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與歷史探索

    梁王劉武是劉恆和竇漪房的小兒子,也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胞兄弟。竇太后偏愛劉武,甚至想讓劉啟傳位與劉武,這種違反祖制的事情,聰明絕頂的她為什麼執意這麼做呢?她會為了個人喜好來拿這種事情開玩笑麼?

      其實不是,劉啟和竇太后的爭奪,其實就是黃老之術和儒家的爭奪。當時劉啟曾經在宴席上親口說要將皇位傳給弟弟,但是朝中的袁盎等人堅決不同意,劉武一怒之下甚至找人暗殺他。自劉邦自來,兄終弟及的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所以劉武是不可能當皇上的,何況劉武的年齡不一定比劉啟年輕多少。

      但是竇漪房還是堅持己見,有人分析,竇漪房這樣做是為了繼續掌權。但是劉啟在位的時候,大權依然在竇漪房手中,換不換一個兒子對她來說沒有什麼實質影響。她何嘗不明白,袁盎等人敢這麼明目張膽的反對劉武,是劉啟這個皇上在背後支援,但是她必須這樣,才能推行黃老之術。

      劉啟本人對於黃老之術都是不大在意,曾經有一個儒生因為在竇太后面前說了一些黃老之術不好的話,被竇漪房發配到野豬圈,差點成了爛泥,要不是劉啟相助,早就沒命了。

      劉武怎麼死的

      梁王劉武一生的夢想就是當上皇帝,雖然他至死也沒能成功。他其實是一個悲劇性人物,身為竇太后的次子,他倍受母親寵愛,身為劉啟的兄弟,他是君王又愛又忌憚的人。他後來死在了劉啟之前,讓竇漪房一直對劉啟心懷怨恨,到死都沒有原諒他。

      劉武這個人為人直率,其實沒有什麼壞心眼,他讓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在經濟上和軍權上控制地方,有力的推進了哥哥劉啟的統治秩序。但是劉武最後的結局卻不是很好,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當時漢景帝廢除了太子,竇太后開始四處活動,讓劉武繼承兄弟的皇位。但是遭到了袁盎等人的極力反對,引起了朝堂大討論,這時候,漢景帝劉啟就起了廢除劉武的心思,不管出於嫉妒他獲得母親的疼愛,還是忌憚他阻礙了子孫的江山,他都必須要行動了。漢景帝立了劉徹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武大帝。這件事情讓留出看明白了諸侯對自己就是利用,本質上還是迎合皇兄,一旦出事了就會像七國之亂一樣,自己的下場不會比他們好到哪裡去。劉武憤怒之下,聯合了謀士,開始謀殺袁盎等人。

      袁盎死後,漢景帝大怒,開始對劉武窮追猛打,劉武命謀士當替罪羊,形勢才緩和下來。劉武對竇太后很孝順,多次要求留在長安都被漢景帝駁回,後來外出打獵時看到一頭怪牛,回來便染病去世,但是竇太后認為這是劉啟所為,認為他殘害手足兄弟,到死都沒有原諒他

  • 2 # 某且說句公道話

    一方面,竇太后兩次對漢景帝提出立梁王劉武為儲君;另一方面;和梁王的驕橫跋扈釀成了這個後果。

    景帝和梁王都是竇太后的親生兒子,竇太后非常有權勢,連景帝都不敢當面頂撞她,最多隻能敷衍她。竇太后又非常疼愛他的幼子梁王劉武,一有機會就要讓景帝立梁王為皇儲。竇太后一共向景帝當面提了兩次,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次,是在景帝沒有立太子之前,在一次皇家家宴上,參加宴會的有竇太后,景帝,梁王,竇太后侄子竇嬰。

    席間,竇太后跟景帝提出立梁王為皇儲的事,景帝沒有當面反對,來了句“千秋之後,傳位梁王”。竇太后聽了很高興,誰知這時候竇嬰站了出來,說漢朝從高祖劉邦開始都是父子相傳的,哪有傳給自己兄弟的,這顯然不合祖制。竇太后臉色立馬變了。宴席不歡而散。

    第二次,是太子劉榮被廢以後,太子之位就空缺了,竇太后此時又舊事重提了。景帝當面就同意了,不過此事茲事體大,需要和群臣商議。

    這會兒,以袁盎為首的一批大臣就站出來了。群臣找到了竇太后,問竇太后假如傳位梁王,那麼梁王死了以後帝位又傳給誰呢?竇太后回答說再傳給景帝的兒子。

    袁盎舉了個春秋時候宋國的例子,說宋宣公死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弟弟非常感激。所以臨死前立下遺詔把王位傳給他哥哥的兒子,結果他的兒子都不同意,把他的堂哥給殺了,把權力奪了回來。結果這兩家後代互相殺伐,搞得國家沒有安寧。

    竇太后啞口無言了。

    從以上看來,景帝根本沒有考慮過把皇位傳給梁王,一切不過是竇太后和梁王的一廂情願。心裡不記恨梁王那是怪事。

    前面說了竇太后兩次想讓景帝立梁王為皇儲,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招來了景帝的記恨。導致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梁王的驕橫跋扈!

    梁王驕橫跋扈也是有他的原因的:

    原因1,出生不凡,又有竇太后的疼愛。

    這點相信不用再多說,兩次建議立梁王為皇儲就是最好的憑證

    原因2,立過大功。

    事情發生在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梁王劉武的地盤梁國位於河南跟山東交接處,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叛軍想要攻打函谷關拿長安必須拿下樑國這個地方,不然就會走項羽的老路。當面項羽滎陽會戰的時候就是彭越在這裡斷項羽的糧道,項羽被迫往返與兩地,疲於奔命。後來彭越就是第一代梁王,封地也在這。

    “七國之亂”平定後梁王守城有功,功勞還很大。史書上說平定“七國之亂”一半功勞要歸梁王。

    正因為如此,梁王越加驕橫。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

    前文說到竇太后第二次提出要立梁王為皇儲,遭到了以袁盎為首大臣的反對。梁王對此耿耿於懷,竟然派刺客把這些大臣全部給刺殺了。

    對此,景帝決定嚴查到底,後來梁王把刺客交給了朝廷,自己也進京向朝廷謝了罪。景帝也算對這個兄弟格外開恩,沒有殺他。梁王在京待了一段時間後就回封地了,心情一直不太好,沒過多久就中暑死了。

    因此我覺得竇太后對此要負很大的責任,把小兒子給寵壞了。

  • 3 # 海浮人

    歸根結底還是對權力的爭奪,一個希望遵循祖制,傳於後世子孫。一個希望兄終弟及,由自己上位稱皇。在這樣的誘惑面前,誰都留有私心,即使兩人為一母同胞。

    竇太后的偏袒,讓景帝漸漸不滿

    竇太后育有兩男一女,大女兒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可是相對於繼任皇位的長子劉啟,她更寵溺的還是梁王劉武,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幼子自然要格外受寵一些。特別是她的大兒子已經是皇帝了,是世間最尊貴的人。而她的小兒子只是一個藩王,再加上常年鎮守在外,自然要把更多的關心給予他了。她就像所有的母親一樣,自己的一個兒子飛黃騰達,另一個則碌碌無為,她自然想要這個發跡的兒子多多幫襯一下這個無為的兒子。

    兩人的性格迥異,相對於劉啟的軟弱,劉武則勇猛剛強,敢作敢為。這樣一個活潑的小兒子,竇太后自然歡喜的緊。

    (梁王)

    劉啟成了皇帝之後,兩人的關係自然多了一些束縛,不能像平常人家的母子那樣處得自在。而梁王則不同,他對竇太后特別孝順和聽話,兩人的關係自然更加親近。

    正是因為她格外的偏愛小兒子,甚至數次藉機向劉啟提出,讓劉武繼承皇儲之位。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同樣都是兒子,她卻不為自己考慮,你說景帝能開心嗎?這樣反覆,劉啟自然漸漸不滿起來。

    劉武恃寵而驕,且居功自傲,很多事情上得寸進尺,景帝逐漸忍無可忍

    說起梁王劉武這個人,有點像後來明朝的漢王朱高煦。兩人都建有大功,當時的皇帝都說過想要傳位給他們。可結果呢?皇帝或許只是說說而已,他們卻就此上了心。這樣的結果不言而喻,認真就輸了。

    劉啟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他因為平定七王之亂有很大的功勞,在民間聲望很高。可他完全不知收斂自己,仗著皇帝跟太后的寵愛,在自己的封國之內僭越了各種天子規格。

    甚至後期在皇位兄終弟及的問題上遭到袁盎等人的反對之後,他竟然還出動死士刺殺這些人。這樣的無法無天,在漢景帝劉啟的眼中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 4 # 飛夢天涯

    俗語“親兄弟,明算賬”,不可恃寵而驕,多少人在功名利祿,錢權美色上欲壑難平。梁王敗在不知進退,壞在母親溺愛縱容。一山容不得二虎,竇太后應該讓梁王明白君臣之道,聰明一世也會糊塗一時。

  • 5 # 慵懶國王

    說到底,還是因為那個執掌天下的皇位作祟,導致三方都不好,原本母子、兄弟、家庭關係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在中國歷史上,一般兄終弟及執行比較好的是商朝,其他的都沒有好下場。

    不可否認的是,曾經兄弟關係很鐵,藩王與皇帝同乘車輦、同宿寢宮,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這背後更多的推手應當來自於竇太后。中國有項傳統,一般父母更會疼愛小兒子,尤其是皇室中那些老來得子,母親受寵的。竇太后覺得什麼好東西,小兒子都應當擁有,甚至包括皇位的繼承,想來也是溺愛過頭,不分輕重了。

    西漢提倡孝道,漢景帝不敢給皇太后或弟弟梁王臉色或者是對著幹,否則就會受到非議。加上當時手中權力甚小,竇太后家外戚勢力大,不能貿然行事,只能暫時忍耐。年少輕狂,少不更事,可能把皇位看得低了,也可能當時只是玩笑話沒有當真。

    當坐上皇位那一刻後,四海之地、財富、美女、權力全集一身,那種執掌天下的快感讓人沐浴春風。同時,身上的重擔也逼迫自己做出改變,做出選擇,以前不願意做的事也必須得做,就像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我最終活成了曾經討厭的那個人”。

    面對還有虎視眈眈的宗室子弟、權欲群臣,你想下來都不成。當漢景帝有了自己的子嗣後,老婆的枕邊風,兄弟再親能有親生兒子親嗎?還不是得為兒子鋪路。如果死後把皇位交給梁王,子孫有極大可能成為下三代間的政治鬥爭犧牲品,國家再次出現七國之亂,到時候人頭落地的是自己的子孫。

    尤其是寵愛王夫人,生下兒子漢武帝劉徹之後。曾經兄弟間的玩笑話,漢景帝早已不認了,可是梁王、竇太后從頭到尾當真了,並堅定地等待漢景帝駕崩的那天。可以說,從漢景帝說那句玩笑話後,梁王的心態早已翻天覆地。以前是憧憬,現在是“板上釘釘”。一旦兄弟之間夾雜著權利之慾,再好的關係也會冷淡,甚至出現兄弟相殘的慘劇。

    除了竇太后的過度溺愛,梁王自身作死也起了關鍵作用。不可否認的是,梁王雖然驕橫跋扈,但本性孝順,文武雙全,名聲在外,嫡子身份,太后寵愛,這些都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同樣也是漢景帝的忌憚之人。萬一太后、權臣不滿意了,來個清君側或宮廷政變,上位的肯定非梁王莫屬,自己的下場註定淒涼。如果梁王是不學無術、混吃等死的大傻子,反而不會那麼提防。

    由於太后的寵愛,漢景帝的放縱,導致了梁王頻頻觸犯帝國的律法,頻頻挑戰藩王的祖制約束。梁王早已把漢景帝作為自己的比較物件,什麼宮殿、車馬儀架都向天子級別靠近。同時,梁王的地盤位於天下之中,擁有雄厚的武力和財力,武裝奪取的可能性很大。漢景帝早就防著他,七國之亂硬是不發一兵一卒救援,而梁王居然能撐下來硬抗七國兵團,可見其底蘊之深。

    第二,漢景帝曾向大臣們透露過有意立梁王為太子,結果是一堂的反對之聲。以袁盎為首的大臣嘴皮子和政治眼光徹底點醒了漢景帝。梁王懷恨在心,竟然派刺客刺殺袁盎等十幾位大臣。結果東窗事發,鐵證如山。梁王的一向孝王人設瞬間崩塌,漢景帝也徹底看清了這隻徘徊在身邊的豺狼,再也不敢過分親近,同時與母親竇太后的關係降至冰點。

    梁王在刺殺重臣、封地跋扈等事件下,暴露了其隱藏的殘暴基因。一旦即位,對國家,對大臣,對百姓都是災難。漢景帝可不想做劉家的罪人,史書的昏君,這是一個合格帝王的必修課。

    事情敗露後,梁王接下來的舉動讓漢景帝更加厭惡。除了痛苦抱大腿式認錯,居然花費巨大代價請來許多有資歷的老臣來為自己說情。出發本意是好的,可方法做錯了。這不是赤裸裸地炫耀你的強大人脈嗎?說情的人越多,漢景帝的逆反心理越重,態度更加堅硬地回絕。

    此時乖乖向皇帝哥哥認個錯,早早滾回封地反省自身是最佳方式。反正自己死不了,王位也擼不掉。結果梁王又作死了,居然恬不知恥地想搬進宮陪伴太后,這再一次觸犯了漢景帝的底線。本來,梁王長期逗留長安已經嚴重地違背祖制,踐踏律法的尊嚴。還想搬進宮去陪伴太后,是一個成年藩王該做的事嗎?這完全是不知悔改,野心難平,要捲土重來的節奏。

    可以說,梁王是政治的低能兒,梁王之心昭然若揭。出了事,拿兄弟之情做無罪辯護。完了事,拿孝順之意繼續走不歸路。試問天下那麼多好事和運氣都眷顧在梁王的身上?當然不可能,漢景帝把梁王趕出了長安,梁王回到封地後鬱鬱而終。

    死後還被追封為“孝王”,但他做的事能達到真正的孝嗎?讓一家子的關係傷痕累累,讓三人之間明槍暗戰,親情還能剩下幾分?所幸的是,漢景帝利用王夫人和兒子劉徹頻繁走動竇太后,獲得了竇太后的認可,讓竇太后轉變了政治態度,圓滿地結束了破冰之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中的“參與感”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