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晨清風
-
2 # 拉斐爾MT
一種管理體系對應一種哲學,一種哲學對應一種生活。管理背後是沉重的生活,靈肉的碰撞掙扎,冰與火之歌。
文化,或者即是人們生活的狀態吧,底層大眾無非就是可憐、可恨,無助、無力,相互幫助、相互聯絡,相互欺凌、相互算計。商業中哪有什麼文化,不過仍是赤裸裸的錢財關係,文化不過是商業的妝飾、點綴品。
這是一個天下競智爭財的時代,大家過著憑頭腦掙錢的日子,高學歷者到處都是,也許一個不起眼的小攤上煎餅的、賣豬肉的,有很高的學歷,都是為了錢才出此下策。雖然如此,我想,應該還有很多好人義士在堅守著性靈純結之境,他們沒有名聲,只是被滾滾錢潮淹沒了而已。好事總是來源於好人,好管理思想也是。
文化是生活的附庸,商業是文化的大佬,文化可憐,文化又最高貴。
-
3 # 想象一陣風中國歷史文化和現代管理體系一定會互相融合比翼齊飛
歷史文化和管理自然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與其說歷史文化是怎麼影響一個時代的管理體系的,不如說歷史文化是怎樣影響了一個時代的管理風格。因為現代中國先進的管理體系全部來自歐美。先不去說上層建築,我們僅以華為公司為例:
華為之所以成為中國企業的標杆,不僅因為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資產擴張了1000倍,不僅因為它在技術上從模仿到跟進又到領先,更因為華為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上個世紀90年代在交換機專案上攫取了鉅額財富的華為在體量越來越大的同時,也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底格里斯陷阱。為解決該問題華為給歐美知名網際網路企業交納了百億學費。
華為在IBM的幫助下實施IPD是從1998年開始起步的,打破了華為以部門為管理結構的模式,轉向以業務流程和生產線為核心的管理模式。僅此一項華為付給IBM的諮詢費就達到了數千萬美元。
1998年8月,任正非再度召集了由上百位副Quattroporte和總監級幹部參加的管理會議,宣佈華為與IBM合作的IT策略與規劃專案正式啟動,內容包括華為未來3~5年向世界級企業轉型所需開展的IPD(整合產品開發)、ISC(整合供應鏈)、IT系統重整、財務四統一共8個管理變革專案。
要完成這次為期5年管理變革,僅學費一項華為就至少要投入20億元人民幣。隨著第一期70多位IBM顧問進駐華為展開工作,這場由任正非的鐵腕推進的管理變革運動,在華為人的一片驚愕聲中正式啟動。
據統計,IPD實施以後,華為3Com產品的開發週期縮短50%,產品的不穩定性降低2/3。是IPD為快速、優質地滿足客戶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IPD實施幾年來,華為逐漸建立起世界級的研發管理體系,形成了世界級的研發能力。
西方人崇尚法治,而東方人則傾向於人治。華為的管理始終是中西方管理理念的碰撞和結合。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全員持股是任正非這個骨子裡深受傳統歷史文化影響的決策。任正非用了中國企業中史無前例的獎酬分紅制度,15萬華為員工持有98.6%的股票,他本人所持有的股票只佔了1.4%,幾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給全體股東。比如,2014年,一個18級員工,股票分紅可達百萬。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國歷史文化和現代管理體系一定會互相融合比翼齊飛。助力2025中國製造!助力中國企業揚帆海外! -
4 # 崑崙之柏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領域設及面非常廣,方方面面都與文化有關聯,因此歷代政府都對文化管理非常重視。我們國家的文化古蹟也非常的多,從甲骨文到各種出土的青銅器數不勝數,從長城到故宮博物院以及各地的古代城牆及古代建築,無一例外地都是文化的遺產的一部分。各種繪畫、古代文獻及各種遺留傳承的技藝,和民間的民俗風情藝術作品等等數不勝數,因此,說文化設及到方方面面絕對不是一句空話。
於是人們就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各種定義很多,現在選一個綜合的定義:「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經過歷史檢驗沈澱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有如下幾個特點:
1,文化是一個群體共享的東西。
2,這些東西可以是客觀顯性的,也可以是主觀隱性的。
3,客觀顯性的文化和主觀隱性的文化同時對生活在該群體中的人產生各方面的影響。
4,文化代代相傳,雖然會隨著時代改變,但速度極其緩慢。
半衰期?」
另外還有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傳承。經過在聯合國申請批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非常多。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1,崑曲,2,中國古琴藝術,3,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4,新疆維吾爾木卡藝術,
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絲織品,珠算,針灸等等數十項......
(略)
歷史的文化一直影響到管理的加強和細化。因為方方面的品種繁多,有的損毀嚴重,必須要進行維修和保養,有的即將失傳,必須要搶救性發掘和傳承,我們國家特別是現在是最重視文化的傳承和管理的。
-
5 # 不斷地創業者
管理的根本是管人,而歷史文化研究的根本也是人的行為,由於人的行為而改變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最終決定了一個時代的輝煌與墮落。
現在管理的三大要素是 組織 協調與溝通,隨著時代的進步與人類不斷地探索,人性被挖掘地更加透徹,所以管理是從人的本性出發,用一些制度和激勵的手段提升人的積極性。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就是一步人性史,記錄了人類如何從貪婪的封建社會到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過程就是一種管理的探索。
國家有國家的文化,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個人有自己的人生信仰,這都是一種約束人們行為的一種手段,管理又何嘗不是呢?
-
6 # 老三屆A
歷史文化的儲存積澱,和管理有著密切關係。管理得好歷史文化得以保護傳承;管理得不好便遭破壞甚至湮滅。以前有一段時間,就因為管理不善,一些民間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損毀。
歷史文化和管理體系也是辨證的。文化價值越高越得到保護和傳承,反之則不被重視。國家越富強,歷史文化的保護越得到重視。同時歷史文化的魅力也影響管理體系的完善和進步。換句話說,國家的強盛和歷史文化的魅力,影響著管理體系的完善,管理體系的完善又反過來促進歷史文化的保護。
隨著中國的國力不斷強盛,歷史文化的保護也與時俱進。各種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深入人心,鄉鎮一級的政府都展開了保護歷史文化的活動。相信隨著各級政府的重視,歷史文化會更有效地得到保護傳承。管理體系也會從人治上升到法治。
-
7 # 皛舒
中國有句名言,叫做“前世不忘,後世之師”,指的就是社會的管理者,要懂得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複歷史文化中所發生過的錯誤。
任何歷史社會都有他的興衰史,統稱為歷史文化。其中的經驗教訓,後輩人必須時刻警醒。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文化的根本原因。
一個當今的管理者,既要懂得橫向發展的比較,也要懂得縱向歷史文化的借鑑。只有注重這樣的經營理念,才會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
社會總是螺旋式上升的,所以,在某個階段上,人們的思維意識,會有歷史的重複性。作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一定要懂得,管理和被管理者永遠是矛盾的組合體。兩者之間矛盾可大可小,全在管理者如何調和。
當年老人家就教導過我們,歷史的經驗一定要牢記,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
8 # 可月
歷史文化,其涵義極為寬泛:中國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歷史,從上至下,治國理政、像形生動的甲古文、儒家孔孟之道、史記、四大發明、飛簷式古建築、萬里長城、兵馬俑、中草藥、針灸、飲食、服飾等等,直至人們享受眼下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一句話,是人們精神與物質活動的體現;從而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華夏文化)。
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是”歷史文化傳承”,忽視缺少傳承,數典忘祖、拋撇歷史教訓,那麼社會變遷演進中,國家與庶民,可能會多走一些彎路。故歷史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必是後繼者理應認真借鑑的。唐太宗說過:“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簪;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所以,它與當今時代的管理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再說管理體系,上至國家,下至各行各業層面,拋開意識形態、社會制度而言,各國無疑都將全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理論”,視為先進、標杆和模式。(中國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際,也引進了西方管理專著學說理論和理念)。
筆者讀過全球500強企業概況(PROFILE OF THE GLOBAL TOp 500 ENTERPRISES),”世界500強”,是美國權威財經雜誌《財富》(Fortune)按照營業收入評選出來的(以盈利為目的!)。500強公司的首腦,是一批世界經濟界具有特殊影響力的精英人物。在他們背後,全球共有44000個跨國母公司和28萬個分佈於各國的附屬企業,控制了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球70%的直接對外投資,2/3世界貿易和75%以上專利與技術轉讓。500強排序,一向被認為是世界各國經濟狀況的一個晴雨表(截止2000年2月的資訊)。
試想揣測一下,哪位成功人士(各國首腦或企業家等)的經營管理之道,不是在總結前人的”成敗”基礎上,有所借鑑、更新、再提升,才得以發展的呢?何況,”企業文化”的形成中,董事長、執行長、Quattroporte、總經理之類的高階管理者,都不會只憑”眼前的形勢”,完全割裂”先前的”業內經營、經商曆史,不顧及古往今來的經驗教訓!如出現這種偏頗者?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享譽國內外的”海爾”家電品牌領軍人物,董事會主席張瑞敏(央視多次報道、介紹),早已被公認為現代化管理理念、模式、思維超前的企業家。並多次被西方歐美髮達國家特別是最發達的美國,邀請去給企業家或高校學生講座授課(如有名氣的麻省理工學院等),從影片或專著及他人採寫的人物傳記著述中,均體現出”當今與以往”的有機結合,根據國情、廠情(公司)、放眼全球的企業創新管理新思維、新理念……經多年實際執行操作,產生質的跨越、飛躍,才形成自己獨特的一整套現代化管理體系和全球名牌效應。
筆者於1985年參加全國廠(礦)長國家統考,之前的開課教科書內容,即有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現代化管理體系中的理論、概念、理念、模式、手段和案例等海量內容(涉及到產、供、銷、人、財、物等11門課程),……故現代管理體系的形成,無論是治國或者管理行業的企事業單位,都離不開歷史文化的沿革與延伸,必須古今結合相融,在此層面基礎上啟迪創新思路……這就是承上啟下的傳承,然後才會產生飛躍,得以提升與發展。”資訊爆炸時代”,叫響已有幾十年了,因特網網際網路、大到航空航天、星際或深海探索;小到電腦、手機等實用性高科技產品的出現……使億兆世人受益匪淺。若沒有歷史文化傳承和結合時代管理體系的影響,僅憑閉門造車、獨出心裁,是難以成就事業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國內”名企”典型的”古今”有機地聯絡,方才得出的現代經營管理中的一句名言。
國家統考使用的教材之一示例:
-
9 # 戰神150624565
謝謝邀請!華夏史上自產的朝代輪替有民起,也有官起;被外滅的朝代,要麼內亂,要麼久安。宋朝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朝代。本人認為,直到宋朝,華夏才有了真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講的是真話,實話,看得懂的人言。一個漢人朝,立國300餘年,卻敗於外來,定有著許多寶貴經驗。如果一個時代能夠容納本域的歷史文化,將它們的精髓廣泛民眾,深根社會各個方面,有著畫龍點睛之功效。畢竟都是同根生,同域長,共享天地之輪替。然而,時代是否願意接受,能夠承受,甘願鞭撻?歷史的猛言烈語正臣,猶如烈火,雖不死,也得蛻幾層皮。日月之燦爛皎潔不就變得暗淡了嗎?換言言之,而民又不解,或許再迷,更惑。域外有一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如果翻譯對)。許多人視其為經典,廣攜盡釋,一切都在變,都在動,都在改,去陳唯新。本人認為這種觀點是嚴重偏離了事實,矇蔽了人的心智。自己的歷史文化告訴我們“酌古準今”,研究我們自己的先人是如何治理的,尋真,更求根。尋求出真根,方能破解絮事。河基河床變了嗎?非地動山搖不可。流水不過是障眼之物,如同古遺。感慨不如“準今”。
回覆列表
我 國曆史文化悠久其內涵思想貫穿古今,涉及廣泛,將這些文化底蘊與當前的現代科學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借鑑,相互補充,促進科學管理進一步發展很有意 義。所以歷史文化要溶入進現代管理科學的進行傳承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