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瓜報告
-
2 # 軍緣鑫播客
正解,再這麼追求安逸,命都不要了。
龍文章首先痛恨跟他回來的炮灰們樂享安逸,絲毫沒有去對岸壘上一千座墳的意思。所以,他帶著這幫倖存者去了祭旗坡,讓這幫良知未泯的炮灰親眼看看日寇的暴行。
龍文章更擔心虞家軍貪圖安逸,這樣將沒人可以阻擋日軍渡江。因此,主力團潰敗時,他第一時間衝上去阻攔,並毫不猶豫射殺出言不遜的人。
龍文章最擔心整個禪達陷入安逸,這樣勢必會糜爛和動搖軍心。為此,日軍小股兵力誤入祭旗坡,他並沒有聽從勸告將日軍攔截在密林之外。
從而,虞師座要的全殲沒有了,禪達軍民要的安逸沒有了,炮灰們上廁所都會記得帶著槍,老百姓敲鑼打鼓搞起了排查聯防。
這恰恰就是龍文章想看到的。因為他心裡清楚,只有大家跟他一樣不要安逸,這一仗才有可能打得贏。也只有這樣,他才對得起當初那幫扔在對岸的炮灰兄弟。
-
3 # 司馬長史
《我的團長我的團》私以為算是抗戰劇中的最好的了,不是最好的也是最經典之一,它不僅僅尊重了歷史,沒有什麼褲襠藏手雷,包子雷等等,槍也會拉栓換子彈,而且它尊重了人性,迷龍他們不想死,想活,尤其是撿了個媳婦後。其中龍文章看清了中國人民最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死於安樂。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有非常多經典的臺詞,比如:“回家不積極,腦子有問題、走啊,我帶你們回家。”而這句:“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多少華人死於安逸,多少戰爭來自我們的安逸,就是太喜歡安逸了!”這句話在當下也是直擊現實。
這句話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異曲同工,龍文章認為當時人們已經麻木了,只希望個人能過的舒服、安逸,甚至為此不要自己的生命、尊嚴,連國仇都望了。當時他也舉了個列子:外華人打我們,一和談就賠錢,結果外華人拿了錢接著打,我們再賠錢,只求不用打。就是得過且過,苟延殘喘,死啦死啦看清這一點,所以當在天門山與日軍對峙時,死啦死啦突然往日軍陣地放炮,藉此提醒他們。
“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毀掉了我們,現實中誰不想成為學霸?誰會甘當學渣?只不過是因為學習太辛苦了,還是玩耍安逸,最後選擇了玩耍,放棄了學習,於是便成為了學渣。死肥宅、死肥宅,誰喜歡聽別這樣叫自己?變成胖子了誰不願意減肥,但是鍛鍊太累了,沒能堅持,一般是三分種熱度,然後覺得還是當肥宅舒服、安逸。誰願意睡懶覺、不吃早飯(尤其是冬天),還不是因為在被窩裡舒服、安逸,惹著餓、逼著尿都願意在被窩中不起來......
我們多少人敗在“安逸”上啊!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答主很少回答電視劇相關問題,不過看到《團長》,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這句話可謂《團長》中最經典的臺詞,我想,這也是這部劇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核心價值。
其實假如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很多事兒都體現出這句話的意思。在中學學過蘇洵《六國論》的朋友,應該都記得這麼一句話: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當秦國加緊其統一戰爭的步伐時,韓趙魏楚燕這五國沒有能夠有效團結抵抗,而是採用割地賠款的手段暫緩秦軍腳步。其結果是什麼呢?送出祖先打下來的地盤,也只不過換得睡一個好覺而已。這不正是為了安逸而丟掉社稷乃至性命麼?
齊國沒有直接賄賂秦國,卻“與嬴而不助五國”,坐觀成敗,當五國被滅,齊國也只能面臨滅國的命運。齊國的坐觀成敗、“為秦作倀”,其實也是貪圖安逸。
相似的情節在後來的許多朝代還在不斷上演,宋元和議之時,賈似道扣押蒙元使者郝經達十餘年,以此欺上瞞下。蒙古軍圍襄陽時,賈似道仍然以鬥蛐蛐為軍國大事。也是為了安逸,哪管國家。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又是一出活生生的為了圖安逸而不要命的鬧劇。
上到帝王,下到黎庶,哪個不愛安逸?在《團長》中,日軍只要停止進攻,我們就放鬆警惕,奢望和平。不論主力團還是炮灰團,蓋莫如是。那邊都把小炮偷偷瞄準好了,這邊不辣哥還在忘情表演。要不是龍文章保持清醒,這一天,祭旗坡怕是要屍山血海。
我們自詡吃苦耐勞,其實還有更吃苦耐勞的民族。當我們自以為厲害了的時候,卻往往被紙老虎們一巴掌打蒙,這事兒,今天還在發生。《團長》值得每個華人看一看。
-
5 # 半卷
《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電視劇,我印象非常深,角色選的好(張譯、段奕宏這兩年恰巧很火),劇本寫的好。其中段奕宏飾演的龍文章是一個瘋瘋癲癲的軍事鬼才,看似他做事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像小太爺和阿譯一樣能舞文弄墨,但是說的話卻能透露他的睿智。
尤其是這句“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首先這句話很有趣,四川人就喜歡說“安逸”這個詞,但是龍文章是沒有四川人的川軍團團長,很符合他身份,又有一種黑色幽默的味道。
電視劇裡劇情也是非常好的詮釋這句話,大約兩個劇情很明顯能體現這一點,第一,川軍團在山頭與河對岸日軍聯歡,互相唱著歌,阿譯甚至把日本人說的話記錄了下了,這不是安逸是什麼?所以,兩邊安逸的時候,死啦死啦開了一炮,對面也迴應了猛烈的炮火,只有死啦死啦明白,比起日軍安逸才是他們的敵人。
第二,日軍極少的人過河了,龍文章沒有急著半渡而擊,而是放他們過來了,這幾個日軍對大部隊行不成威脅,但是又讓人安逸不得。龍團長簡直就是穿越過來的,看問題一針見血。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他的《伶官傳序》也寫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這跟死啦死啦的話闡釋的道理本質上沒有區別。
所以,筆者私以和平年代什麼是愛國?不是要你打打殺殺,而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做好自己崗位上的本質工作,這就是最大的愛國!
最後我們回味一遍電視劇裡最不安逸的一段臺詞:
“我沒有涵養……沒涵養,不用親眼看見半個中國都沒了才開始發急和心痛,不用等到華人死光了才開始心痛和發急。好大的河山,好些地方我也沒去過,鐵驪、扶余、呼倫池、海拉爾河、貝爾池、長白山、大興安、小興安、營口、安東、老哈河、承德、郭家屯、萬全、灤河、白河、桑乾河、北平、天津、濟苑,綏歸、歷城、道口、陽曲、開封、郾城……我是個瞎著急的人,我瞎著急。仨倆字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場大敗和天文數字的人命……”
-
6 # 品點歷史
這部劇塑造了很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孟煩了,迷龍,不辣,要麻,獸醫等等,劇中的一些臺詞也是直擊人心,發人深省。要說這部劇的靈魂人物非龍文章莫屬,而他在劇中的那句話:“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可謂是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華人積習已久的弊病。那麼,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呢?
首先,我百度了一下安逸的意思,安逸這個詞是從四川方言中引申出來的,指安閒、舒適、閒適、悠閒,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或者精神上的舒適與享受。
這句話是龍文章對虞嘯卿說的,他說: “我今天說連師座都沒逃過愛安逸的毛病,師座不還說謝你苦藥嗎?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就這毛病。多少年來這是個被人釘死了的死穴,一打一個準兒。遠的不說,說盧溝橋吧,日本人打不動了就和談,和談三次就打三次,我們不信都騙著自己信,日本人和談時公然拿著地圖在宛平標好炮兵目標的,準備好了當然再攻,再攻沒攻下又說撤兵,喘了氣再攻,我們也就想和平想到不要命的地步……”
說這話的時候,虞嘯卿正準備槍斃龍文章,因為龍文章把幾十個日本潰兵放進了禪達,虞嘯卿幾乎是壓著怒火在質問龍文章:你想讓我的手下有個漢奸?你草菅人命。
我們小時候應該都聽過沙丁魚和鯰魚的故事,漁民出海打漁,捕到的沙丁魚總是上岸就死了,但是如果在沙丁魚中間放一條鯰魚,則能活下來大部分。為什麼?有了外來者後,沙丁魚的神經都被調動起來,不停的遊動,這樣反而存活機率更大。
其實,龍文章和虞嘯卿講的就是一個沙丁魚和鯰魚的故事。此時,在怒江兩邊,日軍和中國軍隊已經長時間對峙,雙方相持不下。而江這邊的中國軍民,也已經放鬆了警惕,認為日軍應該是打不過來了,整個江防搞的外緊內松。日軍猛的一發動攻擊,虞師的人馬就跑了大半。雖然虞嘯卿說他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是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他也沒有做出相應而有效的部署,這何嘗不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安逸呢。所以龍文章才會說連師座都沒逃過愛安逸的毛病。
小書蟲說:我居然要看書才知道,我們曾經那麼輝煌,無畏開闊包容世界不拘一格,禪達人沒有橋也修了和順鎮,我們祖先沒有榜樣可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卻要讀書才知道,不是從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從我身上看到的。
拋掉安逸,銳意進取,是全劇一直想要表達的思想。
我們華夏先民,當初以中原地區的一小塊地方,披荊斬棘,開疆擴土,發展成了一個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靠的就是進取精神,不貪圖安逸。我們有過漢唐雄風,將華夏文明遠播四方,我們也有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咄咄逼人的入侵,埋起頭來當縮頭烏龜。貪圖安逸的結果就是,在安逸中死去。
其實相同的思想在《士兵突擊》裡也有,許三多說過:人不能過的太舒服,太舒服就會出問題。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嗯,這句話非常觸動人心,而且整部戲都一直在抨擊這種消極的態度。
非常有害,一部好不容易被上緊螺絲的機器,在停歇間刻就立馬鬆散掉了,只得再次一部分一部分拴緊,擰牢,既勞心又費勁。
唉,從天而降,抱頭鼠竄,被四五個敵人圍著軍火庫打,大夥翻尋的只是遮羞布,找到了就鬆懈了下來,完全對屋子外的窮兇極惡對手沒有曾想過怎麼解決。
恰恰也是同樣這夥人,來了個龍文章,連踢帶踹的將他們重新拴緊,擰牢,成了連日軍總部都能突突掉的英雄。
裝備差勁不要緊,重要的是態度,稍微舒適點就忘卻了危險,連命都可以送給敵人,任人宰殺。
積極進取,持之於恆,永遠不會忘記對手還存在著,決不能讓舒適麻痺了鬥志,軟化了骨頭。
這就是龍文章希望大夥刻畫在腦海的意識。
一家之見,僅供參考。
-
8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雞湯,就是借龍文章之口,吐槽一下民族劣根性的雞湯。其實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戰亂年代,能尋到眼前那麼點安逸,很幸運、很不錯了。這個不單中國,是全世界由古到今的底層百姓的共性,不能說是那個民族的劣根性,我們的民族,當然不能否認會有一些特有的劣根性,但龍文章說的這個,真不是。亂世裡底層的百姓,未必沒有聰明人,但真沒有選擇餘地。當時很多能人志士,立志喚醒民眾為己任,也做過很多努力,有很多成果,可是一直到今天,“頭上的辮子剪了,心裡的辮子還沒剪”,這句話依然有用。抗日戰爭這種國家間的戰爭,拼比的就是國家的社會組織度,德國從普魯士時期就開始軍國主義教育,到二戰前,是更極端的法西斯主義教育。日本呢,是從明治維新開始,一貫以之的所謂武士道教育。我們呢?確實有人在前仆後繼的喚醒民眾,但是都是一些個體力量,相對前清與民國以國家力量進行的奴化教育,愚民教育,把民眾當豬養,等到要抵禦外侮了,卻有一堆有先進思想的人,跳出來要求民眾有狼性,這是本末倒置,非常可笑的一件事。然後國內搞文字工作的,還就愛此類雞湯,覺得自己有教育民眾的責任。當然,電視裡,龍文章這麼說,也不算什麼,可以當是他個人看法,是他狹隘的個人經歷,所得出的一個不夠全面的觀點,無可厚非。當時國內的情況,有廣大淪陷區,有西邊大後方,還有個黃泛區,查查川不負國的四川,為抗日貢獻多少人力物力?甚至國外的華僑,出人出力出錢之踴躍,這種情況下,都是什麼人才有貪圖眼前安逸的資格?覺不會是底層民眾。
回覆列表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有很多金句,龍文章的這句“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真的超級經典。
但每次龍文章在劇中說這句話時,無論是他身邊的“炮灰兄弟”,還是看劇的人,都會有些懵。為毛?因為“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並不是抗戰時期華人所獨有的精神狀態,從北宋到民國,一直適用。所以,大家乍一聽,知道不是好話,但一時間也很難理解。
但聽龍文章絮叨幾遍後,大家慢慢會發現:龍文章這句“命都不要了,就要安逸”真是把華人的精神核心總結得精闢到位。
古人曾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安逸似乎太有誘惑力,以至於日本人追著華人跑,我們還是在拼命找機會要安逸。
但龍文章說的不只是百姓、商人或是官員,他也在說炮灰團和虞嘯卿的部隊,以及任何一支不夠“飢餓”,卻在想著安逸的抗戰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