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往事酒濃0

    中國古代定情物講究“情”而不講究“物”,一塊玉佩、一個香囊、一束秀髮、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為定情物,都可以表達自己對“情”之訴求。

    在中國古代,定親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係、僅次於正式結婚的社會性的重要禮儀。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

    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鐲、纏臂金、戒指、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不管信物為何、價值是否貴重,信物總會有一定來歷或與自己有特殊的關係,其精神上的含義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錢來衡量的。贈上了信物,猶如呈上了自己的心願,表明自己將終身不移其志。

  • 2 # 浮生說歷史

    多數人都知道,古時候人們的思想比較傳統,男女沒有婚姻選擇的自由,多數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草草了事。

    其實這種說法也過於極端,畢竟如果不能自由婚姻也應該婚前相看相看,這樣可以避免婚後的不幸福。

    所以古代也有一些關於男女相親的節日。

    三月初三

    在古時候,三月初三是春暖花開的日子,人們都會外出“踏青”,換上春衣,攜幾個好友一起出去遊玩。在小溪邊坐下來,在溪水之上放置一杯子,杯中有酒。水杯順流而下,若是停到哪個人面前,哪個人就要喝酒,這又叫曲水流觴。

    人們也借曲水流觴來表達自己的情誼。畢竟古時候女子出門的機會不多,正好趕上三月三,天氣回暖,也很適合相看男人,談戀愛。

    七夕節

    近幾年,現代人將七夕作為情人節來過。在古時候,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是古代女子在這一天都要出來參加七夕活動,用來祈福,表達自己對婚姻、愛情的美好期待。

    古代女子多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但是在七夕節這一天她們卻可以盡情的出來玩。這樣就可以趁機相看男子了。

    元宵節

    元宵節在正月裡,緊隨著春節過後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中國有著非常久的歷史。但是元宵節在古代才算是真正的情人節。

    元宵節那一天可以出來賞燈會、猜燈謎,男男女女都可以出來遊玩,藉機相看小哥哥也不是什麼難事兒。所以元宵節也是男女相親的一個好節日。

    古人如何定情

    1.香囊、荷包

    香囊和荷包都是古人的隨身物品,一般還要在裡面放上香料、或者是中藥材,也有的作為錢袋使用。

    荷包的式樣比較多,且都是手工製作,在上面可以刺繡出代表愛慕之意的鴛鴦等圖案。若是遇見喜歡的男子,就可以將荷包送給他,表達心意。

    當然荷包什麼的也不能亂給,一般大家閨秀都比較有教養,是不會私相授受的。

    2.瓜果、玉佩

    《詩經·衛風·木瓜》有記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意思是如果一個女子看上了這個男子,就會送木瓜或其他瓜果給他,然後這跟男子將會回贈他玉佩作為定情信物。

    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玉佩也是可以作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而且在影視劇中,常常會將玉佩一分為二,男女各執一半,意為二人歡好之意。

    3.如意

    《如懿傳》中,當時還是皇四子的弘曆,如果看中了哪一個女子作為正妻,就將手中的如意贈送給他。

    如意,表示萬事如意,清朝以前作為瘙癢的用途。但是清朝以後,常常見於富貴之家或者是後宮之中皇帝、妃子的寢宮,作為擺件或者是賞玩的東西。

    古時候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各種各樣,就算是現代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兩個人之間只要有愛情就好了,一切都可以作為定情信物。

  • 3 # 鄧振華

    在中國古代,定親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卻常有用信物來定情的做法;迫於禮教和社會壓力,交換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雙方私下進行,他人無從知曉。那麼信物一般有哪些呢?

    1、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絲線纏成,多種香味濃烈中草藥細末裝入袋中。

    先秦時,年輕人見父母長輩要佩戴編織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

    《紅樓夢》裡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2、玉佩——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古代君子如玉一般,講究恭敬平和,溫潤悠遠之愛。

    《周禮·玉藻》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3、篦梳——結髮同心,以梳為禮

    中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白頭偕老之意。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美好祝願,也有愛意傳遞。

    送梳子有幾種說法:

    (1)梳子代表相思,代表著很想念很掛念!

    (2)梳子每天都梳理頭髮也代表著密切性,代表著白頭攜老!

    (3)梳子還代表愛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意思!

    (4)梳子也代表健康,快樂!把煩惱一掃而過,把心結開啟,而且梳頭會給人精神,帶給人自信!

    還有一種說法是梳子不能送朋友,代表絕交,若送情人代表白頭偕老!

    4、簪——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簪又稱搔頭,是古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5、釵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6、手鐲——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還稱作“跳脫”等。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贈羊權金和玉跳脫。

    7、耳環——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中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清初李笠翁在《閒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8、戒指——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迴圈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9、纏臂金——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綰臂雙金環” 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纏繞於臂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

    蘇軾《寒具》中寫道:“夜來春水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10、羅裙——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

    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線群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11、紅豆——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乾後,流出來是粒粒鮮紅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大樹果實,伴著姑娘心中思念,慢慢變成了地球上最美滴紅色心型種子——相思豆。

    12、羅帕 ——手執羅帕,巧笑嫣然

    古代羅帕多用於傳情,帶著說不清道不盡纏綿之意多有這般場景,一女子面對心上人,含羞斂眉,面飛紅霞,雙手無措,便送帕於手。幾分無助,幾分嬌怯,幾分心喜,讓人憐愛之意頓生。

    古書有云“有女子,手執羅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佇立於萬花從中,藉著帕角飄忽,暗送秋波。既掩去了露齒尷尬,又可平添幾分嬌媚,更可在轉身之時,輕笑向那失了神男子拋下一句“呆子”,萬般風情俱在其中,勾起他人心底之情愫,便是又引出一段千古佳話或是絕唱。

    13、花椒 ——直截了當,多子多孫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寓意,因此春秋時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物習俗。《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滴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故事。定情時就說好將來要生很多孩子,古人在愛情上其實很直白。

    14、瓜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女子所贈送滴木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意願。古時候,“男任狩獵,女任採集”,所以“蔬果之屬為女子所有”,女子要向心上人表達愛意,通常會贈送瓜果。

    15、對半之物 ——狗血劇情

    古裝電視裡常有將玉佩等物件掰成兩半,各執一塊以定情橋段。這也是古代常見定情方式。還有將胭脂盒拆開,將蓋子送情郎、將鏡子拆成兩半、或將釵一分為二等。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上京趕考或者遠遊,一去就是許多年,等回來時已是物是人非,所以這類定情物往往是尋子認親證物。

    16、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17、同心鎖 ——永結同心

    同心鎖是將一對相愛戀人名字刻在鎖上,鎖在眾佛環繞鎖鏈上,將兩個人滴心緊緊“鎖”在一起,使他們愛情將永恆不變,只要相互真誠,佛祖都會見證保佑他們永恆感情。

    18、如意 ——萬事如意,帝王之選

    古代宮廷裡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

    19、頭髮——青絲一縷隨身寄,妾身如絲永相隨

    青絲,“青”與“情”,“絲”與“思”。

    最早的《詩經》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凌亂的髮絲,那是對遠行的良人的思念;漢樂府《羽林郎》中“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 ” 形容胡姬極致之美;蘇軾《洞仙歌》中“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是何等的風情;司馬光一句“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亦曾令我羨極那樣淡定嫻雅的美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裡有哪些有勇有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