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處吹來陣風
-
2 # azteciris
一個人無法改變大局,不管他多麼優秀。當時的情形,即便是崇禎皇帝,也無法掌控全域性。明末的問題很複雜,各方矛盾交織,文官,宦官,武將,士紳,叛軍,富商,各方勢力相互勾連又相互衝突。對於明廷來說,皇帝,宦官,文官,武將都有自己的利益打算,無論什麼措施,都難以得到徹底的執行。
孫將軍雖然確實是一員將才,但是沒有人事,後勤,兵員,財政的支援,再厲害的將軍也打不了勝仗。即便拼命贏得幾場,也無益於大局。
-
3 #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明末就是一盤死局,哪怕朱元璋在世也是積重難返不可挽回了。拋開軍事上的昏招連連,政治上的混亂內鬥,明末最根本的問題是缺錢,準確的講是朝廷缺錢。
朝廷缺錢的直接惡果就是各地的災荒得不到賑濟,得不到賑濟災民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就要造反。不僅國內天災不斷,關外的滿清不斷地襲擾也給了明廷極重的防衛壓力,這可是一個無底洞,明廷每年都要往裡面砸進去很多錢。內外的困局大大加重了朝廷的開支,缺錢就要加稅,不停地加稅又要逼得百姓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又要造反。這就是個死局,無解。
明廷缺錢就是明末死局的根源所在。但,缺錢的是明廷,卻並非大明朝。此中差異在哪呢?大明朝實際上很有錢,只是朝廷收不上錢來。朝廷收不上錢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掌握大權的東林黨團體為了自身利益,對富庶的江浙一帶僅僅徵收很輕的稅收,而對貧瘠的西北之地不斷地加稅;其二是明朝的王爺們與當地的豪強勾結不斷侵吞土地,而這些土地卻是又不用繳稅的。
明末的局面就是這麼奇葩,東南的東林黨地主們富得流油,各地的藩王們也富得流油,可唯獨朝廷窮的叮噹響。貴為天子的崇禎都需要懇求朝臣們募捐,大明朝哪裡還有救?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有時候,翻開史書讀到某些章段的時候,心中會湧起莫名的悲哀。
給大家講講孫傳庭。
孫傳庭是那個時代忠勇節義之士命運的縮影,在那個時代,像他這樣的人很多,身懷社稷之才,胸懷報國之志,卻最終壯志難酬,血沃殘陽。
不是他們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們面對多麼強大的敵人,而是他們無論多麼璀璨奪目的才華和精神,也無法點亮那個時代的腐朽和黑暗。
從孫傳庭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末期,龍椅上那位“君王死社稷”的漢族屁股如何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孫傳庭,是進士出身,文武雙全,有政務之能,也有領兵之才,治軍嚴明,法度森嚴。孫傳庭對農民起義軍知根知底,對其戰術特點做過深入的研究,打起仗來,得心應手,百戰百勝。鎮壓農民起義是一把好手,而孫傳庭還很善於解決軍隊的財政問題,透過細查,將軍隊原有的土地收回,獲得不少糧銀。
當然,這也反映了,在當時的社會,朱家皇族,豪強富戶對國家土地的侵佔是多麼的嚴重。
而孫傳庭這麼幹,當然就得罪了當地的朱家皇族和豪強富戶。楊嗣昌是崇禎的寵臣,他搞了個“四正六隅”,想在短時間內搞定農民軍。孫傳庭認為楊嗣昌這個計劃根本不切實際,還會造成國家的內亂。孫傳庭直言上書,卻遭到楊嗣昌的忌恨。
這是孫傳庭得罪了朝廷重臣。
孫傳庭認為楊嗣昌的辦法行不通,就並沒有遵守上方的決策,而是自行採取相應符合實際情況的措施,但這就引起了楊嗣昌的極大不滿。
孫傳庭按照資歷功勞,兩次應該晉升,都被楊嗣昌壓制了。
孫傳庭得罪了高層。不僅沒有晉升,反而被栽了罪名,降級了。
但孫傳庭仍然堅持自己的方略,獲得了勝利。孫傳庭有勇有謀,轉戰各處,打得農民軍落花流水,戰果十分輝煌。當地的義軍幾乎要到了被徹底平熄的狀態。
論功應該晉升,但又被楊嗣昌壓制。孫傳庭設下圈套,要將農民軍一網打盡。孫傳庭率兵前去,準備將義軍徹底剿平,但卻被熊文燦和楊嗣昌屢屢阻止,怕他搶功。
招撫失敗,再後悔就來不及了,張獻忠等義軍逃出生天。
孫傳庭的功績再次被楊嗣昌壓制。清軍入寇,京師戒嚴,孫傳庭受召勤王。但孫傳庭得罪了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這二位後來還聯手害死了勇將盧象升),不得陛見。
楊嗣昌還奪取孫傳庭一手訓練出來的秦軍,孫傳庭反對,認為秦軍如果離開當地,農民軍必然死灰復燃,到時候再調動就被動了。但楊嗣昌不聽,孫傳庭憂憤之下,急病耳聾。孫傳庭上疏,指出朝廷戰略上的重大失誤,想向崇禎提出正確策略。但受到楊嗣昌等人的進讒,崇禎聽信,將孫傳庭下了獄。
而恰恰在孫傳庭蹲大牢的這三年中,農民軍捲土重來,攪得中原地區天翻地覆。
孫傳庭當年訓練出來的那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秦軍也在關外大部分被清軍殲滅掉了。局勢發展到這種地步,那個龍椅上的蠢貨終於想起了孫傳庭,把他釋放出來,一沒錢,二沒糧,給了把尚方寶劍,讓孫傳庭去鎮壓李自成。
到了關中,孫傳庭立即大會諸將,當場斬殺了不聽軍令的賀人龍。
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孫傳庭斬殺賀人龍,都是因為這些人不聽軍令,當然,在噴子們的眼中,孫傳庭這也肯定是重罪,將來也是應該被剮的料。
孫傳庭也是真有辦法,糾盡腦汁,又拉出一支大軍來。正在訓練的時候,崇禎命令他出關迎戰李自成。孫傳庭認為,新軍訓練未成,裝備和糧草都不齊備,不宜輕戰,但崇禎堅決不聽,催他出戰。
不得已,孫傳庭出兵潼關。果不其然,孫傳庭無奈之下率兵出戰,先勝後敗,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軍隊的訓練還完全不能滿足戰場需要。孫傳庭的部隊並不缺乏忠勇之士,奮勇殺敵,但傷亡慘重。這就是“杮園之役”。孫傳庭吃了敗仗,痛定思痛,決定堅守潼關,加強訓練和軍備,但他這麼一來,就得罪了當地的皇族和豪強富戶。
打仗要資金,要財錢物品,這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能從當地獲取,這就切分掉了當地皇族和富豪們的蛋糕。於是,那些人就紛紛上告,說孫傳庭的壞話,說孫傳庭養寇自重,“秦督玩寇矣”,“秦督不出關,收者至矣”。佔了朱家的便宜,這還了得。崇禎連續催逼,“趣戰益急”。
孫傳庭無奈之下,再次出關迎戰李自成。
和上次差不多,孫傳庭設盡機謀,又取得初戰的勝利。但李自成孤注一擲,堅決不退,沒有給孫傳庭喘息之機。軍備不足的弱點暴露無疑,孫傳庭再次遭到慘敗,主力部隊還被包圍了。孫傳庭這次抱著必死的決心,親身上陣。
為國建功終成泡影,孫傳庭心裡明白,這次不死,將來也難逃宿命。他策馬衝入敵陣,壯烈殉國。孫傳庭戰死,夫人率二女三妾投井自盡。兒子僥倖躲在一個老翁家中,倖免於難。
但崇禎懷疑他“詐死潛逃”,連撫卹金都不給他家人發放。
我是經常被罵做“滿遺”的,大家評評理,我和崇禎,誰更像“滿遺”?
我發發牢騷,崇禎這是出賣大明江山啊!清修《明史》,給了孫傳庭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明朝最後的棟樑之才,他的死,象徵著明朝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覆滅。清朝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編纂《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表彰那些在明末清初為國獻身,甚至反抗清朝而戰死的明廷忠臣和英烈,孫傳庭、袁崇煥、盧象升、史可法、張倉水、夏完淳等人都在其列。
清廷追諡孫傳庭為“忠靖”。
那麼,明朝當時又是怎麼記載孫傳庭的呢?咱們來看看明朝人鄒漪的《明季遺聞》中的描述:書中說,孫傳庭是個喜歡吹牛逼的懦夫,根本不懂軍事,戰功全都是混來的。這是說,朝廷中早有先見之明,屢次讓孫傳庭不要“浪戰”,但孫傳庭好大喜功,一意孤行,非要出關挑戰,結果中計,被李自成擊敗,奪了潼關。
經常有些人說,清修《明史》一個字也不可信,要看明朝人自己的記載。
這,就是明朝人自已的記載!
你信嗎?
現在該明白了吧,孫傳庭假如不戰死,等待他的將是什麼?
崇禎的猜忌,朝堂眾臣的詆譭,朝野上下的誣衊和誹謗。他的結果會比袁崇煥好嗎?千刀萬剮啊!
一個喪盡天良的皇朝!
至今還有人居然為這個腐朽黑暗,黑白顛倒,忠奸不分的垃圾皇朝的覆滅而耿耿於懷。
幸虧還有清朝,幸虧還有乾隆,幸虧還有《明史》,使孫傳庭這位英雄沒有永久地揹負汙名。
-
5 # 小院之觀
孫傳庭被認為是明末最後一位有能力抵抗農民軍的明軍將領,可惜在崇禎不斷催戰下,只得在新兵為就,糧草不齊的情況下倉促出戰,最後兵敗身死。
歷史沒有假設,但總是不斷有人設想,如果崇禎沒有催戰,孫傳庭在糧餉充足的情況下出戰,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那麼不妨來分析一下。
孫傳庭對農民軍和李自成的戰績孫傳庭於崇禎九年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同年率秦軍在子午谷擊潰闖王高迎祥並將其生俘,李自成繼任闖王。
崇禎十年與其餘各路明軍協同作戰,給各路農民軍沉重打擊,基本平定關中以南。
崇禎十一年,聯合洪承疇,在潼關南原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僅以十八騎身免,進入蟄伏期。
到了崇禎十五年孫傳庭被複用後,經過崇禎的一再催戰,孫傳庭以新練未成之兵,在郟縣擊敗農民軍,由於天降大雨加上缺少糧草,沒能擴大戰果,反而被農民軍殺回擊敗。
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
經過幾個月休整,加上崇禎再次不斷催戰,孫傳庭東出潼關,一路推進到汝州,9月14日在郟縣再次大敗農民軍,又是由於大雨缺糧,無法擴大戰果,軍心渙散的官軍又一次先勝後敗,被農民軍擊潰,損失慘重,這次失敗,孫傳庭手裡的牌幾乎已被打光。
隨後崇禎十六年,雖然孫傳庭在崇禎催促下不得已再次倉促出戰,不過此戰已註定成為他最後的戰鬥,最終兵敗身死。
實際上,傳庭以糧餉未集、新兵為就之際被催倉促出戰,對自己的結局早有預見:
《明史》:初,傳庭之出師也,自分必死,顧語繼妻張夫人曰:“爾若何?”夫人曰:“丈夫報國耳,毋憂我。”
帝命不可違,只得違心不違命,結果早已註定,所以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樣的說法。
如果傳庭不死,結果如何?一支部隊要有戰鬥力,糧餉充足是前提,所謂“皇帝不差餓兵”就是這個道理。沒有補給,再精銳的部隊戰鬥力也會直線下降,成為一盤散沙。
那麼如果孫傳庭糧餉充足,崇禎不一直催戰的話,以孫傳庭的練兵能力,練出一支精兵當無問題,畢竟他以練兵見長,之前練出的秦軍戰鬥力有目共睹。
在戰術上,孫傳庭其人“沈毅多籌略。”之前數次大敗農民軍,都是以謀略見長,並不是一勇之夫。如果能有精兵和足夠的自主權,不說短期內能消滅李自成,將其阻擋在陝西之外,應當能夠做到。如果李自成部急於求成,輕敵冒進,孫傳庭再次將其擊潰乃至消滅,也不是沒有可能。
孫傳庭並非只會打仗,他本就是進士出身,在擔任巡撫期間,就表現出了卓越的理政能力,在他治下,陝西的社會矛盾得到緩解,地方局勢得到穩定,如果傳庭能穩紮穩打,待機出兵的話,結果顯然不至於落得個兵敗身死,屍骨難尋的下場。
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傳庭釐得軍萬一千有奇,歲收屯課銀十四萬五千餘兩,米麥萬三千五百餘石。帝大喜,增秩,賚銀幣。
滅了李自成,就等於挽救了大明嗎?但是話說回來,就算孫傳庭消滅了李自成,就能使大明免於滅亡嗎?小院不這麼認為。就算滅了李自成,也並不等於挽救了大明。
大明的問題,並非一個李自成,高迎祥死了,還有李自成,李自成死了,還有張獻忠,就算都被剿滅了,大地上還會冒出其他的闖王闖將,就如野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大明的問題,是從上至下的一套制度都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諸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而產生的爆發。大明這個病人,得的是由內而外的病,而不是由外而內,內在的病根不除,再多的外科手術也無濟於事,最多,也就是延長几天的生命,儘儘人事而已。而這個病根,崇禎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根除的,祖制難違,崇禎有勇氣來一場自內而外的改革嗎?我認為是沒有的,所以,大明的滅亡也就是必然的,只是最後被清軍摘了桃子而已。
所以一個孫傳庭,也就大致相當於一個外科大夫,能幫大明把病症壓一壓,那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大明這個病入膏肓的絕症患者,並非一個孫傳庭就能挽救。
-
6 # 楊柳春風天
孫傳庭生平述略
孫傳庭(1593—1643),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明史·孫傳庭傳》:“自父以上,四世舉於鄉。傳庭儀表頎碩,沈毅多籌略。”
一、初仕河南、假歸代州到再次復出
萬曆四十七年(1619)傳庭中進士,時年27歲。“初授河南永城縣知縣,再遷商邱”(清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永、商二地經歷,傳庭有專文《兩邑拙政乞言述》,文章結尾曰:“噫嘻,斯固濫竽兩邑,四載之行畧如此……”是知兩地任職時間,至少四年。如以中進士第二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開始任職河南,則其結束河南任期在天啟四年(1624),時年32歲。
孫傳庭入京後,作了一年或不到一年的京官,就以“母老子幼”為名,請假歸故里代州。
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天啟五年(1625)擢吏部主事,歷陞稽勳司郎中。時逆奄魏忠賢方起搢紳之禍,傳庭念孑身孤子,母老子幼,請假歸奉孀母。版輿遊晏,居恆則危坐讀書,若將終身焉。
孫傳庭假歸閑居故鄉代州大概十年之久。其詩《田御宿大叅西歸有日小酌草堂樊淑魯計部同集限韻》曰:“相看欲別復何言,對月堪銷此夜魂。歸客遐心千里去, 隱人傲骨十年存。”《留別樊淑魯餉部用韻》:“十年無復聽和鸞,小草殊多此一端。曾羨陶潛能解綬,敢言貢禹愛彈冠。”均可證。
崇禎八年(1635)秋,孫傳庭43歲再次出仕,任驗封郎中。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莊烈帝御極,魏奄伏誅,官方清矣,中外用兵迄無勝算。傳庭憂心世故,慷慨談兵,慨然有澄清天下志。崇禎八年,起驗封司郎中。
此後不久,他“超擢”順天府丞。
傳庭“超遷”之因,《明史》本傳未提,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則謂:“已敘里居時功,曾繕垣犒士,定亂全城,超擢順天府丞。”言其請假歸代州時,修整城垣,犒勞士卒,使家鄉得以安寧。觀其集中有《乙亥警》一詩,詩曰:
去歲遊兵獵雁門,雄闗虎豹自雲屯。請纓漫切書生志,聞鼓偏銷戰士魂。草垜陰風吹白晝,桑幹磷火照黃昏。只今痛定方思痛,又見煙塵滿冀原。
按“乙亥”即崇禎八年,從“又見煙塵”句,“乙亥”為詩寫之年。“去歲”,應為崇禎七年。“遊兵獵雁門”,指軍隊進攻,但未提是農民軍還是清軍。按作者另有詩《送田御宿大叅歸裡》,其序曰:“公治兵雁門,以廉卓樹聲。甲戌,流冦西犯,公於雁門實有全城卻賊之功。”據此知,“去歲遊兵獵雁門”或指“甲戌流冦西犯”事。
二、初入陝西,簡募標旅,擒殺高闖
《明史·孫傳庭傳》曰:“陝西巡撫甘學闊不能討賊,秦之士大夫嘩於朝,乃推邊才用傳庭。”崇禎九年(1636)三月,傳庭任陝西巡撫。傳庭由順天府丞一躍為陜西一省軍政長官,《明史·孫傳庭傳》語焉未詳。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則有記:
時求人孔亟,官華要者率捫舌避邊才如阱罟;傳庭談論風生,不少遜忌。又謝陞掌吏部,貴倨甚,傳庭常抗不為下,銜之。屬陝西巡撫闕,遂推傳庭,然傳庭意亦願一當也。
時邊防吃緊,朝廷正缺邊才,官居華要者都避談邊防有如陷阱。傳庭則議論風生,無所顧忌。掌管吏部的謝陞為人傲慢,傳庭不為之卑躬曲膝,謝陞記恨傳庭。正好陜西巡撫員缺,於是推薦傳庭,企圖一看傳庭的笑話。豈不知傳庭正想一展自己平生所志!
傳庭初任陜西,“簡募標旅,得勝兵三千人,自將之。”三個月後,初試鋒芒,打了個漂亮仗。他俘闖王高迎祥,降“蠍子塊”拓養坤,除掉了民軍中最有勢力的兩枝軍馬。
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當是時,寇渠之最強者無如高迎祥,其最眾者無如拓養坤,所謂“闖王”、“蠍子塊”也。傳庭標營甫成軍,而迎祥自漢中取黑水峪出犯西安。傳庭心策賊來遠矣,路險阻,雨滂沱,人馬必憊,扼之於山可擒也。渡渭迎擊,大敗之。總督洪承疇聞捷報,馳至合兵,明日複進戰,陣獲迎祥,俘獻闕下。帝大悅,為之告廟行賞。養坤在鳳翔,震懼乞撫,而中懷猶豫。傳庭至鳳翔,以計招來其黨張文耀,養坤亦就降。
《明史》本傳:
當是時,賊亂關中,有名字者以十數,高迎祥最強,拓養坤黨最眾,所謂闖王、蠍子塊者也。傳庭設方略,親擊迎祥於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偽領哨黃龍、總管劉哲,獻俘闕下。錄功,增秩一等。而賊黨自是乃共推李自成為闖王矣。 明年,養坤及其黨張耀文來降。
三、清屯集兵,足餉足軍,免除後顧之憂
明軍作戰,最大的困難是兵與餉:
秦兵久驕而習剽,督撫率姑息呑聲。傳庭一裁以法,許忠、劉世傑等遂颺據藍田。檄刮衛軍備城守,不滿三百。傳庭曰:“四衛屯軍額二萬四千,贍軍腴地二萬六千餘頃,地歸豪右,而軍籍遂虛至此,欲不貧寡得乎?”遂下令清屯:凡健丁一,授田百畝,區地三等,免其租課,量徵軍需。得守兵九千餘人,歲得餉銀一十四萬兩,米麥二萬餘石。疏上,帝褒獎備至,命諸撫以秦為法。(清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明史•孫傳庭傳》:
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傳庭釐得軍萬一千有奇,歲收屯課銀十四萬五千餘兩,米麥萬三千五百餘石。帝大喜,增秩,賚銀幣。
孫傳庭有兩道奏疏,可證明其清屯清軍實績。一道是《辭剿餉借充䀋本疏》,疏文曰:
臣查兵部原派臣應統兵一萬,今臣募練兵數合邊屯計之約一萬五千餘,內邊兵及馬匹月支之餉稍浮於部額,其屯兵則惟選鋒月有加糧,出征日有行糧,支數較邊兵頗少。計自昨歲起,以十年剿餉,及臣所清屯課接支,今歲之餉可無虞匱乏。頃者大寇相繼東突,臣兵往來馳擊,業有成效,似兵亦可無再增。臣思臣兵既足辦賊,臣餉又足支兵,其今歲給臣之餉,臣安敢不照數繳還,以副皇上暫累吾民一年之明旨,且以明臣區區報效之微忱?
另一道是《奏繳督師符驗關防兼報撫秦存積銀兩疏》:
臣自鎮撫危秦,苦心拮据,措餉則實實使無餉而有餉:只清屯一項,計三年共得折色銀四十五萬餘兩,本色米麥豆約五萬石。措兵則實實使無兵而有兵:清出屯兵一萬二千人,練就邊兵五千人……
四、因兵機戰略不同,得罪樞臣楊嗣昌
傳庭的剿賊方略,與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不同。針對民軍非正規化流動作戰的特點,傳庭主張用精兵戰略。而楊嗣昌則以看起來無隙可擊實則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的“四正六隅”戰略取得崇禎的認可。
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時楊嗣昌為司馬,條上方略,分十撫為四正六隅,計兵十二萬,刻期合剿,剿餉之加派民間者至二百八十萬。兵合之後,期以百日盡殲賊,不則按信守行軍法……傳庭移書力爭,謂用多而不用精,非徒無益,且民竭矣,不堪重困,今但選關寧精騎八千人,屬督理及僕分將之,同心殫力,不數月賊自可滅也。
嗣昌得書大忿恚。初部議秦撫當一正面,議兵萬人,給餉二十萬,以商雒一帶為信守。傳庭知剿功必不成,疏辭曰:“臣有屯課贍兵,無需餉也。”嗣昌益銜之。傳庭又綜核各郡帑積撫屬贖鍰,使鄭加棟、王根子市馬於番,募兵於邊,復調選邊鎮各道將親兵自辦賊,具不用部議。各撫鹹疏報募兵已及額,傳庭獨不報。嗣昌恚益甚,上章自劾,謂軍法獨不行於秦撫,請禠其職。
傳庭疏辯,謂使臣僅如各撫束郡邑民兵藉而上之,遂謂及信,百日之限,俱不敢諉。有如賊入臣信而不能追討,則治臣罪以伸部法。如剿功以限成,臣不敢貪;萬一逾限,而賊不滅,誤剿事者必非臣,請存臣疏為驗。
已而剿限既逾,賊勢不少殺,而傳庭所市之兵與馬先後至,自練自將,得精銳六千人。賊震其威名,卒莫有至其信地者,具如疏言。
五、轉戰千里安定秦地
崇禎十年(1637年)初,馬進忠等部西折入陝,進襲商州、洛南、藍田等地。孫傳庭率部接連打敗了民軍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部,關中以南地區趨於平定。
崇禎十一年(1638年),過天星、混天星的民軍從徽(今甘肅徽縣)、秦(今甘肅天水市)等地經鳳翔奔澄城,孫傳庭指揮明軍五路合擊,在楊家嶺黃龍山一帶,捕殺二千餘人,又在鄜州(今陝西富縣)以西、合水以東的方圓三、四百里的深溝峽谷內分兵堵截、機動設伏,再敗民軍。再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設伏,李自成部幾全軍覆沒,僅以二十騎兵突圍而走。
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傳庭兵既成,會大寇之在秦者,獨闖將與洪督相持,餘如過天星、混天星輩數十部合犯涇陽、三原諸內地,眾數十萬,傳庭親擊之於楊家嶺、黃龍山,大破之,俘斬二千餘,散降且萬人。賊引而北犯延安,傳庭計延地貧而荒,賊眾必不能留,而澄郃之西、三水之東中間三數百里無人煙水草,可以斃賊。於是悉發兵,預布險要,扼賊必走之途。不數日,賊果南返,因大張旗幟,鳴鼓角往迎。賊聞風西避,一日夜趨三百餘裡,至職田莊遇伏,敗之;轉走寶雞,取棧道,再中伏,大敗之;折而走隴州關山道,又為伏所敗。賊計窮蹙,且心服用兵如神,盡解甲降。闖將亦以勢孤失援,為承疇殲幾盡,僅以二十餘騎逸入豫,秦賊遂平。
六、遭讒告休被囚入獄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等率清兵從牆子嶺(今密雲東北)、青山口(喜峰口東北)入長城。總督盧象升鉅鹿陣亡,明廷召孫傳庭、洪承疇入援京師,孫傳庭受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指揮各路援軍。
傳庭具密疏,請求面見皇帝,言:“年來疆事決裂,總由制之失策,臣請面奏聖明,決定大計。”嗣昌聞之,“謂將傾己而奪其位也,益大詫恨,於是日夜謀殺傳庭矣”。又,傳庭認為,對付清軍,火器當先,步兵為上,既受事,他移書嗣昌曰:“事勢異宜,兵形有變,宜用火器,用步兵,用土著,精器械,訓士卒,憑險自保,餉既省而軍法易行。”“嗣昌懼其說上聞無以解前罪”,“謀殺之益急”(同上李因篤文)。
毫不知兵的首輔劉宇亮出任督察,給了楊嗣昌徹底報復孫傳庭的機會。
會首輔劉宇亮自出督察諸軍,誤糾總兵官劉光祚而複救之,帝大怒,削職需後命。宇亮皇懼不知所出,嗣昌謀諸閣臣薛國觀,令授意曰:“惟速參督師,可以自解。”傳庭遂奉部院勘議之旨。
傳庭候議通州期間,不勝鬱憤,患耳症劇。楊嗣昌日夜偵伺,尋找傳庭的罪過而不得其端。見其且病廢,乃移傳庭總督保定軍務,趣之任。傳庭再次具疏請求陛見皇帝,嗣昌大驚,怒斥齎書者返通州,改傳庭書而上奏崇禎,以激怒崇禎。傳庭終被罷官,再下獄遭囚:
傳庭至保定,念嗣昌方在事,己必不能有為,引前疾乞骸骨。而嗣昌即以欺罔議革職,且引唐太宗斬盧祖尚事,勸帝亟殺之。帝雖為嗣昌所動,而心惜傳庭才,因系獄也。
七、再任陝西柿園之敗
孫傳庭下獄三年,熊文燦、楊嗣昌鎮壓民軍戰略徹底告敗,二人在與民軍的作戰中先後死去。李自成則在河南開啟了局面,擁兵至數十萬。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二圍開封,崇禎釋孫傳庭之囚,令他率勁旅往援開封。李自成擒殺汪喬年,孫傳庭接替汪喬年出任三邊總督。
崇禎十五年五月初一,孫傳庭帶著崇禎帝的密令,在西安處死作戰不力的陝西主將賀人龍,“威讋三邊,日夜治軍為平賊計”。崇禎皇帝催戰,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崇禎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柿園之戰,傳庭先勝後敗:
以九月抵潼關。大雨連旬,自成決馬家口河灌開封。開封已陷,傳庭趨南陽,自成西行逆秦師。傳庭設三覆以待賊:牛成虎將前軍,左勷將左,鄭嘉棟將右,高傑將中軍。成虎陽北以誘賊,賊奔入伏中,成虎還兵而鬥,高傑、董學禮突起翼之,左勷、鄭嘉棟左右橫擊之。賊潰東走,斬首千餘。追三十里,及之郟縣之塚頭,賊棄甲仗軍資於道,秦兵趨利。賊覘我軍囂,反兵乘之,左勷、蕭慎鼎之師潰,諸軍皆潰……是役也,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豫人所謂“柿園之役”也。(《明史·孫傳庭傳》)
柿園之敗後,傳庭扼守潼關,計劃力保陜西,以做拱衛京都屏障。因兵新集,積極練兵:“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鑒於柿園之戰後勤難以保障,“乃益火車載火砲甲仗者三萬輛,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因“督工苛急,夜以繼日,秦民不能堪。”再加“關中頻歲饑,駐大軍餉乏,士大夫厭苦傳庭所為,用法嚴,不樂其在秦”。住京的秦籍官員在朝中紛紛散佈謠言:“秦督玩寇矣。”進而恫嚇孫傳庭:“秦督不出關,收者至矣。”
《陜西通志·孫傳庭傳》:
帝亦望其亟奏蕩平,晉尚書,鑄督師七省印授之,催戰益急。傅庭頓足歎曰:“吾固知戰未必㨗,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疏報師期,識者危之。
《明史·孫傳庭傳》:
明年五月,命兼督河南、四川軍務,尋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賜劍。趣戰益急。傳庭頓足歎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頃之,不得已遂再議出師。
八、郟縣決戰,功敗垂成,壯烈殉國
郟縣決戰,傳庭先大勝,打得李自成手下“聚族謀降”,李因篤《明督師兵部尚書孫公傳》:
傳庭至洛陽,大破賊眾。已連戰俱大捷,賊望見旌旗即引去。追至郟縣,逼其巢。賊畏迫襲,連夜築七堡,中貫以牆,而悉索精銳出戰,複大敗之。賊遁入牆,施火器自保。時寶豐為賊城守,一鼓而克,不敢出救。賊婦女輜重之屯唐縣者,傳庭以千人走間道搗其虛,所獲牛馬金帛以萬計,紛紛潰入郟。賊大震懼,聚族謀降。李自成曰:“吾屠王焚陵,罪大矣,姑支數日,決一戰,不勝,可殺吾以降。”
由於天降大雨,“大軍時皆露宿與賊持,久雨道濘,糧車不能前”,軍糧不繼,傳庭無奈還軍迎糧。軍隊移動,造成混亂,終致大敗。《明史·孫傳庭傳》:
雨七日夜不止,後軍嘩於汝州。賊大至,流言四起。不得已還軍迎糧,留陳永福為後拒。前軍既移,後軍亂,永福斬之不能止。賊追及之南陽,官軍還戰。賊陣五重,饑民處外,次步卒,次馬軍,又次驍騎,老營家口處內。戰破其三重。賊驍騎殊死鬥,我師陣稍動,廣恩軍將火車者呼曰:“師敗矣!”脫挽輅而奔,車傾塞道,馬掛於衡不得前,賊之鐵騎淩而騰之,步賊手白棓遮擊,中者首兜鍪俱碎。自成空壁躡我,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於孟津,死者四萬餘,失亡兵器輜重數十萬。
軍敗後,傳庭與高傑以數千人走河北,從山西渡河,轉入潼關。民軍隨至,高傑請徑入西安,憑堅城固守。傳庭曰:“賊一入關,則全秦糜沸,秦人尚為我用乎?”不納。崇禎十六年十月六日,李自成攻潼關,傅庭登陴固守,賊分兵從南山遶出其背夾攻,官軍大敗,關城遂陷。傅庭躍馬揮刀大呼,衝入賊陣戰死,時年五十一歲。後數日西安亦陷。
-
7 # 您105603966
明朝一樣會亡,大夏將傾,獨木難支。
明朝末期,政治,軍事,經濟,民生全都有問題。其它的朝代,有一個問題就夠滅亡了。明末能支撐這麼久,卻正是因為混亂,因為混亂導致人才輩出。可雖然有人才,卻無善於使用人才的人。
當時的明朝危局,只有兩個位置能夠解決,一個是皇帝,可崇禎的政治能力不夠,明末的亂局正是因崇禎而起。另一個就是內閣首輔,若是明末首輔能像張居正一般,權壓皇帝,成為絕對權臣。或許能解決明末的亂局。可解決亂局後,首輔集軍政一體。皇帝還姓不姓朱,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
8 # 故人藏於夢
未必不能救,現有觀點認為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可如此強大的秦朝也沒能萬代啊,有隋一代也不過三十八年而已。個人認為以當時孫傳庭的手腕,假以時日或可平治內亂。只怪君不察,非臣不能為
回覆列表
明史裡“傳庭死而明亡矣”的意思並不是孫傳庭能挽救大明,表達的真實意思是最後一支聽命朝廷的軍隊覆亡,大明只能滅亡。孫傳庭在潼關戰死後關內還有左良玉的軍隊還有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四鎮,還有唐通白廣恩等部,關外還有吳三桂的遼東軍,但是這些軍隊已經軍閥化,朝廷對他們的排程失去控制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