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避而不談歷史

    魏延的死因應該是被冤枉的,魏延蜀國大將,深得劉備信任,從劉備稱帝后讓魏延鎮守漢中,而沒讓張飛去,就可看出劉備的信任。

    魏延喜歡冒險,屢有奇效,但諸葛亮為人謹慎,事必躬親,所以魏延認為諸葛亮浪費自己的才能,所以魏延於諸葛亮一脈的關係也就一般,且魏延情商預一般。能力雖強,但一著急就喜歡拿刀架人脖子,楊儀就被魏延嚇哭過,若不是蜀漢缺人才,劉備袒護魏延,恐怕早就被迫害了。

    最關鍵的我認為諸葛亮死後,掌握大權的楊儀是個書生,無掌兵才能,且膽小怕事,諸葛亮都沒能北伐成功,他自己就更不行了,這中求安逸的想法於魏延正好相反,魏延阻止退兵,終於將矛盾激化,楊儀起了殺心,以謀反的罪名將魏延殺死,以保全自己的地位穩固。

  • 2 # 生活問道

    魏延是真的冤,用冤比竇娥也不為過。但是魏延的冤屈有很大一部分也的確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魏延臨危擇主,足見其忠

    魏延第一次露面,是在荊州時。蔡瑁篡立劉表的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上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降曹操。

    劉備攜新野樊城十數萬百姓到了荊州城下,才知道荊州投降的訊息。這個時候前無進路,後有追兵,劉備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魏延就是在這個時候獨力殺開荊州城門,迎接劉備入城的。

    劉備知道即便進入荊州城,也無法憑險固守,因此攜帶軍隊百姓趕往夏口。魏延殺開城門,卻沒有換來劉備入城,心灰意冷之下,遠走長沙。

    在劉備聯合孫權取得赤壁大戰勝利後,順勢掌握了荊州部分地區。在攻佔荊州其他郡守時,又是魏延救了長沙主將黃忠,獻了長沙城,魏延也如願以償的依附於劉備。

    以魏延的武功智謀,絕對在曹操五子良將之上。而曹操兵盛將猛,政治正統,如果魏延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完全可以歸順曹操。但是魏延毅然決然的選擇劉備,足見其忠。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諸葛亮要殺魏延,找的理由是魏延腦生反骨。這不過是諸葛亮的藉口而已。

    要知道,劉備手下除了關羽、張飛和公孫瓚死後歸順的趙雲之外,全部的將領都是由別的陣營歸順而來的。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只怕全是要殺之而後快了。從這裡就能看出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

    真正的原因就在於魏延殺了長沙太守韓玄。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不會對這一橋段陌生,韓玄認為黃忠有通敵之嫌,故而要殺黃忠,才引來魏延對他的殺身之禍。

    而歷史上,韓玄其實是受黃忠管轄的,而以下犯上的正是韓玄,這才是魏延要殺韓玄的真實原因。相傳,現在長沙城裡“南倒脫靴”和“西倒脫靴”這兩條小巷就是因為魏延殺韓玄留下的典故。

    但是無論如何,韓玄也屬於魏延的上級,魏延以下犯上,在中國歷史的任何時期都違背了傳統的準則。

    弒主是不為人所齒的。呂布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他投靠董卓其實沒有對與錯之分。人各有志,不得強求,但是他殺死舊主丁原這件事,就讓他定性所有人心中的“奴”的角色。

    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真正原因。

    魏延恃才傲物,服劉懼孔

    魏延身上集張飛和關羽兩人的優缺點。

    張飛重文人輕下屬,大事仔細,小節有瑕。

    關羽重下屬輕文人,謀略全域性,忠義無雙。

    而魏延有勇有謀,危難之際取忠義。這一點,做為蓋世英雄的劉備極為欣賞,因此,也給予魏延充分信任,取西川時正是由長沙兩員大將為先鋒完成的。一個是魏延,另一個是黃忠。

    對於劉備的信任,魏延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尤其是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這件事,更是讓魏延堅定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

    而諸葛亮對於魏延則是另一種感受。受先入為主的主觀意念左右,諸葛亮始終視魏延為不安定因素,處處設防。尤其是後期的蜀漢除了魏延之外,實在沒有拿得出手的將才,諸葛亮也不得不重用魏延。

    魏延急於建功立業,因此也屢次違背諸葛亮的謀略,盡言兵出子午谷計劃。不出意外的,這樣的計劃每次都被諸葛亮否決。

    否決的原因一是這的確是險棋,再有就是這是魏延的計謀,諸葛亮對魏延是存有戒心的。

    每個人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諸葛亮也不例外。他的謹慎為人所稱道,但是也因為他過度謹慎,反而成了制約他戰略的束縛。

    諸葛亮每次都是未出祁山都已經註定失敗,最多是戰術上的小勝。如果諸葛亮可以利用司馬懿對自己的瞭解進行利用,誰敢說兵出子午谷不會取得成功?

    殺魏延其實是諸葛亮無奈之舉

    諸葛亮的安排是蔣琬費禕負責蜀漢政治,姜維負責軍事。這其中最不穩定的因素是楊儀和魏延。

    楊儀恃才傲物,魏延傲上不羈,因此這倆人在日常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是有能力而人緣極差,偏偏他們二人還是死對頭。

    諸葛亮如果不除掉他們二人,政治上蔣琬費禕對不不了楊儀,軍事上姜維取代不了魏延。

    因此,諸葛亮才會安排楊儀負責退軍總負責人,另一方面又故意延遲魏延知道訊息的時間。這樣一來,魏延勢必要追殺楊儀。

    諸葛亮深知魏延並不會反,否則,早在魏延軍中就會安排人擊殺魏延。如果諸葛亮判斷失誤,魏延一旦投降曹魏,蜀漢的滅亡就是分分鐘的事。

    魏延果不出所料,心急如焚的去追殺楊儀。他想著殺死楊儀,就可以掌握兵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領兵作戰,建立不世之功。可終究沒有算過謀劃他數載的諸葛亮。

    從長沙開始,諸葛亮把如何可以殺死魏延做為一項工作來研究,一介武夫魏延又怎麼會是諸葛亮的對手,這麼看來,魏延死的真的不冤。

  • 3 # 美猴王歸來

    古今觀念不同,對於一些事件看法不同,沒什麼奇怪的,其實談不上“鳴冤叫屈”,你認識魏延是誰啊,快兩千年前的人了。

    一種觀點而已!

    為了答題,姑且算是:為魏延鳴冤叫屈吧。

    韓信一生成就在諸葛亮之上

    韓信使得的謀略,諸葛亮不認同,這和諸葛孔明的決策正確,完全是“兩個概念”。

    為什麼有此一說呢?因為魏延給孔明獻計:出子午谷奇襲,謀略上和“暗度陳倉”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魏延和諸葛亮的對話:"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我們知道歷史,所以讓我們先從結果看這段對話,孔明六出祁山,最終死在五丈原,所以,他說的"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真的錯了,這就意味著魏延的憂慮:"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不無道理。

    孔明判斷魏延獻計“決不可用”的依據是:"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所謂奇謀,本就是五五開,就像“偷襲珍珠港”,成功之前,就是要冒著巨大風險的,何況,魏延已經把損失預估到了五千人而已。

    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魏延的人生就改寫了

    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何必再搞“六出祁山”,而魏延也是頭號功臣,人生巔峰,還有什麼謀反呢。

    因為魏延和主帥諸葛亮策略不同,所以,間接上看,諸葛亮確實壓制了魏延的才能,雖然,魏延在諸葛亮死前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孔明不可能不知道魏延的“懷才不遇”的心情,且,諸葛亮將一生所學又傳授給姜維,並委以兵權,所以提防魏延這樣的老臣不聽話,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只當老黃牛,鬱郁不得志,你說魏延“冤”不?

    劉備不是個“好領導”

    其實,劉備的蜀漢,還有些名將根本未被“物盡其用”,例如五虎上將中的馬超,歸順蜀漢後,再無當年的戰績了,歸根到底,也是因為不敢放開手使用(以後有機會,我們再細聊聊“五虎上將”),即便像趙雲這樣早期就追隨劉備的超級戰將,也在劉備集團中僅排在第三梯隊使用。

    在劉備眼中,只有“關張”才是親兄弟,可以被100%信任,在這樣的環境中,魏延當然屬於“抱屈”這一夥的啦。

    “皇叔”出身織蓆販履,一生用人而不信,對別人就是“梟雄”,真的算不得好領導,“根正苗紅”是最大優勢,求賢時會“聲情並茂”。所以說,三分天下劉備佔“人和”。

    對於魏延呢,劉備、劉禪貴為天子,自己夠不著,作為“中層幹部”的諸葛亮不信任,自己還不得不鞍前馬後地為蜀漢拼命,地位真心尷尬。

    死於壓制和詭計

    “腦後生反骨”這些都是諸葛亮的鬼話,真的神機妙算,早早殺掉算了,何必等到人家堪堪老矣了,還要壓制和算計人家呢?

  • 4 # 尚未取名啊w

    當楊儀要魏延說三聲“誰敢殺我”時,魏延大笑道:莫說三聲,便是叫三萬聲又有何妨?若丞相在時,我尚有所顧慮,現在丞相已亡,誰還能殺我,於是便開始說出了那驚天地卻不泣鬼神的三聲“誰敢殺我”。 第一聲當真是聲如獅吼,振聾發聵。魏延的第一吼,是挑戰,是叫戰。 這一聲充滿了對楊儀陣中大小將官的挑釁與蔑視。 這一聲也是為了喝出那個假想的能將他殺死的將領,再與之對決。 因此這一聲帶有古代冷兵器戰場上將領交戰前喝罵叫陣所具備的氣勢凌厲、震懾人心的特點。此時的魏延,多少還是帶有些顧忌的,他雖然已經是蜀中第一悍將,但頭腦並不簡單,要不也不會當年與諸葛丞相爭論兵務大計,引得後世眾說紛紜。他並不瞭解楊儀到底打算如何置辦他,他也壓根瞧不上揚儀這種角色,但是他奇怪。奇怪為什麼這種貨色膽敢直言面對他,為什麼這種貨色能在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以及諸葛亮紛紛離世,蜀國業已盡顯凋零敗落氣象之時,面對這麼一位曾經在蜀軍勇冠三軍無可匹敵的叛將,竟方寸不亂,氣定神閒,還有心思讓他喊口號,而且還喊三聲。這到底是何用意?莫非諸葛孔明尚有遺計以制服他? 因而這第一喊,還帶有試探,帶有些許疑惑,甚至疑慮。只不過,常年征戰行伍,這位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早已習慣叫陣喝敵,所以沒有人能夠聽得出這種疑慮,但是如果對比他第三聲叫喊,這些許疑惑或許就能被感覺出來。 無人響應。 於是魏延叫了第二聲“誰敢殺我”。這聲叫,已經不能稱為叫。因為其聲低溫沉緩,恰似喃喃自忖,又似自言自語。這一聲,人們已經能夠聽出魏延疑慮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似乎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一種自滿,一種自負。就在吐露這四個字之間,魏延經歷了一場思想的變化。沒錯,就算諸葛丞相尚有遺策,可是蜀國中又有誰堪與我匹敵?蜀中精銳,已經集結於此,關興張苞,俱是垂髫小兒,不堪一戰;楊儀廖化,更是土雞瓦犬,不足以用;惟有姜維,似有可為,可與久經沙場的魏延相比,尚欠火候,何況手下又有馬岱助陣,當是如虎添翼,笑傲西蜀。就算丞相神機妙算,若一時拿不下蜀國,也可北投曹魏,以圖後事。如此看來,似無須顧慮。 無人響應。 兩番叫陣,無人應戰。魏延所有疑慮已經煙消雲散,剩下的就只是洋洋得意狂傲子大之情。也就在此時,魏延內心的高傲才發展到極致。他大喝到“誰敢殺我!”,這一吼,不再對陣前任何一人,而是對天長吼,對著天上的諸葛丞相長吼。他似乎要把丞相在世時,所壓抑的所有的鬱郁不得志、憤恨、羞惱、憋悶與委屈統統發洩出來。深藏心底的孤高自傲也一併迸發出來。他向諸葛亮示威、炫耀,他盡情的嘲諷在天的丞相,盡情的咒罵著。這四個字將他積鬱心中多年的悶氣宣洩出來。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的防備是最低的,尤其是對身後的防備。 也正是這個時候,他聽到一聲大喝“我敢殺汝!”。 回防已經來不及了。他所有的氣勢,所有的氣力,都在這最後一吼中,似離弦之箭一般擊發而出,縱難收回。而馬岱則隨著自己一生大喝,順聲就勢,一刀砍去,恰似勢如破竹之勢,無可抵擋。這一刀,倘若魏延全力抵擋,也需破費氣力才能接住。而現在魏延不但氣勢俱已消散,更加驚惶失措,措手不及。縱有三頭六臂,亦無返改變其最終結局。 這時才讚歎,諸葛亮為何要魏延喊三聲,而不是兩聲,或四聲。兩聲不夠,四聲多餘,就三聲,拿捏精確,乾淨利落,一刀得手,永除禍患。這才突出演義中諸葛丞相的神機妙算的神這個字來,這遠比最後那陰平鑿壁上的“二士相爭,不久自死”的絕筆來的更為自然。

  • 5 # 漁樵耕韻

    聽書聽了幾次《三國演義》,最反感的是諸葛亮姜維師徒上表劉禪中,士兵不打仗就會病!魏延在劉備投靠劉表不被入城時,就造反斬殺守城軍士,要放劉備入城避難。諸葛亮死後,就是被馬岱誘導而生反心,他本來的目的是看不過楊儀文職無戰功官職比大而生嫉妒心,他的追求自己應得官位、名譽,本無反蜀漢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是什麼?愛情是戀愛的火燃盡之後剩下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