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愚家子弟

    六字的詩讀起來不如五字或七字的有韻味。所以大家熟知的六字古詩很少。即使王維這麼有名的,他寫的六字古詩也有鮮有人知。例:

    《田園樂七首.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讀時始終感到缺了點什麼。

  • 2 # 每日一顆瓜

    六言詩雖不多見,但也不是沒有,比如下面這首唐代盧綸所作的六言詩《送萬臣》:

    把酒留君聽琴,誰堪歲暮離心?

    霜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空陰。

    人愁荒村路細,馬怯寒溪水深。

    望盡青山獨立,更知何處相尋!

    唐代的六言詩雖然不如五言詩和七言詩那麼流行,但其實傳世的數量也頗可觀。自宋以後,更有不少文人騷客借六言詩來抒懷詠志。但最終也沒能成為一個所謂“現象級的產品”,我想大機率是因為它的韻律差了點兒意思,比如像我們這樣習慣五言和七言的讀者看來,覺得六言詩相較五言就略顯拖沓,相較七言又覺意猶未盡吧!

  • 3 # 靜話詩詞

    記得西晉時期的文學家摯虞,或許一諾記錯了,反正有這麼一個人吧。說,雅音之韻,四言為正。其他體雖然極備曲折,而非正音。不確定是不是原話,大概意思就是這麼回事。摯虞認為詩文分為,三,四,五,六,七,九言詩,唯獨四言屬於天地正音,其他都是旁門左道。這個是一諾見過最早提出來有關詩音的記載。

    第二個說法洪邁在容齋隨筆裡說的一句話,六言詩難工。具體章節一諾忘了。這句話洪邁是說過的,而且還記錄了唐代詩有幾首六言。一諾忘記了原文怎麼說,還特意翻了一下唐代的詩,幾乎很少見六言詩。後來也仔細讀過那些詩,的確不夠響亮,一諾始信洪邁所言非虛。

    第三個說法是一諾個人見解,雖然難備大家之說,這裡也不妨分享給大家。主要是綜合以上兩點而言。詩中有云,下字貴響,五言詩第三字,七言第五字,都可以說是幹響竭雲。而六言詩絕對找不到一個響字。這個可以說從某種角度印證了六言非天地之音的說法。一句詩難以叫響叫圓,自然難工。

  • 4 # 詩詞書院

    先貼一首毛澤東的六言詩,估計很多人都讀過: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六言詩句式在詩經便有出現,而每句均六字齊言的古體詩,最早是漢·孔融的六言詩 :

    六言三首.其二(漢·孔融)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而相傳更早的西漢谷永和東方朔的六言詩,則均未見過。

    到初唐起,六言詩又分為古體和律體,但均不算流行,王維寫過幾首:

    田園樂七首(其六)押先韻(唐·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埽,鶯啼山客猶眠。

    在之後各代均有詩人嘗試,但總體數量均不多,個人認為,只能算是一種創作實踐,其始終未獲得發展。

    宋詞中有不小六言句式,元曲中也有六言為主的散曲,如《天淨沙》。但這都是配樂演唱的,不屬於詩的範圍。

    六言詩的研究,則以明.徐師曾 《文體明辨·六言詩》;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言詩》兩著較成體系。

    在古體詩至近體詩的發展中,六言詩之所以完敗於五言詩和七言詩,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六言的句式結構單一,基本上就是2/2/2的句式,不似五、七言句式可變。特別是缺單一字的動詞可煉,使句子顯得平淡無奇。 二是音律上的缺點,我們知道,漢語是雙音節構詞。六言句極易變成三個雙音節詞並列,缺乏抑揚頓挫。而五言則可利用第三個仄聲字(七言第五字)的音調升降變化,更好地表現詩人的情感。當然,六言詩也不是一無是處,明.陸時雍認為:“詩四言優而婉,五言直而倔,七言縱而暢,三言矯而掉,六言甘而媚,雜言芬葩,頓跌起伏。"

    最後貼一首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六律”作結:

    六言律詩《送萬臣》(唐.盧綸)

    把酒留君聽琴,誰堪歲暮離心?

    霜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空陰。

    人愁荒村路細,馬怯寒溪水深。

    望盡青山獨立,更知何處相尋。

  • 5 # 梧桐樹邊羽

    說到古詩,除了長短不齊的古體詩,大家一般印象就是五言詩和七言詩了。六言也是詩?確實是的,詩歌經過不斷地發展創造,不但有六言詩,還有八言詩,甚至九言詩。

    舉幾個例子,唐李冶的《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唐盧群的《吳少誠席上作》:

    祥瑞不在鳳凰麒麟,

    太平須得邊將忠臣。

    仁得百僚師長肝膽,

    不用三軍羅綺金銀。

    但是相對於大量的五、七言詩來說,這些詩真的只算得上滄海一粟。

    詩是韻文。這是後期詩脫離音樂後獨立成為吟誦作品的定義,因為曲子詞,詞牌,曲,戲曲等補上、取代了詩的演唱作用。在早期,詩也是用來唱的,屬於音樂作品。所以,詩的體制是隨著音樂變化而變化的,而漢字文言的二字詞結構就成為了詩歌的最小單位。現在可考的最早的詩是《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砍了竹子,做個彈弓,泥丸射擊,追逐鳥獸。

    後來中原文化發展,音節雅正,就有了《詩經》的四言詩。而楚國當時相當於蠻荒之地,音樂相對複雜,因為落後而不整飭,所以以楚樂為調的楚辭則屬於五七雜言。隨著大漢朝的統一,民族文化大交融,胡樂大量湧入,為了配合音樂升級,就有了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詩歌。

    但是由於音樂相對來說還是簡單,五言就足夠使用,所以當時還是以五言詩最為流行。

    六言詩的結構為“2+2+2”,八言詩的結構為“4+4”,又可以再拆分為“2+2+2+2”,其實是倒退成為兩句四言詩,或者分成“2+2+4”的散句形式。後來唐宋音樂再度升級複雜起來,長短句的詞牌精巧結構直接就改變了詩歌句子越寫越長的趨勢,也逐漸讓詩擺脫了音樂而獨立存在。六言詩、八言詩作為詩歌結構上的一種嘗試可以說是失敗的,最終逐漸消亡。

    漢字的雙音節詞是最小結構,雙音節加單音節的結構,則最靈活。在詩成為吟誦體後,五七言依然是主流。 比如五言,是“2+2+1”的結構,其本質是“4+1”,這是對四言的迴歸;也可以是“2+3”,或者“2+1+2”,都是對二言的迴歸。中間穿插單音節字,體現了音節的多變和靈活。

    七言詩其實是五言再加上一個雙音節詞,道理是一樣的。

    而偶數音節的句子,因為沒有靈活新增的單音節,會給人呆板的印象,四言還不那麼明顯,而六言、八言就彆扭了。

    但是六言相對於八言詩,九言詩又好點,所以歷史上好作品也有一些,大都屬於開創和嘗試,無法成為主流。如王維的《輞川六言》,舉一首作例:

    採菱渡頭風急,杖策村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也挺不錯吧?只是念起來不緊不慢,這就是沒有單音節的六言詩天生的缺陷。

  • 6 # 滄浪觀海

    古風.七夕

    今夜月明如水,遙看牛郎織女。

    天上相思一載,人間情繫幾縷。

    秋風還憶當年,白髮又添些許

  • 7 # 老街味道

    問題:古詩中為什麼六言詩的比較少?

    前言

    六言詩比起五、七言詩確實少得多,但也絕不罕見,從南北朝後期到清朝都有作品創世。明萬曆年間,黃鳳池編纂了一本《六言唐詩畫譜》,可見對於六言詩很早就有人注意並研究。另外李攀龍的《六言詩選》、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作者)的《古六言詩》都是比較有影響的六言詩選本。

    下面老街例舉一些有影響的六言詩。

    一、前秦的六言詩 詩經與楚辭

    《詩經》的齊言詩(詩中每句字數一樣)多是四言詩,六言詩句都出在雜言詩裡,例如《國風·邶風·北門》: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謫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在《詩經》中沒有完整連續的六言詩句,在楚辭《九辯》才能見到連續的六言詩句:

    ........忼慨絕兮不得,中瞀亂兮迷惑。私自憐兮何極?心怦怦兮諒直。

    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

    .........

    二、漢朝的六言詩

    據傳說第一個有據可查的六言詩作者,是成語“舉案齊眉”的主人公之一漢朝人梁鴻,其《適吳詩》中有不少沒有實際意義的的“兮”, 這種騷體詩的風格和嚴格的六言詩有些區別。

    逝舊邦兮遐徵,將遙集兮東南。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

    欲乘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競舉枉兮措直,鹹先佞兮唌唌.

    固靡臱兮獨建,冀異州兮尚賢。聊逍搖兮遨嬉,纘仲尼兮周流.

    儻雲鷪兮我悅,遂舍車兮即浮。過季札兮延陵,求魯連兮海隅.

    雖不察兮光貌,幸神靈兮與休。惟季春兮華阜,麥含含兮方秀.

    哀茂時兮逾邁,愍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獲,長委結兮焉究!

    口囂囂兮餘訕,嗟恇恇兮誰留?

    三、魏晉南北朝的六言詩

    我們看到的規範六言詩出現在建安時期,讓梨的孔融有三首六言詩: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

    .......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四、唐朝的六言詩

    據說《全唐詩》裡據說一共有六言詩75首,其中王維的《田園樂》組詩最有名。 又叫做《 輞川六言》: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

    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大名鼎鼎的李白、王建、岑參、劉長卿等人都有六言詩傳世。 女詩人魚玄機的《隔漢江寄子安》,平仄協調、對仗工整, 是類似於格律詩的六言詩:

    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憶空吟。鴛鴦暖臥沙浦,鸂鶒閒飛橘林。

    煙裡歌聲隱隱,渡頭月色沈沈。含情咫尺千里,況聽家家遠砧。

    劉長卿《謫仙怨》: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五、宋朝的六言

    清朝人嚴長明編《千首宋人絕句》,收錄有黃庭堅、蘇軾、楊萬里、秦觀、陸游、王安石、范成大等詩人的六言絕句98首,這裡錄兩首宋人的六言絕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王安石的六言絕句《題西太一宮壁》兩首: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結束語

    至於六言詩為什麼一直沒有達到五言、七言的主流地位。清代學者趙翼在其《陔餘叢考》中解釋說:

    蓋此體本非天地自然之音節,故雖工而終不入大方之家耳。

    趙翼就是那個寫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大詩人:

    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他說六言詩不符合自然發聲的節奏,所以沒有被眾多的大詩人們所看重。因此六言詩留下的作品也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做過既過分又十分解氣的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