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虎山書法
-
2 # 紫雲樓主
書法從甲骨開始,後出現竹簡。簡書是以隸書的開始,後演變為隸書。書法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草書又分行草和大草之分。多種書體合為一體的書法有章草,是隸書筆意和行草的結合,還有清代大畫家鄭板橋的題畫字為六分半書,及隸,篆,行結合的字型。板橋先生自稱為亂石鋪街。其書文行筆活潑灑脫,後人稱為板橋體。
-
3 # 張大帥的書法人生
中國的書法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種字型,楷、行、草、隸、篆加上甲骨文。在我們平常人的認知裡面或以為是先有楷書,先把楷書寫好啦,楷書連筆則變成行書,行書簡省則是草書,因為有歌訣:“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飛”的說法。
其實並非如此,中國文字的演變原來是這樣的:最初出現的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是刻在龜甲獸骨背後的文字。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叫"鐘鼎文"。春秋戰國時期有了毛筆,用毛筆寫的字一般叫大篆。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為了更好地統治國家,全國統一使用李斯發明的小篆。不過篆書寫起來太慢,然後就由篆書演變出隸書,(傳說是一個叫程邈的在獄中整理發明了隸書,奴隸發明,故稱隸書)。秦朝滅亡,漢朝興起,隸書發展到了高峰。出現了有名的《張遷碑》,《曹全碑》,《史晨碑》,《石門頌》等。然而字型的變化總要緊跟時代的節奏,社會發展,生活需要,隸書也要快寫啦!自然就演變出了漢簡,再由快寫的漢簡變成了章草,大家學習章草書就發現章草還有很多隸書的筆畫特點。
所以講到這裡,漢簡其實就是隸書的快寫,它上承篆書,下啟草書,楷書,行書,在書法史上是具有繼往來的重要地位的。
楷書由三國時期的鐘繇作為創始人代表。東晉時代的王羲之則熔古煉今,將楷行草發展到一個全盛時期。
南北朝時代出現了另一種書體叫魏碑。魏碑則開啟了楷法的先河。到了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就把楷法發展的十分完備了。
總的說來書法字型就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漢簡、章草、草書,魏碑、楷書、行書。
未來的書法有沒有可能合為一種書體呢?
話說知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我就知道王羲之的很多書跡是同時載有三種書體,楷行草夾雜使用,動靜結合,張弛有度。而據傳是顏真卿的《裴將軍帖》也是如此。
時代發展,規範字的出現,印表機的出現,機器代替手工。現在時代書法逐漸變成更加獨立的一門藝術了。也就是說真正寫字寫書法的人少啦,那會不會逐步減少,最終只演變成只用一種規範的字型,大家都用機器代替手工了呢?
其實現在我們偉大中華復興,國學科目華人也開始重視起來。書法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文化藝術,成為我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美好行為,這也是有它不可代替的社會功效的。
但願咱們書法藝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藝路長青。
-
4 # 書法有云
書法除了漢簡以外還有哪些書體,未來書法有沒有可能合為一體? 你這兩問題還真的有深度,一個是過去式,一個是未來式,肚子若沒有一點積蓄還真的不知所答啊!手癢啊,談談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指教是幸。
一、書法字型的演變
首先,按照個人的認知,指出提問者的“字型”、“書體”這兩個概念的錯誤。
“字型”一般來說,我們指的是流傳至今的: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五大字型;
“書體”指的是:具有個人風格且已經形成系統的書寫特點的書家的字,如:“顏體(特指中唐顏真卿的字)”、“歐體(特指初唐歐陽詢的字)”等等。
因此,提問者在上述提問的前一段應該為:書法除了漢簡以外還有哪些字型。
好了,現在繼續說說這個字型的演變。
1、傳說(是傳說哦),在黃帝時代,有兩位史官倉頡和沮誦“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中有記載倉頡藏書檯有碑文28個字乃倉頡所書,可惜現在找不到這些字了。
2、“甲骨文”,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有字跡可考,確鑿可靠的為殷商甲骨文。
3、“金文”,也稱“鐘鼎文”,是鑄或刻在金屬鐘鼎彝器上的文字。鍾和鼎是殷周的器物,鍾多屬於樂器,鼎多屬於禮器。
4、“籀文”,西周後期,周宣王時期,有個太史名叫籀,書寫了大篆15篇得名。
5、“石鼓文”,是刻在石鼓上的籀文。據考證,定論為秦物。
6、“秦書八體”,大篆、小篆、刻篆、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除了小篆和隸書,其他字型都為秦前固有文字,平常書寫以小篆和隸書為主,銘金刻石還是兼用史籀文字。
7、“小篆”,參與者三人,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李斯作《倉頡篇》。
8.“隸書(秦隸、古隸)”,秦朝程邈所創。
9、“八分(漢隸)”,隸書中演變出的,主要是追求字形美的特點。
10、“章草”,隸書的便捷書寫。
11、“草書”,章草的便捷書寫。
11、“真書”,八分演變而來。
12、“行書”,後漢劉德升造,後來鍾繇、王羲之等將其推至巔峰。
13、其他。
蝌蚪篆(大禹治水,衡山岣嶁峰有記錄治水的碑,傳說是大禹寫的,計77個字,現只能識別6個,其字型為蝌蚪篆)
鳥篆(東漢末年,靈帝曾以“鳥篆”作為考試的內容)
竹木簡(敦煌、甘肅、馬王堆均有出土)、漢碑(東漢,桓帝、靈帝時期)
等等。
二、書法有沒有合一的可能
這個問題我想起清代的鄭板橋的書體,五體合一。
如圖:
書法是繼承與創新的藝術,一切皆有可能,不過,由於各書體特點、字形等皆不盡相同,如何協調他們是書家需要努力的方向。
-
5 # 山草堂1
中國書法淵源流長。漢字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書體也隨之變化,演繹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風格各異的中國書法字型。
一、甲骨文具有鮮明的圖畫性和象徵性,筆畫以直為主,兩端尖細中部略粗,章法縱有列,橫無行,結構以縱向取勢為主,善於運用對稱等手段來求得形體的穩定美觀。
二、金文雖然線條豐腴厚實,粗細均勻,有些點畫或筆形肥大或略帶波磔。字形由縱勢日趨方正,大小懸殊變為均勻,章法從犬牙交錯向整齊過渡,形成了端莊渾穆的廟堂氣息。
三、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籀文、秦統一前的六國文字等。狹義的大篆多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是流傳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為石刻之祖。秦始皇統一各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這就是小篆,又稱“秦篆”。“大篆”的特點是儲存著古象形文字的特點,繁複,粗獷。“小篆”的特點是筆畫粗細均等,圓轉流暢。結構平衡對稱,體正勢圓,字形修長見方,大小相同。
四、隸書,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的產生標誌著漢字進入今文字時代。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其中,“秦隸”稱古隸,“漢隸”稱今隸。
五、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經過千年的發展,變化很大,一般分為三類:章草、今草和狂草。
六、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作為一種書體,若按時代劃分,可以有晉、魏、唐楷等類別;若按風格分,可以有歐、顏、柳、趙等類別,不一而論。
七、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行書產生於漢末,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就文獻資料來看,古代文人寫行書相對多些,因為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書寫便捷明晰,容易辨認和富有變化;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很考驗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稍顯不足。
不同的書體,各有各的美和特點,數千年來,漢字的形體結構雖不斷髮生變化,但書法傳承變化有其自身規律和時代背景,融為一體可能性不大。。
-
6 # 徐榴堂
一
漢簡是指兩漢的墨筆書簡,近百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學術研究、藝術考察等活動的推廣,漢簡書法受到書法界重視。
漢簡(同時也包括戰國、秦漢簡書、木櫝)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古老的墨跡之一。前有甲骨文朱書,同期有漢代帛書、刑徒磚志,後期的魏晉寫經。其對中國書法實物史的連貫性作用,意義重大。
漢簡書法作為漢隸墨跡,對於研究隸書、章草的形成與演變,漢代隸書的真實用筆具有權威性的詮釋。
漢簡存世數量極多,其內容以古籍和當時的文書為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出土漢簡著名的有居延、敦煌、武威、甘谷等,還有眾多漢墓遺存的隨葬簡書,如馬王堆漢墓中的《道德經》等。
漢簡書法由於其產生於文字尚未完全統一的時期,加之書寫者眾多,地域分散,因此,篆、隸、章、草、楷諸體都有,真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文字與書寫狀況。對於漢簡中一部分篆書簡,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予以辨別,一是戰國和秦朝遺留在漢代的簡櫝,一是以篆書作為官方正體的西漢簡櫝。前者雖出漢墓,但未必是漢簡。
漢簡書法較之漢碑書法,既有莊重整飭的一類,也有率意急就的一類,風格眾多。漢碑隸書一直都是隸書的繩準,漢簡則打破了這一狹隘的認識,使隸書面貌一改廟堂的肅穆而生氣勃勃。
二
中國書法首先依賴於中國漢字,書法是書寫的產物,是文字的外在面貌。歷代名貼碑誌,文字為主,刻意表現之書法作品並不佔多數。
中國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章草、草書、北魏正書、隋唐楷書、行書、今草、館閣體、印刷體等,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一種字型的確立推廣與時代的文化發展、審美積累、官方推動不無關係。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都是殷商、周、戰國、秦漢的官方文書字型,在當時都是實用字型,而非現在的書法字型。數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為今天的書法藝術積澱了厚重而豐富的字型資源,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當代書法創作才具有多樣的選擇與多領域的傳承與突破。
近幾十年來,部分書法家受漢簡書法的啟發,吸收其流暢的書寫性優點,將隸書藝術推上了一個小高峰。這是書法藝術的推進,而非文字的演變!這個概念是必須要清楚的。
三
關於未來書法有沒有可能合為一體的問題。可以明確的說,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中國書法無論藝術性多強,必須要基於漢字書寫。即便是狂草,也有其文字規範,大家對草書不陌生,但真正掌握草體字規範的卻不多。王羲之的十七貼,是手札合集,即通訊集。如果王羲之的交往圈子裡,大家沒有草書判讀、書寫規範,王羲之的信誰能讀得懂?
今天的書法已經脫離了文字內容的傳達,成為漢字元號構成藝術,這是書法走向墳墓的開始,白綾已經兜在下顎,只差把腳下的凳子踢開。這也是為什麼當代再也出不了林散之、吳玉如、沙孟海、啟功、趙樸初這樣的大家的原因。
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可見,唐人就已認識到不同書體的書寫特點,和風格要求。
現代書法家沙孟海把大篆、漢隸、魏碑、唐楷熔鑄於一手,其楷書、行書中能感受到各種書體的影子。另一位書法家舒同,把篆、楷、行、草融於一體,創“舒體”。但他是將不同書體的筆意進行整合,寫出來的還是行楷書。所以,各體書法在風格上是可以相互借鑑,乃至整合的。
再者,書法也是筆跡,沒有兩個人的字寫得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其特點,形成自己的面目。寫得好的,可資學習的就成了體,流傳最廣的有歐顏柳趙四體。
在中國歷史上,人為弄出一些字型的大有人在,鳥體,蟲體,道士的符籙等不下三四十種,但終究只是譁眾取寵或溝通神鬼,批評多於傳承。陸維釗創的扁篆,有說曲高和寡的,有說莫名其妙的,曇花一現,從者了了。
至於現在還想創造新字型,從文字發展的角度看,意義不大。像日韓兩國非要硬生生脫離漢字自創文字,那是他們的民族意識作用。今天華人若想整出新文字,玩玩可以,別當真。
回覆列表
漢簡是寫有隸書或其他字型的書法作品,漢簡主要是隸書為主,除了隸書之外,書法還有篆書,楷書,行書,草書,有沒有可能在創造出新的字型來呢?這個幾乎是不可能了,書法想要創造,只能從風格上進行創造,比如說可以在楷隸體風格上進行研究,要從藝術上進行創造,風格上進行創造,不適合在字型上創造新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