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好古

    三國志中虛假的內容,主要是一些荒誕不經,違背自然科學規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肯定是虛構的。

    這類事情在方技傳中最多,神乎其神近於誌異小說情節,自然不可信。

    比如平原管輅卜卦,神乎其神。他算中廣平劉奉林的看上去馬上就要死的妻子在八個月後死,連時辰都不差。算中某家人生病,病因來自廳堂地下的屍骸,持矛的刺頭導致頭痛,持弓箭的射胸腹導致心痛,挖出骸骨就就病好。隔著容器猜中其中物事,並無差錯。像這樣的事,若非虛假,必是耍詐。

    又如華佗經手的一些醫療案例,也是不可思議。像給病人服大蒜汁,吐出一條蛇,而且還有很多這樣的病例。蛇從何來,匪夷所思。陳登食魚膾胃中生蟲,上半赤頭,下半仍是生魚膾。有寄生蟲倒是可能,但有三升太過誇張,而且形態也太過離奇,不合常理。

    而魏蜀吳三國的帝紀中,還記載了一些祥瑞現象,如某時某地現黃龍、青龍、鳳凰,當然也不是真的,實際上應該是別的東西。

    此外,魏書東夷傳中記載的挹婁、辰韓、倭等國的國情,描述很詳細,但未必真實,特別是位置距離,有些誇張。以當時的資訊交流程度和測量技術,不能說這些記載是虛假的,但肯定是有不準確的。

  • 2 # 北樓504

    赤壁之戰可以拿來做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中國古代的史料記載,以紀傳體為主,也就是說,史料多是人物傳記式的。人物傳記的好處,是對人物的勾勒比較全面清晰;而缺點,則是沒有整體觀念。歷史重大事件的參與者不止一人,單獨看人物傳記,很容易只注意一方的言行,對於瞭解歷史的全部真相則失之於偏頗。 但也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編年體的史料,二十五史中,皇帝的“紀”基本上就充當了編年史的功能。 因此,要剖析赤壁之戰,我們得先找皇帝“紀”中的資料。 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查《後漢書·獻帝紀》,記錄是這樣: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 ——《後漢書·獻帝紀》 這份記錄裡,有這麼幾個資訊需要注意:曹操的作戰物件是孫權,打敗曹操的是周瑜,地點是在烏林和赤壁。 此外,純粹的編年體史書我們也是有的。東晉人袁宏所著的《後漢紀》,就是一本關於東漢的編年體史書。 其中記載: 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後漢紀》 查完了編年體的史料,接下來,就該去查人物傳記中記錄的具體事實經過了。赤壁之戰雖然發生在東漢末年,但參與者的傳記,全都在《三國志》中。 我們先來找曹操的。曹操的傳記是《三國志》的第一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本篇中,對於此戰的記錄如下: (建安十三年),公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翻譯一下,大約的意思是,曹操率軍駐紮在赤壁,和劉備交戰失利。而且當時出現了疫病,很多人非死即傷,因此曹操帶兵北還。 到這裡,史料之間就出現了矛盾:根據《武帝紀》的記載,和曹操作戰的是劉備,完全沒有孫權和周瑜什麼事。 怎麼辦?那就再去找其他人的傳。 來看劉備的。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裡說的是:劉備和曹操在赤壁交戰,劉備率軍大破曹操,而且燒了曹操的船。隨後,劉備軍隊以及吳軍水陸並進,追擊曹操。曹軍出現疫病,死傷無數,曹操只能退走。 單獨看曹操和劉備的傳記,我們似乎可以確認:雙方在赤壁打了一仗,劉備一方勝了,曹操一方敗了。 但讀過《先主傳》之後,另一個疑問又出現了:曹操劉備打仗,吳軍幫忙了,但究竟是水戰、陸戰都幫了,還是隻有陸戰幫了忙? 這其中的差距,頗為微妙。如果吳軍只有陸戰幫了忙,那麼根據描述,打敗曹操的全部功勞就都是劉備的,孫權一方只能算是錦上添花;而如果水陸戰場都有吳軍的身影,那麼到底曹操是誰打敗的,就要另說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想要進一步求證,就必須覆盤具體的作戰經過,然後才能確認真相了——畢竟,《蜀書·先主傳》有自誇溢美的嫌疑。 只是,在《蜀書》中卻並不能找到這樣的真相。 按理來說,劉備當時實力弱小,軍中能帶兵打仗的除了他自己,就只有關羽和張飛了。這麼一場重大的戰役,如果是劉備一方打贏的,那麼其中一定會有關羽和張飛的重大戰功。 而且,諸葛亮也曾說過:“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按理來說,關羽應該是參戰了的。但是,在《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卻並沒有記錄。因此,關羽是否參戰,此處存疑。 沒有記錄,一般來說有兩種可能: 一是的確沒幹什麼事, 二是有過記錄的資料已經丟失。 會不會是第二種可能呢?也就是說,會不會在當時就因為資料缺失,而沒有記錄下來呢?畢竟《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說過,蜀國“國不置史”。 但在這裡,這種可能還真的沒有。因為如果是資料丟失的話,那麼應該大家的一起都丟了。可偏偏,諸葛亮的卻還有記錄:《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當時在孫權那裡搬救兵。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這就得再看看《吳書》裡是怎麼說的了。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 ——《吳書·孫權傳》 孫權的傳記是這麼寫的:孫權命周瑜和程普各領萬人,和劉備一起進軍,在赤壁大破曹軍。曹操計程車兵又餓又病,死傷大半;劉備和周瑜又追到南郡,曹操最終只能退回北方。 《孫權傳》裡說的是:周瑜等吳軍將領參加了水戰。 那就再找。 終於,在《周瑜傳》裡,出現了一段最為詳細的記載: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 ——《周瑜傳》 這段說的是:孫權派周瑜和程普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雙方僵持於赤壁。當時曹軍已經有疫病,所以交戰之初便已失利,只能在江北駐紮,而周瑜等人則駐紮在南岸。 此時,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我看他們把船收尾連起來,似乎可以火攻。周瑜同意了這個提議,於是才有了黃蓋詐降,燒了曹操的船。 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劉備和周瑜等人一起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注:在程普和黃蓋的傳記中,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與上述大致相同,不再引用。 以上,幾乎就是《三國志》裡關於赤壁之戰的全部記載。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三國志》關於赤壁之戰的紛爭,很多記載是前後矛盾的。於是到這裡,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 為什麼同一個作者寫的書,關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記載? 原因無非兩種:一是陳壽自己也沒搞明白;二是陳壽雖然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有礙於某些方面的原因,最後只能寫成這樣。 先來看第一種可能。 個人認為,第一種可能是不存在的。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三國年間最重要的事件,正是因為此戰,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陳壽要是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也別寫什麼《三國志》了,攤手。 況且,陳壽的主要活躍年代是蜀漢後期及西晉。考察《三國志》的成書年代,最早不早於晉滅吳(公元280年),最晚不晚於陳壽去世(公元297年),距離赤壁之戰發生之時(公元208年),也不過七八十年。時間距離如此之短,陳壽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那就大致相當於現在一個專治解放戰爭史的大歷史學家搞不清楚淮海戰役的經過了。 而且,陳壽的《三國志》成書以後,廣受同時代人的好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陳壽書中的觀點和事實是經得住當時的學界檢驗的。 因此,陳壽肯定是瞭解赤壁之戰的,只是由於某些因素,最後才寫得如此前後矛盾。 - 會是什麼因素呢? - 避諱。 透過上述的介紹,相信諸位基本上也看出來了,曹操是被打敗的,而且是大敗,不是主動退走的。 這就說明了《武帝紀》中“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的記錄不是真實的,只是出於著史時“為尊者諱”的原則,給曹操留了顏面。 同樣的例子在《晉書·宣帝紀》裡還有出現: 司馬懿一次次把諸葛亮打得“大敗而逃”(“亮遁”),但偏偏諸葛亮就是不長記性,總愛迎頭往槍口上撞。 那麼,打敗曹操的,又到底是劉備呢,還是周瑜? 基於同樣的道理,《蜀書》裡肯定會說是劉備打贏的,《吳書》也肯定會認為是孫權一方打贏的。 這時候,就要看具體過程了。而在回顧完上述《三國志》中所有人物的傳記後,你會發現,答案是周瑜。 首先,《周瑜傳》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最為詳細,這符合陳壽的寫作風格:把所發生事件,記錄在主要參與者的傳記裡。 其次,根據前後記載,劉備並沒有擊敗曹操的實力,否則也不用諸葛亮去孫權那裡求援。 第三,如果打敗曹操的是劉備,那麼《周瑜傳》的這段記錄就是偽造。而若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顛覆式的偽造,那麼陳壽肯定過不了同行評議這一關。 最後,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立場來考慮。《三國志》中,尊魏是首要的,這是政治現實。因此,《魏書》中有紀有傳,《蜀書》《吳書》則有傳無紀——也就是說,蜀吳兩國的皇帝是不被承認的。 當然,身為蜀人的陳壽,還是在書中處處透露出對劉備的迴護與尊崇。 《蜀書》中不提劉備名字,只稱“先主”。唯一的例外是《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與之相對應的,《吳書·吳主傳》是這麼說的:“孫權,字仲謀。” 此外,根據禮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在《三國志》中,涉及於此的時候,三方各自的表述是有差別的:《魏書》當然根據原則,皇帝死就是“崩”;在《吳書》裡,孫權的死則稱“薨”。而《蜀書》呢?“先主殂於永安宮”。 什麼叫“殂”?你如果還記得《出師表》就知道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就是“殂”,“殂”就是“崩”。 但是!在這種態度和立場下,陳壽依然把赤壁之戰的主要經過放在《周瑜傳》裡,那你也應該可以知道,到底是誰的功勞大了。 因此,真實的赤壁之戰過程應該是:周瑜的部將黃蓋在赤壁放了一把火,燒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隨即,周瑜和劉備率軍追擊,兼之曹軍軍中有疫病,死傷大半,最後曹操退走。 到這裡,就出現了第三個問題:既然是周瑜打贏了赤壁之戰,那為什麼《武帝紀》裡記載著曹操的作戰物件是劉備呢?這又不需要有所避諱。 這就需要前情提示了:曹操此次軍事行動的目標,一開始叫“南擊劉表”。也就是說,作戰的物件是劉表。只不過劉表死得早,還沒來得及跟曹操交戰就領了便當。之後,劉表之子劉琮代表荊州投降。因此,曹操一路上行軍順利,唯一的一場戰鬥就是把劉備揍了一頓。 趕走劉備以後,曹操接收了荊州。在初步安頓好政事以後,曹操調轉槍頭,繼續盯著劉備打。 劉備於是轉身找孫權來助拳,雙方僵持於長江兩岸,曹軍稍呈劣勢。在此檔口,黃蓋詐降,曹操欣然接受。 然後,一場沖天大火就此點燃。 你看,曹操本來是準備去打劉備的,沒想到周瑜衝出來,兜頭就是一棒。被打成了重度腦震盪的曹操,只能回家養傷。 所以,才會說曹操是“與備戰,不利”。 到這裡,關於赤壁之戰的拼圖,應該也就算是基本補全了。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雖然關於赤壁之戰的相關記載前後齟齬,但只要有心,就還是能梳理出脈絡的。而在此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赤壁之戰是周瑜而非劉備打敗了曹操”逐漸成為了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因此,後來成書的《後漢紀》(東晉)、《後漢書》(南朝宋)均是直接寫明,再無分歧。 但同時我們也不免感慨:一件歷史上發生的大事,竟然會被各個利益相關方扭曲到如此面目全非。 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說法,乍看之下,似乎都能講通。 但那些遮遮掩掩的表達,含含糊糊的用詞,卻縝密隱晦的遮住了作者所不能說、不想說、不願說的真相。 如果不是綜合分析相關記載,我們甚至得出一個又一個與史事相反的結論。 而這些史料,還是經過同一個人的整理,才得以成書出版的。作為一個幾十年後著史之人,陳壽因顧及史例有所掣肘,最終導致行文之中出現了部分偏頗。 當然,這種由立場導致的事實扭曲,並非中國古代所獨有,放眼他國,比比皆是。如今北韓半島南北分治,你去看一下他們關於北韓戰爭的記載,第一感覺一定是:“這說的是同一場戰爭?!” 而這背後的道理,其實相當簡單,而且也為大眾所熟知:屁股決定腦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坐月子需要多少天?想要身體恢復的好,別少於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