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夢Meng

    秀才的稱謂始於西漢,意為優秀的人才。隋代始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到明朝時科舉制度更加規範,經過縣、府、院三級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千萬別小瞧這秀才的身份,若拿到現代來說相當於本科學歷。

    秀才真的都很酸很窮嗎

    在古代,窮人家的孩子念個縣學私塾什麼的就不錯了,和現在的很多貧困地區一樣,上不起高等學府的。

    若真的能考上個秀才,在一般的小地方也是鳳毛麟角。不管那個朝代都離不開讀書人,更離不開讀書人之中的優秀人才,秀才作為“高學歷”人才還是普遍被官府重視的。

    秀才的待遇

    秀才作為地方優秀人才,也能享受一定的待遇,最起碼會讓你餓不死。若地方上餓死讀書人,地方官的政績考核一定通過不了,所以在對秀才待遇執行上也很認真。

    那麼秀才具體的待遇有哪些?

    拿明朝為列,首先免去徭役,成績靠前的還可以減免三名親屬的徭役,還免除交皇糧國稅。在身份上可以穿專門的制服,在地位上可以見官不跪,甚至還有政府補貼。具體補貼看地方財力,一般月補貼一升米,錢為1至2兩白銀。

    按一兩白銀來算,那時的一倆銀子為現代500元左右的購買力,可見節約著用也算是個最低保障了,況且還有一升米的補貼。若去國子監讀書,還可以吃喝住全免費。

    顯然,秀才的生活比窮苦老百姓要強多了。

    秀才們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畢竟識文斷字,在古代識字的人本就不多,有這樣的學歷自然找工作就容易。

    比如做個私塾先生,賬房先生什麼的,賺點錢補貼家用也不是難事。

    可見,古代的秀才不一定都窮,任何年代只要你有知識都會被社會認可。

  • 2 # 潘不安講究史

    就著雨水,啃著硬如石頭的冷饅頭,住著破廟,幻想著美豔溫柔的女鬼。或者那些口中總是念著之乎者也,逢人便問是否知道茴字的幾種寫法。這就是我們眼中秀才的形象,只能有四個字概括,那就是“窮酸迂腐”!

    但歷史上真實的秀才真的是這樣嗎?

    請諸位聽我道來!

    秀才一詞,出現的歷史其實比我們相信的要久遠的多。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在管仲所著的《管子·小匡》中記載:

    “榮而實者謂之秀”,秀才最早指的是能力特別突出,有才華的人。那時候的秀才,相當於後世的進士,一旦選中便意味著步入官場,待遇非常的好。

    不過一直到西漢早期“秀才”都是一種特殊選拔機制,不是常例。一般是當某人以才華聞名,就會和“舉孝廉”一樣,被州刺史特別選拔,如《史記·賈誼傳》中寫道:

    (賈誼)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到了西漢末期,才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和“孝廉”一樣的歲舉制度。後來為了避漢光武帝劉秀的諱,秀才被改為了茂才,所以在漢朝的歷史劇中如果看到了舉茂才,其實就是秀才的選拔。

    到了魏晉時期,由於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官吏選拔由門閥把控,秀才一度變的不重要了。但是隨著隋朝的建立,科舉制度的出現,秀才的歷史地位達到了頂峰。

    在隋朝,秀才科在科舉諸科之中含金量最高,終隋一朝,也只有秀才十幾人。唐依隋制,秀才依然是科舉之首。

    甚至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也曾經一度開過秀才科,如《明史》中有

    以秀才李原名、詹徽等為都御史範敏,閿鄉人。洪武八年舉秀才,擢戶部郎中。國初典史授都御史,貢士授佈政,秀才授尚書,嘉靖時猶三途並用,今惟一途。

    等等記載。

    所以現在電視劇中不論朝代,總是會嘲諷一下窮酸秀才,但如果是回到隋唐時期說秀才“窮酸落魄”,估計是要被人鄙視死的。

    那麼秀才的地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降低的呢?窮酸秀才的形象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答案是宋朝。隨著秀才科的取消,到了宋朝,秀才僅是讀書人的一種代名詞,那個時候,只要參加過各地的府試,不管中了沒中,都可以稱為秀才,對於那些沒中的,當時還有不第秀才的稱呼。

    更糟心的是,在宋代,考中了舉人,也只是相當於拿到了一張參加進士考試的准考證而已。如果沒有考中,就什麼都不是,下次還要經歷一次考舉人的過程。稍微可以安慰一點的就是,在下次考試前的那段時間(一般三年時間),可以享受免稅、免徭役的小小優惠政策。

    而如果能考上太學內舍和上舍的學生,就會得到國家贊助的食宿,可如果只是外舍生則需要自己繳納費用,家庭貧困的可以減半。至於太學的名額、上舍100人,內舍200人,外舍2000人,這個數字,放到全國來說,普通人想要進入還是很難的(官員子弟可以免試入學,但是從外舍到內舍,內舍到上舍還是要考試)。

    所以在宋代,如果是比較年輕的秀才,因為還有希望,會得到一定尊重。但如果屢試不第,年齡又比較大的,和普通百姓相比除了多讀點書,實在是沒有太多的優勢。再碰到那些思想迂腐,不事生產,只想著考中進士一步登天的窮秀才,就更會被人看不起。

    宋朝開始,秀才成為對讀書人的蔑稱,主要就是針對這一類人,在那時對於這類窮秀才還有“措大”、“醋大”這些專用的侮辱性稱呼。不過,宋代的秀才如果能夠放下架子,私塾老師、掌櫃、文房等工作還是容易找到的,待遇也是不錯。

    至於現代秀才的窮酸形象主要形成在明清時期。在那時科舉制度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秀才不再只是讀書人的一種稱呼,而是成為了一種正式的身份。

    透過縣學、州學、府學的生員被稱為秀才,再透過省裡舉行的鄉試則稱為舉人,獲得參加禮部會試,考取進士的資格。舉人是終生制,但秀才需要定期參加考試。

    同時舉人和秀才又是一道分水嶺。考中舉人,不僅免除各類賦稅、還可以領取不菲的工資,更重要的是從舉人開始就有了當官的資格,一般是擔任如教諭一類的低階官吏,終其一生大概也不會超過六品。

    但其中也有個例,如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都是舉人出身。當然也有一些舉人會選擇擔任一些高官的幕僚,就是俗稱的師爺,雖然沒有正式編制的官職,但是根據僱主的不同,具有很大的權利,和極高的收入。

    說回到秀才,他們和舉人相比就差遠了。在早期,秀才還是比較值錢,他們有不用交稅、見官不拜的特權,又有少量的補助。但是隨著每個朝代後期各種恩科的頻繁,秀才也就變得氾濫,富人稍微花點錢也能得到秀才的身份。

    在清朝秀才被分為三等,第一等被稱為廩生,每年可以得到政府4兩銀子的補貼,相當於普通百姓兩個月左右的收入。第二等是增生,第三等是附生,這兩者只有特權,沒有補貼的。秀才定期要參加考試,透過成績可以改變等級,考得不好也會被取消秀才的資格。

    這樣的制度其實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秀才再怎麼說,也是屬於“士農工商”中士的一階,扮演著溝通地方和官府的橋樑作用。那麼地主鄉紳可以透過花錢買到秀才的身份,一則可以免稅,二則壟斷和官府溝通的渠道,在地方上形成統治地位。

    而普通秀才,就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他們即無法融入鄉紳圈,又不滿足於成為普通人。為了保持秀才的身份,爭取舉人乃至進士的地位,就要花更大的精力去讀書,沒有餘力再事生產,從而只能依靠著微博的補貼度日。最後為了生計,又不得不去去兼職謀生,減少了讀書的時間,對於天分有限,長期不中舉的秀才來說,就又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

    這類秀才除了少數特例,其實有不少是真正的才疏學淺。為了中舉,整天鑽入書堆中,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即希望保持自己的階級優越,但又總是怨天尤人,滿嘴酸味,也就是我們常說讀書讀傻了,使得秀才的形象進一步墮落。

    如果和現代做個不是完全恰當的對比,進士就像是國考公務員,舉人是省考公務員,那秀才就是大學生了。大學生中其實也有不少這類眼高手低的存在,使大學生現在逐漸變成一個略含貶義的詞彙,和窮酸秀才形象的形成過程如出一轍。

    總的來說,古代的秀才是否窮酸和個人的際遇有關,即有過得無比窮酸的,也有過得無比愜意的,不能一概而論。

  • 3 # 小重山人

    古代的秀才窮不窮,可以看看儒林外史。范進在中舉之前,就是窮秀才。家裡窮的連飯都吃不上,岳父都看不起他。

    秀才為什麼窮呢?主要是考得功名級別太低,特權有限,又讀書讀成了呆子,如果家境一般,又不會經營,就很容易讓生活陷入窘境。

    但比秀才高一級的舉人就不行了,他們有了較高的政治地位,一般每隔幾年每省才能產生幾十個,十分稀缺。舉人除了考進士之外,還可以直接當官。當然是當八九品的小官。比方我們熟悉的海瑞先生,他就是中了舉人,但沒有考上進士,先是在縣裡當了一個教諭之類的小官兒,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吧。

  • 4 # 薩沙

    秀才要看是什麼人,有的窮,有的富。

    大部分秀才,家中經濟條件都是不錯的。

    首先,古代科舉考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承受的。

    可以說,中國大部分人是不能走科舉考試這條路,因為承擔不起長期的教育費用和脫產背靠費用。

    就農民家庭來說,如果送孩子去上私塾,達到能夠識字寫信的水平,至少要學習四五年,甚至更多。

    這四五年時間,孩子基本就是脫產的。

    普通農民家庭,孩子也是勞動力,平時可以放牛、放羊、打柴、挑水之類。

    況且上學還需要學費,這對於緊巴巴的農民家庭來說不是容易承受的。

    所以,大部分能夠考上秀才的人,都是家境還不錯的人家,一般是富農、小地主,至少也是中農家庭。

    如果貧農家庭能夠出秀才,就說明這家很重視教育。

    大家看過《阿Q正傳》吧。魯鎮上的兩個文化人、秀才,都是小地主家庭的少爺。

    而阿Q之流普通鄉民,都是不認字的。

    其次,秀才能賺到錢?

    遺憾的是,不能。

    秀才是所謂科舉考試的入門級別,只是院試(縣市級別考試)的勝利者。

    秀才雖有特權但並不多: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跪拜、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還有生活津貼。

    但秀才和舉人是有很大不同的。舉人是鄉試(省級考試)的勝利者,距離做官是一步之遙。

    舉人只要參加會試(國家級考試),通過了就可以成為進士,直接做官了。自然,成為進士的錄取率不高,但終究只差一步了。

    相反,秀才距離做官還很遠,很多人一輩子就是一個秀才。

    而國家對秀才的生活津貼並不高,最多也就勉強餬口而已。

    所以,如果秀才自身家裡很窮,考中了也不足以賺到錢。

    當然,秀才想要混口飯吃還是不難的。

    最常見的就是秀才去教書,當私塾老師。當時知識分子少,一定會有人請的。

    如果想要賺大錢,教書就不行了,可以去當大官的幕僚(師爺)、當律師(訟師)、做商人、做醫生等等,甚至還可以幫人看風水。

    但如果以上都不行,想要賺錢就難了。

    其實,靠秀才並不容易。

    明朝秀才中舉的比例多為3%,而在2010年左右時中國大學生(包括大專)的比例為8.73%。

    古代考秀才比,我們考大學難多了。

    吳佩孚那麼牛的人,也是22歲才考上秀才。洪秀全那麼牛的人,一輩子也沒考上秀才。

  • 5 # 唐風宋月

    是真的窮。家慈小時候常跟我說一句話,窮學生餓老師。就是說老師們大多數吃不飽,學生們大多數沒有錢。古人還有一句話,窮文富武,就是說窮人才學文,有錢人都學了武。

    為啥讀書人都窮?因為讀書是一條謀生之路,艱難困苦而且無趣無味,小編深受其害。小編從小家窮,吃不上飽飯,但是學習成績又很差,喜歡跟一幫壞學生玩耍,但是壞學生都是家裡比較富裕的,也不帶我玩。那時候看錄影一塊錢,打檯球一塊錢,小編都玩不起,只好選擇看書,三天才花一塊錢。去租書店租一本,專門挑厚的,不管好看不好看,反正能打發一天時光。

    蒲松齡一生困苦,到死還是個秀才,所以只好寫書意淫,今天有個狐狸精,美貌如花,半夜跳進他的被窩,才子,睡我。明天有個青蛇精,半夜跳進他的被窩,才子,睡我。睡完還不用擔負任何經濟責任。

    簡言之,因為讀書是窮人唯一的上升通道,除此沒有任何機會,所以在讀書人之中的比例大一些,因此給人的印象就是窮秀才。其實有錢的秀才也有,只是比例沒有窮秀才高而已。

  • 6 # 使用者68452608290

    秀才混的好可以做個幕僚 聽差 師爺 高階書童,差在沒有官身。秀才裡面名氣最大的是徐渭徐文長。到了舉人才能嚐到官的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醉酒作詩的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