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宗國

    杜牧的這兩句詩不能理解為東風是周瑜戰勝的決定因素,而是說,如果周瑜統領的東吳和劉備聯軍不能成勝曹操,曹操就能佔領荊卅和東吳,從而完成統一大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赤壁之戰,確實是具有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意義。曹操赤壁戰敗後,長時間沒有南下的能力,不但東吳得以儲存,劉備也得以借荊卅向蜀地發展的機會,從而形成吳蜀魏互相牽制抗立的局面,曹操的統一夢想受到厄制,不能“銅雀春深鎖二喬”了。

  • 2 # 手機使用者詩意棲居

    東風只是個導火索促進器,使曹兵速亡而已。即使沒有這東風,曹孟德也討不到什麼好處。不用東風,照樣可以深入敵後用火攻,只是火攻殺生太重,有心兵家聖人不用也。孫劉勢弱,不得已而為之,三國鼎足而分,未能一統天下者,正因這三國官渡、赤壁、夷陵三把人為的大火,使蒼天震怒,不使三方誰人一統,以示上天好生之德也。

    曹操取荊州後理應回師休養生息,招募南人習水軍至精熟後方可再度南征。正因他邈視小子仲謀村夫諸葛,一時得意忘形,兵屯赤壁久峙孫劉,遭人擊其破綻。連環計使北方陸軍成戰船活靶,又無明眼人力諫曹公。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有欠缺,否則以北圖南,自古哪有不勝之理?領導層決策發生重大失誤,不可能因為一兩次天氣的變化就可使戰局扭轉。演義小說過分誇大天氣的決定性作用,未免太過狹隘。人才是戰爭中的決定因素,這點早被古今中外戰爭證明了的。

    何況,江南吳越地處東南沿海,海洋氣候主導,隆冬時節天氣多變也屬正常。作為一國一軍統帥,合理巧妙運用地理天氣諸自然因素克敵制勝是其必須具備的高階素質。曹公焉能不懂?主要還在於主帥輕敵,核心戰術戰略思想重大失誤,不會因為一兩次天氣因素而發生扭轉。所以不能銅雀鎖二喬,曹孟德實在不應怪罪歸咎於這東風身上。戰爭這麼總結會貽笑大方的。當年戰官渡火燒袁紹,今日在赤壁被孫劉火燒,日後夷陵劉備又遭孫權燒,報應迴圈,果報不爽。只是三華人物縱火,古今都罕見,為兵者太狠毒了。

  • 3 # 使用者李森

    赤壁之戰軍事力量周瑜明顯處於劣勢,如果不借助自然力量,周瑜絕對不是曹操對手。

    藉助的自然力量,一是濃霧,二是東風。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暫不累述。箭在冷兵器時代在非短兵相接的制勝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尤其是水軍艦船間作戰更是必不可缺的武器。草船借箭一戰曹操損失十萬支箭,東吳獲得了十萬支箭,無疑制勝的籌碼己經偏向於東吳了。

    東風才是東吳破曹的關健因素,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有東風才能使東吳戰船迅速逆流而上接近曹營,才能做到攻其不備,才能讓風助火勢燒向敵艦。反之,只刮西北風,東吳火攻策略將無法實施,曹操艦隊會順風順水直下江陵,東吳如何抵擋!曹操一舉滅吳也並非危言矗聽之論。所以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句不是空穴來風。是有一定道理的。

  • 4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這首詩是詩人杜牧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及歷史事蹟而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最後兩句翻譯成現代文即:假如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的話,那麼就有可能是曹操獲勝,大小二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故應為“橋”,但古人寫作沒有今人規範,故作小喬亦無不可)就有可能被關在曹操的銅雀臺裡了。

    這首詩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講的即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與孫劉聯軍對峙於赤壁,後為周瑜所指揮的孫劉聯軍以火攻擊敗之。詩人巧妙地用銅雀臺鎖住二喬來隱喻若赤壁之戰時,東風未予周瑜便利,吳國將亡,以說明赤壁之戰的重要性。這裡我們插個空說說曹操的銅雀臺。銅雀臺乃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建於鄴城,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三國志》中雖有曹丕曹植二兄弟初登銅雀臺於同題共做之美談,亦有曹操登臺望王叔治馳援典故,但並無銅雀臺外形等相關記載。而北魏《水經注》中略有記載:

    “鄴西三臺,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層百餘間。”

    漢代時一丈約為2.3米,十丈即約為23米,恢弘龐大。另據《三國演義》記載:

    “卻說曹操於金光處,掘出一銅雀,問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夢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臺以慶之。乃即日破土斷木,燒瓦磨磚,築銅雀臺於漳河之上”。

    羅貫中此處對銅雀臺的描述,是有一定依據的,包括對銅雀二字的由來。這裡我們有時間再做深度探討。

    而曹操修建銅雀臺的目的是為何呢?史書多次記載曹操常在其中飲酒作樂,鶯歌燕舞,可見銅雀臺應是一個文宴場所。且銅雀臺高十丈(約23米),殿宇百餘間。修建這麼高的建築,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也有其戰略意義,即為戰略要地,如上段所說,據《水經注》記載:

    嚴才叛亂,攻打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

    我們回到正題上來,即如果“東風不與周郎便”,那麼真有可能會實現“銅雀春深鎖二喬”嗎?

    我認為,有可能!我們先分析下赤壁之戰的前因,而後再分析若孫劉聯軍戰敗的後果。

    赤壁之戰前因

    建安十二年,曹操基本統一了北部中國,建安十三年即將手伸向了荊州。而幾乎同時,孫權第三次出兵西征,終於剿滅了劉表(時荊州牧)大將、江夏太守黃祖(亦是孫權殺父仇人)。

    而曹操七月出徵,八月荊州牧劉表即病故,接班人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無奈向南撤退,曹操親點五千精銳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趕劉備,欲除之而後快。雙方短兵相接于丹陽長坂坡,劉備敗走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三國志》。

    此時,魯肅拍馬趕到,撮合劉備與孫權聯盟共拒曹操,同時,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前往東吳進行談判。孫權亦在魯肅和周瑜極力支援下,派周瑜作為前線總指揮,領五萬精兵與劉備會合,最終於赤壁大破曹軍,贏得赤壁之戰的最終勝利。曹孫劉三家共分荊州,劉備西進益州、並拿下漢中。最終實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戰敗的後果!

    上文我們講解了赤壁之戰的前因,即曹、孫覬覦荊州並同時出兵,劉表病故,劉琮投降,黃祖被殺,劉備逃亡。荊州危機重重。然此時,劉備固然有危機,因為劉琮投降後,曹操目標直指劉備。但孫權亦有危機,因為荊州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

    我們看看赤壁之戰時荊州的地理位置:荊州共有七郡之地(南陽、南 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 南接五嶺,北據漢川。乃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隆中對》中就明確講到,要想成就霸業、復興漢室,荊州必須要拿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魯肅在建安五年,與孫權榻上合飲時,亦提出類似《隆中對》的發展戰略,後世稱為《榻上策》,其內容亦說到荊州的重要性,據有荊州,乃帝王之資,是成就帝業的資本: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若被曹操據有,即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戰敗,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孫劉二人的狀況:

    劉備戰敗後

    此時劉備已無用武之地,手上無一兵一卒,僅剩關羽、張飛、諸葛亮三人。劉備有四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再次投降曹操,但曹操是否還接納呢,劉備聽了曹操說了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後,借兵逃跑的。曹操居然說了這樣的話,放走劉備已非常後悔,並且劉備差點在赤壁之戰打敗了自己,劉備若再降,恐怕曹操不會給他什麼好果子吃。況且若赤壁之戰勝利,曹操的權利將更上一層樓,慾望也許也會提升一層,阻擋他獲得天下的“英雄”欲除之而後快了。

    第二條路:投降孫權,孫權是否會接納呢?孫權也許會以被劉備拖下水為由軟禁劉備(周瑜出過此計謀),甚至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是,孫權為自保,將劉備捆綁送至曹操處。因為曹操南下原本是要打劉備的。而孫權作為一位政治家,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如果求全自保。

    第三條路:向西逃至益州,投靠劉璋。但此時的劉備是敗軍之將,劉璋與劉表相似,都是自守之徒。劉備作為天下英雄,劉璋本就會防範,而他又懼怕曹操。此時曹操只要做一個動作,以皇帝(漢獻帝)的名義下昭讓劉璋把劉備押解至京城,恐怕劉璋是會聽話照做的。

    第四條路:解甲歸田。劉備一生中最南北,最終落下如此下場,恐怕過不了心裡這一關,最終鬱鬱而終。

    不管哪一條路,對劉備來講都是死路。那麼孫權呢?

    孫權戰敗後

    孫權在決定派周瑜率軍迎戰曹操時對周瑜說過這麼一句話:

    “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也就是說,如果你周瑜戰敗了,那麼我孫權親子與曹操決一死戰。孫權真有可能與曹孟德決一死戰嗎?有可能。因為孫權很明白,如果曹操贏了這場戰爭失利,曹操有極高機率直接順江東下攻打東吳,而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就已有不少人大談投降論調,甚至張昭亦有此意。因此,孫權必須與曹操決一死戰。否則,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但是,決一死戰的勝率高嗎?當然不高,幾點原因:

    士氣,曹軍士氣正盛、而吳軍士氣低落;

    曹軍據有長江上游,順江東下的優勢明顯高於孫吳的逆江而上。且此時曹操步兵也到位,水陸並進,孫吳毫無招架之功。

    士兵數量。孫吳士兵數量有限,分了三萬給周瑜,剩餘兩萬還需排程。曹操號稱把十萬大軍,無論怎麼打對摺,數量都遠高於孫權。

    即使決一死戰,勝率也是極低的。

    因此,如果"東風不與周郎便″,真有可能會發生"銅雀春深鎖二喬″。

  • 5 # 豫鄲漂泊人

    歷史不能重演,既便東風不與周郎便,東吳也不一定會滅亡,二嬌也不一定會被抓到,抓到也不一定會屈就的,一切只是後人暇想

  • 6 # 淨心修道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語見唐杜牧《赤壁》詩的後兩句,其意原本附會與《三國演義》之中孫劉聯盟,借東風,燒戰船,赤壁鏖兵。

    寫的是諸葛亮為了激起東吳周瑜聯劉抗曹的決心,假借曹植《銅雀臺賦》中的兩句:"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風。攬二喬於東南,樂朝夕之與共”。以混淆周瑜之視聽曰;“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

    試想:大喬乃東吳孫伯苻之妻,小喬乃都督周瑜之妻,此等言語,正中東吳首領人物之短板,無疑小視英雄,奪人妻子。可見諸葛亮用心之妙,著實為高!

    再說此賦,乃曹植所作,並非曹操之意。賦中二喬,乃橋字之通用,並非言說小喬大喬二美女。諸葛亮以小曹冠老曹,假意混淆,原本就是將無作有,以騙周瑜,一堅其聯劉抗曹之心罷了。

    至於說東風不與周郎便,真的會銅雀春深鎖二喬嗎?我各人認為就當時戰局態勢,三國鼎足大勢始定,曹操並不具備一戰拿下孫劉聯軍的軍事實力,既是諸葛亮借不來東風,也不可就此一戰便可完成一統天下的宏願。

    也由此可見二句詩中之語,原本就附會之詞,戲激之語,並非史實,大可不必當真的!

  • 7 # 雪舞的時節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來說,孫劉聯盟已經使出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火燒赤壁就差大火燃起的那一刻。然而,火燒需借風勢,黃蓋假投降船上的火一旦燃起,沒有東風最多也就燒著曹軍前排的幾艘船,如何取勝?因此,如果沒有東風,“銅雀春深鎖二喬”的結局不可避免。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直壓東吳邊境。戰,孫權能給周瑜的人馬也就三萬,再加劉備兩萬,人家站著讓你砍也能把你活活累死,怎麼戰?周瑜和諸葛亮達成的共識就是火攻,藉助大火,來一個燒一個,來兩個燒一雙,管你多少人馬。

    一場戰爭的勝負往往決定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要素。人和方面,東吳在孫權的支援下,上下一心,一致對外;曹操揮軍南下,勢在必得。地利方面,曹軍雖是北方部隊,會暈船,但當所有大船鎖在一起時,穩如平地。曹操縱橫沙場多年,並不是不知道把船鎖在一起被對方火攻的後果,然而在天時方面,南方的冬天哪來的東風呢?曹操勝券在握。

    可是,就當周瑜急得吐血、心想二喬真可能被鎖銅雀臺時,諸葛亮站了出來,他披頭散髮,揮劍作法,開始借東風。在黃蓋點起火時,東風來了,來得讓曹操猝不及防,幾十萬大軍被燒了精光,三國鼎立之勢形成。

  • 8 # 四川達州人

    這個本來就是誇張。

    東風是周瑜獲勝的主要原因?

    當然不是。

    曹操到209年1月撤退也沒有損失多少,主要原因就是對峙半年多時間,疫病、風寒等造成曹操主力的北方騎兵步兵傷病,又吃光了荊州倉庫,從北方運輸糧草不經濟也不安全。曹操只能撤退回北方。

    深層次的原因是,南北方實力接近,江東與荊州不願臣服曹操的勢力不佔絕對劣勢,曹操能夠使用的只是荊州5萬水軍,周瑜劉備加起來怎麼也有四萬五千。

    曹操撤退,必然燒燬船隻。而周瑜劉備必然不會燒燬這些能夠擴張勢力的船。

    所以,沒有東風,曹操也得撤退。

  • 9 # 劉坤忠120

    龐統為曹操獻連環計,曹操好酒好菜招待三天,龐統不想在曹營任職,臨走還帶走一箱古井貢酒。對於北方騎兵來說,無數大船相連,涉水如平地,曹營士兵就有用武之地。曹操船隊由荊州已向赤壁推進,如果東風不與周郎便,周瑜不敢用火攻曹軍,時此冬季,有三四級北風,用火攻的話吳軍在下游,反而燒著自己。曹操大軍以壓倒一切的絕對優勢順江而下,不知周瑜怎樣抵抗曹軍。正史上講赤壁之戰全是周瑜之功,孫劉聯軍只是跟劉備方聯絡而已,劉備方是打醬油的,打好醬油玩去了。曹操水上十五萬大軍經江夏、湖口可直下建業,曹仁文騁等將領駐守襄樊江陵。周瑜三萬人馬怕難以抵敵,若曹操佔據東吳,不會像對待荊州劉琮一樣,肯定不會留下孫權這樣的禍患,東吳人士或殺或擄,曹操”銅雀深春鎖二喬“的願望就會實現。

  • 10 # 廣州一海浪

    是的!____

    …若赤壁之戰真的是東吳失敗了; 曹操勝利了!……

    …那其結果真的是:____ 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了!……

  • 11 # 元爸

    會,因為曹操同其它帝王一樣,都是色中飽鬼。曹操還特別好人家睡過的美人。因此,如果沒有赤壁戰敗,曹操一定會把二喬收入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國會透過取消南部邊境國家緊急狀態令提案,能挑戰特朗普總統的否決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