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田君Bellatores

    答:莫斯科戰役的敗北,實際上標誌著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已經徹底破產。當戰爭形態由德國擅長和熟悉的閃電戰轉為他們不擅長的總體戰和消耗戰時,意味著他們已經失去了打敗蘇聯的最好機會。此時,在人口資源、動員能力、工業生產效率等方面均處於下風的德國已經不具備擊敗蘇聯的實力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巴巴羅薩計劃和莫斯科戰役兩方面進行分析。

    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

    為了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集中了德國陸軍主力和僕從國精銳力量,組成北方集團軍群(攻佔列寧格勒和俄羅斯北部)、中央集團軍群(攻佔蘇聯中部和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攻佔烏克蘭和高加索),從3個方向對蘇聯發起全面進攻。1941年6月22日,德軍對蘇聯發起進攻,開始正式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應該說,德軍在戰爭初期的進展是符合預期的,贏得了斯摩稜斯克會戰、基輔會戰等重要戰役的輝煌勝利,在短時間內消滅了大量蘇軍的有生力量,牢牢把握了戰爭主動權。到9月份時,戰局已經對德軍極為有利,德軍最高統帥部甚至認為戰爭有望在6周之內結束。在1941年戰爭中,蘇軍的損失就已高達430萬、其中陣亡者近300萬。德軍的損失較小,但也付出了80餘萬人的傷亡。相較而言,德軍閃電戰所倚仗的裝甲部隊損失比例更高,導致德軍的推進速度被迫減緩;此時蘇聯的戰爭機器則開始運作,損失的兵力和裝備能夠得到迅速補充,雖然蘇軍在交戰初期發起的多次攻勢均遭失敗,但這些戰役在客觀上起到了拖延時間、減緩德軍進攻速度的效果。

    贏得基輔會戰之後,莫斯科便成為德軍的下一個目標。1941年9月30日,德軍正式發起“颱風行動”,希望在冬季來臨前攻佔莫斯科。德軍雖然突破了維亞濟馬-布良斯克防線,俘虜了50餘萬蘇軍,但德軍的進攻在莫斯科前的第二道防線——莫扎伊斯克防線處被蘇聯軍隊阻擋下來。隨後一個月時間內,惡劣的天氣導致道路泥濘、致使德軍寸步難行,導致狀況已經不甚樂觀的德軍補給線承受了更大的壓力;等到11月初冬季來臨、地面結冰之後,德軍的攻勢雖然得以恢復,但缺少冬季裝備的狀況導致他們出現了大規模的凍傷減員,一些武器裝備甚至無法正常使用。雖然惡劣天氣和較差的道路狀況同樣影響了蘇軍的作戰行動,但本國作戰的蘇軍有著更為充分的準備,他們的防禦力量增強至100萬人以上,蘇軍補充兵力和裝備的速度則勝於德軍,遠東的生力軍也已向西部進發。總之,在己方後勤難以為繼、對方部隊不斷補充的情況下,德軍的進攻在12月初時就已經被全面遏止了。雖然德軍裝甲部隊一度在11月30日時推進至距克里姆林宮僅20公里處,但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更進一步了。

    莫斯科戰役及其影響

    截至1941年12月時,蘇聯透過付出慘重傷亡,成功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企圖、將戰爭拖入了持久戰。此時在莫斯科的防禦力量也已勝於發起攻勢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蘇軍在1941年12月5日發起冬季攻勢。這場持續1個月的反攻至1942年1月7日結束、迫使德軍從莫斯科後退了100-250公里。這次勝利極大地提高了蘇軍計程車氣、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由於無法透過快速打擊征服蘇聯,德國已被迫轉入消耗戰中,意味著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對蘇軍而言,冬季攻勢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嚴重破壞了德軍的戰線。雖然蘇軍對德軍主要防禦據點的進攻都被挫敗,但仍然得以成功滲透入連結據點的交通線中,這導致德軍只能圍繞孤立的據點作戰、而非依託完整的戰線展開進攻。後勤系統也為了支援這些孤立據點而壓力大增,限制了德軍集結大規模兵力發起進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被擊敗,但他們的損失並不算大、在交換比上仍有明顯優勢。據統計,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傷亡30萬餘人,同期蘇軍的總傷亡則高達150萬餘人。經過莫斯科戰役的挫折,德軍統帥部盲目自信的態度也有所改變,開始抽調更多的西線部隊和僕從國軍隊支援東線戰鬥,德軍的戰術和軍事素質優勢也仍然存在。因此,當冬季結束後,德軍仍然能在1942年春季和夏季的攻勢中贏得勝利並給蘇軍造成了慘重損失(如勒熱夫戰役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但是,這些勝利並不能掩蓋此時德國已無力擊敗蘇聯的事實。莫斯科戰役後,雙方的實力對比狀況已經和戰前截然不同。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蘇聯方面。至1942年時,蘇聯已經完全轉入總體戰模式、充分調動了本國的所有資源,在軍火產量、人口和軍隊數量上都保持著明顯的優勢;軍隊素質方面,透過半年多的戰爭,蘇軍指揮官對德軍閃電戰的適應能力逐漸提升,也培養出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兵,蘇軍相對於德軍的素質和戰術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這導致閃電戰對蘇聯的打擊威力有所下降;另外,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對蘇軍的後續勝利有著直接影響,進一步擴大了蘇聯對德國的實力優勢。從1942年12月11日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後,蘇德戰爭已經轉變為德國vs蘇聯+美國的形態,在美蘇兩國壓倒性的實力優勢面前,德軍除非無限重生+怒開外掛,否則絕無獲勝可能。

    德軍方面。從1942年的後續戰爭程序來看,德軍已經沒有發起全面進攻的能力,只能維持單一方向主攻。從1942年起,希特勒眼見中路和北路攻勢都陷於停滯,只得在中路和北部改為守勢,轉而將主攻方向改為南線,但南線的攻勢也由於實力不足難以全面深入;另外,此前的戰鬥減員未能及時補充(沒有將新生力量直接投入前線、而是組建了大量縮編的師,錯誤地分散了兵力)。由於未能提供充足的支援、加之軍隊素質下降,德軍也已經很難進行1941年基輔戰役那樣的大規模包圍戰,導致德軍的戰鬥效果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導致德軍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失敗的老問題——戰線過長、後勤無力、計劃混亂等不足均未得到解決,德國也並未像蘇聯一樣及時轉入總體戰模式、對國內資源的利用並不充分。既然德軍在佔盡先機的情況下都無法在短期內徹底征服蘇聯,那麼到了1942年莫斯科戰役失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之後,就更加沒有擊敗蘇聯的實力和機會了。

  • 2 # 使用者6329729595

    莫斯科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集中了180萬大軍,其中有南方集團軍群加強的坦克裝甲部隊,也就是說,當時的莫斯科地區已經集中了侵蘇德軍百分之八十的裝甲部隊,仍然沒能擊敗莫斯科地區的蘇軍,此一戰德軍損失高達50萬人,而蘇軍由於初期未能完成戰備和開戰後一系列的失誤,導致實力大損,所以也沒能在得勝後進一步擴大戰果,事實上蘇聯經過了半年的鏖戰,得到了半年的時間,已經開始了充分的動員,這一點從莫斯科會戰後隨後展開的,血腥且曠日持久的熱勒夫地區爭奪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以看出,德軍軍力使用已到極限,而蘇軍的後備力量正在源源不斷的組建,蘇聯憑藉兩個五年計劃建設的重工業,迸發出了強大的工業力量,德國想擊敗蘇聯,只能說是痴人說夢

  • 3 # 戰略論

    莫斯科戰役後德軍損失很大。尤其是裝甲部隊的損失很大,即使經過努力加強其裝甲部隊僅有一半的師得到滿員補充,而德軍在蘇聯廣袤的戰線上主要靠的就是裝甲部隊的作戰,所以1942 年春天德軍雖然補充了一部分兵力,加上大量盟友軍隊的增援雖然在數量上得到了恢復,但是在關鍵的裝甲部隊實力上其實是大大削弱了,突擊能力遠不如1941年。

    所以以德軍在1942年的實力來說是不可能迅速的打敗蘇軍的,東線將陷入長期的作戰,包括希特勒在內絕大多數德軍高階將領都有此認識。這也是為何希特勒在1942年將戰略目標轉向了具有戰爭經濟意義的南部戰區以及高加索地區,這些地區的礦藏和石油對於戰爭的持續有著戰略性的意義。

    雖然東線的作戰將陷入長期的消耗戰中,但是我們也不可以絕對的認定德軍將再無打敗蘇軍的可能。首先德軍依舊對蘇軍佔有絕對的素質優勢,這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中可以得到證明,蘇軍的進攻能力非常差,而防守也難以有效阻止德軍的進攻。假如德軍能利用自己在1942年的軍事優勢將兵力集中用於斯大林格勒或者高加索地區任何一個方向都可以取得絕對性的戰果。畢竟石油對於戰爭太重要了,例如德軍真正的加速潰敗是始於羅馬尼亞油田的丟失,這對德軍空軍的打擊尤為嚴重,後期德軍擁有了足夠數量且優秀的戰機,但是卻沒有升空用的石油,飛行員的訓練全面停頓,連作戰飛行都收到限制,空軍迅速的衰弱了,而失去了制空權的德軍陸軍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戰鬥力大大降低,這些在西線尤為明顯。

    所以石油等戰略資源對於蘇聯同樣重要,假如德軍在1942年真的可以達成佔領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那麼這對於蘇軍的長期作戰是極為不利的。德軍能否達成上述目的呢?無疑是可以確定的,無論是斯大林格勒還是高加索地區都行,只要不要同時選擇兩個就行。即假使一開始德軍就明確的做出兩步走的戰略,先佔領斯大林格勒,依託頓河、伏爾加河建立防線,然後再會師南下直入高加索地區,依託天險可以有效節約德軍防禦的兵力,從而可以用於高加索地區的進攻;另一種方法就是直入高加索地區,另一部在斯大林格勒受挫後即轉入防禦,收縮防線,全力用於進攻巴庫,這個方法就是德軍即使佔領巴庫摧毀了蘇軍的油田,但是風險較大,很有可能迫於側翼的巨大威脅而不得不撤出高加索,但是至少可以摧毀高加索的油田設施,這同樣意義重大。

    當然了最保險的方法就是德軍做長距離的撤退,縮短防線,誘使蘇軍反攻,然後再發起決定性的反擊,打殲滅戰。這種方法就是最大化的利用德軍的機動作戰優勢把蘇軍主力拉出來,如此可以讓德軍容易兩翼合圍,一旦殲滅蘇軍主力,那麼東線戰局真的有可能逆轉。

  • 4 # 琺大庶吉士

    如果戰爭能透過計算交戰國雙方的實力對比就能決定勝負的話,那麼當時的德國是打不過蘇聯的。蘇聯的總體戰爭潛力與可能的外援都會比德國多。這一點納粹和蘇聯都清楚,所以蘇聯寧可先和納粹媾和也要積蓄實力,納粹則是一有機會就儘快發動侵蘇戰爭。所以納粹才會在準確不是那麼充分的1941年決定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全面發動對蘇戰爭。

    大部分答主也提到了其實莫斯科戰役德軍的損失並不大,但其實際意義卻重大的多。莫斯科戰役標誌德國以前無往不利的閃電戰無法在蘇聯戰場上獲得成功。德軍必須要回到一戰的路徑,和蘇聯打自己不擅長的總體戰和消耗戰。這就使得蘇德兩國實力對比最終決定了戰爭勝負。

    後續美國對蘇聯的戰爭支援更是加大了蘇聯的戰爭潛力,而德國的“豬隊友”日本卻沒有在蘇聯戰場上給予德國實際支援,反而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兩國的總體戰爭實力差距。

  • 5 # 張明揚不說話

    僅就蘇德戰場上看有,但從二戰全域性而言就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了。

    莫斯科戰役並不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可以說只是德軍受到一個大的挫折而已。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頹勢更多是由寒冷的冬季導致的,冬季一結束,德軍很快就恢復了元氣,原以為可以一舉打敗德軍的斯大林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打醒了,蘇軍的在各個戰線的進攻都陷入停滯甚至慘敗,從哈爾科夫到克里木半島,德軍不僅重新拿回了戰略主動權,甚至有恢復到1941年下半年戰爭初期那種“予取予求”的神勇狀態。

    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三方外力”的介入,重獲優勢的德軍未必會在1943年年初在斯大林格勒遭受真正的慘敗。

    在莫斯科戰役發生的同期,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參戰。相比莫斯科戰役,這才是真正改變二戰戰局的大事件。

    也許有人會問,美軍不是在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才開始正式加入歐洲戰場麼?美國在1942年能對蘇德戰場產生什麼影響?

    至少有兩點很深刻的影響。

    第一,美國參戰之後,和英國一起大規模軍事援助蘇聯,要知道,在1942年之時,喪失了大量軍工生產能力的蘇聯就好比一個差點輸掉底褲的拳擊手。在戰爭期間,英美租借法案提供了一萬八千架飛機,佔蘇聯生產總量的30%;給的坦克佔蘇聯產量的四分之一;英美給的航空汽油是蘇聯產量的1.4倍;議一半以上的火藥;45萬輛軍用卡車,戰爭結束時蘇軍三分之二的卡車是英美製造……沒有英美的軍事援助,蘇軍能否在連番慘敗之後,還能迅速恢復元氣,結集重兵,打出漂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論至少是可疑的。

    第二,正是由於美國的入局,儘管還未出兵,但已經足以讓希特勒疑神疑鬼,在蘇德戰場鏖戰之時,還在西線和挪威保持了大量生力軍“等待”英美聯軍登陸。要知道,對於1942年的戰局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來說,有時候德軍缺的就是那一兩個師就可以扭轉戰局,更何況是幾十個師閒置在西線呢?

    只能說,美國的參戰改變了一切,讓蘇德戰場的鏖戰變得不再那麼有決定性意義。

    退一步說,即使德軍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那又怎麼樣?在英美蘇三大強國的“包圍之下”,德國沒有任何機會,戰敗也就是早一年晚一年的事。

  • 6 # 王凡75529346

    基本上沒有可能戰勝蘇聯了。德國貌似強大,實際上是強而不大,無論是人口,國土面積,組織動員能力,和工業水平,都不及蘇聯。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開始的時候把蘇聯揍得很慘呢?原因很簡單,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無論從物質,裝備,還是戰術,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閃電戰,以裝甲部隊插入縱深,切斷關鍵補給點,然後再用步兵迂迴包圍的鉗形公式,對德國士兵來說駕輕就熟,這種新的戰術,直接就把蘇聯打懵了,以前陣地戰那套,完全就不管用了。這直接導致了蘇聯成集團軍建制被消滅。但蘇聯這個大熊的回血能力更強即使前期被暴打了幾頓,都還是承受得住。弱小的一方必須要出奇制勝,如果不能勝,必定被強大的一方拖得爬不起來。德國失去了佔領了莫斯科的機會,標誌著德國的攻擊轉入弱勢,雙方進去戰略相持階段。

  • 7 # 歷山耕夫569

    二戰期間,德國巴巴羅莎計劃實施之後,剛開始以“閃電戰”著稱的德軍,確實兇猛無比。但是,所謂閃電戰術,短途作戰成效很顯著。

    然而,對於擅長閃電戰術的德軍來說,長距離奔襲一個工業大國,那就等於用暗器打擊遠距離的對手,就算能把暗器射到對手面前,也不具有殺傷力了。這也是希特勒高估自己軍隊作戰能力的一大疏忽。何況他面對的還是政治智慧和軍事高手的斯大林。

    早在,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且蘇德很默契的對進瓜分波蘭時,就說明了斯大林對德國的不信任。而希特勒的腦子肯定是被驢踢過,要不然不會看不出這麼簡單的小動作。

    以上幾點闡述,也就說明希特勒的野心註定是失敗的。而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埋葬德軍的陷阱。而希特勒也是信心十足的跳了進去。

    可以說,戰場上喪失了主動權的德軍,還有能力進攻莫斯科嗎?顯然是不可能了。

  • 8 # 仁者無敵171168718

    很多人都是從戰術上進行分析,但是我要說,從莫斯科戰役後,德國在戰略層面就已經失敗了。先來看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德軍東線的領導層幾乎全部都被解職,同時希特勒不再信任德軍前線指揮官,改由德軍總參謀部直接指揮東線戰場。其結果就是德軍總參謀部失去對其他戰場的控制,包括北非戰場,大西洋戰場,海軍,空軍等都變成了各自為戰,不過也許這些戰略片段會在希特勒的頭腦中組合在一起吧。總之一句話,莫斯科戰役後,德國在戰略指揮層面已經輸了。

  • 9 # 天邊飄著故鄉的雲

    閃擊戰的精髓在於突然性,快速突擊,打垮對方力量,摧毀抵抗意志。

    閃擊法國,主要是把英國趕出歐洲大陸,消滅了法國精銳。

    攻打莫斯科失敗,蘇聯軍事力量完整,作戰決心還在,作戰經濟能力還在。說明閃擊戰沒有取得效果。

    蘇聯的歐洲部分是整個法國的好幾倍大,德國的軍隊數量和兵器數量沒有顯著變化,實際上是削弱了軍隊的力量。在西歐的拳頭,在蘇聯變成了巴掌。德軍至少要有法國戰役的兩三倍兵力才能打敗蘇聯。而且作戰時間在四五月份開始會更好。後勤補給能力也是決定最終成敗的關鍵因素。

  • 10 # 探測衛星A

    個人認為,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使德國短時間內戰勝蘇聯的希望落空,且同時美軍已加入了反法西斯聯盟的行列,美國巨大的國際和各反法西斯聯盟的合力將逐漸體現出來,對德國來說打敗蘇聯或在消耗戰中與蘇達成均衡的難度將是非常大的……

  • 11 # 微不足六

    莫斯科一戰,德軍損失50多萬人,被迫後撤200多千米,德軍的閃電戰正式破產。莫斯科一戰後,就註定了德國在蘇聯的最終失敗。

    蘇聯擁有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而且斯大林也有莫斯科淪陷後在烏拉爾山以東繼續抵抗的想法,蘇聯遼闊的國土讓蘇聯擁有的龐大的戰略縱深,德軍的閃電戰用來對付那些面積較小的國家會收到奇效,但是在蘇聯廣袤的大地上卻受到限制,事實上,德軍在進攻蘇聯時採取的是穩紮穩打的戰術,沒有輕易地急躁冒進,蘇聯遼闊的土地讓德軍的戰爭隻手神不到蘇聯的縱深地區,蘇聯完全可以憑藉遼闊的國土一步步拖垮德國。

    當時的蘇聯擁有1.6億人口,是德華人口的兩倍多,德軍閃電戰破產之後,蘇德兩國就陷入了持久戰,打持久戰德國沒有勝利的可能,蘇聯的“人海戰術”德國遭不住。通常是德軍擊潰幾個師蘇聯就能補充幾個師,而德國卻很難有效補充作戰減員,眾多的人口讓蘇聯擁有遠比德國強大的兵員儲備。就像太平洋戰爭一樣,日軍擊沉幾艘戰艦美國就能補充幾艘戰艦,而日軍的工業生產能力還做不到補充前線損耗,最後被活活耗死。德國唯一依靠的只有僕從國軍隊,但這些軍隊素質低下,戰鬥力堪憂,事實上,德軍的戰敗相當一部分是啟用了僕從國軍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德國本國的兵員儲備難以補充前線的巨大損耗。

    蘇聯對德國的最大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高加索地區和裡海沿岸都盛產大量的石油,而資源一項卻是軸心國的軟肋,軸心國之所以發動二戰的原因之一,就是掠奪資源,尤其是賴以發動戰爭的石油資源。德國本國盛產煤炭,但石油短缺,大多數被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也都是“貧油國”,只有羅馬尼亞油田盛產石油,是德國的戰爭命脈,就相當於蘇伊士運河是英國的生命線一樣,而羅馬尼亞油田又時刻面臨著蘇聯空軍的威脅,蘇德戰場陷入持久戰後,只要德國拿不下高加索,那麼石油資源的短缺會讓德國的機械化優勢蕩然無存,而蘇軍的T—34卻可以憑藉龐大的石油儲備源源不斷的開動起來,喪失機械化優勢的德軍在蘇聯廣袤的大地上只有失敗的命運。

    蘇聯強大的重工業實力也讓德國望塵莫及。早在戰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就已經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雖然德國憑藉佔領國的資源以及本國的資源,工業產值超越了蘇聯,成為了歐洲第一,但是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仍然不容小覷,尤其是重工業實力。何況蘇聯未雨綢繆,早就將大量的重工業企業遷往了烏拉爾山脈以東,德國沒有遠端轟炸機,五無法對這些企業造成實質性威脅,這樣一來,蘇聯龐大的戰爭機器就會全力開動,再加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集中所有資源支援戰爭,德國在這種情況下安得不敗。

    德國要想打垮蘇聯,就一定要在開戰之初迅速擊敗蘇聯,而不能拉入持久戰,陷入持久戰的德國沒有任何獲勝的可能性。

  • 12 # 郝侃兒

    莫斯科戰役是蘇德戰爭,乃至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德國心知肚明,蘇聯的綜合實力,承受戰爭的韌性比自己強。因此他們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對蘇發動閃電戰,發揮自己軍隊機械化程度好的喲優勢,速戰速決。莫斯科戰役敗北,德國的閃電戰計劃破產。轉入常規戰,德國自然就不是蘇聯的對手。,

  • 13 # 使用者驛站

    二戰後期,德國在莫斯科戰役已經是強挐之末,打不下莫斯科就徹底失敗了!

    如果希特勒明智的話,退守德國本土:戰爭是不會很快結束的。

    當然,美國在日本打了原子彈,宣告盟國的最後勝利!

  • 14 # 星疏月明

    打不敗蘇聯了。至多可以打個平手。巴巴羅薩計劃,本來就是想透過一次快速戰役打敗蘇聯的。一旦企圖落空,再想打勝,根本不可能的事。蘇聯的幅員,人口,戰爭實力,遠超任何歐洲的國家,德國與之陷入持久戰,經不起消耗的。但當時的德國,佔領了大部分領土,透過42年夏季防禦與反擊,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倘若戰略得當,採取正確的作戰方針,完全可以與蘇聯打平手。無論如何,42年的德國,還是具備相當強的戰爭能力的。而且,西線無戰事,德國可以全力東顧。沒有兩線作戰之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最好的動畫電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