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推千歲人
-
2 # 周秦漢唐
我認為這個提問的觀點本身就是片面的,似乎給人“先入為主”的感覺,認為秦國統一的決定因素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領土大小!
不可否認秦國從一個西垂小國,靠著不斷征伐、遷徙,直到佔據土地肥沃、易守難攻的關中重地,基本奠定了發展壯大的有利的地理基礎!但是忽視了最主因素,秦國最後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第一秦國有明君“奮六世之餘烈”,即使沒有“商鞅變法”,也可能比會有“李鞅變法”,“張鞅變法”,而且秦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都能嚴格遵守並落實變法制度,這也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也不能否認“商鞅變法”給秦國所帶來的變化,“商鞅變法”所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說奠定了秦國統一大業的基礎:比如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明確軍功爵位的晉升,激發秦國將士建功立業,提高秦軍戰鬥力和殺敵熱情!制定秦律,保證變法措施的嚴格落實!
回過頭來說燕國。其實燕國佔據的地理位置並不算差,現在首都所處位置,北據燕山,南擁華北平原,起點比秦國高多了!燕國可是正兒八經的周王宗親召公封地,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是燕國好像一直默默無聞,比較低調!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樂毅和遊走列國倡導“合縱”的蘇秦,燕國也基本沒出過太多的人才!燕國最出彩的當屬蘇秦策劃,樂毅領導的“滅齊之戰”了!只可惜最後內部矛盾,導致功虧一簣,讓齊國重新翻了身!可以說燕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秦國削弱了秦國統一的勁敵齊國!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燕國壯士荊軻刺秦王至少讓大家知道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還有重要一點“知人善用”,秦國能廣納六華人才,為秦所用!張儀,公孫衍甚至魏相眼裡的“廢物”範睢都是從魏國而來,在秦國都變成了寶貝,成為秦滅六國的助推器!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可以假設,至少魏國、楚國、齊國三國統一的機率都是高於秦國的!
-
3 # 快點燃星星要滅了快
其實秦國和燕國只是跟著周天子分的領土,周孝王時,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天水領土,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率兵救周天子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歧山以西之地領土,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而燕國領土是由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隨周武王擊敗商軍,而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封領土薊之地,之後燕國跟隨周天子沒有得到領土。
燕國只封了一次領土,秦國封了三次領土。秦國本來就和燕國領土一樣大小,跟隨周天子有功而賜領土多。假如秦國像燕國一樣只封了一次領土,也能統一六國。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囯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
4 # 水一白聊歷史
首先,這個一開始,是怎麼理解的?是從建國時開始看的?還是從戰國七雄起開始看的?這裡區別還是挺大的。
從秦燕兩國建國時來看燕國建國的起點可不是一般的高,燕國的第一任君主燕召公姬奭是周武王姬發和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同輩兄弟,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燕召公做了三公之一,位列太保之職,可謂是位高權重。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將姬奭封於燕地,燕國建立。
再來看秦國的起點,秦國建國要比燕國晚兩百多年。
在周孝王時,秦國的先祖秦非子才因為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還沒有建國,但是至少有了自己的勢力,又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才在公元前771年迎來機會。這一年,西戎進入周朝,不但攻進了鎬京,而且殺了周幽王,這時的秦國君主秦襄公在救周、扶助周平王左遷、東周建立過程中立有大功,周平王才將西邊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土地封給秦襄公,秦國自此成立。
不過,雖然名義上土地封給了秦國,但是實際上土地可都是控制在戎、狄手中的,秦國又經歷了近百年的艱苦創業,才將西戎打跑,實現真正的崛起。
戰國七雄中的燕秦在戰國七雄之中,燕國一直是處在比較靠後的位置,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的,燕昭王的時候,就曾經任用樂毅進行改革,弱燕也是有出頭之日的。當時的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聯合秦、趙、韓、魏五國伐齊,連下70餘城;後來又在秦開的帶領下,大破東胡,燕國的國境向東推進一千餘里,燕國的疆域也是被大大地開拓了,如今南韓的首府首爾當時就在燕國的國境之內。不過好景不長,隨著燕昭王的身死,即位的燕惠王與樂毅關係可就沒有那麼好了,隨著樂毅的離開,燕軍敗於田單的“火牛陣”之後,短暫的輝煌也就結束了。
再來看秦國,在戰國七雄之中,開始也不是最強的,而且也是偏弱的,雖然國土面積挺大,但是始終還是被中原諸國看不上的。在與魏將吳起的河西之戰中,秦國也是多次遭遇敗仗。在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中,五十萬秦軍慘敗於吳起之手。
不過,在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之後,歷史的格局便開始傾向於秦國了,雖然秦孝公死了之後,商鞅也沒能避免慘死的結局,但是商鞅的變法卻一直留了下來,隨著秦國幾任國君的不斷進取,秦國開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最後在秦始皇的手裡,一統六國,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如果秦國一開始處在燕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大小,那麼秦國還能統一六國嗎?現在再來看題主的問題,秦國的發展創業史的成功僅僅是因為地處優越的地理位置麼?明顯不是。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功,還是靠著一代又一代君主的不斷髮展帶來的。相比較秦國和燕國的歷史來看,秦國的起點要遠低於燕國,但是秦國國君的明君數量明顯要多於燕國,所以他們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用來發展秦國。所以,秦國處在燕國的位置和大小,如果他們還是能夠按照歷史的發展軌跡,他們一樣可以取得成功。
-
5 # 洞悉歷史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人民迫切要求統一,建立一個穩定和平的社會。
秦穆公時期,滅掉西戎二十個國家,穩定了大後方,秦國地處秦嶺,有秦嶺這天然的屏障,據守潼關,儘可攻,退可守,幾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而當各國實力減弱的同時,秦國便逐步蠶食,將其逐一擊破。秦惠文王時期收復易守難攻的巴蜀。天府之國也是保證秦國這架戰車的大後方。
秦國曆代國君,都勵志東擴,不甘於偏於一隅,秦國非常重用人才,四處招納天下奇士,但大多來自異國他鄉,實行的是門客制度,秦國沒有形成像晉國那樣掌握大權,根深蒂固的權臣望族。
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不斷革新制度,把全國的每一個人都綁在了這輛戰車上,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力不斷強盛,又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採用張儀“連橫”策略和范雎“遠交近攻”政策,嬴政的雄才偉略,使秦縱橫捭闔於天下。
秦能統一中國,主要還在於人為。能夠廣泛招攬重用人才,還有明君的雄才偉略,在哪裡都能成就一番霸業。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秦國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如果把秦與燕的位置置換了,那麼秦國將不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原因有以下三點。
1,國家風格。秦國能夠被稱為"虎狼之邦″,就是因為它僻居戎國之間!因此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樣就把秦人煅煉成為"糾糾老秦,共赴國難″那樣的鐵血性格!而且在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國家風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2,地理位置。秦國的地勢在七雄之間位置最佳——雖然他的對外發展也因地理位置而一度受到阻礙。但是要是從可攻可守方面考慮,那麼這樣的現實情況也就於秦有利了——秦國只要守住幾處險關要隘,其它六國也就奈何不了他了!這從後來六國合縱伐秦而無功,而秦國卻可對六國蠶食鯨吞就可看出!況且秦有關中物產豐富之地又有蜀地糧倉加持。
3,發展策略及人才優勢。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由弱到強——相對變弱——再度強大,並統一天下。在這個過程中,秦國的歷代國君都是一直努力的發展秦國、強大秦國的。也非常注重對外邦人才的引進——在秦國發展的關鍵時刻,總能吸引到外邦的文武人才的幫助,並且一直持續到秦滅六國為止。在這一期間從未間斷過!這樣的情況在其它六國很罕見——六華人才外流的速度要大於流入的速度!人才,是秦國能夠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重要資源和優勢!
-
7 # 毀建策
《若燕秦互換,則天下再無春秋戰國》:
秦國能在關中故地一統天下,同樣也能以遼東,燕趙之土橫掃六合。
畢竟中國統一四方的王朝不是出自關隴,就是立足河北,除了一個朱元璋,與民國因條件特殊是與異族奪取天下,不得不成於南方之外,包括現在,華夏所有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大政權莫不產生自西部,北方燕趙故土。
關中故土是產生漢唐,前秦這些大帝國,大政權,然北方燕趙亦建立東漢,明清,遼金這些王朝,對中原政府,漢人天下有亡國之危的少數民數也往往出自這個地方,西北有龍脈,難道東北無。
故秦地可,燕地亦可,其都有此基礎可能。
這只是從歷史發展趨勢,古今天下發展的大程序來說。至於具體,秦能統一天下:
一靠四塞之固擁天險,可保弱時無亡國之危,強時能放心奪天下,
二有八百里秦川,之國天府蜀中物產豐富,糧草眾多,能聚大量之民,有充足食物,兵員東進,發動戰爭。
三處夷狄之中,與之相爭百年,甚本胡化,民風剽悍,唯講實利,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
外加代有明君,進行深度改革,建立先進的耕戰,軍功爵製成軍國主義國家,
……
這一切切就是秦國成功,統一天下的基礎和保障。
而這一切除了後邊這幾點人文因素,可以說燕地,燕國周圍都有,畢竟燕國也各東胡與匈奴夾擊之中,也可以說身處胡地,與之雜居,相爭百年民風剽悍,全民皆兵。
秦有函谷,武關天險,巴蜀,關中之富,其更有滹沱河,易水長城,燕山防線,遼西走廊,山海關,東北黑土地,華北大北原。甚至比關中,巴蜀條件更優越,養活更多人,且關通便利。
實在不行放棄關內,封鎖遼西走廊,山海關,又有誰能破,誰能滅。
秦能稱霸西戎,滅國三十六,化胡為民,將其納入自己體系,變成自己後花原,兵員,良馬良地,為何到東北不能化東胡,匈奴為己用。
東胡,匈奴連燕趙都不是對手,被連滅幾次。更不要說強悍之秦了。
所以若如此秦必然必能必強,且統一天下更快,而不會不可能。
畢竟這種情況秦可說具蒙古,女真之優勢,又有漢人,華夏之身份,元清滅中國宋明都那麼迅速,更不用說其了。
所以我對秦佔燕地而滅六國,絲毫不懷疑,並且還將更快,用時更短,且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
至於佔據這麼好的地方,與秦非常相似的燕為什麼不能如此,反被滅。
還不是其出身太高貴,為姬周王族,看不起胡人,不屑於向其學習,與之融合,將之納為己用,反而對其非常排斥,即使佔也等於不佔,反成為隱患,為之牽制大量兵馬,疲於奔命。
且為給天下人做表率,存國七百餘年,積重難返。不能做深度改革,變成徹底變法,成為軍國主義之秦……
所以種種都導致其不行,最終便宜於秦。
否則歷史必將改寫,至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所以我說若燕秦互換則天下無春秋,戰國,秦國最一二百年即可完成一統,天下早進入帝制 太平盛世。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應該可以。
只要看看燕國所在,不得了啊,後世的遼金包括清都是從那裡興旺的。
因此地理位置不亞於真實歷史上的秦國土地。
燕國也有屬於自已的輝煌,變法之後擁有樂毅,大破齊國。
奈何輝煌只是霎那,過眼雲煙就消散了。
秦國之所以強大,重要的是對變法的堅持。
地理位置惡劣,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幾乎一睜眼就得為生存而戰鬥。
至少燕國的處境比秦國好多了,能被東方諸國視為自已人,沒多少歧視。
秦國可是在白眼中長大的。
秦不是一開局就很強盛,它是透過內外兼修改變了命運軌道。
內功即是變法圖強;
外功就是透過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的方式取得土地等資源強壯國力。
因此最重點的國策是否一如始終的貫徹。
-
9 # 單推千歲人
曹操曾說過:給我人才 加以正確的任用 在哪裡都可以 。秦國不僅地形優越 在用人發展自己方面更是遠遠超出六國 加上數代君主皆有賢名 方才得以統一華夏 燕國雖然地小人少 但燕昭王也曾靠它成就霸業 可見地形的險要並不是國家興盛與否的依靠
-
10 # 周秦漢唐
我認為這個提問的觀點本身就是片面的,似乎給人“先入為主”的感覺,認為秦國統一的決定因素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領土大小!
不可否認秦國從一個西垂小國,靠著不斷征伐、遷徙,直到佔據土地肥沃、易守難攻的關中重地,基本奠定了發展壯大的有利的地理基礎!但是忽視了最主因素,秦國最後之所以能一統六國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第一秦國有明君“奮六世之餘烈”,即使沒有“商鞅變法”,也可能比會有“李鞅變法”,“張鞅變法”,而且秦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都能嚴格遵守並落實變法制度,這也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也不能否認“商鞅變法”給秦國所帶來的變化,“商鞅變法”所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說奠定了秦國統一大業的基礎:比如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明確軍功爵位的晉升,激發秦國將士建功立業,提高秦軍戰鬥力和殺敵熱情!制定秦律,保證變法措施的嚴格落實!
回過頭來說燕國。其實燕國佔據的地理位置並不算差,現在首都所處位置,北據燕山,南擁華北平原,起點比秦國高多了!燕國可是正兒八經的周王宗親召公封地,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只是燕國好像一直默默無聞,比較低調!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樂毅和遊走列國倡導“合縱”的蘇秦,燕國也基本沒出過太多的人才!燕國最出彩的當屬蘇秦策劃,樂毅領導的“滅齊之戰”了!只可惜最後內部矛盾,導致功虧一簣,讓齊國重新翻了身!可以說燕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秦國削弱了秦國統一的勁敵齊國!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燕國壯士荊軻刺秦王至少讓大家知道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還有重要一點“知人善用”,秦國能廣納六華人才,為秦所用!張儀,公孫衍甚至魏相眼裡的“廢物”範睢都是從魏國而來,在秦國都變成了寶貝,成為秦滅六國的助推器!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可以假設,至少魏國、楚國、齊國三國統一的機率都是高於秦國的!
-
11 # 快點燃星星要滅了快
其實秦國和燕國只是跟著周天子分的領土,周孝王時,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天水領土,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率兵救周天子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歧山以西之地領土,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而燕國領土是由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隨周武王擊敗商軍,而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封領土薊之地,之後燕國跟隨周天子沒有得到領土。
燕國只封了一次領土,秦國封了三次領土。秦國本來就和燕國領土一樣大小,跟隨周天子有功而賜領土多。假如秦國像燕國一樣只封了一次領土,也能統一六國。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囯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
12 # 水一白聊歷史
首先,這個一開始,是怎麼理解的?是從建國時開始看的?還是從戰國七雄起開始看的?這裡區別還是挺大的。
從秦燕兩國建國時來看燕國建國的起點可不是一般的高,燕國的第一任君主燕召公姬奭是周武王姬發和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同輩兄弟,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燕召公做了三公之一,位列太保之職,可謂是位高權重。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將姬奭封於燕地,燕國建立。
再來看秦國的起點,秦國建國要比燕國晚兩百多年。
在周孝王時,秦國的先祖秦非子才因為養馬有功被封為附庸,還沒有建國,但是至少有了自己的勢力,又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才在公元前771年迎來機會。這一年,西戎進入周朝,不但攻進了鎬京,而且殺了周幽王,這時的秦國君主秦襄公在救周、扶助周平王左遷、東周建立過程中立有大功,周平王才將西邊一些自己無法控制的土地封給秦襄公,秦國自此成立。
不過,雖然名義上土地封給了秦國,但是實際上土地可都是控制在戎、狄手中的,秦國又經歷了近百年的艱苦創業,才將西戎打跑,實現真正的崛起。
戰國七雄中的燕秦在戰國七雄之中,燕國一直是處在比較靠後的位置,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的,燕昭王的時候,就曾經任用樂毅進行改革,弱燕也是有出頭之日的。當時的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聯合秦、趙、韓、魏五國伐齊,連下70餘城;後來又在秦開的帶領下,大破東胡,燕國的國境向東推進一千餘里,燕國的疆域也是被大大地開拓了,如今南韓的首府首爾當時就在燕國的國境之內。不過好景不長,隨著燕昭王的身死,即位的燕惠王與樂毅關係可就沒有那麼好了,隨著樂毅的離開,燕軍敗於田單的“火牛陣”之後,短暫的輝煌也就結束了。
再來看秦國,在戰國七雄之中,開始也不是最強的,而且也是偏弱的,雖然國土面積挺大,但是始終還是被中原諸國看不上的。在與魏將吳起的河西之戰中,秦國也是多次遭遇敗仗。在公元前389年,陰晉之戰中,五十萬秦軍慘敗於吳起之手。
不過,在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之後,歷史的格局便開始傾向於秦國了,雖然秦孝公死了之後,商鞅也沒能避免慘死的結局,但是商鞅的變法卻一直留了下來,隨著秦國幾任國君的不斷進取,秦國開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一個,最後在秦始皇的手裡,一統六國,成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如果秦國一開始處在燕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大小,那麼秦國還能統一六國嗎?現在再來看題主的問題,秦國的發展創業史的成功僅僅是因為地處優越的地理位置麼?明顯不是。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功,還是靠著一代又一代君主的不斷髮展帶來的。相比較秦國和燕國的歷史來看,秦國的起點要遠低於燕國,但是秦國國君的明君數量明顯要多於燕國,所以他們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用來發展秦國。所以,秦國處在燕國的位置和大小,如果他們還是能夠按照歷史的發展軌跡,他們一樣可以取得成功。
-
13 # 洞悉歷史
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當時國家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人民迫切要求統一,建立一個穩定和平的社會。
秦穆公時期,滅掉西戎二十個國家,穩定了大後方,秦國地處秦嶺,有秦嶺這天然的屏障,據守潼關,儘可攻,退可守,幾乎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而當各國實力減弱的同時,秦國便逐步蠶食,將其逐一擊破。秦惠文王時期收復易守難攻的巴蜀。天府之國也是保證秦國這架戰車的大後方。
秦國曆代國君,都勵志東擴,不甘於偏於一隅,秦國非常重用人才,四處招納天下奇士,但大多來自異國他鄉,實行的是門客制度,秦國沒有形成像晉國那樣掌握大權,根深蒂固的權臣望族。
秦孝公時商鞅變法,不斷革新制度,把全國的每一個人都綁在了這輛戰車上,生產力大大提高,國力不斷強盛,又採取積極的外交政策,採用張儀“連橫”策略和范雎“遠交近攻”政策,嬴政的雄才偉略,使秦縱橫捭闔於天下。
秦能統一中國,主要還在於人為。能夠廣泛招攬重用人才,還有明君的雄才偉略,在哪裡都能成就一番霸業。
-
1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秦國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如果把秦與燕的位置置換了,那麼秦國將不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原因有以下三點。
1,國家風格。秦國能夠被稱為"虎狼之邦″,就是因為它僻居戎國之間!因此不得不為了生存而: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樣就把秦人煅煉成為"糾糾老秦,共赴國難″那樣的鐵血性格!而且在商鞅變法之後,這一"國家風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2,地理位置。秦國的地勢在七雄之間位置最佳——雖然他的對外發展也因地理位置而一度受到阻礙。但是要是從可攻可守方面考慮,那麼這樣的現實情況也就於秦有利了——秦國只要守住幾處險關要隘,其它六國也就奈何不了他了!這從後來六國合縱伐秦而無功,而秦國卻可對六國蠶食鯨吞就可看出!況且秦有關中物產豐富之地又有蜀地糧倉加持。
3,發展策略及人才優勢。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由弱到強——相對變弱——再度強大,並統一天下。在這個過程中,秦國的歷代國君都是一直努力的發展秦國、強大秦國的。也非常注重對外邦人才的引進——在秦國發展的關鍵時刻,總能吸引到外邦的文武人才的幫助,並且一直持續到秦滅六國為止。在這一期間從未間斷過!這樣的情況在其它六國很罕見——六華人才外流的速度要大於流入的速度!人才,是秦國能夠滅六國,統一天下的重要資源和優勢!
-
15 # 毀建策
《若燕秦互換,則天下再無春秋戰國》:
秦國能在關中故地一統天下,同樣也能以遼東,燕趙之土橫掃六合。
畢竟中國統一四方的王朝不是出自關隴,就是立足河北,除了一個朱元璋,與民國因條件特殊是與異族奪取天下,不得不成於南方之外,包括現在,華夏所有統一天下的大帝國,大政權莫不產生自西部,北方燕趙故土。
關中故土是產生漢唐,前秦這些大帝國,大政權,然北方燕趙亦建立東漢,明清,遼金這些王朝,對中原政府,漢人天下有亡國之危的少數民數也往往出自這個地方,西北有龍脈,難道東北無。
故秦地可,燕地亦可,其都有此基礎可能。
這只是從歷史發展趨勢,古今天下發展的大程序來說。至於具體,秦能統一天下:
一靠四塞之固擁天險,可保弱時無亡國之危,強時能放心奪天下,
二有八百里秦川,之國天府蜀中物產豐富,糧草眾多,能聚大量之民,有充足食物,兵員東進,發動戰爭。
三處夷狄之中,與之相爭百年,甚本胡化,民風剽悍,唯講實利,沒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
外加代有明君,進行深度改革,建立先進的耕戰,軍功爵製成軍國主義國家,
……
這一切切就是秦國成功,統一天下的基礎和保障。
而這一切除了後邊這幾點人文因素,可以說燕地,燕國周圍都有,畢竟燕國也各東胡與匈奴夾擊之中,也可以說身處胡地,與之雜居,相爭百年民風剽悍,全民皆兵。
秦有函谷,武關天險,巴蜀,關中之富,其更有滹沱河,易水長城,燕山防線,遼西走廊,山海關,東北黑土地,華北大北原。甚至比關中,巴蜀條件更優越,養活更多人,且關通便利。
實在不行放棄關內,封鎖遼西走廊,山海關,又有誰能破,誰能滅。
秦能稱霸西戎,滅國三十六,化胡為民,將其納入自己體系,變成自己後花原,兵員,良馬良地,為何到東北不能化東胡,匈奴為己用。
東胡,匈奴連燕趙都不是對手,被連滅幾次。更不要說強悍之秦了。
所以若如此秦必然必能必強,且統一天下更快,而不會不可能。
畢竟這種情況秦可說具蒙古,女真之優勢,又有漢人,華夏之身份,元清滅中國宋明都那麼迅速,更不用說其了。
所以我對秦佔燕地而滅六國,絲毫不懷疑,並且還將更快,用時更短,且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
至於佔據這麼好的地方,與秦非常相似的燕為什麼不能如此,反被滅。
還不是其出身太高貴,為姬周王族,看不起胡人,不屑於向其學習,與之融合,將之納為己用,反而對其非常排斥,即使佔也等於不佔,反成為隱患,為之牽制大量兵馬,疲於奔命。
且為給天下人做表率,存國七百餘年,積重難返。不能做深度改革,變成徹底變法,成為軍國主義之秦……
所以種種都導致其不行,最終便宜於秦。
否則歷史必將改寫,至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所以我說若燕秦互換則天下無春秋,戰國,秦國最一二百年即可完成一統,天下早進入帝制 太平盛世。
-
16 # 鴻哥iouyh福小鋪
應該可以。
只要看看燕國所在,不得了啊,後世的遼金包括清都是從那裡興旺的。
因此地理位置不亞於真實歷史上的秦國土地。
燕國也有屬於自已的輝煌,變法之後擁有樂毅,大破齊國。
奈何輝煌只是霎那,過眼雲煙就消散了。
秦國之所以強大,重要的是對變法的堅持。
地理位置惡劣,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幾乎一睜眼就得為生存而戰鬥。
至少燕國的處境比秦國好多了,能被東方諸國視為自已人,沒多少歧視。
秦國可是在白眼中長大的。
秦不是一開局就很強盛,它是透過內外兼修改變了命運軌道。
內功即是變法圖強;
外功就是透過鯨吞蠶食,遠交近攻的方式取得土地等資源強壯國力。
因此最重點的國策是否一如始終的貫徹。
回覆列表
曹操曾說過:給我人才 加以正確的任用 在哪裡都可以 。秦國不僅地形優越 在用人發展自己方面更是遠遠超出六國 加上數代君主皆有賢名 方才得以統一華夏 燕國雖然地小人少 但燕昭王也曾靠它成就霸業 可見地形的險要並不是國家興盛與否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