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浪832

    崇禎皇帝剛上位聽信大臣所言,給魏忠賢定罪抄家,皇帝沒錯只是無奈。朝廷裡大部分大臣對魏忠賢不滿,討厭剛好可以借皇帝剛上位之初可以除掉魏忠賢。其實皇帝也知道魏忠賢雖然是大奸大惡可在他把持朝廷這些年國內還算穩定,沒有戰亂。一些政策也實施的很好。兩邊衡量後還是穩定民心為重點。不想崇禎也有為魏忠賢流淚的時候。

  • 2 # 隔壁老王二小

    滅魏忠賢沒有錯,因為當時魏忠賢在朝廷中聲望很差,新皇帝登基,拿他開刀非常合適。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找到一個替代者。

    明朝後期的政治就是文官集團和宦官互相角力,達到一種平衡。而宦官其實就是皇帝的發言人,是與文官集團的一個緩衝。一些需要做但皇帝不方便做由宦官做。

    明朝後期,文官集團集體墮落。不排除有一部分憂國憂民的,但大部分士紳,官員,地主,商人過分關注自己的利益,很多官員都是他們的代言人。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要穩定局勢是很難的。崇禎就是太相信這些自私的官員了,沒有人制約他們,才讓他們在自私,內鬥中消耗掉了大明朝最後一絲元氣。

  • 3 # 雍親王府

    明朝的宦官專權不同於其他朝代的宦官專權,宦官有權,但是宦官始終需要依附於皇帝,沒有了皇權的保障,宦官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是在朱元璋時透過加強君主專制集權確立的制度,所以明朝的宦官雖然可以把持朝政,卻不能像東漢和唐末一樣,達到廢立皇帝的地步,就是權傾朝野的魏忠賢,不管是發號施令還是殘害忠良、排除異己,也是透過天啟皇帝去實現的,失去了天啟皇帝,魏忠賢也就失去了權利的來源和保護傘,成為了一隻待宰的羔羊。而這套制度就是崇禎能夠輕鬆除掉魏忠賢的基礎。

    崇禎皇帝上位後馬上除掉魏忠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魏忠賢專權時,曾經與崇禎皇帝有著很深的過節,除掉魏忠賢也有一種洩私憤的情緒在其中;

    其二,魏忠賢專權時,雖然有所功績,但是畢竟他造成了朝野混亂、綱紀廢弛、朝堂之上是怨聲載道,所以除掉魏忠賢,是給朝廷樹立了自己皇帝的威嚴,穩定朝綱;

    其三,剛一上臺就除掉魏忠賢,除掉了前朝權奸,這是一件莫大的功勞,可以贏得文武百官與天下百姓的認可,維護了自己皇位的穩定;

    最終在1627年,崇禎皇帝下令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雖然除掉了魏忠賢為崇禎贏得了短暫的喝彩,但是崇禎卻選擇了“文人誤國”的東林黨人,同時,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滅亡了。

  • 4 # 渝小帆

    崇禎皇帝即位就滅魏忠賢是錯誤的,要看當時的社會政局。而任何人任何勢力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當時利大於弊就不益於殺之後快。崇禎皇帝就犯了大忌,殺了不該殺的人。

    雖然魏忠賢十惡不赦,但他忠於朝廷,也忠於崇禎皇帝。而崇禎皇帝太感情用事了,圖一時之快錯殺了人,就打破了勢力平衡,再也沒人治得了那些貪官汙吏和為所欲為製造麻煩的人。

    崇禎皇帝雖有殉國的高風亮節,但在治國安邦用人方面不老練,沒有學會帝王術,結果國破家亡,自己也搭上性命。

    他應該從即位就用一切能用的人和勢力清除隱患,然後休養生息,待國力上升政局穩定時,再剪除異己也不遲。

  • 5 # 讀史自思

    崇禎上位就滅掉魏忠賢是封建王朝最高權力者的必然選擇。其中原因請允許我慢慢道來。

    01 崇禎受的教育與所處的環境造就了權力只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的集權思維

    從秦始皇稱皇帝開始,皇權至高無上的觀念就深深烙印到了歷代統治者的基因之中,崇禎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朱由檢從哥哥朱有校繼承了皇位後,並沒有把這位史稱“木匠”皇帝的肺腑之語“善視中宮,忠賢宜委任!”聽進去。崇禎帝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待大明王朝之所以糜爛至此,與躲在宮中做木匠活的哥哥有莫大的關係,因為權力被魏忠賢掌控。並且最不幸的在於崇禎帝聽信了掌控輿論的東林黨的一面之詞,認為魏忠賢的存在就是禍害。

    頗有雄心壯志的崇禎帝上位後,首先就拿魏忠賢開刀,向天下表明自己挽救大明的決心,同時也希望籍此達到震懾其他文武百官的目的,以圖在收攏皇權的過程中少些阻礙。

    02崇禎未真正認識到魏忠賢才是大明皇室最忠實的擁護者

    崇禎帝上位前,明朝的朝廷之上就形成了兩個勢不兩立的勢力,一個是魏忠賢勢力,第二個就是東林黨。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導致的是朝廷稅收入銳減,賑災、供養軍隊都促襟見肘,導致了後續一系列的災難。他們的利益永遠不可能與崇禎帝一致,也不可能與大明王朝一致,因為最糟糕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隨時掉頭投靠其他勢力。乾隆年間編撰的《貳臣傳》和《逆臣傳》中滿滿的漢奸證明了這點。

    魏忠賢雖然自己也貪得無厭,但他自身的利益是建立在大明王朝存在的基礎之上,所以他對大明皇帝的忠心是遠遠大於東林黨。另外,魏忠賢透過對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徵稅,加強了財政收入,抑制了東林黨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兼併農民土地,另外從政治上也對東林黨代表的文官集團有效抗衡。要知道當時的文官集團大部分是隻會耍嘴皮子,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不管整個大明王朝的利益。

    天天躲在皇宮中做木匠活的天啟帝看得很明白,而崇禎則未達到這個水平。殺掉魏忠賢后未樹立可以抗衡文官集團的勢力,自身又沒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最終的悲劇是無可挽回的。

    結語

    崇禎帝殺魏忠賢是一種贏得了面子而輸掉了裡子的行為,作為權力遊戲的玩家,這是大忌。

  • 6 # 醉美木瀆

    魏忠賢之所以鬥不過17歲崇禎帝,不是因為崇禎帝天資聰穎,異於常人,也不是他天生政治家血脈,“英雄出少年”,完全是因為明朝的政治制度使然。

    自秦之後的歷朝歷代,宦官因為其特殊身份,實際上都是皇權的爪牙和附庸,唐代時宦官專權達到頂峰,有點尾大不掉,越俎代庖的意思,有介於此,唐以後的朝代對於限制宦官權利都花了不少心思,關鍵是如何讓這群閹人既好用又無害。在這方面,明朝初年的幾位皇帝一直在摸索改革並且逐漸完善各項制度。

    在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做的比較決絕,可以說把宦官當做了披著羊皮的狼來防範,他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宦官不許干政的警戒。

    只是他的這一鐵律到了兒子手裡就不好使了。明成祖在靖難之役過程中就多任用宦官做監軍,下南洋揚中國威的鄭和也是太監。後來明成祖設立東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使得宦官權利開始日益膨脹。

    到了明宣宗手裡又玩出了新花樣,開始在皇宮內設立內書堂,有計劃的培養聰明的小太監讀書,然後再慢慢的把批紅的權利下放給這些有文化的太監,太監真正有了與內閣大臣爭權,影響朝政的能力。

    到了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手裡,出了明朝第一個權宦王振,別人是家裡窮吃不上飯當太監,而這位王振是因為屢試不中,為了當官進宮做的太監,有著這樣“科學”的人生規劃,又有著“割了卵蛋敬神”的狠勁,王振的太監做的風生水起,由於自幼陪著明英宗長大,深受明英宗信任,專權達八年之久,百官爭著依附王振,王振為了抖威風,甚至砸毀了明太祖所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鐵牌。

    後來王振雖然說是不得好死了,但是王振的“英雄”形象已經深入到後來的宦官心中,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王振之後權宦輩出,而集大成者就是今天的主角魏忠賢,他可以用權勢熏天來形容,號稱“九千歲”,一些無良官員甚至爭著做魏忠賢的乾兒子,以至於魏忠賢的乾兒子一度達到一百多個,超過了號稱百子的周文王。但是如果咱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管魏忠賢表面上看起來有多光鮮,明朝的宦官無法達到他們唐朝前輩的高度。

    首先,明朝宦官雖然掌握東廠等特務機關,但是無法染指京城兵權,京城兵權一直掌握在勳貴手裡。

    咱們從小就知道一個簡單粗暴的道理“槍桿子裡出政權”,明朝宦官別看蹦的歡實,包括所謂的“九千歲”魏忠賢,說白了就是靠著特務機關,刺探百官及民間情報,或者說幹著編造假情報勾餡人的陰損活,實際上不了檯面,也被士大夫,勳貴所不齒,京城包括皇宮的防務根本就不在魏忠賢手裡,所以只要崇禎皇帝準備對魏忠賢下手,魏忠賢連還手的能力都沒有。

    其次,魏忠賢只是天啟皇帝朱由校打壓東林黨的工具,魏忠賢鬧得兇只是皇帝想讓他鬧出動靜來,只要皇帝願意立即就能收回魏忠賢手裡的權利。

    明末的東林黨雖然說憂國憂民,但是缺點就是“噴子”太多,而且噴的太狠了,除了自己人,對於其他官員包括皇帝,只要看不過眼就是一頓猛噴,有點“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意思,天啟皇帝在忍受一段時間之後,決定爆發了,於是就剛出了惡犬魏忠賢。

    魏忠賢能得以擅權,其實主要是靠得到了司禮監秉筆太監的位置,這個位置很重要,但是實際上沒有任何實權,說白了就是皇帝的首席抄寫員,但是魏忠賢能依靠這個位置擅權呢?這涉及到明朝中後期的權利執行規則。

    在明朝中後期,實際上是內閣幫著皇帝處理下面送上來的奏陳,這些奏陳先到內閣,由內閣大學士看過之後寫出處理意見,然後送給皇帝,皇帝認為內閣的意見可以,就把奏摺交給司禮監,由司禮監用紅筆謄抄一遍,再交還內閣辦理,這個過程叫“批紅”。

    只是,太監管著特務機關,訊息靈通,在謄抄過程中,發現有官員結黨營私的,有義務向皇帝彙報,再由皇帝修改處理意見。

    如果皇帝比較懶不願意看奏摺,讓宦官代為處理,那麼司禮監秉筆太監就可以竊取皇權,為所欲為了。不幸的是,天啟帝就是這麼一位皇帝,為了收拾東林黨一眾“噴子”,他把權利放給了魏忠賢,放他去折騰。到了崇禎這裡,他願意自己看奏陳,處理政務,魏忠賢手裡最重要的權利就立即被收回了。

    最後,魏忠賢實際上不識字,腦子也不怎麼靈光,更談不上有什麼政治才能,只是天啟帝有意縱容他胡鬧,崇禎帝要收拾他自然也就相對簡單。

    一般來說,一個太監要在司禮監混出名堂來也是不容易的,最起碼要具備三個條件:識文斷字、富於心機,並且要有強烈的野心。但魏忠賢完美的避開了這三點。

    他是個文盲,並且進宮之後,又經常被一些奸滑的太監戲弄,因此還得了一個綽號“傻子”。 進宮30年,魏忠賢都還是個東宮才人的伙食管理員,還經常為此沾沾自喜,有點知足常樂的意思,也正是因為這樣,天啟帝朱由校才放心大膽的放魏忠賢去折騰。最後,崇禎帝收拾魏忠賢的時候,作為表面上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連個像樣的反擊都沒有,別說反擊連個反抗都沒有,實際上是乖乖的束手就擒,從這點看,天啟帝還是很知人善任的。

  • 7 # 光芒萬丈34957

    魏忠賢再壞,也是忠於朱家的,不然也不會進宮當太監。

    一個人寧願不當男人,也要用一生去伺侯朱家,這不是平常人能夠做到的,如果大家跟他位置互換,我想中國有99%的男人寧願受苦,也不願去做太監。

    朱元障取得政權後,殺功臣也不殺太監,還重用太監,就是因為他知道太監忠於朱家,不會造反,才予以重任。

    崇禎年青氣盛,沒有帝王心術,以為扶持讀書人上位,掌管朝堂,就能保朱家天下無憂。

    其實讀書人也是人,沒有魏忠賢的嚴密控制,他們也貪,而且貪的更多,因為基數大於太監人數。

    殺了魏忠賢后,明朝收到的江南稅收大減,才導到國庫空虛,沒法支撐遼東用兵,才導致了清軍入關。

    就好比嘉慶殺了和坤,雖然得到兩年財政收入,可花了一年就沒了,因為各地官員開始不交那麼多稅了,裝到自己的口袋去了。

    打仗就是打錢,崇禎皇帝就是太節儉,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又不能殺了扶他上臺的讀書人,又不能向朱家人動手,只能選擇弱勢群體動手,不是自找死路嗎?

    弱勢群體看到官員那麼富,朱家子孫那麼富,還打他們的主意,要奪走他們最後的一點救命錢,不跟你拼命才怪。

    看過《一九四二年》電影的人,都知道災民造反有多可怕,就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

    崇禎就死在自己的無知上,對內亂折騰,對外無謀略,有雄心壯志,卻沒有帝王之才,才玩死了自己,玩死了朱家明朝。

    如果他有秦皇漢武的1%之才,也不會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人,最後吊死在歪脖子樹下才醒悟,不能殺了魏忠賢,應該殺盡朝中文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商業計劃書,如何找天使投資人,需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