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和尚
-
2 # 非言笑語
無所謂選擇什麼行業,如果30還沒有穩定工作型別,不是心氣高,就是單純的眼高手低,你自己連之前從事的行業都不突出,你換了工作又能怎樣呢,哪有這麼多所謂的賞識?說白了,就是做好自己本職工作,想太多有的沒的只會讓自己連最後的心氣都沒了
-
3 # 崑崙農人
從我的觀點來看,這個歲數的年輕人,受點小挫折還不算什麼呢,一旦受點小挫折,在起來還不晚,但是不能是三分鐘的熱度。
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經驗,學習理財吧,這是一種發展的趨勢。
-
4 # 95路漫漫
我現在從事的是電商行業。
如果算週歲,我離30歲還有近8年時間;如果算虛歲,我離30還有6年!無論是8年還是6年,都是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裡沒有做到比較突出的位置的話,那我相信即使在30歲換一個行業也做不了多好!
但是真的要換一個行業的話,我會選擇從事文字、媒體方面的工作。所以在這六七年的時間裡我會不斷的涉獵,給自己充電、兼顧工作的愛好!如果你要選擇改行一定要有敲響另一個行業之門的入門磚!
如果是你你會改行做什麼呢?
-
5 # 仲痴巴這名都搶
學徒晚了一點,服務業送快遞,送外賣美團啥的,賣早餐也很賺錢,看看家附近有沒有廠子,主要幹什麼的,去別的廠幹半年,期間請客送禮趕緊學,半年到一年學的差不多了換一家,再努力學半年,辭職到離家近的那個廠,待著不走了,請客送禮漲工資,幹到五十五。打工的五十多幹不動了。
-
6 # 香辣豌豆角
30歲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這個時候就算比較遲點結婚的,也應該都有老婆孩子了,真正的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支撐一個家庭的時候
如果不上學的話,可以在社會上打拼的也有十年左右了,上學的話可能也就5年左右,時間也不短了,經過幾年的工作沉澱,也大概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了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做程式方面,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發展的特別快,也特別智慧化,一線操作工都逐漸的被機器所替代,這個時候,我們要麼會科技,要麼會文藝。第四次工業革命肯定是靠科技顛覆,這個時候我們要麼做操控機器的人,要麼是被機器替代的人,以後的人工智慧時代,會寫程式,設計開發程式,肯定會被市場所需要,目前的行情來說,程式設計師的工資水平都是比較高的了,而且大資料和人工智慧人才特別緊缺,相對來說,不論是工資水平還是工作強度等等,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了,因人而異,行行出狀元
-
7 # 桂183910118
掙錢多一點的朝陽行業。
這個問題還真不懂怎麼說,選擇什麼行業?很多事情好像是沒得選的,看起來有的選而已的,結果還是看價值導向的。如果有的選的話,肯定是選能掙錢多一點朝陽行業,因為一些老的行業確實夕陽西下的了,看不見未來的晨光。
-
8 # 真空妙有無量壽
隨便說幾句。不論幾十了,問選擇行業,你是諮詢別人?還是考問自己?還是在作社會調查統計?
問別人與己何干?想學別人的樣子還是要學別人的心眼?三十歲已是而立之年了,何未而立?那是說早已在社會上扎穩了馬步,隨意出拳了!如果還在舉棋不定,無所措手足,此孺子如何教?智障有毛病嗎?
如果還沒就業,趕緊找個人乾的活,掙飯吃。如果腳下還未站穩,這山看著那山高,趕緊穩住神,找準自己的認識和感覺,這個年紀了,還聽別人說,實在是一個沒大有出息的小哥哥了。
-
9 # 史蒂芬的專欄
我作為製造業打拼多年的老鳥來答一波。
年輕的時候極有遠見地選擇了汽車行業,後來誤打誤撞選擇了個人消費品行業,當然也是因為曾經在汽車行業做過才有轉行的機會。做了個人消費品後,我發現這將會成為我以後的職業生涯持久選擇。
所謂個人消費品(consumer product),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快速消費品(FMCG),也就是寶潔、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瑪氏等日化和食品行業,這些雖然也屬於個人消費品,但不是我推薦的,他們外表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早已腐朽不堪,遲早藥丸。
我說的個人消費品是指除了快速消費品以外的各種商品,也許可以用「耐用消費品」來定義。這其中的傑出代表是「消費電子」,比如手機、平板、耳機以及其他智慧硬體。
當然還有其他普通耐用消費品,比如白電黑電、傢俱、家居用品、廚衛、玩具、運動器材、服裝鞋帽、汽車整車及周邊等等一切可以在零售店買到的東西,區別於「工業品」。
個人消費品是一個To C(To consumer)的概念,而工業品是To B(To business)的概念。
個人消費品終端的公司,已經是生產製造的最後一個環節,直接面向消費者,這樣有兩個好處:
1)以量取勝。
只要產品好,是可以做到爆款的,全世界60億人都是潛在消費者。而且量越大,話語權越大,上游和渠道都得乖乖聽話。另外,量越大,邊際成本可以做得很小,比如賣100萬臺和賣1000萬臺,運營成本其實不用增加10倍,也許只要增加2倍就可以了,多賣的都是淨賺的,這就是「規模經濟」的優勢。如今這些網際網路公司能發展這麼迅速也是這個原因。
2)毛利高。
消費者對價格沒有那麼敏感。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
所以對求職者來說,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錢多以上1和2的疊加,創造的總利潤是驚人的,才會有蘋果這種超級賺錢的公司公司,非消費電子領域也有宜家(傢俱)、樂高(玩具)、陸遜梯卡華宏(眼鏡)這種賺錢的公司。
只有賺錢的公司才開得起錢。
而對於產業鏈上To B的企業來說,一方面受到原材料、勞動力價格影響,一方面又受到客戶降價的壓力,利潤空間始終有限,而且量越大客戶壓價越厲害,所以毛利率始終不會太高。這種公司只能不斷透過運營最佳化來創造更大的利潤,人員開支永遠都是要縮減的,
除非是強勢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才可以坐地起價,比如高通,手機廠商除了要支付晶片的費用外,還要按照整機價格的5%支付專利授權費。
對於工業品來說,比如高鐵、機器人、起重機,量不可能有很大,只能一臺一臺賣,賣一臺賺一臺的錢,固定成本難以攤薄,賺錢都是辛苦錢,沒有規模效應。
二、就業面廣當然,個人消費品的公司,最大的挑戰是預測市場變化,這個難度也不小,因為消費者是變幻無常的,可能一輸就是滿盤皆輸。像富士康一樣的臺灣企業寧願老老實實做代工也不願意去做消費市場。
但對於我們打工者,就不用擔心這個風險,一家公司倒閉了又去另外一家公司唄,因為這個餅始終有這麼大。人活著就要消費,而且慾望是不斷升級的,所以消費品這個整體永遠是有市場的。
我不應該侷限於某一個單一的行業,比如機械、化工、電子,而是要以消費品這個產品為一個整體。
個人消費品不管是什麼產品,要求都是一樣的:
1)好用
2)好看
3)耐操
4)安全
所以在不同產品之間切換是很容易的。
如果是機械結構件類消費品,所用到的零部件型別甚至都差不多。
腳踏車、汽車、玩具、電視、手錶有什麼共同點?
無非都是注塑件、鈑金件、機加工件,都要組裝、表面裝飾(電鍍、陽極氧化、噴漆),都要透過某些環保、安全認證。
如果是電子類消費品就更加相似。
手機和無人機有什麼共同點?
除了所用結構型別(塑膠、金屬)都差不多,都要用到PCBA,同行跳槽更方便。
三、方便創業如果你是做電梯、挖掘機、飛機、和諧號動車組的,則很難藉助自己的行業經驗來創業。
而消費品市場門檻就沒那麼高,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或者找到市場,再憑藉你在這一行積累的資源和掌握的資訊,創業相對容易得多。
消費品一般單價都不高,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是潛在客戶,賣起來容易,再不濟混個微商也行呀,哈哈。
藍綠大廠的很多前員工就出來做了他們的渠道商。
除此之外,你還能明白消費品賺錢的邏輯,很多東西是顛覆你認知的。
工業品以滿足客戶的功能為主,消費品除了滿足功能之外,還需要兼顧使用者的「感覺」。
消費品在設計過程中,會設計一些東西讓消費者相信這個產品很好。換一句話說,我們感受到的很多所謂的「高階感」、「有效」,其實都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
比如豪車的發動機聲音比普通車感覺更加雄渾悅耳,這其實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音效工程師刻意設計出來的。
有的車關門聲音更加沉悶,給人一種厚實的感覺,這也不是天生就有這個聲音,也是設計出來的。
就連洗面奶的泡沫,也是被設計出來的,消費者認為泡沫越多洗得越乾淨,所以廠家會在配方里加多一些產生泡沫的成分,為了讓你覺得「有效」,還會加一些增強舒適度的成分,但其實真正發揮作用的都不是這些東西。
所以,產品要賣得好不光只是把產品本身做好,還得懂消費心理學,這是在To B產品的公司怎麼也學不到的。
在To B的行業裡,我們的思維會侷限於「滿足客戶要求」,這些要求都是明確具體的,而在消費品領域,消費者不會事先告訴你他的要求和期望,我們就不得不去預測消費者的心理和偏好,思維不會被限制,這相當於培養了一種創業者的思維。
在這一行積累資源,說不定哪天真的就創業了,只要你有敏銳的眼光,找到市場不是難事。
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喜歡在朋友的推薦下嘗試一點新的東西,而媒體的硬廣影響力大不如從前,說明口碑的力量越來越重要,好的產品會天生自帶傳播力,這對消費品創業者是一件好事。
後記說一下幾個消費品行業。
首先,我比較傾向於功能型消費品,也就是為消費者提供生活便利的東西,這類東西一般都是結構性的產品,產業鏈都比較通用,比如上面說的消費電子,白電黑電、傢俱、廚衛、玩具、運動器材、汽車整車及周邊。
優先考慮消費電子行業,因為這個行業是最開得起錢的。非消費電子領域,只有外資才開得起錢,國內公司目前大多還處在低端市場,沒那麼賺錢。
中國的白電黑電都不怎麼賺錢,因為競爭激烈,彼此之間又沒有什麼特別競爭優勢,只能打價格戰了,但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作為去消費電子的跳板。
快速消費品行業這些外資巨頭的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賺錢的邏輯就是電視媒體的狂轟濫炸,產品也沒什麼創新的空間,可替代性是極強的,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他們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流行時尚服飾鞋帽行業,產品無論是技術含量還是通用性都不強,不好跳槽,創業也比較難,除非你做網紅主播就有機會,普通人很難把握潮流趨勢。
回覆列表
當年三十歲,儘管已從業電商快十年,在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的階段吃過很多虧;比如盲目創業失敗、比如找高薪工作被白眼、比如換行業窮三年的魔咒……
很多人都說早幾年的電商好做,但掛掉的企業、創業團隊絕不比現在少;當時我也很迷茫,很焦慮,不知道怎麼辦?是繼續堅持在電商行業打工、還是換行業繼續歷練,一直糾結。
三十歲了,尤其是男人;該經歷的人情變故、該受過的白眼挫折等等都不少,但就是過不了自己這關。大的道理都懂,旁人說的也都明白,但仍然浮躁、不務實。
我在其他回答分享過,每個人都有一段這樣灰色的階段,都需要一個人指點迷津。家人、朋友、同事、上司,都有可能。
我很感謝我的帶頭大哥,就差拿著菜刀在屁股後邊追著我,逼業績、逼產出、逼績效、各種逼迫……從30歲開始到現在,我工作十五六小時,就是那時候開始;抽菸不喝酒、不玩遊戲不泡吧等無關愛好,像個機器一樣鑽在電商行業。
人們都說,選行業得抓住風口。這話對,也錯。對於能夠承擔時間成本、試錯成本的有錢人或者孤獨一擲的普通人來說,風口真的很重要;如果沒錢、又沒狀態,那就好好混日子吧。
回想三十歲,真的很窩囊!回想三十歲,也真的很感慨。
我總苦口婆心的提醒很多和我一樣的普通人,不要盲目創業,也不要盲目換行業打拼,多堅持一會、多精進一會,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值錢。
反之,本行你都做不好,換個行業就牛逼了?我還真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