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西哥瞪眼蛙
-
2 # 金子217100803
華人的傳統審美很多都是共通的 格物 書畫 盆景 乃至建築 很多真正高階的東西都是看似簡單實則不凡 大巧若拙這個詞好說但能做到的就是大家
-
3 # 欣欣向榮165871516
書法和盆景是否有互通之處?
書法藝術和盆景藝術,既然同屬"藝術",肯定有相融相通之處,這是不用懷疑的。
一代書聖王義之在《答衛夫人(題筆陣圖)後》雲:“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大意是說,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其字型字形絕不應該規規矩矩,一如列隊做操計程車兵,高矮相近,胖瘦類似,這樣的字是算不上書法的。
書法創作,講究筆墨的冷淡,字型的大小配合,動靜的結合,線條的粗細,運筆的迅疾,字塊的欹側,以及作者書寫的情緒變化等等。這些因素使作品富有層次的變化,字形婀娜多姿,氣韻流暢生動,使觀賞者沉吟玩味,感受到創作者的匠心獨運。比如王義之的代表作《蘭亭序》中,全文有21個"之",每個"之"都絕不雷同,富瞻變化,搖曳生姿,有相互映襯之美。
再看盆景製作,在修飾剪裁樁材之前先要構思立意,即你要表達什麼思路,這就好比書法創作之前的謀篇佈局一樣。再確定觀賞面,巧借樁材的基本生長態勢順勢而為。最後作一些細節上的藝術處理,比如主杆與枝葉的關係,遠近角度的取捨,陰陽的佈局等等。這些表現方法與書法藝術如出一轍,並無二致。
清朝文學家沈復,也就是《浮生六記》的作者,不但是寫文的高手,也是製作盆景的大師。他在《浮生六記》的第二章《閒情記趣》中,介紹了許多製作盆景的心得,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閱。
總之,書法和盆景都是高深的藝術,都離不開才情和匠心。
-
4 # 易花得木
鬼斧神工賞盆景之:書法和盆景藝術
文:花木君
藝術是相通的,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聯絡,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塑、詩詞歌賦、文學戲曲、篆刻絲織、園藝盆景等等,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形式,都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相互影響,相互聯絡;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組成了如今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
這些藝術門類,在創作過程中,透過對其他藝術的借鑑和學習,可能就會觸類旁通,甚至是融會貫通。就拿盆景藝術來說,盆景藝術雖然起源較晚,然而在演變過程中,積極吸取各種藝術門類的精髓,糅合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思想和靈感,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中,盆景藝術從書法藝術中就借鑑了很多有益的精華。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最古老的藝術文化之一,也是中國獨領風騷的文字書寫藝術。自從漢字誕生那天起,中國的文字就已是藝術化了的形象藝術,歷經六千餘年的形式演繹,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凝聚了華夏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結晶,承載和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文化思想,本身又是獨特藝術形式的優美符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之無愧的瑰寶。
每個漢字本身就是一幅鮮活優美的圖畫,充滿韻動的舞蹈,富有節奏的樂曲,內含豐富的詩篇。組合在一起表達錯綜複雜的人類文明的思想和文化,經過藝術形式加工,融入書寫者的功力和感觸,利用線條的意象變化和結構佈局,表達出思想和神韻,形神具備,從而形成書法藝術,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
書法藝術和盆景藝術有很多相同點,都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書法需要十數年甚至畢生的練習積累基本功;盆景也是需要經過多年甚至幾代人的年功才能成為作品。書法是功到自然成,盆景卻是變化無窮,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更為難得。除去基本功,從藝術形態角度來講,書法藝術對盆景藝術的影響頗多,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一,意在形先;二,佈局嚴謹;三,線條美感;四,形神兼備。
一、意在形先
南朝(梁)書法理論家庾肩吾《書品》有言:“敏思藏於胸中,巧意發於毫銛。”,唐代書法理論家張彥遠:“意在筆先,畫盡意在。”,“詩佛”王維認為:“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一幅書法藝術作品,立意是第一位的。文以載道,書以載文;文章是說明道理,書法則是表達思想,沒有思想內涵,稱不上書法作品。同理,盆景藝術源自自然高於自然,是為了體現創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同樣講究意境和立意,“意在形先”。
如何立意?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首先要有基本功,然後還需要綜合素質的提高,牽扯到文化、藝術、美學、道德修養等等,立意有高低,意境有深淺,一幅行筆流暢、道勁有力、神彩飛揚的書法,和一盆枝幹協調、疏密有致、神形兼備的盆景,其作者必然都是有功底、有見地、有悟性的行家裡手,而這一切,都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精神修養,才能達到“意在筆先”。
二,佈局嚴謹
一副精美書法作品,在確定主題時,立意在先,對整體行文上和佈局結構上,都需要深思熟慮,講究章法和協調,字裡行間,主與次、虛與實、疏與密、濃與淡、曲與直、方與圓、收與放、動與靜、首與尾等要相互呼應,結構嚴謹,充滿了辯證法。同樣,盆景也要做好佈局結構設計,針對不同盆景作品,需要不同處理構思,樹木盆景要注意造型結構和今後走勢,山水盆景則講究佈局對應,要妥善處理幾與架、盆與樁、根與幹、枝與葉的合理構圖,還要分清遠近、前後、上下、主次、動靜、粗細、取捨等關係,從而才能形成整體協調,意境優美的作品。
三,線條美感
書法作品,具體到區域性,講究線條流暢,直抒胸臆,一筆呵成,以筆墨的濃淡、枯潤以及筆鋒的變換,疾緩、轉折、連筆、頓挫、開合、藏露,筆斷意連,行雲流水,用線條構成了形象上的藝術美。同理,盆景藝術也講究線條美,以枝幹為筆鋒,花葉為墨點,透過空間結構和形態變化,表現自然鬼斧神工,透出神韻,俊逸灑脫,用天然來幻化自然,恰似一幅立體書法,從而達到線條和意象上的美感。
四,形神兼備
從南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筆意贊》提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到唐朝張懷瓘的《書議》:“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再到清代劉熙載的《書概》:“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歷代書論家都非常重視書法的神采韻味。正如《書品》形容張芝、鍾繇、王羲之的書法“若探妙測深,盡形得勢;煙花落紙,將動風采。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形神兼備,為上之上品。
從書法藝術演變來講,魏晉重勁美,唐朝重法度,宋朝尚意境,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髮展,講究形神兼備,而對所有的傳統藝術來講,都講究神韻,任何一個缺乏神韻的作品沒有生命力,盆景藝術依然如此。
要想做到形神兼備,需要透過不斷學習傳統文化,吸取和借鑑其他藝術的精髓,尤其是傳統詩詞歌賦,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藝術薰陶,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修為,同時增加盆景文化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同促進。
在學習的過程中,先要有法、有意,再到無法、無意。正所謂“藝有法,藝無法,無法之法乃至法;思有意,揮無意,無意之意乃真諦”。透過不斷練習,不斷精進,這樣才能在創作時,有感於物,有悟於心,面對盆景素材,胸有成竹,意在型先,從而在創作時感到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遊刃有餘,這才能體現出“神”的韻味。。
以上四點是書法藝術的精髓,也是值得盆景藝術借鑑的重點,雖然是泛泛而談,然而針對盆景藝術來說,書法藝術對其的影響在於,並不在於一樹一石的具體造型,而是從美學形而上的整體審美觀念,對於盆景藝術的理論體系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
盆景藝術雖然歷史悠久,然而相對於其他藝術門類,在理論方面卻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審美觀念上,容易跑偏,傳統的藝術審美觀念並沒有錯,只是歷史原因造成文化斷層,盆景文化曾經偃旗息鼓,然而,在新的高潮時,卻唯他人馬首是瞻,出現一些審美誤差和跟風潮,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傳統美學的一種否認和拋棄,是違反自然規律和真正美學範疇的。
最後,我想用明末思想家、書法家傅山的書法理論做為忠告:“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提醒那些文化淺薄、思想虛無的譁眾取寵者,在不能做到盆景藝術“形神兼備”的時候,我們寧可古拙蒼健,也不追求諂媚雕鑿;寧可自然蕭疏,也不輕佻浮滑,這是傅山先生關於書法的精闢理論,同樣適合於盆景藝術。
-
5 # 神韻軒書法
書法和盆景有互通之處。
山石盆景借景抒情,是大自然山水風光濃縮的造型藝術。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雕塑。
山石盆景造型有獨立式、偏重式、開合式、散置式和重疊式這幾種。佈局時要注意立意高遠,分清主次,力求自然,有大小對比,有前後對比,有疏密對比,有開合對比,變化中求統一。這些和書法結構章法佈局相通。
回覆列表
我喜愛書法,也喜愛盆景。“藝術是相通的”的說法是不無道理的。就書法與盆景來說,從理念到構思,從創作到欣賞,都有相似之處,並且互相都能從這些相似之處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從一件作品的基本概念上來講,一幅行筆流暢、道勁有力、神彩飛揚的書法,和一盆枝幹協調、疏密有致、神形兼備的盆景,其作者必然都是有功底、有見地、有悟性的行家裡手,這是無可非議的。因此,書法也好,盆景也好,要想創作出一件好的作品來,作者光靠自信和靈感不行,還必須立足於經驗和知識修養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書法與盆景在創作的過程中,從構思到表現的形式上,都是相通的。立意是兩者都必須首先考慮的。在具體的創作中,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認真解決好各種對比的關係。書法上有主與次、實與虛、濃與淡、動與靜、收與放、首與尾等關係;盆景上也要解決這些對比關係,只是由於平而和立體的原因,在盆景上還要考慮到遠與近的關係。
書法上忌諱敗筆。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把敗筆的難看比作為四種物象,即:丁頭、鼠尾、鶴膝、蜂腰。如果將這四種物象拿來比喻盆景,則丁頭比作斷而上的出枝,鼠尾比作光圓的跑條,鶴膝比作難看的結疤,蜂腰比作庸腫的根幹。這些也是盆景上所忌諱的。
即使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要寫出一篇能夠傳世的作品來,是要先苦其心志的。唐太宗李世民寫有一手好字,又是一國之主,但他在寫字時,十分慎重,他說:“夫欲書之,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盆景亦然。鮑世騏先生的《雙雄》,我第一次見到是在廈門舉辦的迎澳門迴歸盆景展覽會上,那時雖然也感到很好,但而今已刮目相看了。可見一盆好的作品,不僅要用心去創作,而且要耐心去等待才行。
《易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就要進行變革,只有變革才能行得通,只有行得通,才能持得久。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書法與盆景也不例外,關鍵是如何變革和創新的問題。書法上有人提出不要毛筆,以棉花球、手指和棍子等代之。
有人將中國的文字變形拆散,非中非外,非字非畫謂之創新,反響很大。盆景界雖未出現如此大的偏頗,但就當今風行的舍利乾和神枝的處理上應慎重對待,力求自然,儘量保持原生態的美為好。什麼叫創新?就一件作品而言,我認為既要能看出傳統的藝術功底,又要有超脫傳統模式的創意,並能得到社會和絕大多數行家裡手的認可才行。
書法與盆景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但道理上是相通的,我覺得經常聯絡起來思考,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