魏宿將鄧艾的對手,全部戰死綿竹。
綿竹失守,成都無險可守,姜維又被擋在沓中,回天乏術,霍戈在南中,閻宇守永安防東吳,根本來不及回援。等到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劉禪在譙周等主降派的建議下獻城投降,蜀漢宣佈滅亡,其中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從公元221年劉備建立蜀漢稱帝到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歷經二帝,享國四十三年。
蜀漢政權滅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首先、蜀漢內部不穩,以譙周為代表的氏族主降派不贊同北伐,在諸葛亮時期就反對北伐,只是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影響力。因為不管是誰當家世家大族都能當官,無所謂,還有就是連諸葛瞻都反對北伐。以蜀漢跟曹魏國力對比差距,如果不騷擾曹魏的話,曹魏只要幾年時間就發展起來了。劉禪寵幸宦官黃皓,搞得雞犬不寧,可能劉禪的初衷是利用黃皓來制約朝臣,可惜他沒玩明白,把國家給玩完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姜維,以前都是諸葛亮和姜維追著曹魏打,很少曹魏主動發起戰爭。這次司馬昭突然之間就發動南下滅蜀,而且來勢洶洶,不滅蜀漢不罷休的態度,我認為跟姜維有關係。就是因為姜維想勸劉禪殺掉禍國殃民的黃皓,結果劉禪偏袒他,姜維知道自己在朝廷呆不住了,只能外出避禍。就算避禍他依舊沒有忘記國家邊防,他統兵幾萬鎮守要道劍閣,這是門戶,有天險可守。
就是因為司馬昭看清楚了姜維被趕出去了,蜀漢自己人幫司馬昭解決了麻煩,姜維要是手握重兵在漢中的話,司馬昭是絕對不敢隨便拿國家兵力來跟他硬幹的。綜合蜀漢內部矛盾加上姜維外出避禍和漢中撤防等綜合因素,司馬昭才敢傾國之力一舉拿下蜀漢。
蜀漢滅亡之後按理說應該趁著士氣正旺的時候馬上再接再厲拿下東吳,進而統一天下不是更好嗎?為什麼還要等到十幾年後呢?因為條件不允許,當時鍾會和鄧艾都被司馬昭給除掉了,鍾會是曹丕的支持者鍾繇的兒子,還是世家大族,跟司馬昭關係還是特別好的那種。連他都反對自己,朝中還有多少這樣的人,司馬昭也不清楚。鄧艾這種窮人出身靠本事一步一步爬起來的軍事天才一樣死於非命,朝中肯定有人不服。最重要的是上面還有小皇帝曹奐,曹魏再怎麼樣也是正統,還有會有支持者,司馬懿篡位以來多少人起兵反對他們父子三人。
司馬昭滅蜀的目的就是增加威望,他急需要一場大勝仗來提高威望。蜀漢滅亡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滅吳現在還沒那個條件。他現在要做的是平衡朝中局勢,為自己家篡位鋪好康莊大道,到時候司馬炎滅吳就簡單多了。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政權,滅吳大計已經提上日程表。司馬炎也是同樣面對世家大族和新貴的平衡,還有一個麻煩就是他弟弟齊王司馬攸的問題,這個麻煩纏了他二三十年。其實司馬炎想滅吳那是肯定的,心腹賈充一直反對,世家大族反倒一直支援。司馬炎要用新貴去制衡世家大族,最後伐吳的功勞也是賈充這個反對者最大,這是搞平衡,還是防著世家大族倒向司馬攸。
蜀漢滅亡了,東吳那邊也不好過,他們也明白司馬氏遲早會打過來。東吳那邊的情況也不樂觀,自從孫權老年時期一頓騷操作,東吳已經走下坡路了。為了制約江東士族連兩個兒子都殺了,名將陸遜被罵死,付出的代價可是太大了。到了亮繼位的時候才十歲,權臣一波又一波,國家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末帝孫皓繼位開始還是很賢德,沒多久發現東吳已經積重難返,他覺得自己治理不了了,越來越放縱。
但是孫晧還沒有昏頭,他重用陸抗,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典型的虎父無犬子,將門虎子,被稱為東吳最後的萬里長城,實力雄厚的晉朝硬是沒有跨過陸抗的防線。尤其是陸抗和羊祜兩位敵對陣營的主帥之間的莫逆之交值得稱讚。羊祜是晉朝名將,“西陵之戰”後,羊祜和陸抗兩位敵對軍事主帥都鎮守荊州,羊祜是儒將,水軍是打不過東吳的,他就玩心理戰。一步一步蠶食東吳將士的心理防線。東吳國家矛盾重重,晉朝剛剛建立又滅了蜀國,國家士氣正盛,又是新生政權,有的是資本,打不過東吳就耗他。
羊祜把心理戰玩出了水準,開始跟陸抗還打過幾次,也贏了一些,後來反倒幹不過陸抗。羊祜就換方法,玩心理戰。晉朝大腿胳膊都粗,有的是時間跟東吳耗,東吳那邊計程車兵跑過去,羊祜好酒好肉招待然後放回去,陸遜過生日他送禮物,陸遜生病他送藥。陸遜知道羊祜這是不安好心,知道自己這邊耗不過晉朝,陸抗經常上書孫晧勸諫他,可惜不聽。
陸遜和羊祜兩人既是死敵又是知己,相愛相殺,都是有風度的君子、儒將。兩人打了不少仗,都是約定好時間、地點、人數,不玩陰的,屬於君子之戰。公元272年羊祜與陸抗爆發“西陵之戰”,羊祜大敗。從此之後羊祜不敢硬拼,只能換成懷柔政策,收買人心。一步一步瓦解東吳的失去,這也是羊祜的高明之處。
西晉泰始五年(269年),就開始謀劃滅吳,但是東吳最大的屏障就是長江天塹。晉朝擁有五十萬的陸軍,雖“武騎千群,無所用之”,水軍是他的弱點。公元272年,羊祜建議用王濬為益州刺史,建造戰艦,陸遜知道東吳已經非常危險了,等到晉朝水軍建成東吳沒多少優勢了。公元276年,羊祜上書司馬炎伐吳時機成熟,提出“因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戰略方針,但還是因為各種原因又耽擱了。可惜羊祜苦心經營荊州要塞,沒有等到滅吳的一天就去世了,278年,死前推薦名將杜預接替自己繼任徵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陸抗早在274年就去世了。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馬炎採用羊祜生前擬製的計劃,發兵二十萬,兵分六路,決心伐吳,終於在280年三月,滅東吳,統一全國,至此,三分歸晉,天下大一統。
東吳之所以能在蜀漢滅亡十七年之後才亡國,主要是因為東吳水軍厲害,防守能力強,有長江天塹做屏障。蜀漢也有各關隘天險,還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地勢優勢為什麼只三個月就亡國呢?
主要是當時蜀漢和曹魏都是陸軍打,漢中撤防之後輕易被拿下,牽一髮而動全身。蜀漢的萬里長城姜維又避禍沓中,還被曹魏給牽制死了,等到姜維脫身之後劉禪就投降了,他還寫信給劉禪說:“臣正當死戰,陛下奈何先降”。姜維已經脫身,正日夜兼程去救成都,還在半路就聽到投降的訊息。蜀漢最關鍵的還是“綿竹之戰”全軍覆滅,蜀漢已經沒了失去。南中和永安那邊的軍隊來不及救駕了,成都主降派巴不得快點投降,成都還有幾萬軍隊都不戰而降,勤王軍隊又來不及了。所以才會三個月亡國,連司馬昭都沒想到這麼容易,最主要還是鄧艾這個軍事天才偷渡陰平成功,瓦解了蜀漢意志力,姜維、霍戈想戰又鞭長莫及。
而東吳跟蜀漢不同,長江就是個大問題,司馬炎用好幾年建造戰艦,集結物資,配備兵力,最後用杜預、王睿、王渾等名將統兵五十萬,兵分六路,水陸並進才滅掉吳國。當初曹操和劉備何等英雄都敗給江東,所以打東吳是相當困難,他們的水軍和長江就是依仗,沒有絕對的兵力和水軍配合陸軍那是非常困難的。
-
3 # 靜夜思160519196
東吳有長江天險,歷史上江東政權都是君主無德導致亡國,一個君明臣賢,上下一心的國家,外敵是很難攻破的。東吳名將大都出自四大世家,當時的名將是陸抗。
回覆列表
陸抗:
從北方的角度來看,十年當中,司馬家族掌握了魏國的朝政,最終發動了篡位,魏晉之間的政局動盪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北方又有鮮卑作亂,以至於東吳國主孫皓,甚至還化被動為主動,屢次對晉發動小規模的戰爭。
而從東吳的角度來看,全靠此人坐鎮,才避免吳國陷入更加危險的局勢,他便是陸遜的兒子,陸抗。在東吳早期,先後有著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4位名將坐鎮,而到了後期,陸抗對於東吳的作用,其實一點也不亞於諸葛亮在西蜀的價值。公元245年,在陸抗20歲的時候,他就被孫權任命為了建武校尉,帶著5000人駐守武昌,隨著老臣的悉數去世,陸抗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成為了東吳的軍事重心,負責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而到了253年,因為諸葛恪專權,其勢力被連根拔起,陸抗也成為東吳最重要的核心武將。257年,魏將諸葛誕在壽春反叛,陸抗作為柴桑都督領軍救援,遺憾的功虧一簣,卻讓魏國形勢更加動盪,等到孫皓繼位之後,陸抗被封為了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
而在272年,此時蜀國已經滅亡,西晉展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入侵,名將羊祜率五萬晉軍進至江陵,陸抗調兵有方,臨危不亂,摧毀水壩,阻攔晉軍水上糧道,以弱克強,成功化解了這份危機。然而身為權臣的他,同樣也是“貌無矜色,謙沖如常,故得將士歡心”。陸抗在邊境期間,和晉軍羊祜友好相處,平日維護了地區的安定,遺憾的是,國君孫皓,卻是一個兇狠殘暴的人,朝政混亂,任人唯親,陸抗對此憂慮重重,特意上書,直言東吳危機,“今敵跨制九服,非徒關右之地;割據九州,豈但鴻溝以西而已。國家外無連國之援,內非西楚之強”,希望孫皓整頓朝政,卻並沒有受到搭理。而陸抗終究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權力,他唯一能夠做的,只能是繼續呆在邊疆,守護著吳國的土壤。274年,陸抗病重,當他聽聞晉武帝命令王睿為益州刺史,在巴蜀建立大量戰船,訓練水軍的時候,更是憂心忡忡,上書“陳西陵利害,勸施仁治,重守西陵,以應急變”孫皓對此卻無動於衷,最終這名老臣,帶著滿腔的遺憾去世,而在他死後6年,沒有優秀人才的東吳,也因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