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媽育兒之路
-
2 # 湖邊老翁
“無理取鬧”跟“有理吵鬧”,對於小屁孩來說,概念是不會很清楚的,他:們的認為自己的就是對的,大人必須要滿足。不然的話就是哭和鬧,讓家長們無計可施,只能滿足他們。
“無理取鬧”的小孩確實也是有的,比如;小孩子跟著父母們有時出外遊玩和逛超市,看見什麼東西或玩具,不管家裡有否或價格貴否,吵著、哭著要家長買,如果沒有滿足要求就不收場,真正的拿著沒辦法。這個時候大人們一定要認真的對待,不能任由著小孩子的要求來,要認真的說服教育,曉之以理。如果聰明的孩子他們在家長的幫助說服下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肯定他的行為,給予言行上的鼓勵,使他在再遇到今後類似的事情就知道怎麼做了。
-
3 # 新思維創意學習
孩子無理取鬧後主動認錯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第一次犯錯後承認錯誤的。家長可以接受孩子的認錯,但是一定要在現場指出錯誤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後果。並且告訴孩子:認錯了就代表下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下次還是要受到懲罰!
第二種是讓家長頭痛的:虛心接受,屢教不改。
有時候發生這樣的事是孩子自控力弱的表現。
對這樣的孩子,我建議家裡顯眼的地方掛塊小黑板,把錯誤和他的改正決心都寫在上面(適當的懲罰措施也寫上)。每天進出的時候看一看,時刻提醒孩子哪些事情要學會控制。
當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必須按黑板上的措施實施懲罰。否則對孩子起不到警示作用!
家長教育孩子最忌諱“雷聲大雨點小”。
長久下去,孩子會覺得家長的懲罰都是空的,沒什麼好害怕的
-
4 # 大河向北既然孩子無理取鬧在前,主動認錯在後,那麼:
●首先,這種行為是值得大力表揚的。因為畢竟孩子知錯了,而且勇於認錯,這是負責任的表現。
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在大力表揚和肯定的同時,讓孩子知道什麼叫做負責任的態度。
●其次,家長要提醒孩子不要勇於認錯,死不改過。
錯誤是可以犯的,但是不能一犯再犯,所謂事不過三,就是這個道理。要讓孩子懂得在錯誤中吸取教訓。
●最後,要幫孩子明確底線,並解釋清楚道理裡的那些名詞。
家長在跟孩子說道理的時候,其實有很多名詞,孩子是不瞭解的,所以有必要讓孩子清楚什麼叫做原則和底線,什麼是無理取鬧和任性。
必須將這些概念給孩子徹底解釋清楚,以後孩子才不會再犯錯,如果到你都沒跟她解釋清楚,他再犯錯,那麼責任其實不在孩子而是在家長。
-
5 # LittleSun999
這要分情況:
1、他只是偶爾無理取鬧然後意識到錯誤而主動認錯。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不經常發生。
2、他經常無理取鬧,知道“認錯”後父母就不會批評他,而習慣性“認錯”。說白了,所謂的認錯只是他的“套路”。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孩子認錯時大可表揚他,“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承認的寶貝很勇敢,媽媽很開心我的寶貝是勇敢的寶貝!”
但也不是表揚完就完了,應該趁孩子被表揚後心情好配合度高的時候,進一步提出對他的要求和希望,“我們下次有問題,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都好好給爸爸媽媽說好不好?寶貝可以哭,但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爸爸媽媽也不會因為寶貝哭就妥協,你說對嗎?”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孩子認錯時,首先就要表明態度,媽媽依然很生氣!媽媽生氣是因為寶貝每次都是這樣,認錯而不改正,可見寶貝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想“哄”媽媽,只是不想媽媽批評你。
然後可以離開一小段時間,讓孩子冷靜一下,自己想一想存在的問題,想一想為什麼都認錯了媽媽還生氣。
最後還是要告訴孩子,能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要是寶貝承認錯誤後也能記住今天的教訓,下次不再犯,媽媽會很開心的。媽媽相信媽媽的寶貝能做到,我們拉鉤好不好?通常而言,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能保證孩子下次不會再犯,但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對他們的行為有著清晰的態度,他們才會慢慢明白是非。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孩子在辨明是非的同時,才會知道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
6 # 學慧幸福嘉
下面我分享一下對這件事情我的看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請邀請你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孩子,第一次被拒絕之後,是什麼樣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說,這個孩子很乖,很聽話的,他做的要比我們大人做的還好。他試圖去理解媽媽的說教,試圖去替媽媽著想。可是他畢竟是孩子呀,被拒絕之後的情緒是需要釋放的,所以才出現了後續的事情。
我這樣說,不知道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
就比如說,有的時候在單位裡被領導批評了,可是當時沒有發作,回到家裡會不會衝著家人生氣呢?我們被壓抑在內心的情緒,是要找個出口發洩出來的,可以理解這一點嗎?
如果在第一次拒絕孩子的時候,就接納孩子的情緒,我相信後續的事情就會平和很多。
比如,“這裡的氣球確實挺漂亮的,(任何孩子的需求)只是咱們家裡有很多玩具,今天先不買了好嗎?(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
“寶貝 我們到那邊去,玩搖搖車好嗎?好久沒有玩,搖搖車了(給出孩子新的選擇)”
如果孩子還是悶悶不樂,那就接納孩子的情緒吧,“媽媽知道因為沒有買氣球,所以你很生氣,很傷心是嗎?來媽媽抱著你哭一會兒吧,你哭媽媽也愛你”
允許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少說教,用我們的行為為孩子立規則就足夠了。
其實我們說教的背後是你做的不對,潛臺詞,家裡都那麼多玩具了,還要玩具,這個孩子真不懂事兒。
孩子接收到的資訊是自己不被認可,不被理解。孩子的情緒有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不被認可,不被理解。
再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想買一件新衣服,老公說“家裡都那麼多衣服了,怎麼還買衣服,你每天就知道買買,你知道我在外面掙錢是多麼不容易嗎?”你的感受如何?
如果老公這樣說“這件衣裳確實很漂亮啊,我老婆就是有眼光,只是咱們這個月已經超支了,下個月再買好嗎?”你的感覺又如何?
後者會讓你舒服一點是嗎?因為沒有被說教,被評判。
所以對於孩子也是如此的,少說教,少評判,多一些接納和理解。
哭和發脾氣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可以允許孩子哭完,發完脾氣。哭和發脾氣的過程,只是孩子在釋放,宣洩它內在的情緒,我們只需要陪伴告訴他,即便如此,我依然愛你。孩子得到了如此無條件的愛,我相信他很快就會好的。
接下來我再和你分析一下孩子道歉的問題,如果我們認為孩子道歉,就是孩子懂了,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
在這個情境中,孩子的道歉只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個策略而已。因為他內在感受到了一種不安,母親的不屑,或者更深層次的拋棄。
母親是誰?是他的生命啊,是他賴以生存的一切,此時母親不理他了。
他的感受是很危險,不被母親喜歡,被母親拋棄。這種感覺很不好,她如何才能擺脫這種感覺呢?
服從吧!
這一次的道歉並不是真正的道歉,而是策略而已。我真的很心疼這個小傢伙,親愛的,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一定不要讓孩子感受到不安好嗎?
孩子向你道歉的時候,請緊緊的摟住她,告訴他“媽媽愛你,無論如何,媽媽都愛你”
最後總結一下
遇到事情請換位思考,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停止說教。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用不理或者拋棄來讓孩子感受到被拋棄。 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用我們的行為給孩子立界限吧。
我是學慧育兒經 最後再宣告一下我的觀點,如果是我,我一定會給孩子買氣球的。
學慧育兒經,願和大家成為朋友,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指引者!
-
7 # 想媽的育兒生活薈
如果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因為反思讓我們更看清楚自己的行為,不管對還是錯,反思都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看清楚自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次,對這種行為在孩子是很正常的
在外面玩,看到其他小孩都有玩具,而自己沒有,想要是很正常的。哭鬧也是正常的,所以這點上作為父母應該要明白這一點,並要接受這點。
第三,講道理和強硬堅持
如果真的不願意給孩子買這樣東西,或者覺得家裡有而不願意重複購買,那就要給孩子講好道理。如果孩子正在哭鬧而進不進去,那就讓孩子冷靜一下,等他停止哭鬧後再仔細講道理。而他道歉,肯定要選擇原諒他,但是原諒也要講清楚道理,讓他真正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對與錯。
-
8 # 默陌瞭然
首先較贊同你的自我刨析,還有對孩子有個正確的認識。
針對孩子目前的狀況還是覺得孩子有點任性,但孩子能在吵鬧之後認識到自己錯誤,還是很難得的。很多孩子在犯了錯誤以後,如果主動承認錯誤,不但受不到鼓勵、表揚,反而要遭批評,這會使孩子天真的心靈受到傷害,久之,孩子犯了錯,為免於遭到家長指責而不會承認錯誤。
你的孩子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你當即應該對孩子表示誇讚,當下事當下解決,大人應及時回饋,效果會最佳。充分鼓勵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的表現,然後再根據孩子任性的行為進行分析,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所在,並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係只要勇敢承認錯誤並願意改正,就是好孩子。
-
9 # 曉說育兒那些事
我覺得孩子並沒有無理取鬧,只是在表達自己想買氣球的想法,卻遭到媽媽的拒絕,孩子被拒絕心裡難過,看到分氣球又想到答應媽媽不再要氣球的,又覺得矛盾,這是個很聽媽媽話,乖的孩子。
孩子情緒爆發在一開始媽媽接受孩子的情緒,安慰一下,就沒有後來的情緒爆發了。媽媽所缺的是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媽媽卻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審視孩子的行為。
本身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就很弱,而你卻要求他隨時關閉情緒的閥門。我們現在都提倡蹲下和孩子說話,不僅是姿勢的蹲下也包括在態度上的平等,情感上的平等。讓一個成人收放情緒都很難做到,何況是理性腦還沒成熟的孩子。
孩子打鬧孩子打鬧的時候媽媽說,“你打媽媽”“你無理取鬧”只是在強化孩子的行為,起不到實際的效果,情緒爆發的時候說什麼也沒用,還不如讓他發洩完再說“你打媽媽,媽媽很疼,也很難過。下次如果你有情緒可以告訴媽媽好嗎?”
孩子認錯孩子事後認錯媽媽卻不知道怎麼辦?當然應該鼓勵孩子的認錯行為,至於你原不原諒那是你的事情,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父母總是在要求孩子怎麼做,有沒有反思一下是自己的語言言行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行為。
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看到氣球就想要一個,和她說家裡那麼多玩具,氣球我們就不要了吧?她說好吧~_~接著見到小盆友們都在領氣球,她說她也想要,我就說帶她過去看看吧,結果剛走過去就開始哭了,我猜測是前面讓她不要氣球所以有委屈就哭出來了……緊接著就開始亂髮脾氣,邊哭鬧邊拍打著我和我要氣球,送氣球的阿姨見了就讓她不哭給她一個,她又說不要還在繼續哭鬧拍打,我就和她說不想好好玩就回家吧,她說回家就回家……然後一路上都是邊哭鬧邊埋怨我什麼都不給她買,我就問她玩具衣服是誰給她買的?她卻故意說是爸爸買的。我就開始問她,無理取鬧對不對?打爸爸媽媽對不對?昧著良心說話對不對?她不回答繼續哭鬧。我就沒有再理她,她見我生氣了就說要媽媽,我告訴她媽媽已經被她氣跑了,我現在不是她媽媽了……她就一路哭到家,後面應該是哭夠了就來和我道歉,也說出自己錯在哪了,但我覺得她還是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錯,當時我也不想說話,就沒理她。
現在想想,還是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不對,光講道理還是不管用,孩子發脾氣、無理取鬧的時候是不會考慮的。按照之前的教育方式,我明天還是會和她先分析一下晚上發生的事情,讓她自己先解釋一下原因,然後問她這樣對不對?
回覆列表
雨媽認為,親的教育理念沒有問題,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教育方法有點小瑕疵,因為親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沒有和孩子產生共情,只是一味地認定孩子無理取鬧。
親的寶貝看到氣球,在你說不要的時候,直接同意了你的建議,證明親的寶貝是個好孩子。但是後來哭鬧,則是因為寶貝做出了相對的退讓,親卻沒有給予及時的肯定,導致孩子內心的委屈和失落。
每個人都一樣,當你做出努力和退讓時,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讚揚,如果別人這樣做了,你就會非常的愉悅,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共情。
如果親在寶貝表示退讓時候,及時的表揚了她“寶貝,你真棒”孩子內心就會充滿驕傲和滿足,認為她的退讓是正確的,就不會有下面的委屈了。
在寶貝發脾氣時候,親的選擇是冷處理,其實也有點欠妥。本來孩子因為自己的付出不被肯定而委屈了,這時候的冷處理讓孩子會感到更加失落,所以孩子才會說玩具都是爸爸買的。
這時候寶貝更需要的是媽媽的懷抱,只需要輕輕的抱抱,然後說一句“寶貝不要氣球真的很棒,媽媽愛你,我們回家玩玩具吧”
既表示了理解,又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一直糾結氣球的問題了。
孩子出現問題,不要一味地揪著不放,承認錯誤就好了。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可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少捐一點得了。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因為失去耐心而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如果親一直糾結這件事,反覆說教,也會產生“超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