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科論普
-
2 # 草原獨狼
科普效果評價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內容,具體如何評價科普效果,需要考察評價什麼科普工作的效果,評價科普工作哪些方面的效果。推薦一本書給您《科普效果評估的理論和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科普主要有三種重要功能,一個社會功能一個是經濟功能還有一個是科學功能。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民主、培育科學理性、提升科學素質等方面。經濟功能不十分明顯,主要體現在為產業革命提供知識儲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儲備,促進經濟與科技的結合。科學功能主要體現在豐富完善科學體系、為科學發展提供支持者等方面。科普還有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通常設計科普效果主要參考科普的功能來設計指標體系。通常對科普的評價採取輕度量和軟度量的思維,重要的評價理論有子彈論、有限效果模式、適度效果模式、強大效果模式等。評估方法有綜合評分法、功效係數法、主成分分析法、費用-效益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方法。科普小姑評價通常用到的資料採集方法有抽樣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等。具體的科普活動需要依據活動設計的初衷,依照具體的評估理論,設計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流程,透過適當的方法獲取評價資料,最後客觀分析評價結果。
-
3 # 科學時評
首先,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
科普的目的在於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只有科學素質得到了提升,我們才有廣泛且紮實的科技創新的基礎。
但是科普的效果是潛移默化地發生的,它並不想科研成果轉化那樣能夠立刻地體現出來,是潤物細無聲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對人們的認知和態度產生影響,最後才有可能會涉及到行為的改變,所以有時候是難以立刻地看到科普的效果的。
所以題主提出的問題非常值得研究,到底什麼是科普的效果,科普的效果如何評價,科普的效果體現在哪些方面,這其實一直以來也是學術研究人員關注的話題。
比如自2004年以來,全國科普日活動已連續舉辦13年,各地各部門全國科普日期間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近6萬次,參與公眾超過11億人次,為提高中國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每次科普日活動之後也會開展一些科普日評估研究,但是這些評估大多都是側重在受眾參加完活動的反饋方面,並沒有長期跟蹤以瞭解受眾參與活動後是否從長遠來看改變了他們的態度,認知,並且引起了行為的變化。
當然,這說得是科普對公眾的影響,也就是效果。我們還可以從科研人員的角度進行一下考察。
比如說某科研人員透過媒介渠道做了科普,後續是否有其他人或媒體與之聯絡,希望進行深入的瞭解,甚至有企業想對其成果進行轉化,這也是一種效果吧。
題主提出的問題也為答主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深入研究科普的效果問題,真正讓科普的作用發揮出來。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答主認為科普的目標是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但是科學素養該如何評估呢?我想光靠一套問卷可能不能真正地考察出公民的科學素養。
再說了,科普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它的作用更多地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傳統上來說,我們往往不太注重評價科普的效果,很多科普活動做完就結束了,並沒有認真地去考察這種活動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它是讓人們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對科學有更積極的態度,還是願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學到的科學呢?這其實就涉及到了科普的效果問題了,澳洲有學者提出了AIEOU的觀點,我想用這個觀點來評價科普的效果可能會有用。
A是意識awareness,也就是對科學有了認知。
I是興趣interest,也就是對科學產生興趣
E是欣賞enjoy,也就是說能夠欣賞科學所帶來的益處
O是形成觀點opinion,也就是對科學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U是理解understand,也就是對科學有所理解。
我想我們在評價科普效果的時候可以採用這方面的觀點,看公眾是否對科學有了新的認知,產生了某種興趣,能夠欣賞科學,並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最終能夠充分地理解科學。
當然涉及到具體如何評價科普效果,簡短的幾百字的答案不能夠完全說明白,畢竟科普效果的評價也是一門學問。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受眾的反應以及持續的時間,或者說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是否依然對某些科普活動印象深刻等直觀的感受中體會到科普到底有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