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開篇

    我知道譚嗣同被抓後 大刀王五和霍元甲曾設法營救。最後還是王五將其屍體運回老家安葬的。譚嗣同之死大概有以下幾個意義。

    第一

    譚嗣同和康梁不同。

    譚嗣同是高官子弟,裡裡外外一堆親朋故舊、朋黨門生,要是整出個滿門抄斬外加株連九族......幾千個腦袋怕是要掉的。

    康梁都是屌絲出生,跑了也就跑了,光腳的和穿鞋的沒法比。

    第二

    譚嗣同英勇就義應該有這麼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有繼續活下去的機會,但是他選擇了放棄。他的理由大致就是:用自己的鮮血去喚醒更多有識之士

    第三

    一個民族,總要有那麼幾個拋頭顱灑熱血的漢子,總要有那麼幾個人站出來告訴大家,咱們也是有血性的。鐵骨錚錚,不屈不饒,魯迅先生不也說他們是咱華人的脊樑麼?

    最後

    試想,如果沒有殉道者,全跑了,那我們還能從哪裡瞭解悲劇英雄的價值?把崇高當幼稚,把勇敢當衝動,看起來很精明,實際上終究不過是蠅營狗苟的活著。

  • 2 # 兔牙傳說

    第一

    譚嗣同和康梁不同。

    譚嗣同是高官子弟,裡裡外外一堆親朋故舊、朋黨門生,要是整出個滿門抄斬外加株連九族......幾千個腦袋怕是要掉的。

    康梁都是屌絲出生,跑了也就跑了,光腳的和穿鞋的沒法比。

    第二

    譚嗣同英勇就義應該有這麼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有繼續活下去的機會,但是他選擇了放棄。他的理由大致就是:用自己的鮮血去喚醒更多有識之士。第三

    一個民族,總要有那麼幾個拋頭顱灑熱血的漢子,總要有那麼幾個人站出來告訴大家,咱們也是有血性的。鐵骨錚錚,不屈不饒,魯迅先生不也說他們是咱華人的脊樑麼?

    最後

    試想,如果沒有殉道者,全跑了,那我們還能從哪裡瞭解悲劇英雄的價值?把崇高當幼稚,把勇敢當衝動,看起來很精明,實際上終究不過是蠅營狗苟的活著。

  • 3 # 海賊說歷史

    譚嗣同本來可以逃跑的,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絡,表示可以保護他,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後來他被抓住了,在獄中,他鎮定自作,從容赴死,臨死前,寫下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充分體現了譚嗣同與康梁的區別,體現了譚嗣同的英雄氣概。

    他之所以違背求生意志的理由有兩個,

    1、前來支援他的是日本人,而當初甲午戰爭的恥辱還沒洗刷,怎麼能接受他們的庇護呢!

    2、需要用自己的血來喚醒沉睡的華人,以及整個中國。

  • 4 # 聊坐南書房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明明能逃跑卻違背求生的本能留下來送死,有何意義呢?

    譚嗣同留下來慷慨赴死,主要是希望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更多沉睡的華人,就像他在拒絕朋友勸他先到日本躲避時說的:“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的死,也的確激勵了無數後來的仁人志士,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中去。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舉國上下,民怨沸騰,反對投降賣國的聲音在全國響起,1895年4月22日,康有為召集在北京參加應試的舉人1300多人開會,商議聯合請願,寫了一份長達一萬八千多字的《上皇帝書》,請求光緒皇帝拒絕批准《馬關條約》,並嚴懲參與賣國的大臣,同時提出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因為朝中投降派的阻撓,《上皇帝書》並沒有遞到光緒的手中。後來,康有為又兩次單獨向光緒皇帝上書,強調必須儘快變法的重要性,康有為的上書,終於引起了光緒皇帝重視。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建議光緒召見康有為,但朝中頑固派以“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得召見”為藉口進行阻撓,光緒無奈,只得讓大臣們傳康有為問話,1898年1月24日,在總理衙門,康有為與榮祿、李鴻章等人就變法進行了整整一天的辯論,康有為對榮祿的“祖宗之法不可變”進行了駁斥。隨著變法的呼聲越來越高,光緒也希望透過變法來維護自己的地位,終於在1898年6月11日,頒發詔令,宣佈變法,因這一年是陰曆戊戌年,所以又叫“戊戌變法”。1896年6月16日,光緒第一次召見康有為,詳細談論了變法的步驟和措施,在變法期間,維新派將變法建議送給光緒,由光緒下達詔令,其變法主要涉及到經濟、教育和軍事等方面,比如撤併閒散衙門,裁減冗員,刪訂各衙門的規章制度;取消旗人享受的特權,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裁減綠營兵將,加強軍隊訓練等等。

    實際上維新變法為了獲得朝廷的支援,已經進行了妥協,但依然觸犯了封建保守勢力的利益,為了打擊變法,慈禧強迫光緒革去了支援變法的翁同龢的職務,隨後又要求,以後新授的二品以上官員,必須向慈禧太后謝恩,這也是慈禧控制用人權的手段,緊接著,為了控制了軍權和京津地區,慈禧又讓自己的親信榮祿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隨時準備對付維新派,甚至盛傳將發動政變,廢除光緒。維新派為了應對不測,建議光緒重用手中握有兵權,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隨後,光緒連續兩天接見袁世凱,對其進行籠絡,袁世凱也向光緒皇帝表了忠心,表示絕對忠於皇上,隨著慈禧太后一方發動政變的風聲越來越緊,光緒召見康有為,希望他想想辦法,維新派最後將唯一的希望寄託在了袁世凱的身上,派出譚嗣同去勸說袁世凱發兵勤王。1898年9月18日夜,譚嗣同見到袁世凱後,先試探了袁世凱的態度,然後拿出了光緒的“密詔”,奸詐的袁世凱其實早在光緒接見他之後,就已經向頑固派表明了心跡,但此時的袁世凱卻信誓旦旦的向譚嗣同表示,絕對效忠皇帝,拼了命也要救駕,譚嗣同沒有識破袁世凱的兩面派面孔,等譚嗣同離開後,袁世凱立即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率領王公大臣將光緒囚禁到中南海的瀛臺,宣佈廢除所有新政,並重新開始垂簾聽政。

    在變法遭到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對而失敗後,慈禧下令秘密抓捕維新黨人,譚嗣同首先得到了訊息,他立即設法通知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康有為因為前一天到了上海,躲過抓捕,後逃到香港;譚嗣同本來也可以躲過抓捕,但他拒絕了朋友勸他前往日本的建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他將自己所著的詩文交給了準備逃往日本的梁啟超,決心一死。

    譚嗣同放棄逃生慷慨赴死,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可能出於男子漢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不願連累家人的考慮,如果他逃跑了,他的家人勢必要受到牽連,因為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是湖北巡撫。但在譚嗣同死後,其父還是受其連累被免去了官職。另外,他可能還對維新變法抱有一線希望,這從譚嗣同在坐等被捕時,仍在設法準備營救被囚禁的光緒皇帝可以看出來。

    9月28日,參與變法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六人在菜市口被斬首,戊戌變法徹底失敗。譚嗣同在就義前感嘆“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義!時年三十三歲。和他一同就義的康廣仁也大笑道:“中國富強之日就要到來了”,正是他們這種視死變法的決心和大無畏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

  • 5 # 眾森淼

    譚嗣同可以留下來赴死的意義其實不是很明確的,因為誰也不知道大清國究竟會如何發展,雖然他們已經十分衰弱了,但是,要推倒或者改變一個成熟的政權真的是那麼容易的嗎?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大清國已經滅亡了,但是如果清政府倖存了下來,那麼他譚嗣同就要面對著清政府的審視了,他究竟是功臣還是罪人呢?

    單就國家而言,他譚嗣同造成的影響確實給國家帶去了十分嚴重的問題,但是他的本意似乎是好的,所以或許清政府會審視他存在的價值吧。所以單就犧牲的精神的話,或許在後世之中也是可以肯定他的作為的。

    所以,譚嗣同他的名聲或許還是會向正面的方向去走,比如為國捐軀或者一次改良的嘗試者,即使後世對於戊戌變法的評價可能不高,甚至將光緒都歸結於罪人之類的。

    上面是假設清政府可以留存下來,但是事實是清政府亡了,所以譚嗣同的意義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成為了擊碎清朝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意義。還是在往一個正面的方向發展。

    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忘記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輿論的走向,這個雖然是可以引導的,但是那個去控制,能不能控制都是一個問題。所以,對他譚嗣同究竟怎樣評價實際上還是隨機的。

  • 6 # 一半秋色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逃跑了,梁啟超逃跑了,譚嗣同本來可以逃走,但卻選擇留下來了,這是為何呢?

    康有為逃到國外之後,買洋房,開洋車,娶洋妞,吃洋餐,日子別提多爽了;梁啟超也不錯,幹了司法部長,名利事業雙豐收,後來還生了個好兒子梁思成,娶了好兒媳林徽因。

    假如譚嗣同逃走,至少混的不會比梁啟超差,要名有名,要利有利,譚嗣同為什麼這麼“傻”呢?

    梁啟超在《譚嗣同傳》中寫道:慈禧下令抓戊戌六君子之時,譚嗣同的日本朋友早就探聽到了訊息,並且第一時間通知了譚嗣同,但譚嗣同沒有走,後來被清軍抓到了,扔進了大獄。

    之後,譚嗣同的朋友大刀王五又花了重金,打點了監獄內的上上下下,並最終見到了監獄中的譚嗣同,並極力勸說他逃走,但譚嗣同仍然婉言拒絕了,還說了大義凜然的一番話: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者也。有之,請從嗣同始。

    王五遺憾地離去了!

    行刑當日,譚嗣同慷慨赴死,臨刑之前,高呼: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慈禧恨死了戊戌六君子,一刀斃命便宜了他們,她要讓他們一點一點地痛苦死去,於是她讓劊子手一律用上了鐵鏽的鈍刀,結果劊子手用鈍力砍了一刀又一刀,直到砍了二十多刀,譚嗣同才最終死去,之後又暴屍數日。

    譚嗣同為何寧願死也不苟且偷生呢?

    譚嗣同是為了顧全家庭,他的父親譚繼洵是晚清眾臣,任湖廣總督,乃一品大員,位高權重,假如譚嗣同逃之夭夭,必然牽累父母以及兄弟姐妹,輕則罷官免職,重則全家遭誅,譚嗣同毫無選擇,只能以一人之死,換取全家的安危。

    譚嗣同死了之後,慈禧雖然怪罪譚繼洵生家教不嚴,但只是將其罷官,並未株連一家老小,這算是格外開恩了。

  • 7 # 清史宴

    戊戌變法失敗之時,譚嗣同是完全有機會像康、梁二人一樣逃到國外的,但其沒有走反而留下來慷慨赴義。

    不是他不畏懼死亡,而是他與康、梁不同,他不能走,只能無條件的接受慈禧的審判。首先、譚嗣同是官宦世家,家大業大,而且當時他父親譚繼洵是湖北巡撫,如果譚嗣同逃走了,那麼必定會累及家人,輕則舉家被戮,重則誅滅九族,亦非不可能。

    反觀康、梁則家世遠不及譚嗣同了,再加上他們二人的家鄉都遠在廣東,若慈禧下令捉拿其家人的話,他們完全有時間逃離到香港,甚至遠渡國外。

    當康有為提出拉攏袁世凱,發動政變,圍園殺後之時,譚嗣同就已經預料到,一旦政變失敗,其必死無疑,所以當慈禧搶先發動政變,囚禁光緒之時,康、梁二人極力勸說其逃走,譚嗣同拒絕了,堅持留下來接受慈禧的審判。對於慈禧而言,譚嗣同犯的是謀逆之罪,所以必死無疑,但慈禧也算手下留情,沒有誅連譚嗣同的家人,只是將其年邁的父親譚繼洵罷了官而已。

    其次、大清帝國自甲午之戰慘敗於日本之後,國家的執行機器從上至下,已經爛到骨子裡了,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否則亡國就在眼前。

    為了挽救大清帝國的統治於危機之中,康、梁等人一而再的上書,請求朝廷進行維新變法,為了獲得光緒皇帝的首肯,康有為等人在全國各大報刊上大造輿論,一度讓世人覺得大清只有變法,才能立足於世界之林。光緒皇帝衝破層層阻礙,破例召見並重用了,年輕的康、梁等人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然而由於康、梁等人都是毫無從政經驗的白面書生,根本不懂政治,甚至幼稚到向光緒建議,若要變法成功,殺一兩個一二品朝廷大員即可。

    隨著變法步子的急速推進,光緒所帶領的維新派人士,已經由變法演變成了權力之爭,嚴重的偏離初衷,康、梁等人為了或許更大的權利,愣是把光緒皇帝給推上萬丈深淵,使其與慈禧太后的關係惡化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對於譚嗣同而言,維新變法的初衷是沒錯的,錯就錯在進行變法的人,其堅持赴死,也是希望有識之士繼續走他未走完的路,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

  • 8 # 桃源風

    中國傳統文化裡 ,有“捨身取義”一詞。儒家思想培育出來的人,生死觀與現代人的生死觀不一樣的。如果用現代人的觀點看古人,你永遠不會理解。

  • 9 # 互得

    沒有什麼意義。

    逃跑不是恥辱,

    而是把惡人氣死。

    留下讓惡人殺了,

    為了讓惡人解氣嗎?

    當打不過敵人時,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才是上策。

    留下送死,毫無意義。

    還可能會嚇到後人。

    教人保命,才是善行,

    教人送死,什麼居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高中不努力的話,將來的日子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