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分水瓶
-
2 # 尋根拜祖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謀反案後,唐太宗李世民懷疑魏徵就是侯君集私黨,一怒之下下旨推倒了魏徵的墓碑,此時魏徵剛剛去世一年。因為這件事,後人認為,其實李世民對魏徵的所謂喜愛,都是裝出來。
魏徵生前,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讓他享盡了哀榮,這與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難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歡魏徵?
其實,魏徵就是李世民的藥,強身健體的補藥,救病治人的苦口藥。人對於藥的感情是複雜的,很難言喜歡,也不能說討厭,完全看服藥者的心態。
個人認為,李世民對魏徵是真心喜歡的,恨,只是一種本能反應。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尊敬、感激、倚重和錘鍊。四個詞代表了四個層次,也構建了李世民對魏徵最真實的感情世界。
尊敬: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基礎是尊敬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絕不是一步跨入千古美談的境界,而是經歷了,君臣之間的相識相知,到心心相印的階段。
他們兩個第一次相遇就是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氣勢洶洶地責問魏徵,你為什麼挑撥離間我們的兄弟之情?魏徵毫不示弱地說:“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魏徵看似取死的做法,反而讓李世民對他產生了好感,不但饒恕他的罪過,還讓他升了官。
對這段故事,有人解讀為兩個明白人之間的相互吹捧,其實有點過度解讀。毫無疑問,李世民的說辭無非是嫁禍於人,將玄武門之變的責任推給李建成陣營。魏徵的回懟哪有什麼吹捧,不過是死到臨頭前的不服氣,不甘心罷了!
且看魏徵的用詞,依然稱李建成為皇太子,言下之意你不過是殺兄謀位的兇手罷了。接著毫不諱言地表明瞭自己的態度,我就是那個當初一心要幹掉你的人!
這種說法分明是在激怒李世民,以這種方式吹捧未免太言過其實。我覺得魏徵的想法很簡單,死則死耳,痛快淋漓總比窩窩囊囊強!
魏徵說這話,恐怕根本沒指望自己能活下來,一個連自己的兄弟都下了死手的人,怎麼可能對一個勢不兩立的外人手軟,何況他還可以揹負一個挑撥離間的罪名,為李世民洗白!
說話的效果不光取決於說話人,更主要的是對話的那個人,李世民卻從魏徵的話裡,看到了他鐵骨錚錚的凜然正氣,心底裡不由暗生尊敬之情。在李世民的是非觀裡,一個人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為什麼這麼做,這才是直指人心道德深處的風向標。
所以,從那一刻起,魏徵就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就是說,李世民認為魏徵就是心地純良的人,忠心耿耿的人,這就是君臣相交的基礎。
感激: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激發自肺腑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進諫二百餘事,奏言十萬字,僅憑這個數字,魏徵坐穩中國第一言官的位置,應當是毫無懸念。魏徵的諫言涉及面很廣,幾乎全方位覆蓋了李世民,對李世民的幫助也是顯而易見的。
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害怕被清算,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對李世民採取抵抗措施。魏徵這個李建成舊黨,為李世民安撫人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向李世民建議,釋放太子千牛李志安和齊王護軍李思行,並按原官職錄用。理由是,這兩個人在舊黨中地位很高,對這兩個的處置方式,會影響一大批舊黨。
李世民依計行事,果然,就這一條諫言,河北一帶的李建成舊黨立刻瓦解,紛紛轉投李世民。李世民大喜過望,他果然沒有看錯魏徵,此人不光是道德君子,還是個胸中有丘壑的能人。於是,李世民提拔魏徵為秘書監,直接參與朝政決策。
此後,魏徵屢屢上書,糾正李世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失誤,讓李世民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比如李世民想給長樂公主厚重的嫁妝,被魏徵以侄女的禮節超越姑姑(永嘉公主)是違禮為由制止,讓長孫皇后都對魏徵充滿感激。又比如皇甫德上疏觸怒李世民,被魏徵引賈誼事件勸慰,避免了李世民的報復行動。
魏徵的諫言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有一次李世民嫌各地呈送的供果質量太差,魏徵不失時機地說,當年楊廣就在此地,隨便拋棄浪費供奉,一句話點醒李世民。
嫁妝厚一點被批評,吃個瓜都要被叨叨,表面上魏徵太過苛刻,其實,他知道人性的弱點就在於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個人良好品行的塑造,全在於點點滴滴的積累。李世民的光輝形象,正是在自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
明君聖主李世民對魏徵充滿感激,他多次表彰魏徵的忠直敢言,一邊提拔魏徵的官職,一邊額外恩賞,還不斷鼓勵魏徵保持大膽進言的風格。
倚重:魏徵的藥道就是李世民的治道李世民的明君聖主之名的建立,跟他身邊有一群治國能臣有關,而這些人之所以能有所作為,又跟李世民虛心納諫的寬廣胸懷有關係。
納諫,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人天性不喜歡被批評,偏偏李世民還不是那種沒主見的人。可是李世民再強,他也不能保證自己不犯錯,更不能徹底泯滅私慾。進諫就成了治療人性弱點的苦口良藥。
如果把藥單純看做毫無感情的物體,人很難言對它的感情,實在是迫得不已的選擇,本性是拒絕的。這恐怕也是後人懷疑,李世民對魏徵的喜歡是作偽的原因。不過倘若將藥視為有靈性的藥道,恐怕它就不再是冰冷的物體了!
這就是李世民與魏徵感情的第三個層次,道的結合,由此魏徵也成了李世民保持強健體魄的倚重。
這麼說是否誇張?一點也不!倘若不能有此高度的精神昇華,李世民豈不成了受虐狂?豈不成了人體藥罐?
正是由於“道”的層面,讓魏徵與李世民之間的諫與被諫持續了一生,魏徵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李世民是“蠟炬成灰淚始幹”。
錘鍊:李世民與魏徵的人性碰撞必須承認,上升到“道”的層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歷經風風雨雨的錘鍊,才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
藥的第一感官是苦,難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脫對它這個感官的束縛。李世民也一樣,經常會因為受到魏徵的批評而怒火中燒,甚至出現過“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的狠話。也有過一怒之下推倒魏徵墓碑的不理智行為。
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李世民心底,對魏徵的感情基礎,反而更加印證了君臣之間的感情,是實實在在歷經了風風雨雨才建立起來,更真實,不空殼化。
毫無疑問,這種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們的關係更加緊密牢靠。打個最簡單的比喻,朋友關係的建立,肯定不是一兩句相互吹捧,一兩頓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歷經患難,在患難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
因而,李世民對魏徵的微詞,恰恰是他們建立牢固的君臣關係的粘合劑!是一次次的錘鍊!
千古美談:不倒的豐碑魏徵與李世民這對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談,既有魏徵對臣子大義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聖君之道的堅守,二者缺一不可。
魏徵對此有著深刻的認知,他曾說過,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諫言,其實關鍵不在於臣子,而是皇帝有沒有雅量聽取。
李世民對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認知,他曾經說過,照鏡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須以錚臣為鏡,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銅鏡。
看看,從一開始,君臣二人都對自己的定位,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這才能能有後來的君臣千古佳話。
綜上所說,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這種牢固的關係,使得李世民對魏徵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不能以一件過激的行為而否定。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就是中國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對,他們的事蹟,將成為永遠不倒的豐碑。
-
3 # 傑瑞少女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是唐朝有名的諫臣,其個人的性格是直言直語說話都不會拐彎的主兒,在朝堂之上也經常跟唐太宗據理力爭讓李世民下不來臺,那麼唐太宗真的喜歡魏徵嗎? 魏徵曾出家當過道士。因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年紀輕輕的魏徵出家當了道士,做過李密的文學參軍,後來降唐又做了李建成的僚屬,曾經多次獻計讓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賞識魏徵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魏徵還讓他任諫官之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升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 魏徵一向犯顏直諫,撞了南牆也不回,從不退讓,使得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有敬畏之心。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但太宗還要忍下去。 魏徵勸諫唐太宗節儉,愛惜民生,他自己在個人生活中更是嚴格約束自己。魏徵一生一直保持樸素的作風,居住的房屋又舊又小,太宗幾次要為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堅決拒絕了。看起來唐太宗很是看重魏徵那麼為什麼後人卻問李世民真的喜歡魏徵嗎? 唐太宗並不是真心喜歡和相信魏徵。他對魏徵的許多諫言,表面上雖然接受了並且也這樣做了,但一些時候並非發自心底。這是李世民作為政治家的一種政治姿態,他只是為了自己的皇權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徵,又不得不忍受魏徵諸多一針見血不講情面的進諫。他以對魏徵的寬容來樹立自己的政治形象。儘管他見解都是正確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臣子就是臣子,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挑戰天子的威嚴,這是李世民積怨曠久而導致魏徵死後受辱的深層原因。
據新唐書記載,魏徵在生前越位薦相犯了李世民的大忌,魏徵曾向唐太宗極力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說二人均有宰相之材。因魏徵的推薦,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後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兩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密謀反事件,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魏徵難辭薦人失當之責。這是魏徵死後受辱的根本原因。因魏徵生前舉薦的人參與了太子承乾謀逆,唐太宗便懷疑魏徵有營私結黨的勾當。後來又有人奏報,魏徵寫給皇帝的奏摺都留有副本,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魏徵一心想要留名青史,不管唐太宗會怎麼想。唐太宗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他認為魏徵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開始後悔給魏徵的一些至高賞賜,便下旨解除婚約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這還不解氣,下令對已入黃土的魏徵進行“推倒碑石”“磨滅碑文”的侮辱,推倒親自為魏徵書寫的墓碑,親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鏡子”,相當於給他“鞭屍”的懲罰。 貞觀十八年初,唐太宗東征高麗失利,感覺十分丟面子,又想起了魏徵,後悔莫及地說:“如果魏徵還在的話,決不會讓我犯這個錯誤了。”於是立刻重加賞賜,撫慰魏徵家人,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並派人去祭奠魏徵,將魏徵的碑重新立好,重塑了自己的納諫惜臣形象。這正是皇家翻手雲覆手雨,任意所為的嘴臉。不得不說李世民真的是有心機。
-
4 # yu啊啊終於
魏徵混跡於江湖心機很深,早年做過道士,先後在元寶藏,李密,李淵,李建成手下效力,好風青雲不斷,轉投李世民帳下,只不過又換了個吃飯處,。對於人生,許多人看不明白,許多人看明白了而做不到,魏徵大概就是那個既看的透徹,又活的清醒的人吧、。魏徵面善,粗眉大眼,人前處總是一副亳無心機,卻學富五車,通今博古一表人才,看像是個很好說話人,混世道,總能如願,好人緣如魚得水,。把李世民那點心思摸而一清二楚,而李世民要塑造自己明君形像,非常需要朝堂上有幾個看起來很不聽話的諫臣,《舊唐書》載:魏徵上言要作一個良臣,不要當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而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礓,,,而忠臣受誅,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言下之意,告訴李世民,你可不能像昏臣一樣殺了進諫的臣子。《貞觀政要》李世民稱魏徵進諫涉及的事情,多達兩百多件,:皆稱朕意,每與之言,未嘗不悅:″″,諫,不過是一個權力的遊戲,遊戲終有疲憊的時候,在李世民不需要時,包括魏徵夲人再說都巳經乏味的套話的時候,強烈而反感勢如排山倒海,魏徵死後不久,甚至推倒了他為魏徵親筆撰寫的墓碑。謝謝悟空,,,,,,啊啊終於
回覆列表
魏徵是李建成的人,雖然有才能,但有才能的人多了去了。對他重用,明顯有安撫建成舊部的意思。沒誰喜歡一個天天找你茬、抬你槓的人,李世民也不可能。
魏徵死後,李世民稍微被挑撥,魏徵就被推碑鞭屍。這可以看出來李世民其實對他也不是特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