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尷尬,用軍艦去做運輸,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運輸船沒了。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針對日本的商船、運輸船的打擊是非常猛烈的。這點,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大西洋也是如此,德國為了切斷英國的補給,用大量潛艇對英國的貨船進行打擊,企圖切斷英國本土的物資補給。

    獵殺日本運輸船

    太平洋上,在中途島一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打殘,而太平洋上的大多數制海權都落到了美華人手中,美華人在太平洋上基本上可以橫著走。盟軍的潛艇不斷打擊日本的運輸船,美軍潛艇就是放養在太平洋上,對日本的運輸船進行自由獵殺。

    美軍的石首魚號潛艇,在沖繩接連擊沉吉首日本貨船,最終被日本人發現,日本人下大了必殺令,一大堆飛機軍艦追了石首魚號17個小時,結果,沒打沉。然而,石首魚號在返航途中,再次擊沉一艘日本貨船。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的潛艇針對日本的貨船進行打擊,只要有機會,潛艇立馬開火,尤其中途島戰役後,日本驅逐艦根本不敢露頭。幾年時間,日本的運輸船被打沉了1000多艘,而日本根本就無力應對。

    痛定思痛,組建武裝運輸船隊

    1945年失去大量運輸船的日本決定,用軍艦去進行武裝運輸。起改編的就是日本第四航空戰隊,第四航空戰隊的幾艘軍艦,進行過航空化改造,裡面空間特別大,非常適合做運輸,第四航空戰隊,也就變成了運輸戰隊,其實是以這個戰隊為核心組建的。

    至於這個運輸比作戰更重要的問題呢,其實很好理解,別管打不打仗,各個島和日本本土的日本人和日軍還是要吃飯的,部隊需要彈藥,運輸同樣更重要,古時候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近現代以及未來,依舊重要。

  • 2 # 小油瓶侃歷史

    運輸歷來與戰爭密不可分,是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是連線前方和後方的紐帶,是作戰行動的生命線,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運輸在戰爭中的作用已經從作戰保障和後勤保障向奪取戰爭主動權方向發展。

    二戰時期的美國對日本、德國對英國進行的海上交通線作戰就是以奪取戰爭主動權為目的的戰鬥。

    對於海外資源依賴性極強的日本來說,其海上運輸交通線堪稱是決定日本生死的“生命線”

    (1)戰略物資運輸對日本的重要性

    從地理條件來看,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國家,維持其經濟發展和軍事生產所必須的石油、鋼鐵等大量戰略資源基本依靠進口。自美國對日本進行戰略封鎖以後,日本的各種原料供應就主要來自於對佔領區和殖民地的掠奪。因此運輸戰略物資的海上交通線對於日本發揮著極端重要的作用,海上交通線是日本的真正生命線,沒有海上交通線戰爭潛力就無從談起。

    ▲二戰日本資源線

    (2)軍事運輸對作戰的重要性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軍事運輸就是戰爭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軍隊作戰離不開軍事運輸這個物質基礎的支撐,沒有交通運輸作保障的戰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戰日軍運輸船

    (3)日本運輸船隻噸位永遠入不敷出

    當然日本人也意識到了運輸對太平洋戰爭的極端重要性,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的運力主要由三方面組成(共633萬噸),分別是陸軍徵用的船舶稱為A類船舶,海軍徵用的船舶稱為B類船舶,保障國民生活需求的船舶稱為C類船舶(C類船舶至少需要300萬噸)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A/B/C三類商船數量及噸位急劇下降,由1941年12月的600萬噸降至1945年8月的不足300萬噸

    但是開戰以後由於美國海軍潛艇的襲擾,日本的船舶噸位損失節節攀升,僅在1941年12月-1942年12月日本就在所羅門和新幾內亞損失了20.7萬噸的運輸船舶,甚至用於反潛的改裝航母紛紛也都被美軍潛艇擊沉。

    ▲二戰美軍潛艇四處遊曳獵殺日本運輸船

    要知道運送一個日本師團就需要15萬噸船舶,而且解除安裝一個師團和師團所需的補給物資就要8天,大量船舶的損失使得日本無法保證前線的使用。

    因此為了彌補運力的損失,日本只能將大量的艦艇改成運輸船,二戰後期日本著名的不沉之艦,阿波丸號就是以軍艦的標準建造,但是最後被用作商船。

    ▲按照軍艦標準建造的著名運輸船“阿波丸號”

    那麼對於日本來說運輸比作戰還重要嗎?

    運輸和作戰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運輸是戰爭潛力和作戰勝利的保障,而作戰的勝利可以更好的確保運輸的安全。

    (1)中途島海戰前,對於擁有西太平洋制海權和制空權以及大量戰爭物資儲備的日本,此時作戰的勝利良好的保護了海上運輸線的安全。

    ▲日本偷襲降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依靠偷襲珍珠港獲得了西太平洋的統治權,隨後又攻佔了東南亞多個戰略要地,此時的日本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制空權制海權在手,海上運輸線也能得到相對安全的保障。

    ▲二戰鼎盛時期的日本

    (2)中途島海戰後,日本喪失制海權制空權,缺乏後勤保障的日軍困守孤島,被美軍封鎖成困獸,此時運輸才是作戰勝利的基礎

    自中途島海戰和瓜島戰役後,日本逐漸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日本只能步步退縮,試圖依靠在太平洋上修建堅固防禦工事的島嶼,拖延美軍進攻的時間。

    ▲日本在太平洋的島嶼上修建了堅固的工事,卻很難派上用場

    但此時掌握制空制海權的美軍,採用著名的“跳島戰術”對在島嶼上固守的日軍進行了海上封鎖,這些空有一身武功卻無處發力的精銳日軍,近乎成為困獸,即無法相互支援,又無法撤退回本土。

    ▲沖繩戰役日美血戰,近在咫尺的宮古島日軍卻無法支援

    以沖繩戰役為例,島上日軍與美軍浴血奮戰,甚至彈藥都快打光了,而近在咫尺的宮古島上彈藥充足的日軍,缺由於缺乏跨海運輸能力,只能眼睜睜看著沖繩日軍的覆滅。此時的運輸顯得尤為的重要,充足的運輸能力才是作戰勝利的基礎。

  • 3 # 聯合防務

    謝邀。運輸是後勤保障的重要一環,對於作戰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決定性的。我們常說“現代戰爭就是打後勤”,可想而知運輸有多麼重要。二戰的北非戰場之所以長時間呈現拉鋸戰狀態,就是交戰雙方的作戰都受到後勤的制約。德軍進攻距離遠了,後勤運輸跟不上,就不得不停下來,整個防線極其脆弱,接著就被英軍突破。反過來也一樣,英軍進攻距離遠了,也會被隆美爾尋機打得很狼狽。而到英軍完全掌握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切斷德意軍的海上運輸線,再加上美軍參戰之後,北非佔據立即逆轉。

    對日本來說,沒有經過一戰,對海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不僅表現在日本的商船、運輸船數量少,還表現在日本不像英美海軍那樣重視護航艦艇的發展。此外,日本作為後起的帝國主義暴發戶,底蘊很差,國力不強而野心十足,於是只能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主力艦上,護航艦艇的受重視程度就更加降低。然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才發現在廣袤的太平洋作戰,往各佔領島嶼運兵運武器運物資要船,增援或機動要船,從東南亞掠奪的糧食、礦石、石油、橡膠、其他資源運回本土也要船。而自身的船很少,很快就出現運力捉襟見肘的問題。這還不算,美軍潛艇、飛機對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可是一點不客氣,全力發起攻擊。在這種絞殺之下,日本的運輸力量急劇下降,嚴重影響日本的戰爭能力。最典型的是在1942年11月的瓜島海戰(日軍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日軍11艘運輸船有10艘被擊沉,1艘被重創,精銳的第二師團13500人和1萬噸物資彈藥最後只有2000人和5噸物資彈藥運上瓜島。而美軍則在同一時間將6000名官兵、大量重灌備和物資運上瓜島。至此,瓜島之戰日軍已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由於日軍運輸船損失太大,日軍不得不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採用驅逐艦、輕巡洋艦、海防艦、潛艇來運輸兵力和物資,尤其是高速驅逐艦到後來主要被用來執行運輸任務,通常利用夜暗進行快速運輸和解除安裝,在天亮之前再快速返回。美軍稱日軍的這種運輸為“東京快車”,而日軍自己則稱之為“鼠運輸”,這倒是蠻貼切的,偷偷摸摸像老鼠。但是,這種運輸方式運量有限,而且在美軍潛艇、飛機以及水面艦的威脅下運輸效果也不斷下降,驅逐艦的損失急劇攀升。

    到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在太平洋各島的運輸基本斷絕,只能依靠島上原有兵力和物資彈藥支撐。而美軍之所以敢於採用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也是由於自身具有強大的海空優勢,完全不用理會已經淪為自生自滅狀態的日佔島嶼。因為那些日佔島嶼大部分既無飛機,也無艦艇,對美軍海上機動作戰根本無力構成威脅,理它做甚。而像馬金島、塔拉瓦、塞班島、佩裡琉、提尼安、布干維爾群島、新幾內亞、硫磺島、琉球群島等一系列島嶼或群島,最終也都由於日軍補給和增援完全斷絕,守島日軍只好一拼了事,拼完拉倒。(S)

  • 4 # 陳悅漫步海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將作戰軍艦用於運輸,主要開始出現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瓜島戰役期間。其原因,固然是因為當時日本的運輸船不合用,在沒有碼頭棧橋的地區,難以實施直接的灘頭輸送。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瓜島戰役中,日本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難以依靠運輸船來大模大樣進行輸送,而必須要用自身具備一定防空、反艦能力的軍艦來進行運輸。

    下面對瓜島戰役期間日軍用作戰軍艦進行後勤運輸的情況做個簡要介紹。

    1、美軍登陸瓜島和佔領機場

    瓜島,即瓜達卡納爾島,是太平洋南部索羅門群島中的一座島嶼,島嶼面積比較大,而且處在美國至澳洲的航路邊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瓜島機場)

    日軍從1942年6月起開始在瓜島上緊急修建軍用機場,計劃鋪設一條飛機跑道,可以起降戰鬥機和中型轟炸機。這座機場一旦投入使用,日軍就可以就近透過瓜島機場起飛的戰機來控制住鄰近的海上航路,卡住澳洲東北方通向美國的咽喉,關閉索羅門群島的大門,同時還可以從這座機場起降中型轟炸機,直接轟炸南太平洋地區重要的反法西斯陣營國家澳洲。簡而言之,一旦瓜島機場建成,日本就可以將澳洲攥在手中,而一旦澳洲被日軍侵佔,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局勢將陷入對盟國極度不利的局面。

    (美軍登陸瓜島)

    美軍方面偵查到日軍的意圖後,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決定迅速奪取瓜島,當日軍瓜島機場完工時,美軍在1942年8月7日對瓜島發起了大規模兩棲突襲,第二天就奪取了日軍在瓜島上的機場。

    2、“鼠上陸”

    美軍登陸瓜島、佔領瓜島機場後,日、美雙方圍繞瓜島展開了類似血肉磨坊一般的爭奪戰。最終,美軍佔取了海空優勢。

    (搭載到驅逐艦上的裝著補給物資的鐵桶)

    為了這美國佔優的情況下,向依然在瓜島上堅持戰鬥的日本軍隊運送補給,日軍不得已只能在晚間利用夜幕降臨,即美軍制空權優勢無法發揮的時間。同時,採用作戰軍艦,即航速較高的驅逐艦,利用其高航速快速向瓜島航行,進行緊急輸送,這種在夜幕下鬼鬼祟祟的運輸模式,被稱為“鼠上陸”、“東京急行”。

    因為當時日軍缺乏專用的中、大型登陸艦艇,由驅逐艦執行登陸運送時,很難輸送重型裝備和物資,普通的登陸行動也難以做到抵近海岸進行,不得已之下,常常採取了效率很低的罐輸送,即將物資預先裝在鐵桶中,到達預定的輸送地點附近,再將這些鐵桶拋入海中,藉助潮水衝至岸邊,由瓜島守軍設法收納(因為驅逐艦無法直接抵近灘頭)。

    用軍艦進行運輸,因為驅逐艦的搭載量有限,而且用鐵桶拋海進行輸送,效率很低,實際的補給意義不大。之後日本曾嘗試重新恢復到用運輸船進行運輸,在夜晚鬼鬼祟祟接近瓜島,結果遭到了重挫。1942年11月14日,日軍的運輸船隊在夜間被美軍艦船雷達發現,結果遭到沉重打擊,船隊當時搭載了萬餘名兵力和萬噸各種物資,在美軍的打擊下,最後運到瓜島的只有5噸物資和2000多人。

    之後,日軍試圖仍然回到以驅逐艦向瓜島偷運物資的補給形式上,結果接連遭到美軍挫敗。在美軍的制空優勢下,日軍驅逐艦不僅往往是難以到達瓜島海域就急匆匆投下了補給鐵桶,更有在航進過程中就遭到了美軍艦艇攻擊、攔阻的情況。

    隨著日本海軍對向瓜島運補越來越艱難,日軍在瓜島與美軍的爭奪戰到了無法堅持下去的程度,瓜島日軍不僅難以獲得兵員補充,軍火彈藥、藥品等物資日漸告缺,就連食物也日益緊張。日本戰後拍攝的電影《山本五十六》中,在描述瓜島作戰的片段,曾出現了熱帶叢林中日本士兵衣不蔽體的場景,這就是對當時日本瓜島守軍陷入山窮水盡地步的真實表現。

    1943年初,日本大本營最終做出了放棄瓜島的痛苦決策,仍然採用驅逐艦運輸的方法,將瓜島守軍分批撤離,其中很多傷員因無法涉水登艦,則被遺棄在瓜島的海灘上坐以待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期法國快速投降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不想流血而故意這麼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