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雨說歷史
-
2 # 漁耕樵讀
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國器也!
——荀子
于謙就是一個堪稱國器的人。他清正廉潔,奪門之變後,于謙被抄家。于謙家中只有明代宗賜予的蟒袍,劍器。
他不剛正不阿,王振掌權後,百官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進見王振,必繳納金銀。于謙進京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于謙甩了甩袖子意思是“兩袖清風”。
後來于謙遭到王振陷害,把他判處死刑。後來群情激憤,百姓甚至藩王都為于謙求情。王振迫於壓力,說有一個同名的“于謙”搞錯了。這豈不是搞笑,朝廷重臣這麼會沒有搞錯的。
他正氣凜然,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造反。于謙被任命為御史,他斥責朱高煦罪行,把這位久經沙場的王爺罵的瑟瑟發抖,自稱罪該萬死。不要以為這是簡單的事,首先至少要自己光明磊落,才能如此有底氣。
他為民請命,于謙上書逮捕騷擾百姓的官校。于謙興修水利,賑濟災民,開荒屯田,緝捕盜賊。
當然于謙最大的功勞還是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土木堡之變,舉國不安。大明朝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于謙就像一個定海神針一樣,用他沉著冷靜的心態,無與倫比的智慧,終於扭轉乾坤。如果大明成為第二個北宋,不知道又要有多少人慘遭屠戮,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于謙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天下重擔。
多門之變後,于謙被判處死刑,于謙沒有爭辯,也沒有抗爭,只是默默的承受。也許這是荀子所說的“口不能言”吧,但這未必是優點,但是也是于謙品質高尚的方面。明朝屠隆評價他此時的做法是:“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公蓋可以無死,而故一死而保全社稷也!”
于謙當時手握兵權,滅徐有貞,石亨等人易如反掌,但是滅了又如何呢?只能讓國家動盪,所以于謙選擇了默默承受。最討厭的就是有些人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反而說于謙是愚忠,說什麼于謙不懂權謀,于謙不是不懂,是不屑。就像于謙不是不懂賄賂王振,而是不屑。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不要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否定別人的犧牲,為自己的圓滑世故沾沾自喜,還嘲笑別人不懂變通。
于謙一生都在為國為民,最後還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這就是民族的脊樑。正是由於一個民族有這樣的“愚人”,這個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才是值得我們愛的民族。
-
3 # 萬卷縱橫眼欲枯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含冤被殺的民族英雄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領下大舉進犯,明英宗在權閹王振慫恿下準備親征。時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謙極力勸阻,明英宗不聽。于謙被留下主持兵部,守衛北京。
隨即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朝中一片混亂,人心惶惶。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認為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避難。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的抗戰主張,得到了一些愛國官員的支援,也得到了受命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的肯定。於是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禦。也先的瓦剌大軍即將到來,朝中沒有皇帝,太子又年幼,大臣們就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這才答應。這年九月,郕王即位,他就是明代宗。被俘的英宗被尊為太上皇。
十月,也先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于謙臨危不亂,組織軍民保衛京師。大將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于謙說:“為什麼向敵人示弱,這樣他們會更加輕視我們。”于謙調遣諸將在九門外擺開陣勢,然後把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
也先見到明軍嚴陣以待,覺得不好對付,就提議和談,代宗沒有答應。也先的部隊進攻德勝門,于謙讓石亨率領神機營設下埋伏,派兵引誘敵人。瓦剌騎兵逼近後,火藥武器一起發射,伏兵也衝出迎擊。百姓們也爬上屋頂,呼喊著用磚石投擲敵人。也先的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敵軍於是撤退。五天後,也先見和談不成,打仗也失敗了,知道不可能達到目的,又怕被截斷了歸路,於是退兵而去。于謙調各將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戰後論功,朝廷提升于謙為少保、總督軍務。于謙說:“四郊多保壘,是卿大夫的恥辱,怎麼敢求取賞賜功勞呢!”堅決推辭,但代宗不准許。
英宗被俘一年之後,也先見明朝的邊防在於謙的整頓下日益鞏固,就想講和,提出把太上皇送回來。大臣們商議派使者去迎接,代宗不高興地說:“朕本來不想登大位,當時是被推上來的。”于謙從容地說:“帝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有更改,只是從情理上應該趕快把他接回來罷了。”代宗這才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來。
代宗對於謙非常信任,任用大臣時,一定先問于謙。于謙總是實事求是地回答,沒有隱瞞,也不怕招人怨恨。于謙的性格很剛強,遇到不高興的事情,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
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貴、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徐珵(這時改名為有貞)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對於謙恨得咬牙切齒。石亨本來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替他求請,讓他總理營兵,但他因為懼怕于謙,所以也不喜歡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石亨的功勞並不比于謙大,卻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於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還有太監曹吉祥等人都一向嫉恨于謙。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迎接太上皇恢復了帝位,史稱“奪門之變”。英宗復位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
石亨等人誣陷於謙等人制造不軌言論,又謀劃冊立襄王,他們唆使科道官上奏。于謙和王文以謀反罪被判處死刑。王文不服,大聲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有點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師出無名。”英宗就答應了。
這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出崇文門外,就在這座曾經拼死保衛的城池前,這位民族英雄,這位已經六十歲的白髮老人,被斬首示眾了。
在抄家的時候,他們發現于謙“家無餘貨,蕭然僅書籍耳”,只有正屋鎖得緊緊的。開啟來看,只有代宗賞賜的蟒袍、劍器等物,並無一點金銀財寶。
于謙遇害那天,陰雲密佈,京城百姓無不失聲痛哭。史載:“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帶著酒去祭奠于謙,放聲痛哭。曹吉祥生氣了,毒打了他一頓。第二天,他還是依舊去灑酒祭奠。
都督同知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一年後,于謙的養子於康把他葬在了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下。後人把于謙和抗金英雄岳飛並稱,明末忠臣張煌言有詩:“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謙是明代傑出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直不阿,正如他在《石灰吟》裡所寫的那樣: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英雄含冤而逝,但他的英名將永垂千古。
-
4 # 約定9521
于謙,明代民族英雄。他曾經以詩言志,粉骨碎身滙不怕,要流清白在人間。他的為人就和他的詩一樣豪邁大氣,正義凜然。是時勢到英雄也吧,還是英雄到時勢也吧?在英宗被孚後。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持北京保衛戰。扶作景帝而且作了周密部署。調集各方人馬。保衛京師?在他的眼中社稷為重,君為輕?只要國家有個領導人就可以了。在他的一系列部署下。將士同心。他親臨城頭。指揮作戰。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他和岳飛一樣,都是在外敵入侵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社稷於安危的民族英雄。可惜的是他和岳飛一樣不貪財。不貪色。不懂得所謂的中庸之道。在英宗復辟時被冤殺。時人皆知其冤。他冤同武穆。節比文山。于謙於安危處扶江山。此等傲骨何必謙
-
5 # 每天買個股票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是的,看到這首詩,我們彷彿回到了六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此時的年僅十二歲于謙正好路過石灰窯,看著烈火煅燒的石灰。他在口中楠楠的念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們不知這個十二歲的青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這就是他對自己立下的誓言。多年以後,公元1457年的一天,于謙被推出到崇文門外(那個他誓死保衛的都城)斬首。史書記載“天下冤之”! 于謙畫像
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這一年是大明王朝建國百年餘遇到了最嚴重的危機,“土木堡”這個地方成為大明王朝的滑鐵盧,“三大營”五十萬的大明精銳全軍覆沒,文武大臣基本被俘,最可怕的是連明英宗朱祁鎮都成為了也先的俘虜。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當訊息傳來時,大明王朝舉朝震驚。土木堡之變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被俘了,瓦剌幾天便會打到北京城下,我們是戰還是跑(跑即為遷都到南京,因為南京原本就是大明的首都)?一般遇到這種問題,肯定想跑的人就特別多,因為國家長久太平,不想失去安逸生活的人就會多。這個時候一個叫徐有貞(這個人後面害死於謙有也他的“功勞”)說“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因為這個徐有貞平常就喜歡看看星象,在英宗出征之前他就算到大明此次出師不利,但是未被聽進去。此時,他這麼一說,立馬得到許多人的支援,認為我們應該遷都南京。但是,于謙堅決的認為不能遷都,認為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也,君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于謙傳》,並且厲聲說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主戰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大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援。就這樣,一戰到底的戰略方針在於謙的堅持下定了下來。油畫《北京保衛戰》
解決了是戰是跑的問題之後,于謙還要解決“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問題。本是“君為輕,社稷為重”的思想,于謙認為現在英宗在敵人的手中,我們不能處於這麼被動的狀態。於是,于謙上書皇太后請求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帶領臣民共同抗擊瓦剌也先部。起初,郕王不願接受,但是于謙大聲說道“我們都是為了國家,絲毫不在乎個人的名譽,於是郕王在接受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景泰皇帝
朱祁鈺 有了君主,有了作戰方針。于謙開始調兵遣將拱衛京師。同年十月,也先挾持太上皇英宗攻破紫荊關,直指北京城。此時,于謙已經重組“神機營”,短時間內徵集了二十二萬人到達北京城。讓這二十二萬同時鎮守北京九門,而且自己親自到前線督戰,也先以為在有大明皇帝在手的情況下,可以一鼓作氣攻下北京城。但是,他遇到了于謙,這個一身是膽,一身正氣的男人,在於謙的英明正確的指揮下,也先攻了五天也沒有攻下北京城。最終,雙方達成議和,英宗歸朝,也先退兵。 北京九門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再一次出現兩宋時期戰略被動的局面,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于謙也成為了民族英雄,于謙與岳飛、張煌言被世人稱為“西湖三傑”,他的堅持力戰,避免了歷史的改寫。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一位為大明王朝續命王朝二百年的社稷功臣,卻在八年後的一天被清洗,含冤而死。 景泰八年(公元1457),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多門之變,重新奪取皇位。當年擁護代宗繼位的功臣全部被清洗,于謙也不例外。這一年,于謙整整六十歲! 于謙做到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做了一個臣子不應該對帝王做的事情。也許正是那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才能完全詮釋他的一生吧!
于謙祠堂
回覆列表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著名的詩句。于謙是明朝大臣,忠誠正直,官至兵部侍郎。
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大舉進犯明朝邊境,大宦官王振,力主英宗親自率軍抵抗,英宗也十分支援。我們都知道明英宗戰敗被俘虜,50萬大軍全軍覆沒,震驚了明朝上下。
于謙被明英宗的弟弟監國的朱祁鈺命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師防禦,于謙駁倒各種投降的言論,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並不想當什麼皇帝),堅持保衛北京,誓死抗敵,最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他還平定了葉流宗 黃素效等各地起義,戰功赫赫。
後來明英宗回來以後,將領石亨和宦官曹吉祥擁立英宗復位,明代宗朱祁鈺被廢,幽禁不久死去。于謙被這些宦官讒言所害,被關入獄。英宗因為于謙貢獻不忍心殺他,但是宦官多次進讒言。最後于謙被以“意欲”謀反處死。明憲宗年間,于謙得以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