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這個還得明朝的宗室制度說起,從朱元璋汲取宋元滅亡教訓建立宗藩制度,或許也與朱元璋曾經的經歷有關,為了防止子孫捱餓,朱元璋為自己的子子孫孫制定了極為詳細的分封制度和待遇制度。朱棣手中雖然削去了藩王實權,但並未改變朱元璋定下的待遇制度。但朱元璋沒想到的是,自己子孫的人數是成幾何倍數增長的,越來越多的人口便開始成為了朝廷的負擔。到了明末,數十萬的大明宗室,對於已經極為拮据的朝廷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再加上宗室大肆兼併土地,大明江山豈能不被掏空?

    △朱元璋

    明朝宗室分封制度

    明朝宗室與其他歷朝歷代的宗室制度有著顯著的區別,早在朱元璋時期,他認為宋元之所以滅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於是他便建立了一套宗藩制度,《明史》有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這一時期的藩王乃是世襲罔替的實權藩王,雖然不擔任任何官職,但卻有自己的衛隊和節制地方官員的權力。

    △朱元璋

    朱棣靖難之役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削去了藩王手中的實權,但對於藩王的待遇卻沒有任何改變,於是明朝的藩王便體現出了幾個顯著特點: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也就是說,這些藩王沒有封地、不管理百姓、不擔任官職、不參與士農工商活動,全憑朝廷養活。

    而明朝宗室最大的特點便在於世襲罔替,且設定了最低限。根據明制:皇子:明朝皇子封親王,而除了嫡長子繼承父親爵位外,其餘的兒子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代降一等,自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孫皆封為奉國中尉。皇女: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婿皆稱儀賓。

    △朱棣

    因此,哪怕你的皇室血脈已經無比稀薄,只要出生在宗室之家,那麼最低的爵位也是個奉國中尉。皇女待遇稍差,鄉君之後便沒有封號了。

    明朝宗室待遇制度

    明朝宗室待遇有兩種,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制定了一次,但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修改了一次。

    1、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第一次制定了宗室的待遇制度。

    親王待遇:每年由朝廷撥付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馬料草每月五十匹。緞匹則由朝廷每年撥付匠料,由王府自己製造。靖江王例外,米二萬石,鈔萬貫,其餘物品為親王一半,馬料草二十匹。

    △靖江王府

    公主待遇:沒有受封的公主,由朝廷每年撥付紵絲、紗、羅各十匹,絹、冬夏布各三十匹,綿二百兩。已經受封的,賜莊田一所,歲收糧千五百石,鈔二千貫。

    親王子女:親王之子沒有受封的,與公主同等待遇;親王之女沒有受封的,為公主待遇一半。已經受封的郡王(親王世子同郡王),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匹,紵絲五十匹,紗、羅減紵絲之半,絹、冬夏布各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料草十匹。親王之女已經受封或已經嫁人的,米千石,鈔千四百貫,其緞匹由所在親王府製造後撥付。

    皇孫皇孫女:郡王嫡長子,待遇為郡王一半;郡王之女已封縣主和已經嫁人的,米五百石,鈔五百貫,其餘物品為親王已經受封的女兒一半。郡王之子年滿十五歲的,各賜田六十頃,除了稅收永久保留外,其所生的子孫世代以此為生,朝廷停止供給。

    2、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為了縮減朝廷開支,朱元璋對宗室俸祿進行了一次調整,終明一朝、此為定製。

    這次調整後的標準為: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

    即使是宗室中有人因罪被革去爵位,廢為庶人,朝廷仍然予以供給。嘉靖中期,每月供給米六石,萬曆中期減至二石或一石。

    明朝宗室人口的膨脹

    明朝的宗室,完全就是一群由朝廷養活、整日無所事事的一群貴族。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群待遇優厚的貴族人口是呈幾何倍增長的。

    根據統計,明朝先後分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各王府又先後封郡王924位,至於其他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人數簡直多不勝數。

    △嘉靖時期朝廷便已經養不起了

    嘉靖時期,禮部尚書梁材便曾跟皇帝反應過這個問題,他說道,“河南初封周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郡王、鎮、輔、奉等將軍、中尉,郡縣等主君並儀賓等,至一千四百四十位員,共歲支祿米六十九萬二百五十石。”也就是說,僅河南周王一脈,到嘉靖年間便已經繁衍到了1440人,如果把整個天下的宗室人口加起來,朝廷的支出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

    而到了嘉靖後期,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林潤也曾上書朝廷,他以山西、河南為例進行了列舉,“今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各處王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萬石,而祿米三百一十二萬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萬三千石,而祿米一百九十二萬石。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已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說明到了嘉靖年間,山西、河南兩地的糧食產量都已經不能負擔兩地的宗室俸祿,僅養活天下宗室,朝廷便已經是入不敷出了。

    △萬曆時期的宗室人口已經多達15萬

    而到萬曆年間,明朝的宗室人口更是已經高達15萬左右。而到明末,由於朝廷已經無力負擔宗室支出,於是很多宗室人口便被朝廷給“遺忘了”,但當時朝廷養活的宗室人口仍然維持在20萬左右。

    除了因宗室人口造成的直接開支外,宗室對於民間土地的兼併更是令百姓們苦不堪言,《中州雜俎》對於河南的土地兼併問題如下記載,“明季河南諸藩最橫,汴城即有七十二家王子,田產子女盡入公室,民怨已極。壬午遂有逆寇決河之禍。莫中江先生嘗雲‘中州地半入藩’。唯李於麟《送客河南》詩云‘唯餘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可謂詩史,而語含蓄有味,乃知此風已久,不待啟、禎之世也””

    綜上所述,明朝宗室不僅因人口急劇膨脹對朝廷造成了恐怖的鉅額支出,而其利用權力大肆兼併土地,更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如此情形,大明豈能不被掏空?

  • 2 # 西山講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每個朝代在剛建立的時候,設立制度都會參考前朝滅亡的原因來設立。唐朝亡於藩鎮,武將的權力過大,所以宋朝為了防止武將做大就開始以文制武,抬高文官地位,壓制武將的地位。

    明朝建立後,認為宋元滅亡是因為藩王宗室太過弱小,皇帝那邊有事連個幫忙的也沒有。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大臣們始終是外人,有事了肯定是投降的多,比不上皇帝的自家人,有事肯定真心出力,所以他大肆分封自家子弟到各地為王,希望這些王爺們將來拱衛皇帝。可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死後沒幾年皇帝就被燕王給拱翻了。

    燕王朱棣上臺後,不敢更改老爹的政策,而且他得位名不正言不順,也需要各地藩王的支援,所以他就是生活待遇上繼續提高藩王們的待遇,但是為了防止藩王們學他,他收回了藩王們所有的權力,不允許藩王們經商,做官,讀書,完完全全把這些藩王們當豬來養。明朝就規定了,只要這些藩王們家裡添了人口,國家就要撥給土地錢糧來供養,而且這些藩王們仗著自己的身份,在地方上還不斷侵佔土地。這個問題在明朝先期,宗藩們人口還少,所以問題不大,國家還供養的起。皇帝們靠消弱藩王的權力換取藩王的支援這個事划算的。

    人都是經濟性的動物,藩王們也在時刻琢磨怎麼佔國家的便宜,皇帝們不允許藩王們參政,那藩王們就專門生孩子好了,反正只要添人口國家就給錢糧。有些大的藩王每天要身邊的太監給府裡的妃子排表,誰排卵就和誰圓房。像晉王這些王爺有一百多個子女,自己都分不清誰是誰,要報請皇帝派專人來幫他管理子女。到了萬曆年間,如果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標準供養當時的宗室人口,全國的錢糧都給他們都不夠。

    宗室人口越多的地方,也是明末流民和民變越多的地方,陝西,四川和河南都是這樣。當時四川的七成土地都屬於藩王,所以四川有張獻忠,河南的藩王扎堆一半的田地屬於他們,所以河南是流民的重災區,陝西同理,所以陝西有李自成。明末都是說西北乾旱,造成流民四起,其實是宗室們把土地佔領了,不給農民活路而已。明朝不是亡於天災,而是亡於人禍。

    明朝設立外地宗室本來是希望他們能拱衛中央,沒想到最後是他們把國家給吃垮了,一項制度的發展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這就是例子。清朝在成立後,總結明朝的滅亡原因,把限制宗室耗費作為重中之重,並設立宗人府專門管理宗室。清朝規定宗室除非皇帝批准否則不可以輕易離開京城,把這些宗室放在皇帝的眼皮子下管理,不讓宗室們去外地禍害老百姓,並且不斷的削爵,不讓宗室過於龐大,讓供養宗室的耗費始終在政府財政的控制之內。

  • 3 # 靈石蘊

    題主說法不確切

    朱元璋子孫雖然都是有爵位的清貴,但大部分為最低一級的奉國中尉,俸祿只有200擔糧食每年,這兩百擔裡面,也只有80擔為糧食,另120擔則為紙鈔。大明紙鈔價值,大家也知道,就朱洪武年間能和銀子銅錢等價,永樂之後和廢紙也差不多,貶值太厲害

    最高階爵位為親王,待遇很高,每年能拿一萬擔,不過終大明一朝,親王只有六十五家,因為絕嗣造反除爵等,到崇禎年間,親王只有33家了,不計紙鈔折扣,把一萬擔糧食換成一萬兩銀子,也不過一年支出33萬罷了

    朱家子孫有祖訓家規,不得當官經商種地,所以,除去親王郡王之類的高爵,大部分生活上並不比老百姓強哪裡去,萬曆年間甚至有大批宗室子弟窮的跑路上哭的記載,當地官員都害怕他們造反……最後不得已,改了家法,允許宗室子弟參加科考,當低階官員補貼家用

    明末宗室人口眾多,確實佔大明支出一部分,但也僅是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為官員支出

    大明官員俸祿並不高,可以說低的髮指。但大明官員不靠俸祿活著呀,他們為秀才時候,家裡有80畝的免稅田;為舉人的時候,家裡有400畝的免稅田;為進士時候,家裡有2000畝免稅田……這些都是合法合規的基礎收入。等他們真正當官時,名下的田產生意等,就更多了

    大明有多少進士舉人秀才呢?據記載,一次科考錄取進士,有時多些400多名,有時少些100名,總體每次大約300名左右,同期舉人大約2000名,秀才無算……

    這些人為自己利益,守望相互

    李自成進京,在皇宮裡一共抄出白銀十三萬兩,在一些官員家裡,卻抄出了十萬兩白銀。崇禎都沒有官員有錢

    另外,還有衛所、勳貴所佔的免稅田等。加上大明宗室、官員,他們一共佔去大明土地九成,剩餘一成由普通百姓辛苦勞作,交賦稅

    大明就這麼空了

  • 4 # 鐵骨錚錚的熊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是農民出生,早先討過飯,當過和尚。所以當他稱帝時,就特別照顧自己的子孫,很怕子孫有朝一日討飯,或者編草鞋(diss一下中山靖王之後)。

    於是他就規定,凡是宗室出生的人,一出生國家就給工資,而且是每月都給的那種。

    並且老朱還提前,替自己的後世子孫草擬的薪資表,別提工資肯定比大臣的高多了。

    朱元璋時期,子孫也就幾十個人,堂堂大明王朝養著幾十人,小意思。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後,宗室人口就有二萬多人。

    又過一百多年,明末崇禎時,宗室已經有二十多萬。

    如果明朝沒有滅亡,那麼再過一百多年,估計宗室人口就有百萬了。到時候北京城可能都是姓朱的。

    當然如此多的宗室貴族,難免有貧富差距。畢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家業,而次子只能喝喝湯或者湯的沒有,只能靠政府發薪資。儘管如此,這些人的生活條件也會比老百姓好許多。根本不會出現草鞋劉的情況。

    現在來簡單的說說錢的情況。

    在嘉靖年間,宗室僅有二萬餘人。但他們的薪資,居然佔到全國財政的28%。

    崇禎年間,宗室有二十餘萬,那麼他們的薪資要佔全國的多少呢?

    崇禎時期,國庫基本上空空如也,而全國各個地方的宗室,依舊富得流油,而百姓皆知宗室都是有錢的主,所以戰亂時期,這些都是屠殺的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潭中小青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