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火燎

    這個問題真的問到點子上了,甲午戰爭看到清政府的軟弱,而日俄戰爭看到帝國主義的強硬(不要用民族主義來綁架我,這是事實!)先批判一下甲午海戰

    甲午戰爭我們損失的何止是2億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我們損失掉了國家強大的根本!當然可觀的講這個怪李鴻章,又不能怪李鴻章!先說怪李鴻章的原因就在於,這個談判李鴻章作為最高代表,怎麼就答應了2億三千萬兩的賠款,還有割讓土地?特別是賠款恐怕都超過了日本自己的預期,當時大清一年收入8000萬兩,不吃不喝也得賠3年,清政府沒錢啊,怎麼辦?於是找帝國主義們借款,最後全部賠清花了6億兩白銀,這筆錢個人覺得真得怪李鴻章戰後的軟弱!

    不怪李鴻章的原因,那是因為整個甲午戰爭基本是李鴻章一人對一國,所有參戰的基本都是李鴻章的“私軍”,是李鴻章自己帶起來的隊伍,大清基本都是口頭支票,所有的資金都是李鴻章開關收稅、賣紅帽子湊來的,包括北洋水師,當然北洋水師還是得到了部分大清財政的支援,但是後來幾年就給戶部以各種理由不給了,在危難關頭我們的文人官員們還在那裡內鬥,不給軍隊糧餉,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打起仗來李鴻章自己也心疼啊,好不容易拉起的隊伍,這可基本都是李鴻章自己到處湊錢拉起來的隊伍啊,所以才會在甲午海戰後,損失了5條艦船心疼啊,就命令不準出戰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丁汝昌,這個是一個比較能幹的將領,可是在劉公島海戰前大清的文人還上奏要治他的罪,這時候劉公島已經陷入危機了。所有的高階將領的為他求情,最後慈溪給下的聖旨是,待罪就職,等和日本戰事完了再治你得罪?丁汝昌高風亮節繼續堅守崗位,但是在劉公島海戰中那裡炮火最密集就往哪裡站,其實就是求殉國了,但是就是死不了,最後才服毒(持鴉片灰自盡),這個事讓前線所有的高階將領們心裡都拔涼拔涼的,後來很多將領集體威脅丁汝昌投降也許受這個影響非常大。但是呢?但是丁汝昌都殉國了,這些文人官員還不放過他,最後丁汝昌死後被抄家,屍體還得穿黑色的待罪服裝,連棺材全部刷成黑色,拉回老家棺材不允許下葬,這得多讓前線將士們寒心啊!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日本勝利得很意外,當然其實還是英法幫了大忙,沙俄的海軍艦隊長途跋涉中間全是英法的地盤,不予許他靠港補給,因此開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日本艦隊相當於撿了大便宜,還有沙俄的強大的陸軍其實被英法德等牽制在歐洲。當然日本在強大信念下,表現出來的戰鬥力超乎想象,最後贏得日俄戰爭。

    本來日本準備向對付清朝一樣對付俄羅斯的,組建了一個龐大的談判團,想狠狠的宰一下沙俄,但是沒有想到沙俄談判團直接耍流氓,死活不賠錢,要錢就再繼續打,這就沒法聊了,但是沙俄的代表團也不走,反正要談繼續談,要錢沒有。

    這時候日本因為戰爭的消耗其實也是強弩之末了,畢竟國力還是有限,在打也不敢打下去,要錢沙俄不給,最後將佔領的庫頁島的一半不還了,因為戰爭勝利了嘛,這就是勝利果實了。

    結果這個埋下了禍根,二戰蘇聯已相同的方式佔領了北方四島,日本總說這裡自古都是日本領土啊!二戰條約也沒有說割讓這塊地給蘇聯,因此要蘇聯、俄羅斯歸還。但是在日俄戰爭的時候蘇聯也沒有承認割讓庫頁島,日本不是一樣佔領了,允許你打勝仗了就佔領別人的土地為己有,現在自己輸了就輸不起了?當然這是後話了(其實好苦逼啊,這地本來應該是我們的)。

    綜合來說,我們不得不說在賠款談判上李鴻章還是太軟弱了,沒有底氣,當然從我們的文官系統來看,前線作戰的將領們哪裡有底氣去打仗,當這些人在拼命的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軍隊,而是這些口誅筆伐的文官們?而俄羅斯顯然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 2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日戰爭,倒不如說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勢力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因為甲午戰爭根本就沒有體現國家之間的戰爭,雖然北洋水師是清政府花錢建立起來的,但是由於在漢人李鴻章手裡,滿清朝廷卻不希望它做大,以防漢人擁兵自重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就在經費上掐住北洋水師的發展。日軍攻佔威海衛的炮臺

    在對日作戰當中清庭並不願意將戰事擴大化,所以當北洋完了之後也就想息事寧人了,而當在談判時李鴻章也反對日本提出的割地賠款獅子大開口的條件,奈何清庭皇室卻同意這個條件,清庭同意賠款的電報還被日本人截獲,也就是說別人已經知道你的談判籌碼,這還談個屁啊。所以清庭的做法就相當於反正這江山也是搶來的,只要不危險統治陪多少都無所謂。根本沒有國家的意識。

    至於日俄戰爭俄華人想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打的,打仗也是在爭奪東北這塊殖民地。在打架的時候技不如人打不過你,有損失我認栽,大不了我不要東北這塊殖民地等了,我損失也不大。但是你日本人想要我賠錢,門都沒有。所以沙皇也直接丟擲了“要錢沒有,要打就繼續”,反正又不是像中國那樣沒有實力去打。所以穿鞋怕光腳的,光腳的怕不要命的。所以日消耗那麼大的國力也不敢說什麼了,反正東北已經被搶過來了。

  • 3 # 歷史哨聲

    題目所要表達的重點是:

    清朝和俄羅斯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不同態度。

    現在就來看大清和俄羅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在開戰前、開戰時、開戰後的態度,進行比較。

    大清在甲午戰爭的態度

    在開戰前,李鴻章以北洋艦隊可投入戰鬥的戰艦數量不足為由反對開戰,主張讓英俄等進行國際調停日清在北韓問題上的爭端。光緒帝在翁同龢等人的鼓動下,在海軍和陸軍調動和戰爭準備尚未充分時,急切宣佈開戰。

    開戰後,光緒帝即想要在短時間內和日本擊敗日本,因此在大量陸軍都沒有達到預定戰場時,在己方陸軍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要求在北韓的清軍和日軍作戰,導致失敗並帶來一連串計程車氣落後,也因此讓日軍得以乘勝追擊,佔據遼東半島;在海軍方面,在明知北洋水師在對日作戰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屢次下令要求北洋水師和日軍海軍決戰,導致北洋水師受到重創,日本掌控黃海制海權。

    結束戰爭,光緒帝主動向日本提出議和,但第一次派遣使者時,日本以不夠分量為由拒絕談判,最後不得不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談判。

    因此,大清在甲午戰爭的態度是:主動宣戰,急於決戰,主動求和。

    1905年尼古拉二世(右)與德皇威廉二世,攝於德國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的態度

    根據日本NHK製作的《坂上之雲》,當時的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俄戰爭前認為日本不敢和俄羅斯宣戰,因此也沒有對日宣戰的意願。

    日本在日俄戰爭前,曾經由伊藤博文到俄羅斯,意圖和俄羅斯結盟,但最後失敗,日本選擇和英國結盟,即英日聯盟。

    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一樣,都是因為北韓控制權而引發的,引發因素是大清將和俄羅斯所簽訂的《七項撤軍新條件》協議洩露給日本。

    1903年2月6日,日本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2月8日,日本襲擊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2月9日,俄羅斯宣戰。

    因此日俄戰爭是俄羅斯主動選擇的。

    日俄戰爭旅順會戰、奉天會戰兩次大戰中,日本以沉重的代價取得了勝利,樺太會戰日本佔領了整個庫頁島。

    戰爭的談判,是在美國的調停下進行的。這和甲午戰爭清日兩國直接的談判不同。

    日俄戰爭是俄羅斯主動宣戰、避戰待援、協調談判。

    比較下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異同

    相同的地方:

    1、日本都是斷交但不宣戰,大清和俄羅斯都是在被襲擊後主動宣戰。設想下,如果雙方都是斷交但不宣戰,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會有什麼不同嗎?

    2、都是因為北韓而引發的戰爭;

    3、大清和俄羅斯都在海軍和陸軍方面損失慘重。

    不同的地方:

    1、和光緒帝急切決戰的心理不同,俄羅斯基本上都是採取的是李鴻章一樣的避戰策略:旅順艦隊在被襲擊後,就躲在旅順不出來,逼迫日本陸軍不得不血戰奪下旅順,造成了日本陸軍和俄羅斯陸軍作戰的被動;

    2、俄羅斯陸軍調集和準備都較為充分,大清陸軍還沒有到位就被打入被動地位,沒有形成對日軍的決戰態勢。

    3、在戰後談判上,大清主動兩次提出求和,俄羅斯並沒有主動提出,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戰後沒有給日本賠款的根本性原因。誰主動,誰就輸了。當然在戰爭上,大清陸軍沒有進行過一次有威脅性的決戰,也是重要的軍事原因。

    4、甲午戰爭是清日兩國直接談判,日俄戰爭是經過美國調停下的間接談判。

    概括下,甲午戰爭大清主動開戰、急切決戰、主動求和,日俄戰爭俄羅斯主動開展、避戰待援、協調和談。

    簡單說,光緒帝等主戰派對於戰爭的準備和認識,是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緣由。實際上,由於大清的戰爭準備沒有到位,在豐島海戰後,也應當和日本一樣都實行斷交但不宣戰,同時將在北韓的清軍被撤到平壤或者鴨綠江,等待其他陸軍的到來。在這個時間段內,可以採用國際調停——一來可以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備戰,二來可以約束日軍的北上,最後在海陸軍準備充分之後,再宣戰不遲。

  • 4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兩次都是日本大勝,結局卻大不相同,清政府割讓臺灣、遼東,賠償日本白銀兩億兩,後來贖回遼東又加三千萬兩。俄羅斯和日本為了在東北的利益在中國東北大打出手,結果俄羅斯大敗。俄羅斯割讓半個庫頁島,在東北的南滿鐵路及駐軍權,租借旅順、威海。五年日俄戰爭讓日本政府債臺高築,向俄羅斯提出30億日元的賠償。(當時的日元還是很值錢的,日本政府年收入才二億日元。)俄國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只有一句話:“要錢沒有,要不接著打。”日本政府接近破產,兵力動員已經達到三十七歲,無奈同意俄羅斯的條件。導致出現都是戰敗,兩國條件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實際早在十年前的中法戰爭就可見端倪。

    1885年中法戰爭,中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國總理費裡下臺,軍費撥款被取消,法國軍隊已經無力打下去了。結果清朝對法國政府的窘境一無所知,只是一貫的軟弱無能。李鴻章向慈禧太后建議趁著勝利,見好就收,法華人一定不敢亂要價。談判的結果是勝利一方的中國把越南的宗主權讓給了法國,還要開放東南地區給法國通商。

    日本在中國眼裡是個彈丸小國,日本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所以日本無論是與清朝還是沙俄,日本都是抱著“皇國興廢在此一戰”的決戰心態戰鬥的。日本的國力無法支撐長久戰爭,速戰速決成了唯一的辦法。

    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就派了大量間諜刺探中國各個方面的情報,而清朝方面對此是毫無作為。日本政府能動員只有七個師團,為發動戰爭向國內和西方發行債券,天皇也捐錢買軍艦,中國對日本有多少軍艦有所瞭解,但對日本的戰爭動員和經濟狀態一點也不瞭解。李鴻章只是想盡快停戰,畢竟和日本作戰的只是他的淮軍和北洋海軍,清朝的其它派系不但沒提供幫助,還在拖後腿。中國的體量是日本的十倍,軍隊更是十幾倍,“公車上書”有人提出遷都再戰。日本也確實到了強弩之末了,無力再擴大戰爭的地步。當李鴻章到馬關與伊藤博文談判時,日本的激進分子偷襲讓李鴻章受傷,以此為條件比日本原來制定的條約少賠償一億兩白銀,被清廷認為是重大成功。在慈禧太后“寧贈外邦,不與家奴”的心態下,賠多少都不是問題。

    沙俄一直是隻進不出,吃人不吐骨頭的主,日俄戰爭失敗並不能讓沙俄服氣。俄羅斯和日本在體量上相差甚遠,俄軍主要軍事力量在歐洲方向,日本打敗的只是沙俄的遠東軍事力量,太平洋艦隊和趕來的波羅的海艦隊。俄羅斯的軍事力量遠比日本強大,只是當時遠東的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修建完畢,沙俄調兵和後勤保障不易。沙俄和日本一樣因為戰爭經濟都崩潰邊緣。

    日俄雙方在英國的朴茨茅斯談判時,日本提出要30億日元的賠償,(當時1.5日元相當於一兩白銀)接近《馬關條約》中國賠款的九倍。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就一句話“要錢沒有,不行繼續打。”日本為了日俄戰爭已經在國際上借款15億日元,對於年收入只有2億日元的日本政府是極大負擔。可是日本也確實打不下去了,在國內反對聲浪中與俄羅斯在英國簽訂了《朴茨茅斯條約》,一分錢賠償沒拿到的。15億外債一直到明治天皇的孫子昭和天皇時期才還清。

    毛主席說過:“一切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即便在遠東調兵困難,沙皇強硬表態後,日本政府也無計可施。中國面對當時連“紙老虎”的資格都沒有的日本,又在本土作戰,卻一味退讓,導致喪權辱國,成為世界列強瓜分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底兩萬裡每章概括23章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