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老崔

    透過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我們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已經差不多達到耳熟能詳的地步,細細品味三國時期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何前期三國武將武功如此了得,而後期的三國武將的武功大不如前了?

    時代不同

    我們透過三國演義也好,正史也罷,總之我們知道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群雄並起,最後到三分天下這段時間,出現了很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其中萬人敵也不在少數。

    當然三分天下之後也有很多能征善戰的武將,但是武功和前期相比差距明顯很大。

    以張郃為例,前期雖然屬於一流武將但不是像後期那樣在武藝上那麼出眾,前期有些武將甚至直接可以秒殺張郃,而到三國後期張郃居然成了頂級武將,並且還不是前期壯年的巔峰時期,張郃以後期弱勢之軀名列前茅,足以證明後期武將的武力值與前期相差很多,甚至不在一個級別上。

    三分天下之前,各地諸侯都在互相爭奪地盤以達到壯大實力的目的,古代冷兵器時代以佔地為基礎,人、糧草為契機才能在亂世屹立不倒。人分民眾、兵士、謀士以及將領,此時各大諸侯相互征戰,需要大量武將帶兵衝鋒陷陣,武將需要的數量多,戰事頻繁,在強者生存的法則之下,自然就會湧現出很多當世成名戰將。

    三分天下之後屬於三足鼎立時代,勢力相互制衡,互相亂戰的局面變少,各自以修養生息為主。每個陣營互相牽制,戰場從兩軍交戰變成了發展國力的競爭,此時戰事少自然不在需要過多的武將,自然很多擁有很好武藝的人才被埋沒。

    在加上當時的一流戰將要麼病逝,要麼年紀太大不適合在長途跋涉的進行衝鋒,要麼前期在戰場上戰死。

    時代不同讓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三國後期武將不如前期,如果三國後期和前期情況相同,在強者生存的法則之下,各大陣營之中必定會湧現出比前期武功更高的戰將。

    局勢不同

    同樣我們以三足鼎立在區分三國前後期,三國前期屬於群雄亂戰的時期,所謂時勢造英雄,三國前期天下大亂,此時人人都想在亂世之中建立大業以求萬世留名。

    諸侯們亂戰都需要兵,兵士從哪裡來自然是徵兵,這相當於給那些身懷絕技之人造就了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

    以關羽、張飛為例,倘若前期不是天下大亂而是國泰民安的局勢,張飛可能一輩子只是一個屠夫,而關羽也只能以賣棗為生。張飛和關羽在天下大亂之際,才讓他們這些身懷絕技之人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武藝,功成名就名揚天下。

    三足鼎立之後,局勢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此時魏蜀吳三國不在以戰爭為主,而是以修生生息為主,三國之間並沒有頻繁交鋒,後期像關羽張飛這些身懷武藝的人才沒有了展示自己實力的舞臺,漸漸的自然會被埋沒。

    三國此時都有自己的班底,不想前期那麼渴望人才,民眾在修養生息的期間也不在那麼渴望建功立業了。

    在加上後期武將基本上成了世襲,民眾中當然也不乏有超越前期武將武藝的人,只是局勢讓他們沒有發展空間而已,只能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久而久之造成了後期武將沒有前期武將武功高的現象。

    人口少也是關鍵

    三國前期雖然是天下大亂,前期太平年間繁衍的人口眾多,所謂武藝高強的武將自然是萬中無一,人口多萬中無一的武將相對來說數量也會多一點。

    三國後期經過大亂之後人口相對來說少了很多,人口減少的同時那些萬中無一的武將自然也會隨之減少。

    倘若以萬或者十萬為單位,三國前期比如有四千萬人,武藝高強的戰將少說也有千人,而後期人口直接下降三分之一或者一半,那麼武藝高強的武將也隨著人口的減少而減少。強者自有強中手不假,當強者少了自然更強的人也會減少,三國前期是千個萬中無一的人中出現幾位更強之人,而後期只是在幾百強者裡面出現幾個強者,強者中強者相比自然會出現差距。

    時代、環境、人口讓後期武將數量不如前期,自然頂級武將也隨之減少,後期武將武功不如前期武將的武功也是必然。

  • 2 # 偷靈藥的仙子

    是你的錯覺,因為前期描寫得太過於精彩,如三英戰呂布,馬超戰張飛,故而給一種雙方都很猛的感覺,而諸如此類的打鬥場面描寫前期簡直是太多了,故而給人一種將星雲集,神仙打架的感覺。

    而後期,貫中先生頗有些爛尾的節奏,其實能打的將領也很多,只不過單打獨鬥的場面變少,如姜維,鄧艾,羊祜,陸抗,文鴦等等,將才與帥才一點不輸前期武將,而沒有單打獨鬥的場面,讀者自然覺得人家沒有戰績,故而產生一種三國後期人才凋零的錯覺。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讀《三國演義》就能發現,到了三分後期,武將們的戰鬥力大大下降,幾乎就沒幾個能拿得出手的猛人了。

    以蜀漢最後一名五虎將趙雲去世為標誌,進入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方各個戰將的武力值就降了個檔次。魏軍有個老將張郃,居然靠著熬勁兒,把所以武力值排在他前面的那些猛將都熬死了,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人,還在蜀軍面前耀武揚威,衝鋒陷陣,令諸葛亮甚為忌憚。

    如果放到前頭,那是根本不允許他如此咋刺的。以張郃那兩下子,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等人會立即撲上去滅掉他的囂張氣焰,諸葛亮哪裡會有“忌憚”這兩個字。

    但到了後面,張郃確實成為天下第一猛將,所向披靡,橫行無忌。張郃木門道中伏身死,魏延又冒出來了。他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猛將,誰也磕不過他。諸葛亮死後,魏延作亂,以寡擊眾,率領弱勢兵力阻截蜀軍南歸,姜維與張儀商議,說魏延勇猛,雖然兵少,但不可力敵,如何是好?

    假如當時蜀漢有五虎將中任何一個在世,還能允許魏延在陣前抖威風?隨便一個出來就擰熄了他。

    在期間魏軍曾經出來一個王雙,能舞六十斤大刀,還會使流星錘,很是狂妄了一陣。但這種水平,放到三國前期,也就比紀靈略強點,若遇到關張趙馬,很容易就能收拾掉他。魏延死後,姜維成為天下第一猛將,屢次征伐曹魏,陣前廝殺,無人能是他的敵手,很是囂張。直到鄧艾父子出現,方可支撐。

    文鴦的出世給後三國時代增添唯一一抹亮色,大鬧司馬軍營,樂嘉橋獨退追兵,但這樣的武勇放到三國前期也不夠看,趙子龍穰山突圍,長坂坡七進七出,張飛獨斷當陽橋,都比文鴦要威風得多。而且,文鴦六十合拿不下鄧艾,令人失望。最後一個狠角是諸葛尚,獨對鄧忠、師纂兩員魏將,仍將兩人打跑,似乎蠻厲害的。但陷入包圍後居然衝不出去,戰鬥耐力也太差勁了。

    到了三國後期,像丁奉這種老傢伙也敢雪中奮短兵,一逞威風,殺死曹將兩名,要是許禇還在軍中,像丁奉這水平,許禇早就撲過去一把將他摁倒了。總的來說,後三國時代各個戰將的表現確實令人失望。那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我們來看看三國前期猛將的特點:

    呂布,從小兵兵混起來的,歷經多少搏殺才成為“人中呂布”,天下無敵;

    張飛,以前應該是個山賊,打劫為生,金盆洗手開了黑店,為了洗白身份,與劉備結義,為朝廷效力;關羽,好勇鬥狠的殺人犯,通緝令上的人物,整天四處逃亡;

    趙雲,先投袁紹,後投公孫瓚,再歸附劉備,也是苦孩子出身;

    許禇,山賊一個,拉著一幫人佔山為王;

    典韋,殺人犯,當街捅人,還和老虎搶肉;

    東吳最厲害的甘寧,江賊,劫掠客船,殺人越貨。在三國前期,許多猛將的出身比較低微,吃苦耐勞,敢於拼命。而到了後期,大多都是官二代,生活優裕,喪失了前輩艱苦戰鬥的精神。

    在三國前期,烽火四起,但戰鬥規模都不算很大,戰將們陣前廝殺惡鬥的機會更多。到了後期,戰鬥形勢改變,主要靠軍陣群戰,配合增多,打鬥機會相應減少。

    三國初期,裝備不完善,武將衝鋒陷陣往往能找到突破點,後期軍陣嚴整,武器裝備提高,再想靠個人英武,需要一定的條件。

    三國前期,打仗往往是長途作戰,如曹操北征烏桓,劉備四方流離,戰將們需要堅韌的耐力。到了後期大局已定,戰線穩固,年輕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銳減。

  • 4 # 老蟲

    不是武將的武功不行了,是戰爭發展到後期,武將的個人勇武起不到什麼作用了

    三國前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兵,手裡有個千把人就敢割據一方,征戰沙場,爭奪“真命天子”的名號

    1、戰爭初期

    這時候,兵就是寶,有兵就有底氣,兵越多,底氣就越足。所以能不用就不用,死傷一個都覺得心痛。

    打仗不捨得用兵那怎麼辦?那就就鬥將唄。兩軍武將上前比拼,比不過就證明你不是“真命天子”,沒有奪天下的資格,那就乖乖聽我的。

    這是猛將的時代

    經過這樣一輪的兼併戰爭,小股勢力都被大軍閥吞併,天下只剩下三股勢力——魏、蜀、吳。

    2、戰爭進行到了中期

    這時候三方勢力比較均等,你來我往的進行著拉鋸戰。這時候打的是“陣地戰”戰爭只是在有限的幾座城池之間經行

    這時候,猛將和名將並存,猛將用來衝鋒陷陣,名將用來設定計謀,運籌帷幄。各式各樣的人才,都能發揮之間的作用。

    這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3、戰爭後期

    戰爭發展到後期有的國家被戰爭拖垮,經濟、政治一片混亂,就像蜀漢有的國家勉強維持就像東吳。還有的國家,依靠強大的內政,依託有利的地理環境,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實力大漲,就像曹魏

    這時候,發展起來的曹魏已經具備吞併其他勢力的優勢,有著充足的兵力和裝備,統一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這時候是大集團軍作戰,作戰人數動輒數萬,甚至幾十萬。這樣的大規模作戰,武將的個人勇武幾乎沒有一點作用

    所以,這是一個武將沒落的年代

    總之,三國發展到後期,不是武將的武功下降了,而是戰爭中不需要武將的勇武了。

  • 5 # 慕逸

    首先三國前期群雄爭霸,戰鬥很多,大浪淘沙,能夠最後活下來的都是身經百戰的高手。三國前期也有很多的武將,被一槍刺於馬下,或者戰不三合,被一刀劈下馬。最後活下來的,都是斬殺了很多武將後活下來的,在練級的過程中,還能夠透過不斷的戰鬥積累經驗,最後才能成為知名武將。而到了三國後期,三足鼎立,很多武將並不是依靠軍功升上來的,有很多是透過祖蔭,也就是自己的先輩們浴血奮戰之後自己承襲爵位而成為將領的。這些將領一方面從小錦衣玉食,另一方面沒有經歷戰爭的歷練,所以武力值不敢恭維。同時,三國後期較前期相對太平,沒有那麼多給你升級練級的機會,所以後期的武將能力值比前期低。

    其次就是戰鬥方式的改變,前期諸侯混戰,各個諸侯也不過是州牧或者刺史,所管轄的地方有限,所率領的部隊也不多,每個將領領兵交戰時,對於武將的武力值要求就很高,如果能夠在兩軍交戰時力挫敵方主將,對於士氣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都是一方霸主了,戰爭從區域性戰鬥變成了大兵團作戰,一次單挑的得失對於整個戰局的影響不大,而且不需要統帥去衝鋒陷陣,而是需要能夠協調各方進行戰鬥,更加講究的是謀略,陣法等能力,故顯得後期的武將戰力不足。

    最後,也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可以認為作者在塑造任務方面,主要塑造了三國前期和後期的任務,到了後期,人物僅僅塑造了幾個代表性人物,而故事的節奏,也比中前期加快了許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的水井潛水泵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