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現在影視劇經常對以前的歷朝歷代都加了一個"大"字,而以前歷史書中幾乎沒有,比如,現在的影視劇有"大秦帝國",劇中人物也經常說"我大清……",符合歷史事實嗎?
3
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朝代之前加大字的做法,其由來並不是自古就有,確定為正式的前面加個大字其實是始於元朝。

    元朝地圖 網路圖片

    據記載,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在公佈《建國號詔》中,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國號更名為“大元”。因此來看,是有大元一說的。

    明朝早期地圖 網路圖片

    而國號前加“大”字,在元以前各朝,並非官方國號稱呼。據說明朝朱國禎(1558--1632)的《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是這樣描述的:“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祍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為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他的意思是說,國號前面加“大”字,做法是始於元朝,以前漢唐宋等各朝前面的“大”字,其實是臣下對外宣揚國威或屬國來貢時所加的尊稱,並不是準確的國號。

    歷史繪圖 網路圖片

    漢、唐、宋部分歷史時期地圖 網路圖片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現在的人們為什麼很少說大元,應該是跟元的歷史地位有關,這段王朝歷史的存在時間相比較其他朝代短一些,並且在民族融合等方面開了歷史"倒車",後期人們對其整體評價較低,口碑欠佳。

  • 2 # 象眼觀天下

    當時也有人這麼稱呼,這個毫無問題,這種用法直到民國時期還在用。

    在很多正式文獻中,國號前有加“大”的。什麼時候加,什麼時候不加,只是約定俗成,沒有一定之規。

    舉幾個使用“大”的例子:唐朝時玄奘法師有《大唐西域記》,各朝代的寶鈔、明清時期有《大明律》《大清律》,都有用“大”的例子。所以國號前加“大”是當時的正式用法。《大唐西域記》

    《大宋寶鈔》《大明通行寶鈔》上的“大明”字樣

    《大清律》

    光緒年間的《大清國國書》——清朝皇帝對南韓的國書,多次使用“大清”字樣。

    這種用法在民國時期也有使用。

    《大中華民國分省圖》

    所以國號前加“大”是很常用的方法。

  • 3 # 知未是也

    至於其他王朝為什麼國號中加個"大"字,一是中國在這些朝代的確很強大,完全可以用一個"大"字。比如大秦、大唐、大明等,不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國土、人口和軍事,在當時確實沒有那個國家可以與之相匹敵。二是在國號中加個"大"字,體現了當時的華人對生活在這樣的國家感到驕傲和自豪。就象現在我們在歌裡唱到"我們的大中國"一樣,也體現了華人對當時國家的自信和認可。三是現在人對當時朝代強盛程度的評價。因為那時的中國太強大了,為了表達現在人對當時中國的肯定,所以在其國號前面加個"大"字,比如大秦、大唐、大明等,也體現了現在人對中國古代輝煌、燦爛歷史的稱讚。

    雖然秦、漢、唐、明國號中沒有大字,但那時的中國朝代足以讓當時的人和現在的人堪稱一個"大"字,我認為這絕不是自大而是自信,但如果國力衰落還自稱"大"字,比如清末,一個國家讓別人打得狼狽不堪、割地賠款,還在有些人口裡還自稱"大"字,那未免就有些自大了!

    只有把國家建設得強大了,加不加"大"字都無所謂,因為勢力說明了一切,是否為"大",還得用勢力來說話,主要讓後人來評說,絕不可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否則會輸得讓人看不起。

  • 4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據我所知,真正開始以大自稱的,而恰恰就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之前,沒有自稱大的中原正統王朝。

    大元兵力強盛,從成吉思汗開始到他的孫子忽必烈,開拓了廣大的疆土,收服了龐大的人口,自稱大元,符合事實,也體現了蒙古人的大氣,豪邁與自信。除此之外,元朝在元之前加個大也也是承襲北方少數民族王朝的慣例,如大遼,大金,大夏。清朝加個大字在前面除了承襲慣例之外,更多得是為了建立民族自信,因為清朝是滿族人,人口稀少,是在漢人的幫助下才入主中原的。為了鞏固統治,除了強腕手段和漢化外,在國號少加個大字有利於提高民族威嚴和自信。

    那麼大明作為漢人建立的正統王朝又為何加個大字呢?這就跟朱元璋當皇帝之前的領導有關了。原來朱元璋起義時,是依附在小明王韓林兒名下才得以東征西討而師出有名的,在朱元璋建立政權時,朱元璋的手下殺死了小明王,於是劉基就建議,承襲小明王,國號大明,名正言順。於是國號就是大明瞭。還有另一種解釋是,說朱元璋是明教的,是在明教的幫助下才得以成功的,明教雖小,以小博大,取國號大明,取不忘前恩銘記根本之意。此說法難以考證。

    那麼為何又有大秦,大漢,大唐,大宋之說呢?這也並非是現在人強加上去的。元朝之前的歷代王朝,雖然自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從未妄稱大。原來所謂的大,都是外邦,屬國對中原王國的尊稱。有史可查的稱大的說法都是從外邦屬國的言論中引用過來的。

  • 5 # 三叔小記

    當時華人的稱呼。

    國號前加“大”在唐朝之前存在,但不多,不正式,而五代十國朝大興“大+國號”,宋朝之後正式稱“大宋”。

    正如《宋太祖改元詔》記載:

    五運推移,上帝於焉眷命;三靈改卜,王者所以膺圖……宜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改國號為大宋。

    但是該“大”可省略,也就是可以說“宋”或者“大宋”。當然,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被迫去“大”,但本質來說還是想稱“大”。

    到元朝,同樣國號為“大元”,正式的,正如:

    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這是來自《易經》: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不妨了大膽猜測,“大明”也是來自這裡。

    至於為什麼無“大元”之稱?我認為有以下原因幾種原因:

    元朝存在性不高,也就是出現率不高,有意識淡化。“大”是巨大、廣大之意,而“大元”朝十分排斥漢人,怎麼能稱之“大元”?同時,這是不堪回首的歲月。習慣使然,很少提“大元”,一提就是“元朝”。你怎麼看?

  • 6 # 快樂讀史

    唐國號為唐,宋國號為宋,元國號為大元,明國號為大明,清國號為大清。元朝前的朝代有時也加大,只是尊稱而已,如大漢,大隋,大唐,大宋。

    一、關於國號的由來

    明朝內閣首輔朱國禎在《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中說道:“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祍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為小明王也。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從檢索二十四史看,朱國禎所言有據。

    清朝史學家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也說:“三代以下,建國號者多以國邑舊名。”

    劉邦在戲下封王的時候被項羽封為漢王,稱帝后就延續了漢的國號。楊忠在北周為隨公,楊堅繼承了他的爵位,所以後來取而代之後立國號為隋,李虎在北周被追封為唐國公,他的孫子李淵一脈相承,所以李淵稱帝就以唐為國號。趙匡胤稱帝前任殿前都檢點兼任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即宋州,故定國號為宋。

    二、關於元朝國號的記載

    元朝開始是蒙古國,忽必烈稱帝的時候特地發了一道關於國號的詔書《建國號詔》,參考了易經“大哉乾元”,將 “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所以元朝的國號是雙字大元,兩字一體。《建國號詔》裡面有些內容本本題相關,摘錄如下: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

    三、關於明朝國號為“大明”的佐證

    1、《明史》記載:“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似乎明朝的國號為明,但我們知道明史是清朝張廷玉等編撰,屬於在明代史料基礎上的二次加工。

    2、參考《明太祖實錄》,記錄朱元璋登基前的文告:“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眾請,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二年。”

    3、《明太祖實錄》卷37對安南的詔書:“朕肇基江左,掃群雄,定華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國。建國號曰大明,改元洪武。” 卷42對吐蕃的詔書:“朕乃命將率師,悉平海內。臣民推戴,為天下主。國號大明,建元洪武。”

    4、佐證還有《明史》記載“嘉靖十八年,新制七寶:曰「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明朝的律法叫《大明律》。

    5、過去,很多人認為明朝的國號來自韓林兒的小明王,或者明教,今人考證,明朝國號跟元朝一樣來自易經,《易經·乾卦·彖辭》.“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

    綜上,明朝的國號為大明,簡寫明。

    四、關於清朝國號為大清的證據

    清朝的國號是大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改國號為“大清”,即國家名為大清國(滿文轉寫daicing gurun)。

    1、《清世祖實錄》裡記載皇帝自稱“大清國皇帝臣”。順治即位詔書摘錄:“祝文曰。大清國皇帝臣敢昭告於皇天后土。帝鑑無私。眷隆有德。…..於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 

    2、位於廣西防城港市東興鎮北侖河出海口小山坡上的“大清國欽州界”一號碑(也稱為“大清國一號界碑”),高六尺餘,寬二尺餘,厚尺餘,正楷陰刻 “大清國欽州界”。該碑於清光緒十六年四月立,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

    3、清朝聖旨上有大清國。

    五、關於唐朝和宋朝的國號。

    《舊唐書》記載“上天后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 二月甲寅,復國號,依舊為唐。”

    《宋史》記載: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六、正式文書中有時也加大

    隋朝雖然國號為隋,有時正式文書中也用大加國號,如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高祖報書曰:“大隋天子貽書大突厥伊利俱盧設莫何沙缽略可汗….”

    宋朝因為在正式行文的時候加大還曾經引起了外交糾紛。南宋使臣魏杞出使金國,金國館伴張恭愈見國書上寫著大宋,便威脅魏杞去掉大字,但魏杞據理力爭,沒有屈服。

    不管哪個朝代,國號前不管有沒有大字,在國號前加大也是符合史實的。

  • 7 # 譚論古今

    元帝國

    首先指出一下,其實也只有元朝國名取了"大元"這兩個字,況且這一取名來自《易經》"大哉乾元"一句。也說明草原民族對於漢文化的重視。實際上也包含有利用漢文化統治中原之意。

    大哉乾元

    至於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的提法是當時華人的自稱還是今人的稱呼,這個問題,實際上也非常好回答,因為在當時就有這種說法。例如唐玄奘取經回來寫的《大唐西域記》,就把唐朝稱之為大唐。大宋亦然,《大宋寶鈔》,明清也是如此,《大明律》《大清律》等就是足證。當然中華民國時期也偶爾有這種稱呼,不過不多。因為畢竟進入了現代國家的行列,不宜再用大字在國家名稱之前了。

    至於為何當時有這種稱呼,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一是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周圍並無大國與中華抗衡,二是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基於這兩個原因,當時就有朝代名稱前加上大字的情況。後人則也跟著這樣稱呼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至今我們也自己這樣稱呼大中華!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意思。

  • 8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中國自奴隸制“夏朝”開始,到封建制“清朝”結束。漢民族主導建立的王朝都沒有冠以“大”字――如周、商、秦、漢、晉、宋、隋、唐、明等王朝。但是,在後來的史書,小說,戲曲和現代文化作品中都冠有大字(大秦、大漢、大唐等),算是對王朝的尊重,尤其是對統一王朝的敬重。中國建立王朝至初就冠大的,大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如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國”。當然,自蒙古族建立統一王朝開始,中國的王朝或明或暗的也冠有“大”字。細算起來,大元朝是開端――王朝叫“大元”、國都叫“大都”。1271年忽必烈奪取“中統”之後,推行“行漢法”主張,取自《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治”,改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其前身是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後而建立的大蒙古國),史稱“元世祖”,尊其祖父鐵木真為“元太祖”。1314年元仁宗提出“漢化科學”,史稱大元“延祐復科”。元英宗繼位後,倡導“以儒治國”,頒佈《大元通制》等。隨後,漢民族建立的明王朝,滿族建立的清王朝國號仍然是一個字“明”、“清”,但是有些文榜制式,卻都冠有“大明”或“大清”。在此,我認為應該還原真實的歷史面目,不然會遺害後世對歷史知識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車時發動機可不可以沖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