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這550年中,充斥血腥、暴力、陰謀、詐術、戰亂,但也出現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空前絕後的活躍局面。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極其殘忍又極其寬容的時代,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7
回覆列表
  • 1 # 宜居愛之城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春秋戰國時期,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併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在政治上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著社會狀況。可以說,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現都是改革的結果,戰國七雄之所以能並踞中華大地,也是不斷革新的結果。原因是,稱霸戰爭需要以政治經濟作為後盾,進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諸侯國實力的必要手段。從春秋到戰國,是改革接著改革,戰爭連著戰爭,在改革中國家強盛,在戰爭中國力受創。

    公元前221年,秦國靠著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再加上秦國的軍隊制度優於其他六國,於是積蓄了幾十年商鞅變法的變革力量的秦終於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象徵著國家歷史由封建貴族執掌天下向封建官吏政治的轉變。"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形成思想統一,政治統一,文化統一的大一統局面,結束了紛亂複雜思想自由的春秋戰國時期。

  • 2 # 易念生說命理

    春秋戰國是一個以下犯上,次序崩壞的時代

    首先是諸侯以下犯上天子,卿又以下犯上諸侯,比如三家分晉,田氏取代姜氏,誰有實力誰就是王,誰都可以做天下霸主,實力既然那麼重要國君自然熱衷於增強實力的辦法

    那麼各種有智慧有見地的人會提出自己的強國思想,首先最先閃耀的兩顆明星是道家和儒家,代表人物我就不說了,雖然是兩家卻有共通之處,他們認為天下大亂是因為天下人不遵守次序,道家認為人應該效仿天地的次序來指導自己,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天地是怎麼做的,你就怎麼做,天地都不做的事你做了自然要倒黴的,儒家在道家的基礎上把天地次序闡述的更詳細,君就是天,臣就是地,父為天,子為地,夫為天,妻為地,因為天即使宇宙,宇宙孕育了地球,然後地球和宇宙共同孕育了人,那麼自然天是最大的,三綱五常的理論依據也是效仿天地,儒家認為就是因為周朝的天子不幹天該乾的事情,烽火戲諸侯,所以導致地也不幹地的事,忘記了祖先曾經受過周天子的恩惠,開始欺負周天子,只要人人遵守這個次序天下就不會打亂了,也有說孔子拜老子為師

    到了戰國時代天下更亂了,周天子的地盤更小了,諸侯自顧不暇,天下次序徹底亂了,道家和儒家的主張雖然很美好,有點像養生之道,對身體絕對有好處,而且修煉好了,不用打針吃藥,還能延年益壽,這對有點亞健康的人很有用,可是到了戰國時代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慢慢來的治療明顯救不了急,本來有71個諸侯國,到戰國時代只有七雄了,可見競爭之慘烈,生存下去是最重要的,其根本還是強國,道家和儒家也沒辦法了,既然你們需要猛藥我也有,道家裡通曉陰陽之道的鬼谷子衍生出,陰陽家,縱橫家,兵家,儒家的荀子衍生出法家,當然在他們之前也有這些家出現,只是他們的弟子是真正發揚光大的,天下重新恢復了它的次序,陰陽家用陰陽五行之道為帝王正名,縱橫家用陰陽平衡之道去合縱連橫,兵家用陰陽虛實之道去攻城略地,法家把儒家裡的宗法禮儀貫徹的更徹底,並且把三綱五常的關係變得更簡單,君就是天,萬民都是地,對我有用就算是平民也賞,對我無用就算是貴族也罰

    可惜秦雖然統一天下,忘記了陰陽平衡之道,一個已經漸漸康復的人一直吃猛藥,那就是服毒,所以二世而亡,後世的帝王重新重視陰陽平衡之道,既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正真的王道,內法外儒

    春秋戰國只是一個次序崩壞的時代,亂世出英豪,很殘忍,但並不包容,沒有用的思想就被淘汰,比如名家,就算是墨家也有獨到的守城之術,所有思想只是為了適應這個亂世,為統治者服務而已

  • 3 # 經世正華

    “天下紛錯,士無明主,公侯無道德,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乘亂反目……”

    從鬼谷子這段話來看,哪裡看出來寬容了?人少殺一點就是寬容?在人頭翻滾的戰爭時代中出現的百家爭鳴就是寬容?

    百家爭鳴恰恰是王家官學道裂為百的開始,大家各執道的一端,就以為是道的全部。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思想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像這種思想也在互相攻伐的時代,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種寬容?

    就好比說,有個賊來你家搶劫,把所有東西都搶走打碎,然後給你留了幾本書,你會覺得這個賊寬容嗎?

    然後,你們家族又有幾十人,把這本書扯開了,每人都拿著書的一部分,到處去傳播自己的學說,都認為自己的學說才是治國正道,這就是所謂的百家爭鳴,這也是寬容是嗎?

    所以說,這個問題的這種說法,毫無道理可言。

  • 4 # 風起雲湧22

    春秋戰國時期,大概就是指公元前770年—前221年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西周舊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頻繁的兼併戰爭,使人民陷入深重的災難當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對亂世的思考與改革,使得許多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紛紛著書立說,迎來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政由方伯,齊桓公與晉文公先後稱霸。春秋中期後,秦晉和秦楚之間的戰爭陸陸續續打了近百年,之後上演的便是吳越爭霸,在相互兼併中的同時也促進了新舊制度的更替,土地制度和法律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鐵製農具及牛耕得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中國進入了戰國時期。戰國時期也是戰爭頻繁時期,各國遠交近攻,合縱連橫,著名的戰役數不勝數,如著名的“圍魏救趙”,“樂毅伐齊,“長平之戰”等,戰爭的同時也是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時期,當時封建制度已佔主導地位,新的生產方式正在自身發展的上升階段!列國諸侯為了在兼併戰爭中抗衡和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眼界大為開闊,思想大為解放。各派學者競相發表新學術,新思想紛紛湧現,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他們的文化影響至今,有如孔孟代表的儒家,道家文化的老子,軍事家代表孫武、孫臏,醫學代表《黃帝內經》等!為謀求國家強大,不被弱肉強食,各國紛紛重金引進人才,變化圖強。比較著名的便有趙國的“胡服騎射”,魏國的“李悝變法”,但最徹底成功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橫掃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是一個殘酷的時代,群肉強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但也是一個寬容的時代,思想百家爭鳴,人才輩出,許多著作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部分,影響至今!如果你也喜歡歷史,剛好路過看到,就給個關注吧

  • 5 # 先秦史

    政治方面

    西周時期,貴族始終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而下層階級則世代處於被統治的地位。春秋戰國之交,原有貴族階級不斷瓦解,新興計程車族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可以像原來的貴族一樣擁有自己的政治權利,參與國家的事務。秦孝公為了擺脫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就重用士人商鞅變法,打擊舊貴族。這不得不說是對“士階層”的極大寬容。

    軍事方面

    第一,戰的同時講“義”。春秋時期,兩國交戰就像今天舉辦奧運會,他們先由一方遞交戰書,約定好時間地點,戰前雙方都留給對方充足的時間來排兵佈陣,交戰中,雙方按照規定作戰,不能使用陰謀詭計,只能靠雙方軍事實力硬碰硬。比如楚宋泓水之戰,宋國已經排好陣勢,楚國卻還沒完全渡河,宋司馬目夷讓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不肯,楚軍渡河後正排兵佈陣,目夷再次請求宋襄公攻擊,宋襄公還是不肯。結局大家都知道,宋軍大敗,宋襄公的大腿還受了傷。但是宋襄公並不後悔,還說:“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宋襄公的言行常被後世所詬病,但是殊不知那在春秋時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這體現的是一種對“敵人”的寬容。直到後來晉楚城濮大戰才第一次把“計謀”運用到戰爭中。

    第二,兼併同時講“赦”。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和權謀的不斷運用,“義戰”變得不合時宜,戰國時期的戰爭更多的表現為殘酷的現實,白起伊闕之戰斬首24萬,他一生斬首人數更超過百萬。中原和南方平原廣袤,水系眾多,“淹城”等戰術常被運用到戰爭中,比如秦楚鄢之戰,白起用沔水淹楚陪都鄢,除了大量兵士被淹死,受災的民眾更是不計其數,城市也被毀壞。但是秦國在戰國中後期的兼併戰爭中,也常把新得到的土地上的“罪人”赦免,遷到別地以充實勞動力。比如公元前二百八十年,司馬錯攻楚,就曾“赦罪人遷之南陽”。這無疑是對民的一種寬容。

    文化方面

    爭霸、兼併和民族文化融合。春秋戰國的主旋律是稱霸和兼併,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霸權和土地,長年累月進行著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蠻夷戎狄逐漸對中原文化取得認同,併產生歸屬感,民族交流和融合不斷加強。比如楚國在西周時期還被視作蠻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表面上還自稱蠻夷,但是他們被中原的文化深深吸引,就在不斷地去蠻夷化,使自己中原化,到了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楚國季子到中原學禮,然而魯國卻不能完整的進行一套禮儀,季子卻能對禮有深刻的見解和踐行。可見中原已經不知“禮”了,楚國卻成為最“守禮”的國家之一。同時,中原也在吸收其他遊牧部落的精華,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褪去了寬衣長袍,換上“胡服”,馬上拉弓射箭,極大的增強了戰鬥力。可見那時中原與各國相互交流,不斷融合,是民族具有的大包容。

    由禮樂制度到百家爭鳴。西周時期,國家文化的主流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西周王朝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約束人的言行舉止,人的思想容易被束縛。隨著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土地兼併的加劇,一個新的階層士誕生了,他們敢於挑戰舊的秩序,同時又擁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於是在學術上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比如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陰陽家、雜家等。他們各自著書立說、相互爭吵,形成了文化領域的繁榮景象,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解放,可見當時的文化的包容性。

    人才方面

    “人才無國界”。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使得國家的政權和軍權始終掌握在貴族手中,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士的階層產生,他們不僅可以參與本國的事務,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的“主國”。比如商鞅曾經是衛華人,卻在魏國相國公叔痤處任職,後來因為得不到重用,又來到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並大獲成功,當時並沒有人指責商鞅“賣國”,因為那是很平常的事情。這就體現出時代對人才的寬容。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時代,在戰爭中追求認同,在認同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不斷髮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時代。

  • 6 # 民間文學黑戶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號稱春秋戰國的時代被後世譽為大爭之世。說它殘酷是因為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程序,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運動期間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這就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寬容。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所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既異常殘酷又非常寬容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契奇今年是否有望競爭西部全明星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