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角風發作

    當然不是,海瑞的智商相當之高:

    上賀表這事發生在嘉靖帝移居萬壽宮的日子,由於百官嚴重缺乏賀表,結果惹怒了嘉靖帝。

    為了迫使百官上賀表,嘉靖帝再次發出一封上諭,甩鍋之術運用相當嫻熟,成功地轉移了矛盾。同時裕王跑去探望百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眾人落下了“悔恨”的淚水,一致表明,一定要上賀表。

    與此同時,賑災前線歸來的海瑞,也在集聚力量,打算向大明朝之病根發起挑戰……

    一、

    海瑞醒來後,對李時珍分析了大明朝真正的病根:

    “視國為家,一人獨治,予取予奪,置百官如虛設,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這就是病根!”

    那麼這句話如何解釋呢?

    我們看海瑞的理解,他提出夏商兩朝,就是隻有君王沒有百姓的天下,結果百姓生活極度困苦,群起反之,兩個朝代最終滅亡。

    等到了孟子時候,他提出了一個理論: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秦朝不尊孔孟,結果三世而亡(這裡包括了在位四十幾天的秦三世,子嬰)。到了漢朝,漢文帝的時候,他執行君臣共治,結果實現了太平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

    以後不管朝代怎麼更迭,凡是君臣共治,以人為本,則天下太平,反之,則天下大亂,尤其是大明朝太祖高皇帝:

    “厲行一君獨治,置內閣,視同僕人,設百官,視同仇寇,說打就打,要殺便殺,授權柄於宦官,以家奴治天下……”

    更重要的是,天子腳下,新年之時,竟然一群百姓極寒而死,為官者還一再強調,別讓皇上知道,以免掃了皇上遷居之喜興。所以,海瑞要以一人之力,上疏嘉靖帝,直達病根。

    二、

    我們再來看整個事情經過,海瑞為什麼早不上,晚不上,偏選擇這個時候上疏?

    其實歷朝歷代文官上疏,且又是犯上直諫,絕不是一時頭疼腦熱,都是提前策劃,抓準時機,一擊必中,舉幾個例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記載鄒忌,因為要跟城北徐公比美,就問妻子、小妾、客人,他們都說自己美。但是等他跟城北徐公真正比了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於是跑去向齊王進諫,說齊王的後宮、臣屬、四方人都矇蔽了齊王,於是齊王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於是齊國變得強大起來,實際上,進諫這件事是存在的,但是是不是這個理由,並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鄒忌早想進諫,不過是想了好久,想了這個一個招數罷了。

    西漢時期的東方朔,也是向漢武帝進諫,一開始也是不被採納的,他最終放大招選擇了將死之時,終於讓漢武帝採納,同時留下這麼一句名言: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包括歷史上上諫第一人魏徵,之所以能一再上諫並被採納,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畢竟唐太宗李世民要樹立一代明君的形象,有這麼一個前太子屬下為自己效力,起到一定的安撫作用。

    雖然唐太宗在魏徵死後講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實際上心裡還是暗喜的,不然,也不會後來推倒魏徵的墓碑。

    三、

    海瑞並不是不想進諫,只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時機,也就是說,並沒有直接抓到嘉靖帝的把柄。

    前面一期我們也講到了,嘉靖帝是甩鍋的好手,不管說話,還是辦事,尤其是寫成文字的上諭,聖旨,都是滴水不漏。如果沒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根本發現不了大明朝的病根在他身上。

    文官上諫,結局大都不好,一方面看君王是否聖明,另一方面也要掂量一下自己幾斤幾兩,同時找好時機,才有一絲成功的希望。不然的話,海瑞也不會遣散妻子老母,買了一口棺材,視死如歸。

    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呢?

    就是嘉靖帝時日不多,他想盡快入住萬壽宮,但是國庫沒錢了,財政不支, 在這種情況下,他暗示內閣想辦法為自己籌錢。

    除了各部強擠出一些銀兩外,趙貞吉出奇招,先是山東的賑災的銀子省了,讓江南各省協助賑災。再就是讓在京的京官俸祿遲發,讓大家能為主子效力。

    理想是豐滿的,但是現實很骨感:

    海瑞作為一名戶部主事,偏偏就巧妙地都經歷了,先是過年發俸祿,其他戶部官員躲得遠遠的,他去發,差點捱揍。再就是天子腳下的大興縣災民遍地,還是海瑞領了這麼個差事,去完成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務。

    但經歷了大興縣餓殍遍地,西苑前百官哀嚎之後,海瑞卻沒有直接進諫。而是選擇了在百官被安撫,百姓被賑濟,百官都在上賀表的時機,爆發。這份假冒的賀表“治安疏”,又是最後一個,最後一個時辰,才進獻到嘉靖帝手上。

    而,這個時機的把握,恰恰好!

    四、

    海瑞此舉就在於,成功地把所有人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

    首先,就海瑞本人來講,他上諫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目睹了災民之慘狀,欠俸之悲涼。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就是因為把本該賑濟災民的銀子,和本該發俸祿的銀子,給嘉靖帝修了宮殿,所以,根源直指嘉靖帝。

    其次,嘉靖帝之所以給了海瑞這個機會,就是因為他挪用銀兩,引發了京官的不滿。他為了震懾眾人,彰顯天威,逼著眾臣給自己上賀表,這才導致最後一個時辰給了海瑞機會,根源還是在嘉靖帝。

    再次,海瑞利用了嘉靖帝的多疑之心,玩得一手暗度陳倉的把戲,硬是離間了嘉靖帝跟黃錦的關係。逼得趙貞吉不得不站出來替海瑞說話,趙貞吉背後又是徐階,徐階背後就是裕王。這就導致,這件事,不管怎麼處理,打斷骨頭連著筋,誰都跑不掉。

    最後,那就是百官,俸祿不僅沒領到,還招致了一頓暴打,嘴上說著上賀表,實際上哪個人心裡是願意的?要說他們多喜歡海瑞,那也不至於,但是在整個大環境下,如果不為自己爭取點權力,未來的路更難走。所以,雖然他們並不喜歡海瑞,但是這件事上,又不得不保,不然這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合理性將全部崩塌。

    包括慫恿海瑞上疏的李時珍,也是因為當初上諫嘉靖帝,讓他不要修道,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在嘉靖帝身上。

    也就是說大家其實都認同,朝廷目前出現的問題,就是因為嘉靖帝,只是礙於皇權,他們不敢說出來罷了。所以,這時候蹦出來一個二愣子,他們必然是想盡辦法去保,保住了,以後自己地位上升,至少有一定話語權。保不住,那麼死的還是海瑞,跟自己無關,總之百利無一害。

    而嘉靖帝,再怎麼強勢,主要還是靠的震懾力,靠的是幾派關係平衡。可是如果所有的官員都倒向海瑞這一方的時候,他也是無力迴天的。

    所以,不要覺得海瑞是個二愣子,情商低,其實他不僅聰明,而且智商相當之高!

    這也是為什麼,他最終能活命的原因所在!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 2 # 看劇金剪刀

    "大忠似偽,以博直名"——用這句話評價海瑞,只說對了前半句。

    先說後半句,海瑞當然不是其他人認為的那樣,一心直言是為了自己博得清名。他很清楚大明官場的醜態,更是看透了當時的大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縣衙小吏,無不出於各自私慾的強取豪仗勢欺人奪魚肉百姓。海瑞作為官僚,當然也能像鄭何二人那樣逢迎附和權勢、在官場上撈油水。但是他沒有那麼做,他有著更大的人生包袱,就是極盡所能去“治本”——要做到這一層,單單靠嘴炮是不行的,海瑞還是親身踐行了一個清流官員的典範。

    其實官場的醜態這些,用劇中海瑞的話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人不言”,他不過是“我獨言之”罷了。但同時,海瑞也“辦事認真”——這點很重要卻也相容易被忽視。海瑞是一個能認真辦事的清流,而不是隻會噴人的嘴炮。

    如果只是“博直名”這一點,那他估計在底層就被官僚體系玩死了,根本都進不了京上不了疏。他之所以能夠進京,還是他雖然嘴上不饒人思維被認為死板的同時,的確做到了自身作為道德典範,也能幹好手上的活,以此獲得了賞識而晉升。嘉靖朝後他再次被啟用後的表現,也證明了海瑞是個能幹之人。他是在說出真相的同時又認真踐行著一個理想官員的行為準則。

    但是,說海瑞能幹,並不是說他就是一個能夠治國理政或者封疆柱國之才。事實上,之所以被劇中趙貞吉那樣的官員稱之為“大忠似偽”,就是因為他本人的思維方式過於死板,事實上根本不適合成為治國之才。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劇中審理沈一石及鄭何二人一案來說,海瑞不滿趙貞吉與織造局“同流合汙”地賤賣沈一石家產,認為賤賣沈的家產是非法的。沈的家產被賤賣事實上會導致國家利益受損。

    但是趙貞吉回答“朝廷要緊的是對倭作戰籌措軍餉。沈一石的幾百張織機能給胡宗憲當軍餉?”

    有人說趙貞吉實際上和鄭何二人沒區別,都是典型的本位官僚。這也許沒錯,實際上按照海瑞所言,走正規流程處置沈的家產的確最終也能換來銀子軍餉。但問題是,如果按照海瑞這樣的做法,等到搞到銀子的時候,仗是不是已經結束了?

    也就是說,海瑞在此事上糾結於程序正義而完全忽視了國家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事情是什麼。

    實際上在發生趙貞吉和海瑞這段對話前,嘉靖皇帝和浙直總督在皇宮中就此事有了對話:

    嘉靖震驚於浙江官場貪墨的情況,準備以毀堤淹田為突破口徹查官場的貪贓枉法,但是胡宗憲回答國家正處於北虜南倭天災頻仍的多事之秋,此時更需要朝廷上下齊心而不是掀起大獄。若此時追究毀堤淹田情事,牽連大批官員,那麼對倭決戰還怎麼打?各地的賑災救濟還怎麼推進?——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做。但是若是因為此案而人人自危,可想而知國家大事必然無法正常推進。那麼,孰輕孰重呢?最終嘉靖被胡宗憲說服並稱讚了胡的“識大體”。

    這段對話實際上和之後胡趙二人的對話、趙海的對話是一脈相承的。什麼是“識大體”?就是搞清楚對於江山社稷而言,什麼才是大利,什麼是小弊。

    把海瑞和上述的胡宗憲相比,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有違程序正義的賤賣沈家產這樣的行為是“小弊”,而搞到軍餉打贏對倭決戰平息幾十年倭患才是利國利民的“大利”。

    而海瑞完全沒有意識到不以小弊而誤大利這一點,上到皇帝下到趙貞吉都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海瑞實際上就是站在一個基層公務員的立場上恪守陳規地追求著程序正義誤了大局的同時,不斷以自身無法被反駁的程序正義呵斥著為保大局而委曲求全的同僚——這便是“大忠似偽”——為了細節正義誤了國家大事。

    當海瑞被趙貞吉這麼問住的時候,我認為他不是在問自己是不是博直名,而是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是不是因為小節而誤了大事。

    所以說,海瑞終究只適合當一位公務員,而不適合當一個執掌大局的官員。終其一生的宦海經歷,也是印證了這一點。

  • 3 # 富貴愛剪輯

    大明王朝電視劇中的海瑞他是一個理想派!

    他的想法和嘉靖帝的不同 ,他想的是朝廷與百姓!而嘉靖的是想著如何控制群臣,滿足自己的私慾!但是嘉靖是一個聰明的人。

    高拱說過海瑞做過的事都是錯的,那是不對的,說他做的對的,那也是不對的、只能說海瑞是一個不會做大事的人。卻也是很在乎自己名聲的人他比較清廉!

    海瑞給嘉靖送賀表的時候罵嘉靖帝,一則他想名垂青史,二則為了黎明百姓!但是嘉靖沒有殺他,他成了明朝的一個清廉剛正的招牌!他是一個理想派和清廉派,但是卻不能算國之利器!回答完畢!

  • 4 # 天潘浪子

    他是一個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看透了大明王朝上上下下的統治階級貪腐和殘暴,而他偏偏出生在最低層平民階級,我想他一定是對當時的政府絕望了,所以他站了出來做拼死一戰,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最後的吶喊,盡一個有良心讀書人的本分。

  • 5 # 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

    真實的海瑞確實有點題目所說的“愣”,這跟海瑞小時候的遭遇還有生活環境有關,有些偏執,不合群,從皇權社會官場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和鬥來看,這樣的人無疑是難以生存的,即便朝廷把他供起來,想起點威懾官場的作用,其實也解決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在電視劇中,海瑞正直清廉心繫百姓,做事也極有辦法,在浙江的所作所為,一時間震動朝野,嘉靖也說海瑞“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居然有如此霹靂手段”,調任戶部主事之後,一進京就在六必居“正人心靖浮言”,因其為裕王舉薦的人,故而引來嘉靖不滿。海瑞直名在外,在官員鬧俸那件事中,鬧事的官員說“原來是海筆架,鬧事也不該找他”,從這就可看出海瑞在眾人心中的形象,嘉靖遷居新宮,明知不少人反對,但還是想讓官員都上賀表,求著自己搬家,海瑞的態度十分重要,也是個風向標,如果海瑞這樣的人都上賀表,那別人還能說什麼呢?這不證明我修宮觀是正當的嗎?可海瑞是不能妥協的,他本就想好好批一批這烏煙瘴氣的朝廷和整天修道的皇帝,這次機會來了,這明擺著,不管那朝皇帝,都有不小的宮殿,再修什麼供自己享受的宮殿花園都是濫用民力,浪費國家資財,這件事情海瑞絕不能躲過去,因為皇帝都親自點名了,可見對海瑞態度的重視,這麼明顯的事,這回要是上了賀表,以後再向皇上進言就有邀名之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明星的顏值是被嚴重低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