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O哥的傳說O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古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對劉備三顧茅廬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

    一、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

    二、透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

    三、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怎麼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係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 2 # 流誠往事了

    個人覺得,劉備三顧茅廬的目的:1.當時諸葛亮是荊州劉表集團的一員,三顧茅廬主要是想以以蔡黃為首的荊湘集團暗示:我想入夥

    2.當時諸葛亮有才華,有能力,劉備志在天下,當然希望人才都在自己麾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3 # 美文字畫愛歷史

    根本目的:興復漢室。

    當時諸侯紛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三顧茅廬為的是圖謀霸業。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擴充套件資料三顧茅廬主要內容: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郡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 4 # 虛空幻史

    一個方面確實想得到諸葛亮。諸葛亮在當時很有名氣,能得他的輔助,成功機率很大。另一個方面就是千金買馬骨,引得鳳凰來。

  • 5 # 品悟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實目的

    一是劉備要想匡扶漢室,確實需要諸葛亮這樣能“安天下”的俊傑。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與司馬徽會面,劉備向司馬徽請教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司馬徽感慨的說:“我這樣的儒生俗士,豈能瞭解當世的局勢,只有象‘臥龍’‘鳳雛’那些俊傑才能看清天下大勢。”劉備忙問:“臥龍鳳雛是誰?”司馬徽答到:“臥龍乃諸葛亮,鳳雛乃龐統也!”於是,劉備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請諸葛亮來輔佐自己“匡扶漢室”。

    二是借“三顧茅廬”對外宣傳:我劉備手下不但有勇猛無比的戰將關羽、張飛,我還請來了“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讓天下人相信劉備一定能“匡扶漢室”!以便徵得人心和支援。

  • 6 #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透過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下面我們說說劉備三顧茅廬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我覺的有兩種解釋:首先,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找諸葛亮這樣具有經天緯地之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其次,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枉駕才得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透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三顧茅廬要找找到他,這就是劉備是你顧茅廬的根本目的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有是出於下列幾個現實考量的,淺析如下。

    ①、劉備想尋找到一位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高階參謀”。劉備這位東漢亂世的梟雄,因為起點低、底子薄而在其創業的初期屢屢受挫。

    劉備雖有所謂“大漢皇叔”的招牌,可能也有漢室宗親的純正血統,但是在那個唯實力是從的時代裡,這些都不能成為促使劉備崛起的決定因素。只是對劉備號召人心,併為自己的活動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鼎力相助前,劉備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的輔助,又有一些普通參謀人員的助力,可依舊是落得東奔西逃、四處投靠強者——他既依附過袁紹、曹操,也依附過公孫贊,還被呂布耍手段奪去過地盤。最後於無可奈何之際,只得依附劉表。

    在這長時期的顛沛流離中,劉備逐漸悟出了一個道理:儂附別人終究是難成大事的!並且也不能單純依賴武力,而要組建自己的參謀班子。這樣才可能使自己能夠妥善應對危局,因此尋找諸葛亮這位大才為自己效力,也就成了必須。

    ②、劉備想要尋找到一位能夠為自己做長遠戰略規劃的“謀略家”。劉備雖然勢力弱小,但是雄心壯志卻不小。他打出的“復興漢室”的旗號,也符合生活在亂世中的百姓求安、求穩,思念漢朝盛世之強的心願,因此是可以為他爭取到人心支援的。

    況且劉備又有仁慈之名在外,凡所行之事,皆故意與曹操反著來:曹操行事奸詐、狠辣,劉備就忠厚、仁義。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堅守著仁義禮智的處世底線。這也是劉備雖然弱小,但卻能屢仆屢起的原因所在。

    試想:劉備既然已經擁有了“民意基礎”,又有關、張、趙雲這樣的梟將保駕護航,並且還能借助大漢皇叔的旗號,得到那些心向漢室計程車人的支援,那麼為什麼還是難以成事呢?還不是因為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謀略家,為他進行長遠規劃嗎?

    也因此劉備還是那個劉備,但在得到了諸葛亮的鼎力相助,聽了隆中對以後,就得以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馬上就找到了行動目標,此後的行動便有了目的性,不再是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了!由此可見當真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只是這個將得換為智。諸葛亮正是這個智者,劉備又豈敢不求?

    這話對於正好走投無路、到處寄人蘺下的劉備的吸引力可太大了!何況徐庶也為其力薦諸葛亮呢?既然連為劉備所信賴的徐庶都對諸葛亮推崇至此,那劉備就更要禮賢下士,以便求得賢才的出山相助!以便走出困境,走向一條興旺發達的康莊大路!

    綜上:是諸葛亮的名氣和劉備的現實需要,以及形勢所迫,使得劉備不能不三茅廬、折節下士去請求諸葛亮出山相助!這才有了他以後的三分之一的天下!

  • 8 # 歷史阿Q

    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薦,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襄地區的社會關係,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係。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透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生了潛在關係;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於他的廣泛、複雜的社會關係,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後,結果怎麼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雲”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係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三顧茅廬或三顧草廬是指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歷史典故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古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茅廬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隆胸有哪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