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建明Zhao

    英國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年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十八世紀後半期,發生了產業革命。十九世紀,特別是後半葉,是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侵佔了比本土大一百五十倍的殖民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地國家,成為了全球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八七0年至一八九O年,英國的工業生產居世界首位。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落,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所奪取,其英帝國殖民體系也開始動搖。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殖民地紛紛獨立。此外還因為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亞大陸進行,參戰國都遭到了重創,英國也不例外。美國則處在後方,本土未受影響。歐洲列強的資金流入美國,人才移入美國,美國挖英國的牆角,使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衰落,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現在英國仍對英聯邦52個國家和地區具有影響,這是除聯合國外最大的國際組織。

  • 2 # 皇家橡樹1972

    大英帝國的衰落是結構性,也可以說是成也工業革命,敗也是工業革命!

    稍有地理和國際知識的人都知道英國孤懸在大西洋,並且“英倫三島”加起來面積也不大,沒啥豐厚的自然資源,工業革命時人口只有1000萬左右…但是,這個國家在率先進入工業文明之後,國家實力極度的膨脹,而且由於其軍隊的武器裝備也率先進入到了近代化火器時代,在與其它農業文明、遊牧文明的戰爭當中佔盡了優勢!經過多年的征戰搶佔了大面積的殖民地,也因此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名號!同時又經過資本輸出獲取了大量(掠奪)的財富,根據印度經濟學家的估算,英屬印度在19世紀初的GDP就超過了英國,每年至少有一億英鎊(10億兩白銀等值)被輸往英國,這還僅是“英屬印度”一個地方。英國是“海權國家”,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規模製造出來的商品需要進行對外貿易才能獲得利潤,所以英國從“風帆時代”就重視海軍建設,沒有海軍也就不會發現和爭奪殖民地,只有維持貿易→海軍→殖民地 才能保持“日不落帝國”的穩固,這種“立國”的思維方式也影響到了現在的美國。

    但,就像前面說的英國自身體量確實太小了,他們所獲得的世界地位有點“小馬拉大車”的味道!如果是他們的殖民地體系崩潰,那麼英國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最右面那個人就是溫斯頓.丘吉爾,他拍攝這張照片時候的身份是戰俘!他是因為參加了“布林戰爭”而被俘的。

    英國的衰落是從“布林戰爭”開始,當時南非發現了鑽石和黃金,在巨大的財富面前英國豈有不去佔領之理?但當時這個地方當時已經有了一些歐洲去的白人…有點類似沒獨立前的美國,這些人也想仿效美華人那樣…隨即與英國遠征軍(殖民軍)爆發了大規模戰爭,1900年後世界已經進入到現代化的最初級階段,戰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南非遠隔英國萬里之遙!英軍的後勤保障完全靠本土或者“英屬印度”輸送…四年戰爭下來英國一共花了四億英鎊的戰爭經費!一共約合40億兩白銀…幾乎將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的家底花沒了!也將世界經濟第一強國的位置讓給了美國。

    也正是看見英國在“布林戰爭”當中的巨大消耗僅 隔了十來年時間,德國在歐洲挑戰英國的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軍隊的能力可不是南非那些民兵可以比擬的…幾年鏖戰下來,英國雖然在美國的支援下獲勝,但英國國力再一次下降,也徹底的失去了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這張“三巨頭”的合影 按照丘吉爾的話說:一頭小毛驢夾在在巨大的北極熊和北美野牛之間。這個時候的英國已經淪為世界二流國家了!

    二戰結束之後,隨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國的殖民體系也崩塌了,最顯著的就是“英屬印度”獨立!這使得英國再也無法獲得主要殖民地段輸血,從此也永久性衰落到了二流國家的行列!英國這樣的國家與中美俄這樣的大國相比,不可能在硬實力上相比較,只能在軟實力上搞一些“創意”!他們確實有一些頭腦,也正是因為這個他們才率先進入到工業文明社會,但其它的民族智商也很高,在掌握工業文明的所有技能之後會很快的超越英國!特別是二戰後,先進的科技層出不窮,製造鏈也越來越長,要想維持世界先進水平就得需要一億以上的人口規模才行,這對於英國來說不可能達到這個數字,要是有一億人口“英倫三島”也容不下…所以,英國目前的工業能力也僅維持在少數的幾個尖端“子專案”上, 製造全套大工程專案的能力已經喪失了。

    當前世界工業文明的進度有第三次工業文明向第四次工業文明進展(需要十億人口的規模),對於包括英國在內的二三流國家來說,沒有能力去單獨實現,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大國都邀請去加入其中,承擔一些“子專案”的研究…由工業文明的開拓者淪落於此,就是宿命!

  • 3 # ruixuezhaofeng

    大英帝國大致起始於1763年英法爭奪北美的7年戰爭結束,英國保有海外全部殖民地併成就頭號強國地位,1815年滑鐵盧一役決定性擊敗拿破崙,到一戰的百多年更是主導全球事務,“日不落帝國”名副其實。

    帝國要有堅實的物質基礎,英國工業革命要比克倫威爾革命意義更深遠,它從1760年代至1830年代,而18世紀晚期完成的農業變革——實行輪作制,採用人工施肥和新農機具——為它提供了資金保證,土地獲利者與銀行家、商人一道投資於工業、貿易,產業革命在英國蓬勃興起,從紡織和動力的新技術、新機器採用開始,迅速擴充套件到煤炭、鋼鐵、機械、鐵路、公路等領域。19世紀20—30年代,保護工人權利的法案相繼出臺,1868年,英國工會聯盟登臺,工人階級逐漸覺醒以爭取自身權利。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倫敦水晶宮舉行,標誌著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佔全球工業產值的2/5、鋼鐵1/2、煤炭1/3、外貿1/5強、商船噸位世界第一,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憑藉後發優勢和制度保障,英國的海上霸權與殖民拓展順風順水,它在與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的海外爭霸中屢獲勝績,到維多利亞女王時期(1837—1901),英國進入歷史上的又一“黃金時代”。一戰之後,大英帝國國土面積達3367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面積的22.5%,人口的1/4。

    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均為戰勝國,分別有75萬和32.4萬人喪生(還有記載為100萬和41萬),更大的代價是帝國不再,它從一戰結束時與美國平起平坐,到二戰後淪為“跟班”角色。1946—1980的35年間,50多個國家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贏得獨立。一位知名記者寫下題為《帝國斜陽》的紀實之作,字裡行間透著英華人為印度、巴勒斯坦、馬來亞、伊朗、埃及、南葉門、塞普勒斯、迦納、肯亞和辛巴維(威)等國留下至今難以擺脫的負遺產……帝國舊夢,或可從53個成員國的英聯邦尋出些許。

    二戰後選民拋棄了領導他們取得勝利的丘吉爾和保守黨,工黨在英國建立起福利制度。1979年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經濟上採納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政策主張,大力推行私有化,1982年贏下福克蘭群島之戰,使英國在整個80年代重拾國威與尊嚴。但它遲遲未能找到自己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合適角色,對歐洲實行“光榮孤立”政策,直到1973年才加入歐共體,並堅持不入歐元區和申根條約。冷戰結束後,英國一如既往追隨美國干預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2015年,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加入亞投行,5年前以43歲拜相(近200年最年輕的英國首相)的卡梅倫再贏大選,經濟不差,安全無憂,困局依然,內有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主黨掌權蘇格蘭,外有英國—歐盟關係不進則退,兩個公投讓政府撓頭、友邦搖頭。2016年6月,全民公決中“脫歐派”以近4個百分點勝出。2019年1月,英國與歐盟脫歐協議依然待定。

    英帝國雖然“只是一個退化的遺物,每年都在進一步變弱”,但英國依然強大,其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六(曾為歐盟老二)。2016年實現GDP2.619萬億美元,預期壽命81.6歲。英國三次產業佔比為1%、21%、78%,生物製藥、航空和國防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它為世界留下最好的技術或記錄:超音速協和客機、羅爾斯—羅伊斯航空發動機、1957年世界第一座核電站、BP海上石油鑽探、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通車……

    服務業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包括金融保險、創意、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大金融佔經濟產出的13%。倫敦是世界主要外匯交易市場,日交易量佔全球交易的30%,全球最大的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全球第二大期貨與期權交易市場、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中心。倫敦金屬交易所全球最大,布倫特原油交易量佔全球交易量的2/3,倫敦證券交易所是全球國際化水平最高的證券交易所,倫敦還是全球最透明的黃金交易市場、主要的國際債券市場中心。

    20世紀60年代一位美國國務卿曾做出這樣的判斷:“英國失去了帝國地位,卻還沒找到自己的角色。”2015年卡梅倫二度拜相,美國媒體哀嘆曾經輝煌300年的英國放棄強國地位:軍隊人數降至兩個半世紀以來最低,外交部預算削減1/4,BBC關閉5個外語廣播......而“在幾乎所有全球問題上,英國的聲音都是智慧的、積極的和前瞻性的”......“它有才華、有歷史、有能力塑造國際秩序。它的內向轉變是所有人的悲劇。”

  • 4 # 鴻鵠不得志

    我們不如換個角度分析,是誰變強了,會引起英國的衰敗。大家都知道,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了根本性的質變,是其稱霸一百年的基礎。

    先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分析,雖然英國都是戰勝國,但其損耗的國力很大,英國以往透過巨大嗯資本操控其廣大的殖民地,在戰爭期間遭受巨大的損耗,英國兩次直接的參與戰爭,雖說遏制了法德沙俄等國的發展,但一定程度上損耗了國力,以至於後面美國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無人匹敵。

    第二是英國的鉅額負債使其經濟發展緩慢,已經由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5 # 吉月文

    英國曆史發展的頂峰是19世紀中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華人透過鴉片戰爭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從此以後英國的國力開始進入衰退階段。至於英國衰落的原因。常見的主要觀點有以下五種。

    第一,英國在第2次工業革命當中落伍了。英國式第1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以內燃機電力化學工業為代表的第2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時候,英國卻沒有抓住機會。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國家,藉助第2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迅速趕上並超越了英國。

    第二,英國當時擁有巨大的海外殖民地,每年由此獲得鉅額利潤,從而沒有形成內部進行產業升級的約束推動力。與英國相比德國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由於海外殖民地上,所以不得不從內部挖掘,以產業升級的方式實現經濟迅速發展並擴張資本。這一點同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法國表現的和英國就很相似。從殖民地獲取利潤比透過產業升級相對而言在早期更為方便一些,不過產業升級一旦成功就可以實現經濟的質的飛躍這也將從經濟構建新的政治秩序,從而推動原有殖民體系的崩壞,英國在近代的殖民地到了二戰的時候反而成為他的負擔,而一旦殖民地全部喪失,實際上又加速了英國的衰落。

    第三,英國的科學界在牛頓之後固步自封,以世界第一秩序拒絕和歐洲大陸國家進行交流,反而在19世紀中後期失掉了世界科學中心的地位。牛頓和萊布尼茨圍繞著微積分的發明權打過一場筆墨官司。在這個過程當中,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科學家基於民族主義而不是歷史,來確定自己的立場。相比萊布尼茲構建的體系,牛頓的體系不夠完善,符號系統也更為紊亂。加上英華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在這場分裂當中,英華人成了主要的受害一方。這種情況在其他科學領域也存在。科學家的民族主義情緒傷害了英國科學的發展。自牛頓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英國科學界沒有出現過世界頂級的學者。

    第四,英國本身能夠成為世界領袖國家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因為其天生的資源稟賦並不適合承擔這樣的角色。無論是從地理面積,地域環境還是人口數量來看,英國都不算世界上最好的。不過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英華人抓住時機創造了一個強大的以殖民地為基礎的帝國。但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衰落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是對歷史常態的迴歸。

    第五,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都和英國的外交戰略失誤有關,從這個角度上看是英華人自身的決策失誤,導致了英國在短時間內的衰落。第1次世界大戰,其實主要的挑事方還不是德國而是英國。英華人的算盤是利用戰爭迅速打壓德國。從短時間來看英華人的目標實現了。一戰之後由於未能夠妥善處理善後問題,所以又為二戰爆發埋下了引線。從這個角度上講,英華人要為兩次世界大戰負主要責任。而兩次世界大戰也葬送了英國的霸主地位。

  • 6 # 8578997642aghjk

    大獨裁者戰略中心轉移,英國及歐洲已經搞臭了,需要改頭換面,於是轉移到北美,殺了上千萬印度安人後,再喬裝從英國殖民者獨立出來,成立美國。完成第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我一些煽情的句子?