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侯的斑馬
-
2 # 四川爺門兒
流口水和說話遲緩是沒有關聯的。嬰兒口腔淺,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液體,因而就發生流口水現象。大點了逐漸就學會以吞嚥來凋節過多的唾液,這種流口水現象就逐漸消失的。而說話遲緩一般是由於大腦發育較遲導致的
-
3 # 殘疾幼師生活錄
首先我想知道你家孩子多大了?如果在三週以前屬於正常情況!
所謂口水就是我們從嘴裡邊唾液腺分泌出來的液體粘液。寶寶剛開始出生的時候一般不流口水,但是隨著他慢慢長大,長到差不多一個多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候,他就要開始流口水了。這種流口水的現象,他是說明他的唾液腺發育了,或者說唾液腺開始分泌唾液了。正因為這樣,我們說寶寶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就是說從一兩個月到三個月,就有這種現象,他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慢慢的長大,孩子流的口水的量就要增加了,而且可以延續到半歲八九個月十來個月,甚至到一歲都有流口水的現象。這時候長大了為什麼還會流口水呢一歲的孩子有的時候,還會要更大一點還在流口水。那說明這時候的寶寶,他缺少一種動作,也就是說他沒有一種主動的,把口水往下嚥的這種動作。那麼這個動作是慢慢發育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些孩子到一歲就有這個動作了,他的口水就不流了。有的孩子到兩歲,還會有流口水的現象,說明他還沒有發育的好,那麼慢慢的孩子總會止住。但是如果孩子到兩歲以後到三歲以後,甚至更大還不停的流口水,那說明是一種病態了。就應該帶他找醫生去看一看,是口腔有問題存在什麼樣的異常,還是說他的神經系統,或者其他方面有問題,一定要做好鑑別診斷了。
說話不清,初步估計是孩子言語發育遲緩,導致的原因有環境和病理的因素。 (1)環境因素:家庭中用多種方言與小孩講話,例如,孩子的父親講普通話、母親講上海話、奶奶講寧波話、保姆講四川話,那麼這個孩子學說話時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家長與孩子交流過少,有些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或是自己少言寡語,忽視與孩子的言語交流,使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在很寂靜的環境中,沒有機會與大人講話,說話也會延遲。由於環境因素引起的說話延遲,改善環境和加強訓練後會很快趕上正常。 (2)病理因素:一些疾病,如智慧發育落後、腦性癱瘓、聽力障礙、嬰兒孤獨症、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或功能失調等,可導致說話延遲,同時也存在其他相應的異常表現。輕度智慧發育落後的小兒,開始說話的年齡要比正常遲1~3年。 建議帶孩子到婦幼保健院做檢查。比如看看是否有腦癱等先天性疾病的可能。以及檢查舌頭、嘴唇等口腔器官是否靈活。 如果沒有問題就不需要擔心,可以透過多教、多聽等鍛鍊寶寶的語言功能。 寶寶說話晚的原因很多,如平時大人與寶寶很少說話,使寶寶很少得到練習說話的機會,因而影響寶寶語言的發育;一些家長對寶寶過於溺愛和遷就,總是根據寶寶的手勢、眼神來滿足其要求,忽視了對寶寶語言的訓練,致使逐漸養成用手勢代替說話的習慣,從而延緩了寶寶語言的發展;另外,寶寶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或聽力不好,也都可能造成語言發展延緩。 孩子語言發展較慢,可能是由老人帶一個孩子的生活環境較單調造成的,提幾點建議: 1、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生活環境,特別是語言環境,家長每天要經常有表情地和他說話。 2、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有話可說,結合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和見聞,提供說話的機會,邊做事情邊說話。 3、家長每天要有意識引導孩子觀察周圍事物,邊看邊問邊說。 4、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尋找孩子感興趣的、易表達的話題,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趣,大人用心聽孩子說,使他敢說、會說,成人以正確的發音,引導孩子模仿,學習大人說話,以先學母語(普通話)為主。 5、幫助孩子尋找幾個年齡略大一點的同伴,讓孩子在兒童群體中交談,遊戲,在遊玩中交往、培養樂群性格。 寶寶能聽懂,會簡單的幾個詞語,說話就是個早晚問題,不要著急! 說話遲的孩子原因很多: 有些是和家族的遺傳有關,上輩人說話遲,他們的孩子有的也學話遲。他們雖然一時還不會說話,可是心裡明白,智力發育也並不差。 有些孩子性格羞怯沉靜,常常由於害羞或害怕及其他特殊的心理羞於啟齒,懶於開口,這樣學說話自然也比較遲了。 有的孩子由於父母工作較忙,照料孩子的成人缺乏教養孩子的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生活上照料,很少和他們說話交流,造成說話遲。 寶寶智力發育並不差,家長不必著急,可採取多創造條件和他交談方法來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但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畢竟是智力的一個飛躍,因此提前教孩子說話好。嬰兒比成人獲得語言能力強。那是因為他們不是靠理性去學習一種語言,而是憑一種感覺。當他們在聽成人講話時,儘管語言本身是不懂的,但他們有一種感覺,憑著對方的神態及動作等方面資訊,使他們能領會其中的含意。 這種奇妙的感覺,是建立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的。當母親向嬰兒說話,嬰兒以微笑回報;當嬰兒咿咿呀呀學語,母親回報他以微笑與語言鼓勵,這種交流會引發其用語言交流的興趣,進而激發他早日開口說話。 孩子說話的早晚因人而異。正常情況外,引起語言發育遲緩最常見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與語言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智力低下的小兒不能注意別人對他說什麼,精神不能集中,模仿能力也差,不能表達和理解詞的意義。有時雖然也能說清楚某個詞,但不久又忘掉了。 聽力缺陷也會影響語言的發育。嚴重聽力喪失的小兒無法學習說話,聽力喪失不太嚴重時,還可以看到別人的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口形變化明顯的容易學,如“波、夫、嗚”等;但對一些依靠舌頭運動發出的聲音,如“哥、了”,學起來就困難了。若在會說話以後出現聽力障礙,一般不會影響說話。 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有些孩子智力發育正常,又沒有聽力障礙,也沒有找到其他疾病,就是說話晚,這種情況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其父母小時說話可能也比較晚。一般來說,幼兒的口腔疾患,如唇裂、顎裂舌繫帶過長等,都不會造成說話遲緩,在未修補前,僅僅影響語音的清晰程度。 1. 有人認為,語言的發育可以預示小兒將來的智力,說話早的,智力水平也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較高的小孩,語言發育也可能較晚。所以,不能僅僅根據說話早晚來判斷智力高低。例如:科學家愛因斯坦。 2. 日本小兒科學會最近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2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時間過長,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發育,導致表達能力不良。父母看電視的時間過長,勢必減少同孩子的直接接觸和交流,影響他們的語言發育。 3. 每個人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遺傳因素及父母教育的不同,而影響著一個人的發育,也影響著孩子開口的遲早。 4. 孩子言語能力的發展差異很大,有些孩子即使快兩歲了,仍不愛開口,但他們卻能聽懂大人的話,並且在他們偶爾的發音中,會帶出成句的語調。這表明他們言語能力確實在發展著,只不過因為他們不說,這方面的發展沒有表現出來而已。他們一旦開始說,可能就是成句的話,只是由於缺少發音,字音還咬不準,但這種現象在開口後會較快得到糾正。一般說來,到了3歲左右,孩子就會具備基本的言語能力,他們之間的差異將變得不明顯。 5. 儘量多跟他語言交流,孩子雖然不能說,但是能聽懂。另外簡單的語詞可以透過不斷的重複來引導他。家族因素與說話早晚也有關係。 6.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說話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八個月就開始說單個的詞,不到一週歲就能說簡單的句子。也有些小孩智力發育很正常,但三、四歲才會說話,有的還要晚。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說話要早一些。 7. 使用右腦處理語言能力的兒童,通常學說話較晚 希望這些能夠幫到大家!也請各位家長不要把寶寶說話遲這個問題當作一種負擔!除非孩子真的發生什麼生理缺陷,否則千萬不能放棄寶寶的語言教育。這些努力不會白費的,寶寶以後會慢慢地告訴你的 良好的親子互動是寶寶學說話的最優氛圍,爸媽和寶寶互動的品質和頻率決定寶寶日後溝通能力的好壞。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寶寶交談對寶寶學說話起關鍵作用 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 在對寶寶撫育中,爸媽是否熱情地與小寶寶“交談”,在寶寶學說話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否意識到,較敏感的爸媽為了能更有效成功地與寶寶“交談”,都在有意無意地探究與寶寶的反應相匹配的交流手段。 爸媽教寶寶說話的基本形式 首先要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物品、這件事情上,然後說名稱,使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語。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比如喂寶寶吃蘋果時,就可以說“蘋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蘋果”。為了便於寶寶理解語法規則,要使用簡短的句子。 但並不是指不要對寶寶說交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長句子。有時對寶寶說一些長句子,能讓寶寶較早學會使用複雜的句子。 重點強化 可以重複或者大聲強調想要寶寶學習的詞語,比如:“這是蘋果。蘋果。”一個詞要重複很多遍後,寶寶才能理解並且記憶,最後自己說出這個詞。 對寶寶重複相同的話、唱同樣的歌、念相同的歌謠,這一切都能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自然發生,而且能起到強化的作用。豐富的語言輸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幫助寶寶進行明確和句子擴充套件 寶寶在“咿咿呀呀”時其實他很想表達,但想說又不會說,可以幫助寶寶把他想說的話說出來。認真聽寶寶“說的話”並替他說出所想。除了可以發展寶寶的語言能力外,其實這也是一種很積極的迴應,能給予寶寶很大的鼓勵,讓他更想學習。比如當寶寶手指著蘋果咿呀時,就可以說:“噢,這是蘋果呀。寶寶想吃呀。” 擴充套件其實是很好的提升寶寶認知的方法。擴充套件時可以用“描述”、“比較”等方法。可以描述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比如可以說:“蘋果。紅色的蘋果。” “比較”可以比較東西的大小、長短、多少。透過這些語言都可以讓寶寶瞭解事物的性質,提升寶寶對事物的認知,增加詞彙量。 爸媽在教寶寶說話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喜歡用兒語的媽媽 一般來說,寶寶比較偏愛自己的照顧者——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媽媽更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音韻、較大的音訊範圍,且多樣化和音調誇張,單詞重複。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 促進寶寶語言規範的爸爸 如果說媽媽更傾向於以寶寶的發音能力去反應寶寶,爸爸則更關心寶寶語言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爸爸用的詞彙更多,爸爸很少使用兒語,對寶寶語言的規範化更有促進作用。 長期只接觸兒語不利於寶寶學習說話 兒語的結構比較簡單會影響寶寶去接觸必須學習的語言的語法結構。除了發音、詞語意思的理解外,寶寶學說話也要學習符合規則的語法結構。 通常爸媽的誤區在於,認為兒語對寶Bora說比較簡單,而規範的語言比較難,寶寶接受不了,其實對一張白紙的寶Bora說,輸入什麼就能接受什麼。及早給予寶寶規範、優美的東西,在他大腦中留下印記,促進他的智力開發。 教寶寶說話很重要的原則是要讓寶寶掌握語義 寶寶聽到的詞彙越多,學會說話越早,因為每天能聽到許多詞彙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 寶寶會說話,不僅是指能發出語音,而且還指的是寶寶理解詞語或句子的意思後說出的、表達自己意思的話。理解意思是語言表達的基礎。 讓寶寶掌握語義的方法 要讓寶寶可以將所聽到的一切和事物、行動聯結起來。 爸媽直接對寶寶說話是比較好的方法,寶寶聽到的話一定要配合情境,也就是說爸媽正在對寶寶說的話必須是正在發生的事情,當然首先要引起寶寶的注意,注意到了才能聽進去,明白意思。還要激發寶寶迴應自己,互動交流才是學習語言的較好手段。 在寶寶還沒有學會說話以前,他的迴應可能是“咿咿呀呀”、身體姿勢和表情。爸媽要學會“察言觀色”,對寶寶的行為、情緒保持敏感,就能和寶寶互動,抓住和保持寶寶的注意力,學習語言。 爸媽單方面、喋喋不休地對寶寶說話;或者自顧自對話,讓寶寶在旁邊聽著,沒有互動,這些方法都無法抓住寶寶的注意力。因為你和寶寶沒有身處於說話內容所指的場景和事件中,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語義的具體、實在的參照物,寶寶根本無從理解意思,從而掌握語義。
-
4 # zhou屁顛屁顛2
流口水和說話遲緩兩者沒有什麼關係,孩子大一點就會慢慢不會流口水,他就會自己學著吞嚥,說話這方面是也一樣,大人不必著急,我家寶寶3歲說話才清楚,每個寶寶發育能力不一樣的,所以不必要擔心,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去兒科問問專業的醫生,也好放心
-
5 # Du嘟小姐姐
小兒2-3歲時,吞嚥功能及中樞神經進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如果孩子長大了還流口水,則可能是病理性流涎而非生理性的了。這可能是神經或內分泌方面發育不好,或口腔內有炎症以及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必須進行診治。
回覆列表
老侯提醒大家健康第一條:生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就診治療,聽取專科醫生的建議的情況下給自己制定相關的保養及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