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追風
-
2 # 史論縱橫
為什麼說沒有需求?或者說需求點在哪裡?
其實明朝並非不注重火器,在明成祖朱棣時期,中國火器在當時的世界上應該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明朝將火器研發的重點放在了火銃等方面,後來乾脆直接放棄了火器的研發,因為沒有用武之地啊!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大國,不可能有過多的財政長時間進行武器研發並且製造的,而且當時中國四方也沒有能夠和明朝一戰的部落,朱元璋害怕子孫窮兵黷武,還列了一份名單,像日本、越南這樣的國家都是永不征伐之國。
所以,中國根本沒有發展火炮的動力,中國火炮武器的更新是在明晚期,由西方傳入中國,在1626年的寧遠大戰中,首次使用,並且重創後金,從此,配合孫承宗、袁崇煥提出並實踐的抗金策略,明朝開始研發火炮。
但是,紅衣大炮就是西方的艦載炮,並不是用來打野地戰的,而是一種艦載炮,就是裝載在軍艦上的火炮,西方是因為到處到各地去侵略,所以,對船和大炮的發展極為看重,紅衣大炮沉重且運輸費勁,這是其並不能來回搬運的,比如在寧錦防線上使用,簡直是天作之合,皇太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應該也是避其鋒芒,採取在其他關口入關劫掠。
皇太極在位後,極力發展火炮,到松錦大戰的時候,明軍對後金火炮的壓制已經不佔優勢了,因此,皇太極才敢於從寧錦防線正面突破。
但是,清軍入關後,在剿滅農民起義和南明軍事力量的時候,也很少使用火炮,有記載的是,在剿滅農民起義戰爭的時候,潼關戰役的時候,清軍久攻不破,後來調來紅衣大炮才得以突破,在平定準噶爾的過程,貌似也調去火炮,才得以擊敗準噶爾。
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對峙戰役,紅衣大炮根本就派不上用場,甚至可能會降低部隊的機動性,清軍八旗的核心在於騎兵,所以,清軍的戰法其實與紅衣大炮格格不入,康熙年間也只說不能忘“騎射”是根本。
可見,火炮在明清兩朝就是一種屠龍術般的存在,屠龍術雖然厲害,但是奈何世界上沒有龍啊。
陸地火炮在中國戰場大規模應用,則是在抗戰期間的小口徑,便於運輸的火炮,也就是三炮(山炮),像日本還特意製造了92式步兵炮來適應中國戰場。在《亮劍》中李雲龍跟二營長說,你他孃的義大利炮呢。這個義大利炮才是世界上第一款有反後座裝置的火炮。
-
3 # 兜裡有糖6410
原因:
①政治上:世界上很多國家與明朝政治互動較為頻繁,同時明朝政府推行積極的外交政策,向世界各國積極展示國家實力,積極幫助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交往,更多是政治上的綜合國力的彰顯。
②經濟上:明朝政府積極推行農業政策改革,極大地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村生產力普遍提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手工業、商業發展繁榮,城市化程序加快,同時沿海地區對外貿易頻繁,這些積極的經濟政策的推行使明朝經濟一度達到空前的繁榮。
④軍事上:明朝做為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大國,與其他國家戰爭很少,擁有火炮這種高殺傷力武器,對其他國家有很強的震懾作用,發展火炮沒有這個必要性。
-
4 # 三日軒主人
為什麼明朝沒有進一步的發展火炮,我認為和明朝的禁海政策有直接的關係,明朝放棄了海洋,導致了火器技術的全面落後。
有需求才能有發展,明朝時期,西方火器的高速發展主要集中在幾個海洋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他們的火炮技術主要就是運用在艦船上,當時明朝引進的幾種先進的火炮,佛朗機炮是葡萄牙的,紅衣大炮是荷蘭的。
而明朝本身,由於永樂之後,洪熙,弘治兩朝收緊了海禁的政策,完全放棄了軍用艦艇的發展,而當時的火炮在陸地戰爭中的作用,主要運用於防守,用量和效能要求都不是很大,在這種情況下,火炮的發展就自然而然的非常緩慢了。
-
5 # 傳奇歷史觀
武器的發展是根據戰爭需要來的,明朝初期的火器應用是領先於世界的。但是當時只能算是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的過渡過程,冷兵器依然佔據軍事裝備的主體。明軍的常規部隊中火器的裝備大概是10%,火器只能說是武器的一種,而不是主要武器。在元末的軍閥戰爭中,朱元璋的部隊就有效地使用了火器,在洪都保衛戰中,朱元璋部隊憑藉火器抵擋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攻擊。在後來的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的部隊更是把火器運用到艦船之上,發揮了很大的威力。這個時候朱元璋的火器,以及對火器的運用,戰法,都是領先於世界的。
明朝永樂年間設立了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專門訓練火器戰法,是京城守衛力量之一,也經常跟隨皇帝出征。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的火器部隊,可以看出在當時也只有皇帝才能擁有這樣一隻專門的火器部隊,其他部隊中還是主要以冷兵器為主,火器為輔。朱棣在跟蒙古騎兵的戰鬥中開創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的戰鬥原則,並且一直被沿用。
火器部隊雖然這麼厲害,就沒有他的缺點了嗎?當然是有的,當時的火器還比較落後,裝填需要時間,又往往需要很多的機關操作複雜。在遠距離臨敵時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如果敵人靠近到一百步之內火器就因為操作太慢而失去了優勢。所謂兵貴神速,蒙古和後金的騎兵在和明軍作戰中也逐漸掌握到了明軍戰法的缺點,於是在明軍彈藥裝填的間歇派輕騎突襲。明朝軍隊的戰法老化,缺乏能夠靈活運用不同兵種的優秀將領,很多將領只知道遵守火器在前騎兵在後的作戰原則,而這種戰法早就失去了優勢。所以有火器但是很多將領不能讓他發揮作用,那麼攜帶著這些笨重的火器和彈藥反而不如輕便的冷兵器實用。
戰術老化,缺乏能夠靈活運用的將領,這就是明軍的火器為什麼停滯不前的原因。但是也並不是所有將領都不懂如何運用火器的威力,比如戚繼光,孫元化等。但是總體上由於朝廷不去改進作戰戰術,明軍的火器應用優勢也就逐漸失去了。
-
6 # 網言軍事
明代從中後期開始,火炮技術已經落後於西方,好在明朝從中央到地方大員不乏有識之士,對於引進、仿製西洋火器還比較積極。正德年間(16世紀初)明朝就開始仿製佛郎機,抗倭期間及後來的援朝戰爭中又開始仿製西洋火繩槍(模板是日式火銃),等到明末天啟年間又開始仿製紅衣大炮。
但問題在於,明朝火器發展整體嚴重滯後(比如引進紅衣大炮時,這種炮在歐洲已誕生上百年之久)的情況並未得到根本改善,統治集團對於火器的重視和關注程度也缺乏持之以恆的需求與動力——這是東亞內向型大陸帝國與歐洲海洋型殖民擴張國家在軍備發展上的一大區別。
縱觀明史,往往是遭遇到抗倭、抵禦蒙古和後金襲擾進攻等“火燒眉毛”的節骨眼上,明廷才“臨時抱佛腳”趕製一批火器,而且這種行為帶有明顯的將帥個人色彩——戚繼光重視火器,於是在富庶卻飽受倭寇之苦的江浙地方官員支援下仿製西洋火器、編練火器營和戰車營。明末仿製紅衣大炮更是幾乎完全依靠徐光啟一己之力在呼籲、推動。
再有就是明代自身存在的一些痼疾(或者說難以逃脫的歷史週期律),包括官辦軍事工業走向衰敗(原因和表現很多,此不贅述)造成火器質量嚴重下滑(戚繼光北上操練邊軍時就發現北方部隊裝備的火器粗製濫造、極易炸膛);官僚體系(廣義上也包括糟糕透頂的明朝宗室)愈發腐朽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像戚繼光、徐光啟這樣重視改進武器、提振軍備的有識之士屢遭排擠和打擊;隨著土地逐漸集中到少數地主階層手中並加大對民眾盤剝力度,明太祖朱元璋所設想的“帝國堅實基礎”——小農經濟在走過巔峰期後日漸破產,等等。
另外,明朝仍是一個傳統封建王朝,並未建立起類似西方那樣的新式科技體系(說白了就是東西方科技樹分叉完全不同),這就使得即便朝廷重視、加大投入(比如官辦手工藝品製造)也只能提升工匠個人技藝,而談不上推動真正意義上的科技發展——舉個例子吧,古代中國主要靠經驗積累、摸索和陰陽學來改進火藥配方,而西方靠的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取得重要突破後產生、發展的近代化學工藝。更何況,世界火炮技術發生重大變革即便在西方也要等到19世紀下半葉,讓一個東亞傳統農業國引領這一風潮實在有點扯……
最後要說的就是明朝中後期日趨嚴重的財政危機,徐光啟為增強邊防、抵禦後金力主多多鑄造紅衣大炮,結果卻被統治者認為“靡費錢糧”,說白了就是嫌鑄造精良火器開銷太高——明清鑄造一門數千斤紅衣大炮耗資400兩白銀(不用鐵而改用銅造價則更高),後金(清軍)獲得鑄炮技術後一口氣鑄造了約200門紅衣大炮,算上火藥、軍餉以及馱運大炮的車輛、牲口等各項費用,總開銷估計要十幾萬兩甚至更多白銀。至於說這錢花得值不值,反正明朝統治者覺得心疼,別人再怎麼說也沒法子。
-
7 # 火器工坊
明朝的火炮厲害,要看什麼時期,和誰比。雖說大明非常重視火器的運用和發展,可是明代的火炮發展還是蠻曲折的,它分了以下幾個階段:
洪武至景泰這段時期,大明的火器是領先於世界的,不只是制銃工藝精益無挑,其威力也是不容小覷。當時明軍所用的火炮多是碗口銃、洪武大炮、神機炮,雖不似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重炮那樣恐怖,但是其運輸方便,靈活性高,威力也是能打出個紅蓮地獄、一片焦土。但是此時的中國因為八股取士的限制,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都停滯倒退了,因此對於新技術的研發,也就陷入了困境,五、六十年來多年來,大明的火炮並沒有得到什麼進步,慢慢的,明軍的火器開始落後了。
天順至萬曆這段時期,大明的火器總體來說是先落後後進步的。到了嘉靖末期到萬曆時期,中國的火繩槍技術達到了領先世界的水平,而且還有各種領域的輔助火器,可以說總體水平從落後已經走到了先進的境界。但是明軍最為依賴的火炮卻真心是個硬傷。在嘉靖六年之前,大明的火炮與歐洲相比,可謂是體積短小,力道不足,射程不夠。後來仿製改進的佛郎機炮,雖然要比大明之前的神機炮之類的要先進得多,但是在歐洲已經快被淘汰殆盡,其作用依然變成了針對敵方火炮的輔助炮。像1588年的英西海戰中,英國已經開始使用新型的長管前膛加農炮,這威力和射程都要遠勝於佛郎機炮。雖然大明在萬曆年間已經開始自行鑄造重型火炮,諸如大將軍炮、二將軍炮、滅虜炮等等,但是質量卻不高,易炸膛,沒有炮具,不易瞄準和搬運,但是已經開始用馬車運輸這點倒是一個獨創的進步。
天啟至崇禎這段時期大明的火炮可以說與世界持平,其根本原因是紅夷炮的引入和在傳教士以及葡萄牙工匠商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這種新型加農炮的製作技術。因為紅夷炮技術在當時的歐洲也屬於先進技術,因此就不存在短時期內大明的火炮能有什麼飛躍的進步,能自行鑄造品質高的紅夷炮,這就已經是進一步的發展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曾經回答過,現在再整理補充一下。明朝不是不發展,而是當時覺得沒有必要。
首先,武器是為了戰爭而進步的,戰場需要,才能發展。更進一步說,其實就是看你的敵人水平怎麼樣。我們對比一下來看,明朝後來向荷蘭、英國和葡萄牙購買了紅衣大炮,那是當時非常先進的火炮。
為什麼歐洲會在火炮技術上領先這麼多?因為他們需要。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各國的艦隊紛紛湧入大海,四處搶佔殖民地和貿易物件。誰走的更遠,開拓的市場越大,獲得利潤就越豐厚。
所以對於那個時代的海上強國而言,更先進的戰艦和火炮就是一切!火炮射程越遠,威力越大,精度越高,就能在海戰中越佔便宜。
但是看看當時的明朝,根本沒有這樣的火炮技術先進的對手,依靠重要的關塞和早期的火炮就已經夠用了。就算在倭寇最猖狂的時候,用個虎蹲炮也差不多了。戰場上不需要,也就沒有了發展的動力。
明朝末年意識到對手強大的之後,趕緊購買紅衣大炮,並且迅速仿製了一大批,說明並不是技術問題。
第二,火炮是當時的重武器,發展的話太費錢。戰爭是非常花錢的,尤其是新式武器的研究。明朝早期的火炮都是使用銅作為原材料的,大家都知道,銅是當時的貴金屬,造錢用的就是銅。所以火炮是用錢堆起來的,再加上後期的維護費用,是非常大的一筆開支。
歐洲海上強國願意花大價錢製造火炮,是因為他們的火炮能用來掙錢,打下一個殖民地,就是一筆巨大的利潤。打敗一個對手,就能更好的佔據市場。所以人家不怕花錢。
第三點,中國是農耕文明,“守土”思想占主導地位。農耕文明的基礎就是土地,土地讓人們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對外擴張也能生活的很好。時間一長,攻擊性、侵略性就會減弱,對於“軍事外交”和“火炮外交”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遊牧民族以及漁獵民族相比,顯然缺少發展武力、發展軍事實力的思想基礎。
所以,相對穩定時期不發展火炮,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