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翁良知

    遊於藝,依於仁,居於德,志於道應當再加兩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都是凡夫俗子別太高雅了,人成不了佛,也修不成仙。

  • 2 # 雙千童叟對不起條友們

    以貼切的講:“藝,為技藝。沒技藝沒法到社會上度日。有仁者方使眾人欽,一個人懷仁處事行事才進退有據。有德者才能居於適應位置,無德無才據其位才犯眾怒,叫德不配位。

  • 3 # 泥土芬芳

    謝邀!“遊於藝”,是說人要靠技藝行走人世間。換句話說,人必須有真本事,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遊”,春秋戰國時常用詞,指離開家在四處漂泊中從事某一類事的生存狀態,例如“遊學”、“遊說”、“遊俠”;“藝”,泛指六藝,包括文藝、武藝、學藝、手藝等。

    “依於仁”,是說人要靠仁義之心與人相交。仁者愛人,要想得人心,就要去愛人。“依”,人與人相互靠攏的樣子。

    “居於德”,人要靠自己高尚的品行找到自己的歸宿,包括身體和靈魂。“居”,長久停留在固定住所的生存狀態,與“遊”相對。

    “志於道”,人要在順天應人的大道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志”,內心深處對於未來的期許。

    “道”,《道德經》的道,核心思想就是順天應人。

    《論語》中這四句話的順序是倒過來的,“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與題主的說法殊途同歸。無論是先尋道立志再上路,還是邊闖蕩江湖邊悟道立志,最終都要憑自己的德藝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和位置。這就是人生之路。

  • 4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一般把《論語》這四句話作為孔子親自示範世人的“修身四事”,含義豐富,有多種解讀法。簡析如下,供參考。

    【1,四句的字面意思】

    “志於道”是發願以“天地的無上自然性”為師,也可解為發願以“聖賢之教”為師。“據於德”是反省自心,斷絕邪思,純粹為公,普惠世間,永不改變這個恆善理想。“依於仁”是用平等愛心面對一切人,無爭、無求、無得、無利,和合同在,永不分離。“遊於藝”是提高自我的修養水平,以聖道理念教化社會,同喜、同享、同生,親如一家,遠離低階的慾望狀態,常在高階的安樂狀態。

    【2,四句的側重點】

    “志於道”是發願(起點),“據於德”是修身(正己),“依於仁”是濟世(正人),“遊於藝”是同樂(終點的大同)。可見,四句話對應的儒家成聖模式為:“志於道”是格物和致知,“據於德”是修身,“依於仁”是齊家和治國,“遊於藝”是平天下。

    【3,四句含義背後的紅線】

    貫穿四句的主線就是“心無我、行無慾、思無邪”,為何這樣理解?“道”無對立,不分你我,所以“志於道”就是在“無我”上發願。“德”無私慾,永遠利他,所以“據於德”就是在普惠一切人中修身。因無我、無慾,也就無利、無得,進而無爭、無敵,自然與一切人和平,所以“依於仁”就無求自得,以天地為家,以萬民為親。把自己證悟的聖理推廣至全社會,人人都與自己一樣,就“心同、願同、行同”,最終家庭、社會、國家就“大同”,人間變樂土。

    【4,四句的前提】

    就是“反省”,省心則智,省過則正,省罪則悔,省身則仁,省行則愛,省私則公,省道則恆,省聖則明,省理則慧。反之,人若離開反思能力,四句皆空,沒有實義。

    【5,四句的益世性】

    要想正確領悟四句的奧妙,必須先“知苦、知因果、知命運規律”,否則看不懂孔子四句話的超時空性。(1)人生常在苦中熬,無人倖免。看不到自己的苦,就發不起深信四句的源動力。(2)人的追求十之八九都不能實現,說明背後有看不見的力量,在違心而控。儒家說“人性決定吉凶”,道家說“道性決定吉凶”,佛家說“佛性決定吉凶”,都是相通的意思。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因果決定吉凶。(3)人的命運分“定命和變命”的兩種形態,背後都有神秘力量左右沉浮。人奉行聖教,就能“改定命,改舊因果為變命”,得到暗助,命運趨福;人違背聖教,命運趨禍。所以,孔子這四句是大智慧、大教育、大寶藏,人只要眼拙愚痴,都看不懂深意。

    話題很大,不再贅述其他內容。

  • 5 # 佛緣初心靜

    此句話出自於孔子的《論語》,後人們對這句話也是推崇之至,但也有一部分人對這四句話順序有異議

    這句話說人生活在這世上就要志向高遠,立志於天地,立志於天地大道。(志於道)

    有遠大志向了就要去實現,而要實現志向首先就要遵循道德規範(居於德)

    修得自己的內心仁慈,仁愛(依於仁)

    一切條件都具備好了那就用自己的才能才藝作為實現遠大志向的工具(遊於藝)

    鄙人能力有限如有不正之處望指出

  • 6 # 日月悟ZD

    此問題可歸結為對事物的作和思。

    整體考之“遊於藝”是言作;“依於仁,居於德,志於道”是謂思。

    ​​

    “藝”者本領、技能也。是人生存、生活必備之技術。掌握此藝方能安身立命於人世之間。古代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六種。

    “遊”從容行走於“禮、樂、射、御、書、數”之間。有全面掌握之意。

    “依”為靠義,“居”為住義,“志”為理想、心智。

    人在世間處事要靠仁、靠慈;道德、品德、信念要常住心中;

    一切的東西都要在“道”的之中,追求的理想即是“道”。

    “道”是個大概念為一,為太極、為渾淪。

    “仁”方位是東,其義是仁愛、仁慈、溫良。古義上下相親謂之仁。

    “德”方位在東南西北為中心。五行是土,天干叫戊己,地支言辰戌醜未,其數為五、十。

    總之,作事要通盤考慮,要周和道,不能顧此失彼。“遊於藝”是顯,“依於仁、居於德、志於道”是藏。為明和暗之關係,為看的見和看不見的關係。

  • 7 # 代用名

    從:藝、仁、德、志、道,幾個形容方面的關係來循序漸進的講,我覺得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們的相互關係…

    道之天理是:仁;

    道之物理是:德;

    道之專理是:藝;

    道之意向是:志。

    其實仁、德、藝、志都是圍繞道之端而展開的各層面應用論述和概括罷了,什麼“遊啊依啊居啊”不過是將道理碎片化得更支離而已,所謂越描越黑而越混沌越不明不白或許就是如此吧。

  • 8 # 節度使95

    題主不要顛倒語序!漢語不是日語,漢語的語序不同,意味著因果序列不一樣。

    這題目我上午看了一眼怎麼跟我記憶的不一樣了,才翻的《論語·述而》,7.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志、心定,道為公,“志於道”心志定於公道,是儘量追求自己能思維得到的範圍內的公。

    據、依據,德是天賦本性真實的心所需,“據於德”依據著本心。

    依、依照執行,仁、平等心,“依於仁”按照平等的原則。

    遊是沉浸學習並貫通的意思,藝、儒家六藝為管理之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把道、德、仁貫通於管理的學習和實際應用當中。

    思而行、學而行、知而行、言而行,管理重在行。聖人之道是論管理,教育各級管理者行立信、“信則民任焉”,孔子這句話說的是決策者的品行培養和提升。如果你要更容易地理解就把此句當做“格物致知”吧,但孔子的話比起格物致知的起點高到哪去了。

    萬道歸真,人類各人以各人的德真為道。各人以德即天賦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這叫各人有各人的道,就是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天性為真,體用從真,真為道、用於人生和社會的管理這是證道。王陽明同學只圍著心說,還在半山腰。“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子貢真會說話!

    《論語》裡有些話不是孔子說的,那些話有漏洞,所以別把誰的話都當聖人言,聖人不背鍋。《孔子家語》由王肅偽撰是偽造的聖人言,《史記》對先秦諸子沒有仔細考據其中諸子紀年時事存在以訛傳訛,也不可據。研究孔子的人生和思想體系的第一手資料就是《論語》,可以參照互證的是《左傳》《國語》還有同期各國史。

    子服景伯告訴子貢那誰誰說“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諸位能看懂這句話吧?如網上詆譭聖人的這些人,你不懂《論語》說什麼不等於聖人不好,聖人之道懂的人比較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9 # 安東子

    丹東今天早晨大霧,近年少有。伸出五指不見人,霧沒擋住人的視線,是人自己的手,擋住了自己的視線。

    孔子的東西學了不少。就說《論語》吧,讀了好幾遍,最後一遍是邊讀邊抄寫的。

    還有一個人也挺厲害,就是毛澤東。他的東西我也沒少讀。當兵以後,經歷過三次軍校學習:初級指揮院校、中級指揮院校和中級領導幹部培訓(一年)。這三次軍校生活,都系統的學習了毛澤東思想。

    二人相比。我以為,前者尊為聖人,能給大家靈魂和思想;後者是能把靈魂和思想化為實際應用的人,進而產生新的靈魂和思想,應該是一個比聖人還聖人的人。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這是他的傑作。

    前人的思想,用於我們的現實。落地了,它就是財富;懸在空中了,它就是武裝嘴巴子的空談。並非閒話,書歸正傳。

    人間正道是滄桑。新時期的正道,就是追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理想和追求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人都過上好日子。每一個家庭,有家庭的夢想,每一個人,有個人的奮鬥目標。一個個理想,一個目標匯聚到一起,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志於道。

    向著目標,努力前行,立身就要講規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的大規矩。法律法規,也是我們必須遵守的規矩。單位的規章制度,也是每個從業者要遵守的內容。一直到家庭親情,家訓等,都有很多規矩。做人必須要守規矩,這是落腳點,這點上不過關,就可能走歪門邪道,害人害己。立得住的人,都是守規矩的人,這個意思,就是據於德。

    適應社會,主要依靠情感。人的本性是滿足慾望,是自私的。但人的情感是無私的。情感是什麼?“仁”。沒有這麼解釋的吧?看我對仁的理解更隔路。如果把仁落到生活當中,它有兩種性格。一種是做人的品格。也就是仁字前面的“亻”。另一種是“二”,是後面的部分,意思是別太精明,糊塗一些。不懂得做人不行,成不了大事;只追求做人不糊塗,水清無魚。此乃依於仁。

    活得好就要玩得開。生活質量不僅是吃得好,睡得香,還要玩得開。人要有符合自己生活環境、生活狀態的特長。個子高的打打籃球,單位搞體育活動的時候,當一名骨幹。嗓子好的練練歌唱,搞活動的時候可以一顯身手。人生不可能永遠是家庭事業,還要有娛樂。沒有特長就樂不起來。要重視自己的特長興趣愛好的培養。此乃遊於藝。

    道、德、仁、藝,是人好好活著的四個必要維度。在我們沒有看到前人總結歸納之前,也是這麼做的。我們看到了,學習前人歸納的內容以後,從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讓它來為現實服務,不必照搬照抄。

  • 10 # 行雲流水心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我依我個人的理解來解釋一下吧: "道",是指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個人精神信仰; "德”是指高尚的道德品行,也可說成良心; "仁”,是指愛心,愛所有人和生命的心,沒有任何傷害之意; " 藝”,是指服務社會,安身立命,養家餬口,安身立業的技藝本領。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立足於世,首先要有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個人信仰作為堅定的精神支柱; 為人做事要時時本著不能違背良心道德的基本準則; 要始終對這個世界真誠地懷有一顆愛所有人的心,對任何人和生命不能有絲毫的傷害之意; 同時還必須能嫻熟地掌握一門服務於社會,安身立命,養家餬口,作為賴以生活生存最基本的技藝本領!

    我們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在《論語別裁》中有過對孔子這句"志於道,居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評價,我覺得用在這裡作為總結太好了! "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是什麼?可以大膽的引用這四句話作答,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本智和年終總結用了漢字”一“,今年是“一”,明年也是“一”,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