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月光照古今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最長的抒情詩。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於前340年正月十四誕生於楚國丹陽,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 2 # 水墨鄂州

    屈原,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代楚人。他出生貴族,文筆、膽識兼具,對國家更是一片赤忱。可惜不被楚王重用,再加上權臣靳尚等人排擠、毀謗,因此仕途多舛,二次被放逐。

    第一次被放逐,是由於靳尚妒忌屈原的才華與關心國事的態度,所以時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屈原以能時常與楚王商討國事而自恃傲慢等等,楚懷王一聽大怒,於是將屈原放逐。這是屈原生平第一次被放逐。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仍心繫國事。當他聽說秦國設計要以美女誘騙楚懷王並加以殺害,便急急跑回楚國,企圖勸阻楚懷王,但楚懷王根本不聽屈原說的,於是他只好無奈的離開。果然,沒多久,楚懷王就被秦國設計害死了。屈原當時悲憤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次被放逐,是因為新的楚王即位(即頃襄王),屈原又被靳尚等權臣中傷,他們在新任的楚王面前造謠汙衊說屈原不好,終於,屈原再次被逐出國門。這次,他來到江南,愁容滿面,因不忍見國家沉淪,但又無力報效國家,於是絕望的懷抱大石,跳入汨羅江中而死。這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日。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們非常哀痛,紛紛來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老百姓們想出一個辦法,他們在屈原跳入的汨羅江中,投下很多粽子。他們相信讓魚蝦吃飽了粽子之後,魚蝦就不會去傷害屈原屍體了。另外,也有人是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辦划龍舟,以象徵尋覓及搶救屈原。更有百姓拿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將海底下的蛟龍醉暈,使它不能傷害屈原。種種做法,不一而足,但都可見楚國百姓及後人對屈原的愛護與崇敬之意。

    屈原在仕途上雖不得志,但在文學上卻有一席之地。

    《離騷》是屈原被第一次放逐時所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行,兩千四百多字。《離騷》中,屈原將自己的情感傾力宣洩,舉凡對現實生活中國君的昏庸、朝政的腐敗等,在《離騷》中透過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以及誇張大膽的筆法,傳達了他悲憤及憂國憂民之心。後世公認《離騷》為屈原生平之代表作品。

    也許是處境、遭遇相仿,也許是英雄惜英雄,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相當高。不但在《史記》中為其立傳,並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精神,來鞭策自己完成《史記》鉅著。屈原雖無法以死來改變楚國曆史,但他的“以死明志”以及對國家的堅貞忠誠,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 3 # 渡岸孤山

    前一陣子看到有觀點說,屈原這個人是沒有的,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因為先秦時期的文獻資料裡,都沒有提及屈原,直到史記橫空出世,我想想也有道理。

  • 4 # 吾趣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回答:

    一、屈原自身原因

    屈原性子直、脾氣倔。他在強國富民方面有自己的方略,但在為人處事方面卻有很大的不足。屈原恪守原則不願與楚國朝廷裡那些奸臣貪官打交道,但這些人都身具要職,佔有朝廷很大一部分話語權。屈原不僅不願意入人家的夥,還整天想像秦國一樣搞改革,要把人家的飯碗都砸了。所以不可避免的是這些人會在楚王面前打小報告說屈原壞話,在朝廷裡形成一個“滅屈原者聯盟”,處處排擠和打壓屈原,從而導致屈原一直不被重用。

    除此之外,屈原不光和同事的關係不好,就連和楚王的關係也是很僵,換句話說就是屈原不會拍馬屁。對於楚王的過失屈原經常當群臣的面指出來還沒事拿黎民百姓來壓楚王。作為一個下屬,如果讓領導不開心,那麼他也沒有什麼好果子吃。迫於輿論和為了吸引列華人才,楚王才對於屈原做出一定程度的忍讓,但不給屈原實權,只讓他過過嘴癮。

    二、楚國社會環境的原因

    楚國的頭頭楚懷王這個人執政前期做的還行,到了後期昏庸卻不行不行的。他聽信奸臣的讒言和愛妃鄭袖的瞎指揮,被秦國張儀騙的團團轉,最後把命也丟到秦國了。堂堂八百年曆史的楚國也是從他手裡開始走下坡路的,戰國初期楚國可是七國裡面的扛把子,誰都惹不起。楚國之前搞的吳起變法是有聲有色,但沒能像秦國的商鞅變法那樣被堅持下去。楚懷王起初也聽從了屈原的建議開始搞變法,但屈原的變法受到了楚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最後變法也無疾而終停留在竹簡上了。楚懷王這個人也是的,遇到點阻力就不幹了,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把祖宗留給他的家底都敗光了。所以在楚國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之下,可惜了屈原這個人才了。

    綜上所述,屈原在楚國一直報國無門,得不到重用。

  • 5 # 博古論今天

    有賢者,就必然有小人,小人之所以為小人,是因為小人只顧自身利益得失,賢者之所以為賢者,是因為賢者博愛毫不為己心繫國家。小人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毫無道德底線。

    屈原就是一個賢者,出生世族大家的他學識淵博、忠於國家、心地善良。早期,他內政外交都做得非常好,能力也是非常強,深得楚懷王信任。後來他推行的一些列改革變法,深深地觸動了楚國貴族的利益,(要知道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貴族勢力是非常龐大的,當初吳起變法就死得很慘),所以很多人都很痛恨他,再加上屈原的性格比較耿直,這是最致命的一點,在官場混不懂圓滑的話誰都不會喜歡。當時有個上官大夫看到屈原制定的法令後想據為己有,可是屈原堅決不肯給他,於是他就去楚懷王那裡告狀說:“大王您讓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每頒佈一條法令,屈原就自誇其功,說是‘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出來’。”楚懷王從此開始疏遠屈原。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上官大人必定也是小人,這時候屈原受楚懷王信任,在朝中地位如日中天,鋒芒太盛必然會波及到別人的利益,雖然這是他自己能力所得,但是有些事情處理起來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不要什麼事都搶完,給同僚一點甜頭,別人自然會為你說話。以他的耿直的性格,這件事肯定做得很絕,所以小人就會懷恨在心說你壞話。

    那楚懷王為什麼會相信小人的說辭呢?首先,因為楚懷王本來就不是一個很賢明的君主,對於賢臣小人分得不是特別清楚。其次,皇帝都喜歡拍馬屁,屈原這種剛直的性格肯定在很多時候冒犯過楚懷王,比如說後面楚懷王放走張儀後,屈原回來質問楚懷王,楚懷王感到很後悔,也很尷尬。君王可以犯錯誤,但是作為臣子的怎麼能指責君王呢?所以楚懷王對不懂得人情世故的屈原很不爽,但有時候也得需要他的能力去辦事,所以為了不聽到他那正直的指責,不斷地流放他,又時常招回。

    在楚懷王去世以後,楚頃襄王繼位,他十分信任自己的親弟弟子蘭,就是這個子蘭就是勸楚懷王去秦國而不得回,屈原也非常痛恨他,於是寫信給楚頃襄王說要他親近賢臣,遠離鄭袖子蘭等小人,這被子蘭知道後勃然大怒,他到頃襄王面前去說屈原的壞話,最後把屈原放逐了!

    所以好馬得遇到好伯樂才能充分發揮作用,賢能的人遇到好的君主才能振興國家。同時為人處世之道也是非常重要。

  • 6 # 點滴成河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的七雄中大都對國家政策進行了改革,無論是一時的改革還是持續的改革都為國家的發展帶來了動力。屈原家是大氏族,本人也入仕參政,他清楚地認識到楚國的奢靡之風和氏族獨大的狀態再不改革就會捱打,但改革必然會觸動某些利益集團,尤其是屈、景、昭、項四個把持朝政的家族,雖然自己是屈氏的族人,但自己宗族的利益被觸動後也都在排擠他。已屈原的才華完全可以去其他國家發展,因為戰國時期想施展抱負的文人對於國家都會有所選擇,而求才選賢的國家也不會管你是哪國的人。可屈原沒有走,他瘋狂的熱愛自己的國家,不惜一切也想要自己的國家強大,悲哀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在被政治對手一次次的打壓後返回了家族封地,不願看到國破的他投進了汨羅江。

    戰國後期的雄主們不是認識不到改革的重要性,求賢若渴就是一種表現,但在改革的路上既得利益者猛烈反撲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犧牲改革者,如果改革的政策還能持續執行,那改革者的犧牲也值得,但都是虎頭蛇尾,人死事兒了重回老路,也只有秦國堅持了下來,所以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 7 # 褚伯林11布衣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一約公元前278年)是中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的楚華人。

    最初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學識很淵博,主張彰明法律制度,舉賢任能,東邊聯合齊國,西面對抗強秦。

    但後來卻遭到守舊貴族子蘭、靳尚等小人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由此可見,人主昏庸,任用小人,忠奸不分,是非不明;小人得志,只顧一已之利,討好主上,忌賢妒能,不顧國家之安危,殘害忠良。以上是屈原遭禍國秧民小人極端迫害的根本原因。

  • 8 # 溪水西流

    關於屈原遭人陷害《史記》記載: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出身於楚國顯赫的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知識淵博,有很強的政治、外交能力,曾經深受懷王信任。上官大夫之流陷害屈原的原因除了妒其才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因為屈原選賢任能、變法圖強的做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勢力的核心利益;這些人誣陷屈原的目的是要阻止變法,維護他們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蒸胡蘿蔔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