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農野趣味

    個人認為:臺釣當中與線的大小相關的應該是垂釣物件魚的大小,例如清楚的知道,所垂釣水域裡的魚最大隻有1斤,那麼完全可以只用1.0的主線與0.6或者0.8的子線,這樣子魚咬鉤線組傳導的訊號也越明顯,反之如果你用5號主線在加上子線也是3號或者4號,那麼魚咬鉤浮漂所出現的訊號應該是微乎其微!所以應該根據垂釣的魚類,魚大小,作為主要選擇依據。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各位釣友提出!共同討論!

  • 2 # 使用者20838268867

    釣多大的魚用多大的線。像筏釣,釣幾十斤的魚還不是用1點多的PE線。釣魚沒有絕對,什麼情況下要用什麼東西自己要想明白

  • 3 # 網路拍客

    有時候,我們在垂釣不同水深時,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水越深,漂組的靈敏度越低,而釣深水時,用吃鉛較大的浮漂,子線配比的也比較大一些,但是會發現漂訊傳導,也是越來越慢,換句話而言,就是越來越不靈敏,姑且先不看後果,我們至少要先明白是什麼一回事。

    一、水越深,水線越長,水線越長,漂組靈敏度越低

    什麼是水線,漂座一直到鉛墜的這段魚線,都是在水面以下,所以叫做水線,當鉤餌被觸碰、吸食,這個外力,就會帶動鉛墜,然後透過水線把向下的拉力傳導到漂座上,如果拉力大於浮力,漂就會有動作;這個過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就出在水線的距離上了,水深1米,漂長35釐米,如果子線25釐米,那水線可能在50釐米左右;如果水深是2米,同等條件之下,水線就是1.5米左右,如果水深3米,水線就是2.5米左右。

    數值可能略有偏差,但是問題應該不大,那麼問題就來了,水線長度不同,訊號傳導肯定是不同的,距離越長,訊號越延遲,這屬於物理現象;另一方面,魚線超過一定的距離之後,必然是有重量、有浮力,但是影響會隨著水線的距離延長,而越來越大,在水線50釐米時,就算是2.0主線估計也沒多大的影響,但是水線長度到了2.5米時,就算是1.0的主線,水線長度導致漂組,靈敏度的差異,也會非常明顯。

    我們知道這個結論,並不是說不能釣深水,而是在垂釣深水的時候,一定是要使用大吃鉛的浮漂,這樣鉛墜的重力大,就算水線長,有影響,也會被鉛墜的重量克服,相對來說,漂訊略延遲的缺點,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二、水越深,就越要強調餌料的狀態問題

    不管是搓餌還是拉餌,只要不是活餌和種餌,進水都會霧化,水深1米時,餌料在水皮,餌料在水底,如果不是散炮餌,估計體積減少的數量沒多大,對漂組而言,影響也不會很大,水深3米時,一樣的條件,在水皮,和到了水底,餌團的大小必然會有明顯的變化,嚴重一點,可能還未落到水底,餌團都霧化完了,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做到鉤餌沉底底釣呢?

    所以,遇見這種情況,必須要在調漂時,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不能釣目設定好之後,就算完了,要多打3~5次,多次測試,如果釣目沒有變化,或者僅變化半目左右,那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認為是成功了。但是前提一定是水比較深,餌的霧化快,否則1米的水深,出現這樣的問題,那肯定就不是餌的問題了。

    三、水越深,子線越粗,漂組越不靈敏

    釣深水,必然不會選用太細的子線,要不然,3米的水底,釣上一條2兩的鯽魚,提竿到水面,用0.6以下的子線,硬提上來,十之八九會切線,因為水深,水壓大,水的阻力勢必也很大;所以有經驗的釣友會選用粗一些的子線,但是問題就來了,水壓不僅對魚有影響,對矗立在水底的子線也有影響,比如子線柔軟,我們調釣時,子線略彎曲,漂組偏頓,那釣深水時,魚口是真實的。

    但是子線粗了,那問題就大了,水淺時,水壓影響不大,就算粗點,硬點的子線,漂組調鈍,也會切水、彎曲,但是水深了,水壓的影響之下,就算漂組調鈍,子線會在水壓的作用下,依然矗立,就算會彎曲,也不會有多大的弧度,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假口比較多,而且整體漂組還偏鈍。

    在熟悉了水深、漂組、子線、餌重等若干問題以後,在野釣時,出現釣目變化、有漂相抓不住口,諸如此類情況,心裡就能知道怎麼回事,從而能有個正確的判斷,和處理方法了。

  • 4 # 志取漁獲

    這幾年的釣魚經歷來講,個人覺得線徑跟水深沒有合理的配置。1:什麼樣的配置什麼樣魚線徑.2:在怎麼樣的場所釣?如:水庫和湖邊.水塘邊我基本配1.0號。海釣也是好幾種線徑的,在外海和礁石旁釣都是用10號線徑的大力馬線的。在近漁和海蠣旁都是用2.5號線徑的碳素線的。3:水的清晰度也與線徑有著決定性關鍵。水清的線徑大的話有的影海魚是狡猾的狠,特別是:黃翅魚,我個人會換成2.0號線,

  • 5 # 梅劍的美好生活

    魚線線徑的粗細跟水深個人感覺沒有什麼關係。魚線的粗細和靈敏度有關係,好多釣友都認為線粗魚害怕而不敢去吃魚食,線細的話就可以減少魚吃食的警惕性更容易上魚,但是沒有什麼關係。魚不會因為線粗而害怕覓食,人物一理,你想想在沒有吃的情況下誰還會計較放吃的東西的盤子的大小是一個道理的,魚不會管你魚線的粗細而不去吃食。

    話又說回來了,雖然粗線細線不會影響魚吃食,但是在實際垂釣過程中,細線肯定優於粗線。粗線除了拉力強,釣大魚不易斷線跑魚的特點外,其他方面的效能均不如細線。其明顯的缺陷是比較硬,柔軟度不夠,會影響魚吞鉤,尤其是小體型魚吞鉤;粗線還會影響浮漂訊號,尤其是使用臺釣線組時,線越粗,浮漂訊號就越不明顯。一般情況下除了專釣大魚時選擇粗線,都會選擇較細的線垂釣。

    只有合理用線,才有很好的釣貨。我們可以認定的是,除了不適合釣大魚,細線比粗線有更大的優越性,這也是絕大多數釣友都喜歡用細線垂釣的原因。但是在野釣中各種情況都有,除了遵循釣大魚用粗線,釣小魚用細線的一般常識外,還要注意一些問題。

    1、根據魚竿強度配備線組。常常見一些傳統釣友用很粗的線,一旦碰到大魚線沒有斷杆斷了。線組強度不能超過魚竿強度。

    2、根據魚竿的釣性。軟杆用細線,硬杆用粗線。

    科學靈活用線,根據不同水域,不同季節,不同釣法以及物件魚的大小來決定用線的粗細,宜粗則粗,宜細則細。

  • 6 # 天天去釣魚

    一、水越深,水線越長,水線越長,漂組靈敏度越低

    什麼是水線,漂座一直到鉛墜的這段魚線,都是在水面以下,所以叫做水線,當鉤餌被觸碰、吸食,這個外力,就會帶動鉛墜,然後透過水線把向下的拉力傳導到漂座上,如果拉力大於浮力,漂就會有動作;這個過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就出在水線的距離上了,水深1米,漂長35釐米,如果子線25釐米,那水線可能在50釐米左右;如果水深是2米,同等條件之下,水線就是1.5米左右,如果水深3米,水線就是2.5米左右。

    數值可能略有偏差,但是問題應該不大,那麼問題就來了,水線長度不同,訊號傳導肯定是不同的,距離越長,訊號越延遲,這屬於物理現象;另一方面,魚線超過一定的距離之後,必然是有重量、有浮力,但是影響會隨著水線的距離延長,而越來越大,在水線50釐米時,就算是2.0主線估計也沒多大的影響,但是水線長度到了2.5米時,就算是1.0的主線,水線長度導致漂組,靈敏度的差異,也會非常明顯。

    我們知道這個結論,並不是說不能釣深水,而是在垂釣深水的時候,一定是要使用大吃鉛的浮漂,這樣鉛墜的重力大,就算水線長,有影響,也會被鉛墜的重量克服,相對來說,漂訊略延遲的缺點,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二、水越深,就越要強調餌料的狀態問題

    不管是搓餌還是拉餌,只要不是活餌和種餌,進水都會霧化,水深1米時,餌料在水皮,餌料在水底,如果不是散炮餌,估計體積減少的數量沒多大,對漂組而言,影響也不會很大,水深3米時,一樣的條件,在水皮,和到了水底,餌團的大小必然會有明顯的變化,嚴重一點,可能還未落到水底,餌團都霧化完了,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做到鉤餌沉底底釣呢?所以,遇見這種情況,必須要在調漂時,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不能釣目設定好之後,就算完了,要多打3~5次,多次測試,如果釣目沒有變化,或者僅變化半目左右,那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計,認為是成功了。但是前提一定是水比較深,餌的霧化快,否則1米的水深,出現這樣的問題,那肯定就不是餌的問題了。

    釣深水,必然不會選用太細的子線,要不然,3米的水底,釣上一條2兩的鯽魚,提竿到水面,用0.6以下的子線,硬提上來,十之八九會切線,因為水深,水壓大,水的阻力勢必也很大;所以有經驗的釣友會選用粗一些的子線,但是問題就來了,水壓不僅對魚有影響,對矗立在水底的子線也有影響,比如子線柔軟,我們調釣時,子線略彎曲,漂組偏頓,那釣深水時,魚口是真實的。但是子線粗了,那問題就大了,水淺時,水壓影響不大,就算粗點,硬點的子線,漂組調鈍,也會切水、彎曲,但是水深了,水壓的影響之下,就算漂組調鈍,子線會在水壓的作用下,依然矗立,就算會彎曲,也不會有多大的弧度,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假口比較多,而且整體漂組還偏鈍。

    在熟悉了水深、漂組、子線、餌重等若干問題以後,在野釣時,出現釣目變化、有漂相抓不住口,諸如此類情況,心裡就能知道怎麼回事,從而能有個正確的判斷,和處理方法了。

  • 7 # 小黑的漁途

    題主的問題是線的大小和水深有沒有合理的配置

    問到這個問題相信題主內心的疑惑可謂不小,首先回答是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但由於水深導致的魚情又讓它們有了關係,這裡看小黑分析一番。

    線從魚竿沒入水中勢必有所重量,這個重量到時候就會被浮漂所承載,釣魚時魚漂除自身外所受的重力等於鉛墜和雙鉤實際上是一種完美的假設,忽略了線的重量。線的重量隨著水深的增加會越來越大,這個效應線徑越粗越明顯,線組靈敏度會隨著降低。深水釣魚從實際情況考慮為了讓餌料快速下底同時排除線重帶來的干擾,浮漂以及鉛重會適量的加大。不過線組在這時仍舊是越小越好,畢竟高靈敏、底干擾是每位釣手的追求。

    那麼問題就來了,上述的結論就和平常釣魚有了衝突,為什麼日常坐釣面對深水大家的選擇往往是加大線徑。

    這個就要從深水釣魚帶來的影響說起了,隨著水深度的增加,整套釣組在水中的移動都會受到較大的阻力。有些釣友在水庫有明顯的感覺,水深超過四米時空鉤起竿就像掛了一條小鯉魚一樣。處於深水的魚一般力氣都會比平時大上幾分,這是釣友對魚大小產生誤判的一個重要原因。

    魚的力氣變大,起竿阻力變大,這兩股力讓刺魚瞬間線承受的壓力要比平時大上很多,水庫刺魚秒切子線的機率自然不用多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加大線組的線徑來抵擋這種衝擊,所謂的加大即在犧牲的靈敏度以及具體的魚情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釣魚線組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小線能搞定的事情恐怕沒人會用大線,同樣的水深要增加線徑,要增加多少這都要綜合具體情況分析,並沒有一條可以直接利用的公式。

  • 8 # 江釣人狂龍

    我覺得魚線的線徑最根本的確定標準是目標魚的大小。

    多大的膽辦多大的事,多粗的線釣多大的魚,線徑跟水深的關係不大。如果有四米的水深釣二兩的鯽魚,0.8的主線是夠的;1米的水深釣七八斤重的草魚,估計2.5的主線都不一定夠,這種魚情還是常有的,尤其是一些護養的塘裡。如果這1米深的水裡出的是一兩的鯽魚呢,還是用細線。所以講,線徑主要是根據目標魚的大小來定。

    只有一種情況下線徑與水深會有點關係

    那就是這兩者同時勾搭上了浮漂,浮漂是一根臺釣線組的靈魂,線組上的一切都被其左右。講究的話,用鉤用餌要考慮漂尾的載重量,釣行程與釣底的漂型不同,用線除了以魚為準,還要顧及一下浮漂的吃鉛量,當然這是雙向的,也可以說浮漂的大小受線徑的影響。原因是魚線有一定的硬度,尤其是主線,主線上的水線部分是魚索餌訊號傳導的主要承載體,所以勢必要求水線是崩直的。

    線徑越大,其硬度就越大,如果存在一點點彎曲(事實上從主線捲上拆下來的主線必然有彎曲),就需要足夠的鉛墜重量來將其拉直,否則,彎曲的主線是會衰減訊號的傳導。表面上看用了小號的浮漂,會更靈敏,但這種時候卻恰恰相反,浮漂的吃鉛量需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是最佳。

    所以說線徑會影響到選漂,而這種影響會隨著水深的加大變得更明顯,很好理解,水線越長,其自身的硬度帶來的影響就越大,對浮漂靈敏度的干擾就越大。所以實際運用中,線徑、目標魚大小、浮漂吃鉛量、水深四者之間是有著一點微妙的聯絡的。欲在一5米深潭底釣3斤左右的鯉魚,手頭最大的浮漂吃鉛量只有2.8克,那原本針對目標魚可以用到3號的主線,此時最好只用到1.5或2號,如果水深只有兩米,那3號主線用起來又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禹向太上老君借了金箍棒,用完為何不歸還?原來老君另有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