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侯巫馬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皇帝的原配嫡皇后,首先富察並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的姓氏。富察皇后的祖父叫米思翰,她的父親叫李榮寶,她的弟弟叫傅恆,但是他們都是姓富察。也就是說他們的全名分別叫富察•米思翰、富察•李榮寶、富察•傅恆。就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他們都姓愛新覺羅氏。

  • 2 # 史海甄客百曉生

    首先,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父親全名叫做:富察·李榮保,是滿洲鑲黃旗人。所以李榮保並不是姓李,而是姓富察,李榮保為其名,就和傅恆一樣,是名而非姓

  • 3 # 伊耆角木

    先說句題外話,人家叫李榮保,不是李寶榮。這裡就涉及到滿人的名字問題了,順便也說一下,滿人到底應該怎麼稱呼。

    其實滿人沒有姓,只有氏,所謂愛新覺羅氏、他他拉氏、葉赫那拉氏、瓜爾佳氏等等,都不是姓,只是代表他們出自哪個部落,僅此而已。故而,滿人是不會稱呼對方的姓的,所謂“呼名不道姓”。叫什麼名字就直接叫,不帶姓。比如前段時間大熱的延禧攻略,裡面稱呼傅恆為富察傅恆,那是不對的,滿人不那麼叫。

    比如李榮保吧,富察皇后和傅恆的父親,滿洲鑲黃旗富察氏人。所以人家不姓李,而是富察氏(不能說姓富察)。富察氏是滿洲名門望族,李榮保之父米思翰,是康熙早年戶部尚書,曾力挺康熙撤藩,又於三藩之亂爆發後積極籌措軍餉,最後死於任上。米思翰四個兒子,長子馬斯喀,做到內務府總管、領侍衛內大臣,兼管火器營,後因作戰失利,僅保留內務府總管,晚年任鑲白旗蒙古都統;次子馬齊名氣最大,歷相三朝,康熙年間就做到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戶部尚書,雍正即位後為總理事務大臣、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乾隆繼位後致仕;三子馬武,任鑲白旗蒙古都統、領侍衛內大臣,三等輕車都尉,享受伯爵待遇;四子李榮保,察哈爾總管,因其女被立為皇后,追封一等公。

    米思翰的名字還是標準的滿人名字,長子馬斯喀也是,但是從馬齊開始,三個兄弟名字感覺都像漢人了。這就要說到滿人的漢化問題。因為康熙比較崇尚漢學,甚至給自己的兒孫定了字輩,按照漢族規矩起名,所以大臣們自然也是趨之若鶩。從康熙朝開始,滿族很多官員的名字都聽不出滿族味道了。但是話說回來,滿人沒有姓,所以取漢名時沒有規定給自己一個什麼樣的姓,這也就是為什麼馬齊、馬武感覺“姓馬”,李榮保“姓李”。因為根本就沒有規定,憑自己喜歡了。

    而後來的起名,甚至會參考自己滿洲的氏,所以李榮保的兒子叫傅恆,就是因為他們時富察氏,取“富”的諧音。故而,在“傅恆”這個名字中已經包含了“富察氏”的寓意,別人更不可能叫他“富察傅恆”了。後來傅恆幾個兒子起名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福”都是有他們出自“富察氏”的寓意。

    又比如官員的名字雖然跟滿洲的氏不一定有關,兒子也會參照漢姓的方法,沿用父親名字的第一個字,使之有漢人姓的感覺。比如鄂爾泰四個兒子都叫鄂某。

    而滿人互相稱呼或者被漢人稱呼時,表示尊敬,也會習慣性把名字的第一個字當漢人的姓用。所以,“福大帥”、“和中堂”的叫法是對的,不因為他們不姓“傅”、“和”就說不能這麼叫,如果稱他們為“富察大帥”、“鈕祜祿中堂”倒是很荒唐的事情了。

  • 4 # 銷號嘍沒意思

    滿人風俗習慣,叫名不叫姓,富察皇后的富察氏乃是姓也,其父親李榮保乃是滿清貴族漢化後取的漢名也,故李榮保其全名為富察.李榮保。

    問題已答完,說個題外話。我覺得有兩種原因導致叫名不叫姓,一是風俗,舉個例子,中國白族,都有女孩都可稱為金花,此為風俗也,乃文化特色。二是簡稱,如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我們一般就稱呼特朗普,此為簡稱。

    謹發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我非賣弄。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先糾正一個錯誤,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父親名李榮保而非李榮寶,這是史籍通用的寫法。此外,富察皇后一說本身也是有問題的,至少清朝是不可能有這種叫法的。近些年清宮戲霸屏,尤其是前一段時間,什麼《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一口一個鈕祜祿甄嬛、富察傅恆的,滿洲姓名沒有這麼叫的!民國之前,滿洲人只稱名不帶姓。以和珅為例,他姓鈕祜祿氏、名和珅,而不是姓和名珅,而在清朝他的名字就是和珅,而不是鈕祜祿和珅。最多也就是正式書面行文會寫上“和珅,鈕祜祿氏”,但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鈕祜祿和珅的寫法或叫法。民國之後,滿洲人紛紛改漢姓,皇族也不例外。以清遜帝溥儀的親弟弟溥任先生為例,民國後溥任先生改金姓,取漢名金友之,同樣沒有愛新覺羅溥任這種叫法。之所以出現之前所說的那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溥儀。清亡後,溥儀並沒有改漢姓,五九年特赦之後,溥儀要落戶口,姓名就成了大問題,溥儀兩個字沒姓,而他又沒有漢姓,於是相關部門按照漢族姓名習慣,直接給溥儀等記為了愛新覺羅溥儀,之後一直沿用。到了近些年,“新遺老”們紛紛粉墨登場、上躥下跳,為了強調自己是什麼滿洲皇族、滿洲貴族,紛紛把墳堆裡祖宗的姓氏又挖了出來,於是什麼愛新覺羅州迪等等名字出現了……反倒是真正的近支皇族卻異常低調,溥任先生的公子金毓嶂先生、金毓嵐先生等等,都依然使用者漢姓、漢名。

    再說李榮保。李榮保乍一看姓、名齊全,姓李名榮保。如果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只是一個名字,不含姓氏,李榮保姓富察氏!不僅他的名字像漢名,他哥哥馬齊、馬武的名字也非常像漢名,甚至他父親米思翰的名字與漢名也有幾分近似。而且,他兒子傅恆、傅謙的名字看起來也非常像漢名。但是,這只是名,不是姓名,他們都姓富察氏。既然姓富察氏,孝賢純皇后又怎麼可能姓李呢?之所以出現這種接近漢名的滿洲名字,有幾種原因:

    一是漢化較早的滿洲土著。他們祖上漢化較早,雖然是正宗的滿洲人,卻早已使用了漢姓、漢名。清聖祖的舅舅兼岳父佟國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佟氏家族是正宗的滿洲人,因為漢化較早,佟國維祖上、包括祖父、父親和自己、兄弟的姓名都是漢名,甚至在清太祖編制八旗時,佟氏家族也被編入了漢軍。這也是後來佟國維上書清聖祖要求出漢軍、歸滿洲的原因之一。這類情況,雖然佟養正、佟圖賴、佟國綱、佟國維與漢名無異,但實際上他們姓佟佳氏,而不是姓佟。以佟為姓取名,僅僅是祖上漢化較早的原因。後來為了強調自身的滿洲血統,佟國維的兒子們紛紛改回了滿洲名字,如葉克書、德克新、隆科多等等,便不再叫佟某某了。

    二是抬旗的漢軍和包衣漢姓。這類人主要以皇后、皇貴妃(含追諡、追封)家族為主。原本是漢軍和包衣漢姓,抬旗成了滿洲人,自然是要與原來有所區別的,改姓便成了最顯著的標誌。以清仁宗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為例,魏佳氏家族原本姓魏,是內務府包衣,孝儀純皇后的父親叫魏清泰。抬旗時魏清泰已經過世,不便改名,仍然叫魏清泰,但卻不再姓魏,而姓魏佳氏了。而他的兒子們活著,名字便成了吉慶、德馨。當然,也有一些史籍直接把魏清泰記為了清泰,大概其是在拍清仁宗及其子孫的馬屁吧。

    三是滿洲貴族、高官附庸風雅。入關之後,滿洲貴族迅速被漢文化吸引,開始學習漢文化、裝起了高雅。於是,在給孩子取名時不再用什麼野豬皮之類的滿語取名,而且採用了漢化的取名方式。實際上,後來清朝帝系的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等等,也是類似情況。而李榮保的兒子傅恆、傅謙等人名字的由來大概其就是這種情況。傅恆的兒子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大概其也是這樣的情況。

    四是滿漢互譯的問題。滿語和漢語是兩個語言系統,而早期滿洲名字這東西不太好意譯,如清太祖的名字努爾哈赤,滿語是野豬皮,總不能翻譯成太祖野豬皮吧?於是,清初文字檔案中的滿洲名字通常是音譯。而音譯這東西起初也並沒有統一標準,那就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想怎麼譯就怎麼譯。個人認為,李榮保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況,與清朝入關前後的何洛會差不多。換句話說,他叫李榮保可以、叫立容暴、黎絨包都可以,只是當時翻譯成了李榮保,後來因為身份不同了,李榮保也就不能隨便改譯成其他字了。李榮保的長兄馬斯喀應該也是這樣的情況,音譯而已,並不是姓馬。至於另外兩個哥哥馬齊、馬武,不好說,但很可能也是,又或者與第三種情況兼而有之。

    但是,無論怎麼說,李榮保都不姓李,他姓富察氏。因此,提問者所提的問題根本不成立!孝賢純皇后只能姓富察氏,不可能姓李。

  • 6 # 雍親王府

    先來糾正一下作者的錯誤,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富察皇后,他的父親叫李榮保,並不叫李寶榮,而他的出身於富察家族,本姓富察氏。

    滿洲人的姓氏構成,與漢族人的姓氏有著本質的不同。

    以滿清皇族,“愛新覺羅氏”為例。“愛新覺羅氏”,應該將其拆為兩個部分,“愛新”是部落名,“覺羅”才是其真正的姓氏。

    所以這樣看來,滿洲人的完整姓氏實際上是並不單純的包含了家族的姓氏,還包含了民族、血統、血緣、部落等資訊,這就類似於漢族人常說的“潁川陳氏”、“琅琊王氏”、“昌黎韓氏”等等。而以“覺羅”為姓氏的並不僅有“愛新覺羅氏”一家,還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其中“伊爾根覺羅”據說還是在“靖康之恥”中被擄到金國會寧府的宋欽宗趙桓的後代。

    同樣的,康熙朝的權臣納蘭·明珠,以及他的兒子滿清第一文人納蘭·性德,這裡的“納蘭”,實際上應該是“那拉氏”,只是我們習慣上稱之為“納蘭”了,而他的姓氏全稱應該是“葉赫那拉氏”,“葉赫”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葉赫部的部落名,“那拉”是當地一條河流的名字,進而演化為海西女真王族的姓氏,而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也是皆以“那拉氏”為姓氏,即“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輝發那拉氏”和“哈達那拉氏”。

    實際上,富察皇后家族的這個姓氏“富察氏”,也並不是他們全稱,他們家族的姓氏應該是“沙濟富察氏”,“富察氏”是他們家族的姓氏,也是取自當地一條河流富爾哈河的名字,而“沙濟”是他們家族發源的部落城池的名稱。

    滿洲人男子不稱姓是傳統,經過不斷的漢化,逐漸開始女子也不稱名了,而所謂的“和中堂”、“索大人”、“鰲少保”等,也都是漢化的結果。

    滿洲人的發展歷史以皇太極為分割線,出現明顯的差別,皇太極繼位為後金大汗,特別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改元稱帝后,一改努爾哈赤在位時期仇視漢族人的政策,開始大力滿洲人的漢化程序,滿洲人姓名的改革便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以努爾哈赤的后妃為例,努爾哈赤的妻子之中,所有的記載基本都是有名有姓的,例如努爾哈赤的原配福晉佟佳·哈哈納扎青,繼福晉富察·袞代,最後一人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還有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

    到了皇太極時期開始,特別是從順治朝開始,后妃基本是隻有姓,而沒有名了,其全部以姓氏名稱替代,例如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等等。這些都是滿洲人漢化的結果。

    在努爾哈赤時期,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女真以及後來建立的後金政權,實際上並沒有仿照明朝的朝堂之上設立那麼多官吏,更沒有那麼多的官吏的名稱。

    當時協助努爾哈赤署理軍政要務的主要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理、扈爾漢、安費揚古,還有其他的旗主貝勒和少量裁事官。當官的人少、官職也少,所以這個時候的稱呼便是“直呼其名”。

    到了皇太極時期,一方面仿照大明王朝設立了“六部”,另一方面,在皇太極的朝堂上開始出現大量的漢族官吏。

    因而遵照漢族人的傳統禮法和漢族政權朝堂之上的尊稱,再加上滿洲男子“稱名不稱姓”的傳統,所以滿洲官員們之間的稱呼,以其名字的第一個字加上其官職或者官階,這才有了我們熟知的和珅和大人,索尼索大人和鰲拜鰲少保了,而沒有所謂的“鈕祜祿大人”、“赫舍裡中堂”或者是“瓜爾佳少保”了。

    米思翰、李榮保、馬齊、傅恆、福康安,如果用單純的從名字上看去,這幾個人的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關聯,但是實際上,他們是真真切切的一家人,都是富察皇后的至親。

    米思翰,康熙朝時期的戶部尚書,是富察皇后的祖父;

    李榮保,雍正時期的察哈爾總督,是富察皇后的父親;

    馬齊,康熙、雍正兩朝的重臣,米思翰的兒子,同時也是李榮保的兄長,富察皇后的伯伯;

    傅恆,乾隆朝時期的重臣,富察皇后的親弟弟,是李榮保的兒子;

    福康安,則是傅恆的兒子,富察皇后的親外侄子。

    在朝堂之上,儘管他們分別被稱為,米大人、李大人、馬大人、傅大人和福將軍,但是他們卻都是出自於富察家族,“富察氏”才是他們真正的姓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逢年過節有些家長群裡面的家委會家長就喊用班費給老師送禮,合理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