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泗端

    說書法理論和實際聯不上,不符合事實。書法史上,既有理論,書法也好的書法家不乏其人。比如衛夫人,王羲之,孫過庭等,都有他們傳世的書法理論。

    任何一項實踐活動,都需要理論指導。沒有革命的理論,便沒有革命的的行動。

    也確實存在唱得好沒有做得好的現象。書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木。搞理論的人,出了大部頭書,但就是寫不好。有這樣的例子。

    這是因為,從書法的功用上來看,心性論認為,書法是人的心性的反映,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理論好,手的功能不到,理論好,訓練力度不到,理論有,或許與實際脫節,南轅北轍,都寫不好。從書法的目的上來看,學習書法的人各不相同,也會造成優劣互現。

    心手雙暢,手不應心,或心本錯了,這是造成書法優劣的根本。

  • 2 # 俗家弟子隨緣

    劉備臨終對孔明先生說: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現今書壇誇誇其談者大有人在。就中書協問一句有誰能書寫小楷冊頁,端方與翁師傅對話曾說過古之大家無一不以小楷而成就者。現今的大家均無楷書功底因此只配與馬謖為伍了!

  • 3 # 滑州華安

    有此一問的人根本就不懂書法,如此幼稚的問題和思想顯得多麼的無知可笑,書法水平不高的人能寫出高深絕妙的理論嗎?理論全是書家自身習字過程中對書法有深刻領悟的總結,你如此提問只能說明你書法實踐的少,書法理論你壓根看不明白,請不要再一葉障目坐井觀天了,多練書法多讀書,謝謝!

  • 4 # 有道書法

    古代一流的書法理論家都不是一流的書法家這樣說,也不盡然。提到書法理論家,有一個不可繞行的人物,他就是唐朝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

    孫過庭對書法理論闡述得不僅脈絡清晰準確,書法理論之高度至今也無人能及,就連姜夔張懷瓘在談論到書法理論方面也要從書譜中尋得依據,這就是千古名作《書譜》。

    《書譜》的理論對後世起到指引作用。然而,孫過庭的書法之妙,雖取法於王羲之卻不失自己面貌,堪稱小草經典中的經典,是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顆明星,千年來被很多書法大家推崇備至,奉為圭臬。

    您問的一流,我想說宋米芾算不算一流?清朝黃自元在當時算不算一流?還有很多書法理論家,當然,也有些書法理論家沒有能夠把書法作品儲存至今,無緣一見,如唐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可惜書作今已不傳,傳諸於世只有書論。據專家考證,張懷瓘也屬於書文皆妙。

    從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

    這句話雖然對於書法理論家而言有失偏頗,似乎有些偏激。然而,卻也折射出一個現象,就是古往今來書法理論家會有兩種情況出現。

    1.字寫得一般,卻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對於這個事情,不要片面理解,並不是說字達不到一流水平其書法理論研究就毫無價值,這樣認識,也帶有一定的偏見。就當代就有一位書法評論家,(這裡就不提名道姓了,不妥),書法理論之水平很高,評論切中要點,雖然書作的確一般,其書理評論卻讓人折服不已。

    2.書法水平很高,其理論水平並不見得多高,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

    書法理論家不能等同於書法家,二者各有自己的軌跡。當然能書能講出道理的集理論與實際運用於一身更為可貴,也不能把二者綁到一起來作為評判標準。

    我的回答只能作為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5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世上的一切事物是沒有絕對的。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以偏摡全。看問題,都要從哲學的角度出發,要客觀,要全面。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既是書法家,又是書法理論家,《筆陣圖》就是她的書法理論大作,王羲之初學書法就是學的《筆陣圖》。

    王羲之既是書法家,又是書法理論家,“永字八法”和《草訣歌》、《書論》,都是王羲之的書法理論大作。

    唐人孫過庭既是書法家,又是書法理論家,《書譜》算不算孫過庭的書法理論啊?

    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是趙孟頫說的。趙孟頫是不是書法家啊?“用筆千古不易”算不算趙孟頫的書法理論啊?

    董其昌既是書法家,又是書法理論家,《董其昌書論》,我想大家一定曉得的。

    以上是古代的。

    以下是民國時期和現代、當代的:

    於佑任是寫草書的,《標準草書》就是他編著的。《標準草書》算不算於佑任的書法理論大作啊?

    “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啟功先生說的,啟功先生編著有《論書絕句》,並提出了“書法,沒有絕對的橫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理論,他既是書法家,又是書法家理論家,對不對?

    歐陽中石、言恭達、張繼、李剛田,他們不但是書法家,而且還是書法理論家。他們幾位都有書法理論方法的專著,只是不被大多數人知道罷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6 # 狂喜淡墨a

    親自書寫體驗,方能驗證書論準確否,理論不會概盡書寫規律之全。因有些東西,是意會不能說出,更無法直接歸納總結,只有比喻而旁通之。自有萬人萬境,晉代筆陣圖,筆勢論,其書論之述,皆為意會之喻。

    後來漸漸有了祥細之解,形成了豐富而龐大的書論。分的更清,條理更細。

    對於古理論家,書寫不一定是一流,但縱觀大書家的書法體驗之言,之文章,甚而著書成冊,是中華書法理論寶庫中珍品。

    一般理論家,皆有一定的書之水準,人各有術,各有關注點,之所以成為論書者,善歸納總結,常研書論,尤是古典論書之籍,並有一定的書寫體驗。但書寫不一定是拔群。

    事物都兩方面,古之大書家,文重書妙,雙雙皆得,重文識,借書而發情,故無學識,焉能書與論,兼善?

  • 7 # —煮酒論書—

    書法理論和實踐不是聯絡不上,而是學習的人思考不夠,理解不透。隨便舉個例子:夫書,玄妙之技也,一句話就讓人懵逼。似乎字面都能理解,能用得上嗎?那麼什麼是玄?什麼是妙?——能把這兩個字想明白的人,早已不在乎什麼理論了。

  • 8 # 王步徵書畫

    “書法理論和實際運用為什麼聯絡不上?古代一流的理論家,都不是一流的書法家,為什麼?",對這兩個問題的提法我均不完全贊同。

    先談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只要是好的書法理論肯定都是書家對書法實踐中的心得體會的總結,這樣的書法理論不可能在實際運用中聯絡不上的,如果你覺得聯絡不上,有可能是你對此種書法理論理解不正確,惑者說你的書法實踐還不夠,還體會不到。比如唐代孫過庭《書譜》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就是這個道理,好多書法理論只有經過長期的書法實踐才能領悟。這就象明代大學者王陽明”心學“一樣,王陽明在開悟之前是崇尚”格物致知",後來經過“龍場悟道”之後,才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所以書法不是一個只懂書法理論就可以把書法寫好的,一定還要去實踐,在實踐中反覆體會領悟,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再談第二個問題。古代到底哪些人算得上是一流的書法理論家,王羲之有《筆勢論十二章》,蘇東坡有”書初無於意佳乃佳爾“的書論名言,他們二人算不算古代一流的書法理論家,如果算,他們二位算不算古代一流書法家。如果你說王羲之和蘇東坡都算不上古代一流的書法理論家,那麼孫過庭有光耀千古的《書譜》,康有為有碑學鉅著《廣藝舟雙楫》,他們二位能不能算得上既是一流書法理論家又是一流書法家,有可能有的人認為是,有的人認為不是,其實在我看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

    由此話題生髮出去說,我認為,如果既是一流的書法理論家又是一流的書法家,當然最理想。但是如果只是一流的書法理論家而不是一流的書法家,或者說是一流的書法家而不是一流的書法理論家,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書法歷史的長空中因為有了他們才日月同輝,群星璀璨。

    其實不僅在書法領域裡如此,在其他藝術領域裡也一樣。比如中國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他是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理論家,他的小提琴演奏理論充滿了哲學思想,但是他卻不是一名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卻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堪稱中國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如薛偉、李傳韻等,為中國小提琴教育作出了傑出貢獻,國家需要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同時也需要一流的小提琴演奏理論家。書法領域也同此理。

  • 9 # 半山龍門陣

    這完全不奇怪。藝術家和理論家,他們雖然有重疊的訓練(感受力),但是其專業所需的訓練非常不同。

    但是,古代一流的理論家,同時又是一流的書法家還是有不少的。比如孫過庭(《書譜》)、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等。

  • 10 # 登山觀海書法培訓

    古代一流的書法理論家都不是一流的書法家,這樣說也不完全正確,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絕不能片面的看問題。我拿唐朝的孫過庭來說吧,他既是書法家,又是理論家,他對書法理論的高深闡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下面就談談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 孫過庭(約646——691),字虔禮,一作名虔禮,字過庭,吳都(今江蘇蘇州)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或浙江富陽人,郡望出自富陽。武則天垂拱年間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歷右衛胄曹,官至率府錄事。其撰書之《書譜》論書精闢、草法周詳、結體遒美,乃是書法理論與草書藝術完美的結合,為書壇鉅製,後世奉為圭臬,名聲烜赫,唐張懷瓘曾在《書斷》中稱讚他"博雅有文章,草書憲章二王,工於用筆,雋拔剛斷,尚異好奇。"宋米芾評謂"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天授元年(690)暴率於洛陽,年約44歲。與書家王紹宗、名才士陳子昂友善。當其卒後,陳子昂有《祭帥府孫錄事文》奠之,且撰墓誌銘頌述之,有云: 嗚呼!君諱虔禮,字過庭,有唐之不遇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學文;長而聞道,不及從事。得祿值兇孽之災;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忠信實顯,而代不能明;仁義實勤,而物莫之貴。堙厄貧病,契闊良時,養心恬然,不染物累。獨考生命之理,庶幾天人之際。將期老有所述,死而不朽。寵榮之事,於我何有哉!志竟不遂。 是知孫氏中年遭饞,終生蒙冤,以致寄意老莊,病居江湖,最後夭折客鄉,嗣子孤貧。然以書咄咄逼古人,且有書論遺世,遂名高一代,聲播千古。不獨友人陳子昂有"元常之歿,妙墨不傳,君子逸翰,曠代同仙"之領,開元年間書論家張懷瓘《書斷》亦有稱:"博雅有文章,草書憲草(章)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尚異好奇,然所謂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書,亞於草矣……隸、行、草入能品。"唐末呂總《續書評》其評有唐草書12人,列張旭為第一,孫氏第二,並說:"孫過庭書,丹崔絕壑,筆勢堅勁。"至宋,尤見推崇,米芾《書史》"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名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名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雲,已見張揚,有超過歐、虞之意,《宣和書譜》卷十八所謂,孫氏"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翰墨間,作草書咄咄逼羲獻,尤妙於用筆。俊拔剛斷,出於天才,非功用積習所至。善臨摹,往往真贗不能辨。文皇嘗謂過庭小字,書亂二王,蓋其似真可知也……然落筆喜筆急速,議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更是特許其為二王之再出。然而當時評語亦有乖互。竇臮是乾元年間的書法評論家,其《述書賦》肆意譏彈前朝書家,甚輕孫氏之書,認為〃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字萬同,如見疑於冰冷,甘沒齒於夏蟲〃。縱覽孫氏《書譜》墨跡,張氏所評,並非誇飾。以人或合張、竇二家之說而折衷之。至明、清則多從張氏,遂不見有過貶之詞。 《書譜序》文思縝密,言筒意賅,多見真知灼見,諸如"右不乖時,今不同弊"之說,以為: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書譜序》的藝術主張,如區理古今、妍質、點畫、使轉、真草以及點畫與使轉、形質與情性的相互關係和運用方圓、反正、頓挫、起伏、曲直、遲速的辯證手法,雖然大多出自老莊哲學,但對於書學功用的理解,還是基於儒家思想,不獨以為"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波瀾之際,已浚發於靈臺",書法乃其意氣之寫照,必須立身務本以道德修養為上。而且,尤首肯其獨善之書法樂,功愈奕、釣,有稱"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 由此可以說,孫過庭既是一流的書法理論家,又是一流的書法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到底是孩子的事還是家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