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otShy

    我覺得這兩年DC票房和漫威比起來,略顯慘淡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起步晚

    據我所知,DC宇宙是在這幾年才開始發力。而這時,大眾的口味早就被漫威馴服了,所以DC想拋開之前拿手的暗黑風格,走向大眾,這樣就像是邯鄲學步一樣,模仿不到精髓,又失去了原本的深意。近些年除了海王值得一提外,最新上映的雷霆沙贊簡直不忍直視。

    工業體系不成熟

    漫威電影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工業體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是卻有個弊端,我們看漫威不同英雄的獨立電影,但是會感覺好像都是一些玩來玩去的梗,和俗套的情節。而DC的漫改電影前期因為都是獨立電影,像諾蘭的蝙蝠俠系列,V字仇殺隊,守望者等,都和漫威那樣第一部就開始架構漫威宇宙不同,和後面的劇情沒有銜接,劇組人員也都是不同的人,所以沒有沉澱下穩定的風格。

    戰略不同

    早期的DC一直堅持的是獨立電影,英雄之間沒有互通,後來看到漫威的復仇者系列這麼成功,才想到轉型,而在有漫威這個已經成功吃到螃蟹的老朋友面前,關於超級英雄的市場佔有率dc早就被打敗了。在復仇者聯盟系列之前,大眾熟悉的漫威牌超級英雄可能只有鋼鐵俠,美國隊長,綠巨人,但是隨著漫威宇宙的展開,像黑寡婦,鷹眼,洛基,雷神等角色都越來越出彩,相比dc,大眾的認識可能只有超人,蝙蝠俠了。

    總之,dc有一手好牌。而現在是漫威宇宙結束第一階段的重要時刻,如果在這不久,dc能拍出幾步真正的大片,或者堅守原本的暗黑風格,或許大眾經過漫威的審美疲勞後,dc還能起死回生,不然只能每年拍拍超人,蝙蝠俠賣賣情懷了。

  • 2 # 維賽迪

    原因很簡單,電影質量不過關。

    DC電影宇宙的成績

    首先,讓我們看看目前DC宇宙6部電影的成績(《雷霆沙贊!》還未下映,所以暫且不算)

    從資料上可以看出,DC宇宙裡面真正能說得上票房口碑雙爆的只有《神奇女俠》與《海王》,前者更注重口碑,後者則是票房更出色。

    其餘的4部,《自殺小隊》的票房其實相當不錯,畢竟在天朝沒上映的情況下都能拿到7.4億美元的成績,雖然口碑稀爛,但票房的確不算失敗;《超人:鋼鐵之軀》表現非常一般;《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跟《正義聯盟》都是口碑票房全部崩潰。

    有童鞋說,這三部電影的票房都是6~8億美元,已經不算低了,畢竟漫威第一階段除了《復聯1》,就算是公認最出色的《鋼鐵俠》票房也只有5.85億。

    但要知道的是,票房是需要連同IP價值、製作成本甚至是製作週期一起看的。

    《超人:鋼鐵之軀》製作成本高達2.25億美元,根據票房三倍於成本方可盈利的一般規律,這部電影最終6.68億的票房最多隻能說是小賺,但口碑還相當一般。

    以超人這個IP的價值來看,這種成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

    《蝙蝠俠大戰超人》更不必說,長達3年的製作週期,北美開畫票房高達1.66億美元,首日票房8100萬跟《侏羅紀世界》一樣,然而《侏羅紀》最終的北美票房是6.52億美元,《蝙超》只有3.3億,這部電影還是史上唯一一部北美開畫票房過億製作成本過億但最終後勁不足2倍的電影。

    簡而言之,8.7億這個數字其實不算低,但從首日票房以及開畫成績、前期熱度來看,這部電影原本是奔著全球16億美元票房這個目標去的(參考《侏羅紀世界》)最終成績卻只有一半左右,而且影評人觀眾口碑都非常差,如果不是因為有蝙蝠俠跟超人這兩個IP硬頂住,票房只會更低。

    《正義聯盟》就不用說了,DC英雄的第一次集結,最終北美地區只有2.29億美元,全球票房6.57億,還不如《鋼鐵之軀》,前作《蝙超》稀爛的口碑顯然也有影響。

    有意思的是,這三部電影的導演都是同一個人,就是扎克·施耐德。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三部電影的票房都如此不理想呢?

    《鋼鐵之軀》:無與倫比的打鬥,然後沒了....

    嚴格來說,《超人:鋼鐵之軀》不是一部爛片,質量算是中規中矩的,尤其是電影裡的打鬥,可以說真的非常非常精彩,即便已經過去了6年,單純論戰鬥場面小賽還是認為沒有能超過這部影片的。

    但這部電影有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最典型的是超人首次在大銀幕破殺戒,真正親手殺人,而且殺的還是自己的族人佐德。

    要知道佐德雖然是個反派,但他本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重建氪星,行為上有待商權,但理念上是沒錯的,所以原作裡面超人一般都是把他送到Phantom地帶或者趕出地球,而不是直接將自己這個族人殺死。

    除了殺死自己族人,真正令到《鋼鐵之軀》票房平平的原因,是這部電影的節奏。

    《鋼鐵之軀》片長143分鐘,但電影前期只有開場數分鐘佐德跟超人父親的一場普通打鬥,接下來一直到第50分鐘後才看到第一次影片高潮-超人學飛,而影片進行到第90分鐘才出現第一場真正的戰鬥,與最終的大戰間隔相當短。

    簡而言之,這部電影的節奏問題是文戲全堆在前面,武戲全堆在後面,問題是《鋼鐵之軀》的文戲並不出色,於是影片的前一個多小時堪稱煎熬;在後面小鎮之戰開始後節奏又突然加快,打得是很過癮,但武戲全堆在一起的缺陷就是容易讓人審美疲勞。

    因為電影節奏感的問題,導致《鋼鐵之軀》的戰鬥是很爽,但整體觀感並不好,加上一些爭議點以及槽點、小細節處理的不到位,所以最終這部影片的北美票房未能突破3億,全球票房未能突破7億,可以說是相當一般。

    《蝙蝠俠大戰超人》:觀眾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看聖經的

    《蝙蝠俠大戰超人》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將《鋼鐵之軀》的缺點更加成倍地擴大化。

    導演剪輯版,時長182分鐘,然後在第120分鐘後才迎來電影的第一次戰鬥.......即便是影院剪輯版,第一次戰鬥也是在1個半小時之後的事情....

    換言之,一部商業大片,觀眾坐在影院裡就得先看兩個鐘頭的文戲,然後又是一連串的武戲全部堆在一塊。

    但其實如果電影的文戲做得出色,那這還可以稍微挽回一下影片節奏感的嚴重問題。

    不過可惜的是,《蝙超》這部電影的文戲比《鋼鐵之軀》更加沉悶。

    導演扎克·施耐德將非常多所謂的宗教元素、聖經隱喻融入到電影裡,然而一部影片不是說在裡面加一些什麼神與凡人、神與惡魔的類比就是一部好電影的。

    典型例子,《黑暗騎士》裡面有沒有什麼宗教隱喻?沒有,但這部電影被公認為超級英雄影片的天花板,其文戲以及電影所探討的價值觀直到今天仍然被觀眾們津津樂道。

    《蝙超》在前期花費了大量劇情描述反派盧瑟怎麼陷害超人,引起超人以及蝙蝠俠之間的鬥爭,然而到了最後還是依靠綁架超人養母這種老掉牙的方式去逼超人跟蝙蝠俠戰鬥。

    這樣一來直接使得前面1個多小時的鋪墊變得完全的莫名其妙,盧瑟對超人的陷害以及對蝙超兩人的“離間”變得完全無意義。

    試想一下觀眾在影院看了前面足足差不多2個小時的文戲,到後面的時候突然告訴他們,前面那些劇情其實都沒意義的,觀眾們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至於超人與蝙蝠俠停戰的原因是因為“瑪莎”這個名字,更加是已經流傳為美漫圈子裡的一個梗,“我媽叫瑪莎”成為很多人的茶後笑談。

    所以,《蝙超》這部電影的票房走勢如此差勁,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電影拍成這個樣,票房怎麼可能會好呢?

    四不像《正義聯盟》

    因為扎克·施耐德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成績實在太糟糕,於是華納兄弟在他拍攝《正義聯盟》的時候將他換掉,並且找來的《復聯》的導演韋登進行補拍。

    結果成品出來後,完全是四不像。

    整部《正義聯盟》的風格以及人設相當詭異,原作裡Sunny善良又很暖的巴里·艾倫被改成一個有社交恐懼症的逗比男,蝙蝠俠完全就是一個累贅,鋼骨就像個平板機器,海王外強中乾,神奇女俠憤世嫉俗,超人則是完全淪為一個打BOSS的機器。

    其中充斥著各種尷尬甚至有點小黃色的臺詞....

    正義聯盟跟荒原狼大軍在遠東人跡稀罕的地區進行的所謂大戰,場面還不及《鋼鐵之軀》裡面的大,完全體會不到那種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危機性。

    本身質量問題+前作《蝙超》的影響,最終結果就是導致這部電影票房極低。

    DC宇宙是一個商業性質的電影宇宙,而商業電影對比文藝電影其實本身就更加容易達到及格線,在這種情況下這幾部電影只能取得這種票房成績,再加上口碑普遍極低,顯然就是質量問題。

  • 3 # 風林火山

    有人還記得第一次看鋼鐵俠的感覺麼?小羅伯特唐尼用略顯浮誇的表演演繹了一個玩世不恭、狂妄自大的富二代,在吉普車裡短短几句無厘頭的臺詞一下就把人物立住了,而後賭場和機場十幾分鐘的表演讓這個你從沒聽過的人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或許你可以說他演技好,但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控才是關鍵,鋼鐵俠的導演就很會講故事,先用幾分鐘讓你認識他,再用十幾分鍾讓你接受他,接著在從山洞、戰場引出一個又一個高潮,不知不覺間電影就結束了,意猶未盡。

    接著再說說超人鋼鐵之軀,誠然剛看預告的時候我是滿懷期待的,高階的畫面質感,緩緩的細節展示,沒有過多的臺詞,透過一幅幅桌布一樣的畫面勾勒出一段段劇情,絕對是很有詩意的電影。如果說鋼鐵俠是ACDC喧囂的搖滾樂,那超人就該是悠揚深邃的交響曲。

    結果第一次看電影那天我在電影院裡睡著了,反人類的敘述模式看得讓人抓狂,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沒有頭緒。

    電影開場是很不錯的。一場非常有氣勢的星際大戰,混亂的場面凸顯戰場的緊迫感,然而幾個人講了一堆偏執的大道理試圖表明自己的身份、立場等等,卻總是覺得還少了些什麼什麼,喬艾爾時而保守固執,時而大膽無畏,本來聰明絕頂,卻死的莫名其妙,或許是導演想體現這個人物的複雜性,但是二十幾分鍾就想展現一個人物的這麼多面實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事實證明這點他確實沒做好,不過也無所謂,本來就是個過場人物,能推動劇情也就OK了。

    接下來就是神操作了,首先是場景一瞬間回到了地球某處,一群跟前面的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突然出現在鏡頭裡,本來你指望慢慢會有人給你捋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結果卻發現你想多了,故事已然進入了下一個階段。一個跟喬艾爾歲數差不多的大鬍子成為了故事的主角,玩呢?要是沒看過預告片我絕對跟我旁邊的觀眾一樣一臉懵逼。

    然後就是毫無徵兆的閃回,不斷的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閃回這個套路在蝙蝠俠俠影之謎裡已經玩過了,蝙蝠俠的閃回升華了電影主題,解答了很多問題,同時整理了故事的節奏,這些閃回充斥在一些緊張的訓練結束後、一些冷場的間歇、一些小高潮的空檔。超人的閃回就有點看不懂了,本來你以為劇情正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一個閃回過去把節奏都打亂了,而一些冷場的鏡頭、瑣碎的小事卻又不厭其煩出現了一遍又一遍。誠然電影的每個鏡頭都很有質感,每個小段子也都很有意思,但是這麼雜亂的編排在一起卻讓觀眾完全跟不上導演的節奏,每一次閃回都要反應一會,“啊~原來這是在說過去的事啊。”

    最後也就是我睡著的原因,前奏實在太長了,導演花了一個多小時來塑造這個人物,他的成長、他的能力、他性格的形成、他的矛盾之處、甚至於他的神性和人性,卻唯獨沒考慮觀眾的感受,不斷的透過各種閃回交叉敘事了一個小時卻沒出現一次能讓人興奮的小高潮,我是後來聽別人說在我睡著後的半個小時裡超人和佐德將軍打得天昏地暗才下決心重看一遍,看第二遍的感覺比第一遍好了不少。

    本來還想寫寫超人大戰蝙蝠俠和美國隊長3內戰的對比,不過想想dc電影宇宙的毛病都差不多,人物立不住,敘事節奏混亂,前期鋪墊太長,這裡就不多廢話了。

    你這麼黑暗,是來自dc電影宇宙麼?-- 死侍

  • 4 # 點滴影音

    沒那金剛鑽,還非攬那瓷器活。打從諾蘭奠定了新一代蝙蝠俠的基調,一個個就都想往哪兒湊非得把超級英雄往文藝路上整。超級英雄我看個啥,我就是看個視覺效果看個爽,你非得整個人性探討,整個視覺效果還非得往暗色調,快速的視覺轉移上使勁,你看看海王才是抓住了商業大片的精髓。漫威是把美劇的留懸念整體性的特點應用到了電影裡,反觀DC,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缺乏整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南宋的滅亡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